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唐诗的几种特殊表现手法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s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汉”喻“唐”
  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多有借汉朝的人事、名称和典故来反映唐朝的事情,诸如“汉皇”“汉宫”“汉关”“汉家”“汉将”等词语在唐诗中屡屡出现。白居易的《长恨歌》开篇就有“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再如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塞下曲六首》中有“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高适的《燕歌行》中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有“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这些都是唐朝诗歌中以“汉”喻“唐”的典型代表。在这些诗歌大家的影响下,以“汉”喻“唐”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一种惯用手段。
  为什么唐代诗人不直陈唐事,而大多选择以“汉”喻“唐”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是民族自豪感的一种体现。众所周知,汉代是一个国力异常强盛的朝代,疆域实现了大一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汉代经济基础深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水平高超,文化艺术繁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如此强大的盛世王朝,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抹亮色,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所以,唐人喜欢拿自己生活的唐朝来和大汉作比较,以此自许,从而体现民族自豪感。于是,汉代的帝王将相、后宫妃嫔、文学大师、艺术精华等,都成为征引的对象,频频出现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中。唐代的文人墨客多用以“汉”喻“唐”的方式曲线议国,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朝廷的认同感,表达自己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有时,诗人也用以“汉”喻“唐”的手法,委婉地对统治阶级进行讽喻和规谏。
  其次,“唐遵汉法”以表仰慕之情。汉朝是盛世较多的朝代,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所以,唐王朝统治者在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方面力主“遵汉”。追思汉朝人事,表现对大汉王朝的景仰与追慕。这种“遵汉”的主张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作为大唐文学骄傲的诗歌创作自然也不例外,“以汉入诗”就不足为怪了。
  再次,就是曲笔抒情。大唐盛世,疆域广阔,国泰民安,威震四海,万国来朝,诗人赞美盛唐气象,自可以直言直语、无所忌讳。然而到了晚唐,内外交困,风雨飘摇,国势日衰,诗人若直陈时弊,讽刺忧叹,赤裸裸地将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难免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所以,更多的诗人在诗中以“汉”喻“唐”,用“曲笔”委婉表达内心对朝政的不满或讽谏,抒发忧国忧民情怀,以避免无妄之灾。
  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飞将”指的是汉朝大将李广,他因神勇被称作“飞将军”。诗句的意思是: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健在,就不会允许匈奴南下牧马。诗人在此用“曲笔”慨叹当朝边战不断、将无良才的严峻现实,表达对朝廷深深的忧虑和嘲讽。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慨叹,诗句表面上是谴责“武皇”(汉武帝)穷兵黩武,使士兵血流成河,无谓地牺牲;实际上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汉武帝影射唐玄宗,讽刺唐玄宗好大喜功,挑起边战,使将士血洒疆场,隐含着诗人对唐玄宗的不满和规劝。
  此外,唐朝君主善于反思历史,钟爱汉代文学,也为唐代诗歌创作以“汉”喻“唐”提供了动力和支持。唐代官方大力推崇汉朝,潜移默化中激励诗人秉持对汉代的激赏并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助推了以“汉”喻“唐”诗风的形成与普及。
  以“有”见“无”
  “有”和“无”本来是一对矛盾,通常情况下,两者是互相排斥的。为人之道,诚实为要,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名“无”实“有”,“名”“实”不符就有失信之嫌;但是为文之道,“有”与“无”的关系就不再是那么简单和绝对了。特殊的情境下,“有”和“无”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有”是因“无”而“有”,“无”是因为“有”而“无”。这种关系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以“有”见“无”。唐代诗歌中,时有成功运用以“有”见“无”表现手法的范例。这些诗歌,本意是表現“无”,诗人却有意从反面下笔写“有”,“有”是对“无”的诗性表达、幽默式认定。这样写,往往达到一种以奇制胜的表达效果。
  请看杜甫的《空囊》: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据载,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举家迁移到秦州(甘肃天水),开始了他“因人作远游”的艰难历程。诗人客居他乡,毫无经济来源,仅有的一点旅费也花完了,以致囊中羞涩、食不果腹、饥肠辘辘。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充满心酸的五言律诗。
