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是中国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所占比例相当大,我们希望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更深刻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从作者背景、创作环境、诗词本意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理解。我们要明确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诗词理解水平和鉴赏能力。简单来说,我们要利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古诗词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鉴赏思路,掌握更多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心得,希望为古诗词鉴赏教学略尽绵力。
一、朗读诗词,感受作者心路历程
对诗词进行朗读是深入体会歌词内涵的过程。因此,进行诗词鉴赏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去品味诗词,一点一点地咀嚼,从而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朗读对于理解诗词感情有重大的作用。在朗诵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王维、孟浩然等边塞诗人的田园之趣;感受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飘逸洒脱、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沉郁顿挫;感受到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却以文为业,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后选择隐居的无奈……诗词是文人感情的凝结,应细腻体会才能感同身受。在快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诗词的朗诵,让学生进行语境模仿,也使学生能在朗诵之中学习诗词的兴趣得到激发。
二、把握时代背景,导入诗词情景
古人借诗词抒发自己情感、言明自己志向,或郁郁不得志、或情深而不惑,每一位作者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皆有不同,原因在于他们出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因此,诗词鉴赏时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生活经历做充分的了解。例如,在讲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我让学生先去自主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去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出这首词。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更好地解读诗人的作品;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才能发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学生了解到作者苏轼在去沙湖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同行的好友都因为没有雨具而非常狼狈,只有作者本人不这么认为,并在雨晴后提笔写下此词,诗人相信凄雨之后终会放晴。之后我根据学生提供的创作背景更深入地讲到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三年前苏轼忽然五花大绑押往京城关进了大牢,在严刑逼供下,以“毁谤朝廷”论罪。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几近死亡。后经多方营救幸免于死,在黄州任职期间苏轼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流传千古的诗文,可见,这三年苏轼的心理历程绝不是悲观踌躇,借此告诉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要一蹶不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向前。我引导学生去提前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目的便在于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知識并且让学生能够进入到作者的创作背景中去感受诗词的内涵,同时为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学生们通过自己渠道获取的知识远比在课堂上听到的记忆更深刻。
三、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存量
如果想让学生对诗词的领悟更丰富深刻,仅仅依靠课内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让学生接触一定量的课外优秀作品并背诵,以此来储备学生的知识量;我们还可以推荐一些内容为诗词鉴赏的刊物给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词人的经历和背景进行渗透,使学生能汲取到更多优秀的养分。比如辛弃疾于金宋乱世中出生,目睹大金对大宋的侵略是要为国捐躯,收复失地,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手里的钢刀利剑变为羊毫软笔,挥下段段悲歌;再比如文学巨人苏轼生活于党争剧烈、政局变幻的北宋中期,他志在有为,因此虽然人生征程无限曲折却终生未离仕途,他一生遭遇无数打击,几次差点儿被政敌害死,但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逆境。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悲惨感情,他总是以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学生对词人的生活经历与相关时代背景更了解之后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
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有较高的诗词鉴赏水平。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的深入理解,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也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更深刻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从作者背景、创作环境、诗词本意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理解。我们要明确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诗词理解水平和鉴赏能力。简单来说,我们要利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古诗词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鉴赏思路,掌握更多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心得,希望为古诗词鉴赏教学略尽绵力。
一、朗读诗词,感受作者心路历程
对诗词进行朗读是深入体会歌词内涵的过程。因此,进行诗词鉴赏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去品味诗词,一点一点地咀嚼,从而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朗读对于理解诗词感情有重大的作用。在朗诵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王维、孟浩然等边塞诗人的田园之趣;感受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飘逸洒脱、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沉郁顿挫;感受到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却以文为业,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后选择隐居的无奈……诗词是文人感情的凝结,应细腻体会才能感同身受。在快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诗词的朗诵,让学生进行语境模仿,也使学生能在朗诵之中学习诗词的兴趣得到激发。
二、把握时代背景,导入诗词情景
古人借诗词抒发自己情感、言明自己志向,或郁郁不得志、或情深而不惑,每一位作者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皆有不同,原因在于他们出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因此,诗词鉴赏时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生活经历做充分的了解。例如,在讲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我让学生先去自主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去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出这首词。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更好地解读诗人的作品;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才能发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学生了解到作者苏轼在去沙湖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同行的好友都因为没有雨具而非常狼狈,只有作者本人不这么认为,并在雨晴后提笔写下此词,诗人相信凄雨之后终会放晴。之后我根据学生提供的创作背景更深入地讲到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三年前苏轼忽然五花大绑押往京城关进了大牢,在严刑逼供下,以“毁谤朝廷”论罪。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几近死亡。后经多方营救幸免于死,在黄州任职期间苏轼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流传千古的诗文,可见,这三年苏轼的心理历程绝不是悲观踌躇,借此告诉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要一蹶不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向前。我引导学生去提前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目的便在于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知識并且让学生能够进入到作者的创作背景中去感受诗词的内涵,同时为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学生们通过自己渠道获取的知识远比在课堂上听到的记忆更深刻。
三、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存量
如果想让学生对诗词的领悟更丰富深刻,仅仅依靠课内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让学生接触一定量的课外优秀作品并背诵,以此来储备学生的知识量;我们还可以推荐一些内容为诗词鉴赏的刊物给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词人的经历和背景进行渗透,使学生能汲取到更多优秀的养分。比如辛弃疾于金宋乱世中出生,目睹大金对大宋的侵略是要为国捐躯,收复失地,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手里的钢刀利剑变为羊毫软笔,挥下段段悲歌;再比如文学巨人苏轼生活于党争剧烈、政局变幻的北宋中期,他志在有为,因此虽然人生征程无限曲折却终生未离仕途,他一生遭遇无数打击,几次差点儿被政敌害死,但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逆境。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悲惨感情,他总是以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学生对词人的生活经历与相关时代背景更了解之后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
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有较高的诗词鉴赏水平。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的深入理解,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也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更深刻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