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诗家语,方解题中昧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高考中,古诗鉴赏题历来被看成是难题。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文本。因为读不懂,所以也就很难准确理解诗意并进入诗歌的语境;而要准确解题,还需要理清诗句之间的逻辑关联,把握诗歌的情感、技巧等等,对许多考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我们认为,明理“诗家语”,方能解题中之“三昧”。突破理解诗歌的语言障碍,是答好古诗鉴赏题的基础与前提。“诗家语”一说,据史料记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古典诗词独特的言说方式,关涉到古诗词遣词造句的独特词法、句法、章法,以及相关的逻辑、修辞、技法和文化、文学常识等。
  本文拟以2020年高考古诗鉴赏真题为例,谈谈“诗家语”(重点谈词法和章法)对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作用,希望能对新一届的考生有所帮助。
  一、把握词法
  古诗的词法层面,主要包括一些特殊的古汉语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一般古汉语词语的特殊含义、指代含义及词性活用等。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选的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写给友人皮日休的交游酬唱的诗作《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袭美”是皮日休的字)。考题的第14题是单选题,所设计的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A项。这一项说:“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判断此项的正误,关键是准确把握诗题中“奉和”与“见寄”两个词语的含义。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来完成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因而也就有了“奉和体”“酬唱体”的诗歌。“见寄”,“见”用在动词“寄”的前面,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翻译成“寄给我”。“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是说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他曾赠给陆龟蒙一首诗,陆龟蒙复信回赠了一首诗(即为考题所选之诗)以示酬答,用的还是跟皮日休的诗一样的韵(即所谓“次韵”)。由此可见,说皮日休患病期间“与外界不通音讯”显然是错误的。其实诗题中出现的这些词语在我们的初高中教材中都曾出现过,如“见寄”之“见”,与“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等句中的“见”字的用法、意义都相同。此外,还有大家熟悉的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等,也都是诗题中用法相同的“见”字。笔者不禁要为这道题的设计叫好:既考查了对常用古汉语词语的理解,又很好地与教材相勾连,还巧妙地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原来文化常识还可以这样考,实在高妙!
  再看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新高考全国Ⅰ卷)的诗歌鉴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该题答案为B。准确答题,关键是对“念此别惊神”一句中的指示词“此”要有正确的理解。关联上下句来看,“此”最为主要的指代内容,是在“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的背景下,“我”(杜甫)本是“把君诗过日”的,也就是靠每天把玩郑炼的诗作来度过难捱的时光;而今郑炼将与“我”分别前往襄阳,连素日的这一点精神安慰也将不复存在。想到这一点,分别之时“我”怎能不格外黯然神伤!而选项B的表述故意将“把君诗过日”曲解为“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过日”乃“度日”,与“日后”毫无关涉,B项自然就是“不正确的一项”了。
  二、懂得章法
  古典诗歌短小精悍,言简意远,特别讲究章法布局。章法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首诗大多要形成一个“起、承、转、合”的布局。“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或就物起,或因人起,或即景起,或由事起。“承”,是承接上文,既有意承接“起”,又自然衔接、开启后半首诗的诗意。“转”,是诗意转折,照顾前后,跟“承”有情感或逻辑上的关系,让诗意更加开阔。“合”,是全诗的结尾,收束全篇,往往表明情感或主旨。
  请看2020年高考江苏卷所选之诗及所拟考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道题单纯看是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但实际上却关联到对整首诗章法的把握。理解这首诗有一个情境的前提,就是王安石是常州的前任知州,而沈康是后任的知州。诗作是离任者写给继任者的。律诗一般的布局,都是前面两联写景叙事,后面两联抒情议论。前面的“起”“承”两联写自己虽已离任,但对常州百姓的疾苦冷暖却长挂于心。颔联“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两句,就是对常州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状况的述说。后两联分别对应“转”“合”二字,是诗篇情感主旨的集中体现。如果善于抓住诗句中表示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那么对整首诗情感主旨的领会也就水到渠成了。颈联出句的“常恐”二字,既是诗人对常州以及常州百姓的关切,也是诗人对沈康到任的期许和勉励,同时也是诗人自己的内心剖白;对句的“忽逢”,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表达了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尾联出句有“惆怅”二字,表达了作者因自己治理常州未能尽如人意而生的歉疚;而末句“最忆”的对象是“荆溪两岸春”,指代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喜爱、难舍和怀念之情。所以,归结起来,诗人在后两联中表达的情感包括: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因自己治理常州未能尽如人意而生的惆怅(歉疚)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再看2020年高考天津卷所选之诗与考题: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个方面。本题的答案是B项。这也可结合诗的章法做出判断。颔联在律诗章法中对应“承”字,应承接首联的内容和情感。首联展现出的是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的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根据“承”的原则,颔联也应该表达同向的内容情感和意境。“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意思是果实汁液饱满、稻谷已经成熟、家禽格外肥美——丰收在即,农人应当欣喜而繁忙。B项说“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既与诗句的描述不符,也与上联的情感意趣格格不入,所以是“不恰当的一项”。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