  诗的大意是:被窝奇寒难耐,杜甫一大早就被冻醒了。他躺在冷冰冰的床上,饥寒交迫,绞尽脑汁寻觅食物:翠柏怎么样?虽说它的味道很苦,但应该是可以充饥的吧;放眼窗外,他看到了天边灿烂的朝霞,片片相连,秀色可餐,想必那也是可以充当美食的吧。然而这些都是空想罢了,回到现实,没米下锅,只有忍饥挨饿了,因此也就省得去打井水,任其冰封。可是,诗人并不说自己一文不名,偏说口袋里还留有一个看家的小钱呢!这里的“有”是何其微小,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诗人这样写,正是对“无”的另一种戏说,一种自嘲,流露出一种心酸。因为谁都不会因为这小小的“一钱”之“有”,得出诗人还不算穷困潦倒的结论;反倒恰恰会因为这“一钱”之“有”,更加体会到诗人生活的艰辛、难堪和落魄。在这里,杜甫巧妙使用了以“有”见“无”的手法,突出表现他的困境,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油然生发悲悯之情。这里对“有”(“一钱”)的肯定,其实就是对“无”(贫穷)的幽默、自嘲式表达。如此表达比直言其“穷”更能凸显“穷”的程度之深、诗人生活之难,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由此可见,运用以“有”见“无”的手法,是通过强调“有”的“量之少”(如“一钱”)来完成的。再如杜甫《南邻》中的“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说南邻的园子里尚能收获些许芋头和栗子,所以还不能说他彻底穷困。这里的“有”(芋栗)越少,就越能说明他穷掉了底。“有”的“量”越少,“无”给人留下的感受就越深,所以,“少量”是成功运用以“有”见“无”手法的关键。
  在唐代大量的吊古类诗歌中,诗人常常极力描写自然景观的“有”(存在),以此强化人文事物的“无”(消亡),以突出世事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如晚唐诗人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在诗人的笔下,江草、野鸟、柳树这些自然之物,不管世事变迁、江山易主,依旧吐绿,依旧啼鸣,依旧烟笼,与六朝时别无二致。这是极力描写台城的“有”。然而,“有”的只是自然风物,人事尽“无”,六朝人文已经荡然无存,大有“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悲凉之意。
  在唐诗中,“有”与“无”,“动”与“静”,“明”与“暗”,这一组组矛盾的对立,都能在艺术的世界里相互统一、相互成就,从而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耳目一新、眼界大开。
  “主”“客”移位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在抒发背井离乡、思亲怀友之情时,往往不直接写自身的所思所感,而是“推己及人”,从对方落笔,换位思考,寄情于人,别出心裁地将感情表达得婉曲含蓄。这种表现手法,被称为“主”“客”移位,或“一笔双写”。“主”“客”移位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在边塞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之地军民生活和独特的自然风物为题材的诗。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表现边塞生活的诗歌,初步形成、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日渐兴盛,至唐代进入黄金鼎盛时期。据相关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现存总数不到两百首,而仅《全唐诗》所收录的边塞诗就高达两千多首。“初唐四杰”及陈子昂的诗作中已有大量的边塞诗;到了盛唐,朝廷开疆拓土,战争频繁,边塞诗更是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边塞诗人及边塞诗作,形成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盛极一时。这些边塞诗多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写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大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主”“客”移位的表现手法。
  譬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本诗描写湖上亭的景物,表达作者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没有直接从自身落笔,而是将物象人格化,运用“主”“客”移位的手法,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不舍表达自己对昔日居处的留恋惜别之情,饶有情趣。
  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捉住,送往沦陷后的长安。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寄居在鄜州羌村,可谓妻离子散。独处长安,亲人天各一方,诗人望月思亲,感慨涕零,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篇。
  此诗之妙,在于诗人随思绪展开遐想,不写自己想念家人,而写妻子想念自己。首联巧设情境,想象妻子茕茕孑立,对月遥寄深情;颔联以“忆长安”直接写妻子怀念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想象夜阑更深,妻子久久凝神望月,黯然伤神,任凭雾沾湿了云鬟,月侵寒了玉臂,足见妻子的情深义重;尾联写妻子美好的祝愿和祈祷,明写妻子的祝愿,实则表现诗人自己渴望团聚的期盼,意味隽永。
  本是诗人思乡怀人,作者却巧用“对写”法,撇开自己,從对方下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夫妻之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感表现得更加深沉辛酸,令人为之动容。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具体充实、富有深度,强化了主题。
