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理工科大学生相对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性。探索一条专业教学与形势与政策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的新路,是当前理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的新途径,有利于开创理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理工科院校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人格塑造还是价值取向仍有较大浮动,易受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思想的鼓惑与利用。因此,绝不能忽视对大学生政治教育和身心素质的培养。纵观近几年我国理工科院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上的教育与部署工作,既有可喜的成绩,又有遗憾的地方。下面,笔者先谈谈理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再给出关于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个人看法。
一、理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教学目的的理解存在的问题。在文科与理科分界显著的大学阶段,许多理工科院校学生过分强调对数理逻辑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认知与探索,以至于不能正确解读网络舆情和社会偏激现象。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滞后,其教学目的“供过于求”,对自己受益不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把上课当作“走过场”,目的是应付课堂考勤。也有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这门课程,但他们将形势与政策两部分割裂开来,过分偏重于观察形势的变化或者偏重于研究政策的本质,所学知识缺乏完整性、延续性和统一性。许多高校没有正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只需学生在期末自主命题,撰写一篇与课程相关的论文即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学生往往为了“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搜集网上的论文素材,并东拼西凑地整合为自己的论文版本,大大偏离了该课程的教学初衷。
2.教学内容和形式存在的问题。理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普遍呈现陈旧单一,课内轻讨论,课外轻实践。理工科院校学生思想活跃,观点独到,与社会舆论的多元碰撞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突出很高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教学形式不能枯燥呆板。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工科院校中,《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专任教师主要承担理论教学,而学生工部门和团委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这样就容易把两部分教学分开,安排上缺乏规范性,影响课程完整性。由于内容变动大、无固定的教材等原因,给教师在理论教学上带来一定难度,容易出现重课堂、重理论、重知识、轻课后,轻实践、轻能力的现象。
3.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安排在百人规模的大教室中进行,听课学生密集,且同一学期里教师常有轮换授课的调整,导致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授课风格不熟悉或不适应,在教与学上步调不一致。加上教师自身对课程筹备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刻意缩短授课时长,将国家政策内容不加精简概括地搬到课堂上来,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不够深入细化,缺乏数据实例和问题拓展,对政策条文不做深层解读。这些按部就班的做法直接导致“填鸭式”教学常态化,光有单向传授,没有情感共振,师生互动频率和授课质量尽显低下;导致学生无法从教师的授课中抓住要点、解决疑惑,无法将理论用于实际,甚至主观意识紊乱,深陷思想误区,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形势与政策”教学团队在教学设计上缺乏科学规划和监督机制,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投入不足,教学活动随意性大,在考勤纪律、听课效率、课后反馈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较为宽松,实践教学有名无实,无法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关于理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1.提升课程在所有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优化教师队伍。理工科院校要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自己透过纷杂的社会表象,更加客观地分析当前的社会格局以及各国的政治走向,更加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我党重大决策的战略意义。要充实和优化师资队伍,设置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心,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制定教学骨干培训考核计划,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定期开展高校之间课程研讨活动,保持兄弟院校之间的长久共赢关系。要积极看待学生对教师综合水平的真实评价,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完善教学激励和监督方案,对有先进事迹或杰出贡献的教师应当及时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各任课老师应在教学组长的带领下对教案和课件进行认真讨论、修改和补充,在授课方法和风格上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鼓舞和配合,在教学观点上达成统一共识,保持教学活动的活跃性和连贯性。
2.突显授课内容的时效性和艺术性,打造精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分清主次,体现立场鲜明,求同存异的特点;应具备一定的可读性和针对性,循序渐进,独具特色;应能唤醒学生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使他们自觉提高政治觉悟和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上不好的课。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备课教案,不能将课堂当作以教师为中心的“指挥台”。教师要对时政内容有全新的认识和提炼,对课程的引入、分块和总结等各个细节要精心设计,力求脉络清晰,环環相扣,才能向学生准确传递书中的知识和党中央对大学生提出的口号,否则教学将偏离主题,失去本意。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提高授课的吸引力和艺术性,紧扣时政热点,洞悉学生整体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困惑,以生动有趣的讲解亲近学生、感染学生,营造轻松学习、快乐讨论的良好氛围,在遵循教学大纲原则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各抒己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倡导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重视课外实践。要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多种教学方式交叉渗透,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启发式教学,选用一些有说服力的采访纪录、新闻报道、数据表格等作为教学材料,并由教师提出一些公开性的时政磋商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握主动发言权,充分展现学生思想的独创性和多元化特点。要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向师生输送最新最热的时政资讯,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可邀请一些权威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探讨国内外时事热点、人文交流和政策措施,拓宽师生的政治层面。要敦促教师和辅导员言传身教,适当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开展政治文化知识竞赛、网上征文、基层调研、助学敬老以及“三下乡”等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与社会各阶层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对话,在对话中主动学习,换位思考,透视社会,体察民情,集思广益,格物致知,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包泉,隋俊宇,刘姝.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及发展趋势[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7:103-106.
[2]李故新. 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途径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5,27:86-88.
[3]骆郁廷.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多维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5,11:12-18.