其他文献
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因其语言隽永传神、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历来备受人们喜爱。  近来翻阅《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中的第三则小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活泼的灵性、动人的人性,扑面而来,让人回味不已。  故事很短,全文转引如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
期刊
为了全面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的正面导向作用,高考正深化内容改革。加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横空出世,通过增加任务驱动性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因此,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不再刻意回避时代热点问题,有的命题甚至直面热点,以体现“时代印记”“时代精神”,体现与时代的共振。如2017年课标Ⅰ卷涉及一带一路、广场舞、共享单车等与社
期刊
巴金的《小狗包弟》中有一句:“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对此,王光佑老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中的“熬煎”能否换成“煎熬”呢?(《聚焦课堂,诗意生长——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0期)  面对学生的困惑,王老师是这样分析的:  我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辨析“熬”和“煎”的区别。学生自然联想到“煎鸡蛋”“熬猪油”和“熬骨头汤”等,自
期刊
近日,国内疫情大幅好转,国外疫情却日益严重,一些留学生、华人华侨踏上了回国之路。可是,有些归国人员却在相关部门的筛查、分流、隔离等工作中做出了不和谐的事情,如:一女子不听劝阻,坚持不戴口罩外出跑步;一女子被隔离非矿泉水不喝,与防疫人员发生争执,甚至怒斥“没有人权”;有人不吃免费提供的泡面……这些行为引起了网友的愤慨,有人指责她们“祖国建设你不在,万里投毒你最快”,有人讥讽她们“公主病”发,可谓是“
期刊
回忆性散文,通常借助遗留的物品勾起记忆的片段,读者往往会被带到回忆的现场。《项脊轩志》是归有光追怀思念的代表作,所谓“太仆最胜之文”。家族、仕途、功业的坎坷不幸,祖孙、母子、夫妻的深情回忆,交织浓缩于一间狭小的阁子。“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让人读来倍感凄婉惆怅,甚至有苦情卖惨的嫌疑。但“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看似随性而写,任意东西
期刊
《项脊轩志》是公认的归有光的散文名作,全文围绕项脊轩追叙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在文中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他居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中的情感体会。只是“多可喜”指何事,学界一般根据“然”字所表达的转折语义,认为本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多可喜”承前,“亦多可悲”启后。如此,“多可喜”應指的是文章的第一段,也就是作者对项脊轩居室环境的描写。那么,让作者住着感到
期刊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虚实掩映、直中有曲、语淡情浓、极富女性孤寂情怀的天成之作。然而,关于该词的歧解也特别多。譬如,其抒情环境究竟是“西楼的深秋之夜”,还是某个深秋白昼?“独上兰舟”的“舟”当释为“床”,还是“船”?“轻解罗裳”是轻轻地解开罗裙,还是轻轻地提起罗裙?或者是“以解开罗裙睡觉为轻”?离开汴京的是词人李清照,还是其丈夫赵明诚?……这些解读的纠结处至今仍让读者莫衷一是
期刊
读理论性比较强的书籍时,我们常会感觉文字从眼前一掠而过,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脑海;所以读完之后,有些同学常会感觉脑中空无一物。其实,借助“批读”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学术专著。“批读”是在作品上留下我们感发、思考的痕迹,也是我们与作者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其实跟帖评论、视频上的弹幕也是一种批注。好的批注会让人受益颇多,读后有思。  那么如何“批读”呢?首先,要熟悉批注类型,建立批注系统,根据文体特
期刊
1  《庄子·齐物论》说:“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成与亏,其实就是成与败。二者有多大的差别呢?标准是谁定的呢?  庄子举例子,比如,昭文这个人很厉害,就因为有成与败这个概念,他就拼命学弹琴,弹了一辈子;师旷这个人擅长打拍子,就打了一辈子;惠施这个人擅长冥想思辨,就倚着树整天在那想问题,诸如鸡是不是三只脚啊,山是不是比谁高啊之类的问题。这三个人都很厉害,坚持一件事一辈子,很有名。
期刊
1  【题目来源】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顾过往,放眼当下,中国在走向富强的进程中直面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流域的嫩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2003年,遭遇非典型肺炎疫情特大灾害;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今天,我们共同面对的新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