  歌以言志,而表现手法则是“言志”的重要载体。唐代诗歌不拘泥于成法,以“汉”喻“唐”,曲径通幽,含蓄蕴藉;以“有”见“无”,反向比衬,诗意愈显;“主”“客”移位,醉翁之意,错落别致。这些手法的创新运用,使大唐诗歌更加与众不同,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读理论性比较强的书籍时,我们常会感觉文字从眼前一掠而过,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脑海;所以读完之后,有些同学常会感觉脑中空无一物。其实,借助“批读”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学术专著。“批读”是在作品上留下我们感发、思考的痕迹,也是我们与作者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其实跟帖评论、视频上的弹幕也是一种批注。好的批注会让人受益颇多,读后有思。  那么如何“批读”呢?首先,要熟悉批注类型,建立批注系统,根据文体特
期刊
1  《庄子·齐物论》说:“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成与亏,其实就是成与败。二者有多大的差别呢?标准是谁定的呢?  庄子举例子,比如,昭文这个人很厉害,就因为有成与败这个概念,他就拼命学弹琴,弹了一辈子;师旷这个人擅长打拍子,就打了一辈子;惠施这个人擅长冥想思辨,就倚着树整天在那想问题,诸如鸡是不是三只脚啊,山是不是比谁高啊之类的问题。这三个人都很厉害,坚持一件事一辈子,很有名。
期刊
1  【题目来源】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顾过往,放眼当下,中国在走向富强的进程中直面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流域的嫩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2003年,遭遇非典型肺炎疫情特大灾害;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今天,我们共同面对的新冠
期刊
语文高考中,古诗鉴赏题历来被看成是难题。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文本。因为读不懂,所以也就很难准确理解诗意并进入诗歌的语境;而要准确解题,还需要理清诗句之间的逻辑关联,把握诗歌的情感、技巧等等,对许多考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我们认为,明理“诗家语”,方能解题中之“三昧”。突破理解诗歌的语言障碍,是答好古诗鉴赏题的基础与前提。“诗家语”一说,据史料记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提
期刊
菜以人传者,东坡肉是也。  东坡肉之食材,猪肉也。猪肉乃食材之上品,蒸则鲜香,炒则耐嚼。从古至今,以猪肉为食材之食谱,不可计数也。其中美味者,以皮薄肉嫩、味醇汁浓之东坡肉为最。何以得此名也?发明者乃苏东坡也。苏东坡《炖肉歌》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既细述做法,又难掩成功自创美食的欣喜。  母亲是做东坡肉
期刊
2020年9月,某教授发表论文《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因标题中的“很烂”一词与严肃的论文过于违和,引发了舆论热议。有人认为“很烂”一词粗俗不堪,不适合出现在论文中,作者此举,纯属博人眼球;有人认为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即便是康德,人们也有批评否定的权利。我的看法是,该教授此举不合适、不应该。  首先,“很烂”一词属于口语且比较粗俗,不适合出现在书面的严肃的论文中。众所周知
期刊
高考中,古詩鉴赏题若想得到高分,前提是读懂。如何读懂?最关键和直接的是要知“诗家语”,即仔细揣摩诗的语句。此外,还有一些“抓手”:抓题目,粗知大概;明作者,知人论世;抓意象,品味情感;抓典故,鉴古知今。  而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进而应明确古诗鉴赏选择题的设误类型,以利知彼知己,一击中的。以下,仅就此试作辨析。  设误类型一:词句理解不准,内容解读有误  例1.(201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期刊
铁骑银瓶“水浆”迸  民国小说家王度庐的武侠小说《铁骑银瓶》的标题,源于《琵琶行》里的名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如果你不知道《铁骑银瓶》,那么大概听过李安执导并获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吧,《铁骑银瓶》讲述的正是《卧虎藏龙》李慕白、玉娇龙下一代的故事。我们这里不谈电影,也不谈音乐,主要说一说“浆”在中国的转化历程、文化意义。  “银瓶乍破水浆迸”,越是熟悉的诗句越可能带来一点误会,人
期刊
平民的苦难是世袭的  苦难必须是世袭的。  苦难是普罗大众生活不变的底色。孙少平家的苦难在于贫苦的出身:几代赤贫,那是种深入到根子里的贫穷。父亲为了给自己的弟弟娶妻,让出了唯一可以遮风避雨的老窑子,欠下了几十年都还不清的债务;后来为了给孙少安娶妻,又四处借粮借钱,欠下了似乎几辈子都还不清的债务。我们常用“掏空家底”来形容巨大的困难,但对世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如孙家父子般的贫农而言,何来家底?家底早就
期刊
人生路上免不了发生意外。许多人害怕意外,甚至在意外发生时想方设法逃避。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我们要做的,是善待意外,通过努力化“危”为“机”。  善待意外,需要乐观坚强的心态。郭冀华于2006年考入浙江大学,大二时,她在参加山地车爬坡赛时发生意外,从此成了高位截瘫患者。面对这样的意外,她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凭借乐观坚强的心态,直面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和困难,笑对人生。2011年,她以优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