作者简介:文国秋(1987—),女,汉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辅导员、助教。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理工科院校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人格塑造还是价值取向仍有较大浮动,易受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思想的鼓惑与利用。因此,绝不能忽视对大学生政治教育和身心素质的培养。纵观近几年我国理工科院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上的教育与部署工作,既有可喜的成绩,又有遗憾的地方。下面,笔者先谈谈理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再给出关于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个人看法。
一、理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教学目的的理解存在的问题。在文科与理科分界显著的大学阶段,许多理工科院校学生过分强调对数理逻辑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认知与探索,以至于不能正确解读网络舆情和社会偏激现象。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滞后,其教学目的“供过于求”,对自己受益不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把上课当作“走过场”,目的是应付课堂考勤。也有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这门课程,但他们将形势与政策两部分割裂开来,过分偏重于观察形势的变化或者偏重于研究政策的本质,所学知识缺乏完整性、延续性和统一性。许多高校没有正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只需学生在期末自主命题,撰写一篇与课程相关的论文即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学生往往为了“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搜集网上的论文素材,并东拼西凑地整合为自己的论文版本,大大偏离了该课程的教学初衷。
2.教学内容和形式存在的问题。理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普遍呈现陈旧单一,课内轻讨论,课外轻实践。理工科院校学生思想活跃,观点独到,与社会舆论的多元碰撞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突出很高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教学形式不能枯燥呆板。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工科院校中,《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专任教师主要承担理论教学,而学生工部门和团委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这样就容易把两部分教学分开,安排上缺乏规范性,影响课程完整性。由于内容变动大、无固定的教材等原因,给教师在理论教学上带来一定难度,容易出现重课堂、重理论、重知识、轻课后,轻实践、轻能力的现象。
3.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安排在百人规模的大教室中进行,听课学生密集,且同一学期里教师常有轮换授课的调整,导致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授课风格不熟悉或不适应,在教与学上步调不一致。加上教师自身对课程筹备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刻意缩短授课时长,将国家政策内容不加精简概括地搬到课堂上来,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不够深入细化,缺乏数据实例和问题拓展,对政策条文不做深层解读。这些按部就班的做法直接导致“填鸭式”教学常态化,光有单向传授,没有情感共振,师生互动频率和授课质量尽显低下;导致学生无法从教师的授课中抓住要点、解决疑惑,无法将理论用于实际,甚至主观意识紊乱,深陷思想误区,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形势与政策”教学团队在教学设计上缺乏科学规划和监督机制,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投入不足,教学活动随意性大,在考勤纪律、听课效率、课后反馈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较为宽松,实践教学有名无实,无法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关于理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1.提升课程在所有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优化教师队伍。理工科院校要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自己透过纷杂的社会表象,更加客观地分析当前的社会格局以及各国的政治走向,更加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我党重大决策的战略意义。要充实和优化师资队伍,设置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心,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制定教学骨干培训考核计划,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定期开展高校之间课程研讨活动,保持兄弟院校之间的长久共赢关系。要积极看待学生对教师综合水平的真实评价,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完善教学激励和监督方案,对有先进事迹或杰出贡献的教师应当及时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各任课老师应在教学组长的带领下对教案和课件进行认真讨论、修改和补充,在授课方法和风格上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鼓舞和配合,在教学观点上达成统一共识,保持教学活动的活跃性和连贯性。
2.突显授课内容的时效性和艺术性,打造精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分清主次,体现立场鲜明,求同存异的特点;应具备一定的可读性和针对性,循序渐进,独具特色;应能唤醒学生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使他们自觉提高政治觉悟和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上不好的课。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备课教案,不能将课堂当作以教师为中心的“指挥台”。教师要对时政内容有全新的认识和提炼,对课程的引入、分块和总结等各个细节要精心设计,力求脉络清晰,环環相扣,才能向学生准确传递书中的知识和党中央对大学生提出的口号,否则教学将偏离主题,失去本意。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提高授课的吸引力和艺术性,紧扣时政热点,洞悉学生整体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困惑,以生动有趣的讲解亲近学生、感染学生,营造轻松学习、快乐讨论的良好氛围,在遵循教学大纲原则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各抒己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倡导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重视课外实践。要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多种教学方式交叉渗透,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启发式教学,选用一些有说服力的采访纪录、新闻报道、数据表格等作为教学材料,并由教师提出一些公开性的时政磋商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握主动发言权,充分展现学生思想的独创性和多元化特点。要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向师生输送最新最热的时政资讯,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可邀请一些权威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探讨国内外时事热点、人文交流和政策措施,拓宽师生的政治层面。要敦促教师和辅导员言传身教,适当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开展政治文化知识竞赛、网上征文、基层调研、助学敬老以及“三下乡”等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与社会各阶层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对话,在对话中主动学习,换位思考,透视社会,体察民情,集思广益,格物致知,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包泉,隋俊宇,刘姝.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及发展趋势[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7:103-106.
[2]李故新. 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途径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5,27:86-88.
[3]骆郁廷.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多维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5,11:12-18.
作者简介:文国秋(1987—),女,汉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辅导员、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