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对地方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影响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dea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宗教活动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它的发展呈现出世俗化加强、异化现象明显、年龄分化突出、排他性减弱等特点。这些变化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产生了相应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宗教的信仰程度具有明显差异;信仰中普遍存在形与质的分离;外在因素对他们的宗教信仰起了关键作用;宗教信仰对他们的心理也产生了明显影响。笔者针对以上现象,考察了贵州省内不同群体的民族宗教观,认为其对民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贵州省 民族宗教 民族高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4-0038-04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种类仅次于云南。同时,贵州又是一个宗教信仰复杂的省份:宗教类型除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和极少数人信仰的基督教和佛教外,其他各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原始宗教。贵州的原始宗教,大体上包涵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这是贵州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共性特点。尽管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冲击,但这一地区的民族宗教仍然以一定的形式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对民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一、调查说明
  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我们着手从三方面开展调研:第一,深入典型民族聚居区,开展实地考察;第二,发放调查问卷,针对省内民族高校,搜集数据;第三,对不同人群进行随机访谈,获取更加详尽的信息。
  实地考察方面:课题组选择了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宗教信仰颇具民族特色的典型地区作为考察对象,主要集中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黔西南布依族村寨、黔西威宁彝族和回族自治乡以及黔北土家族、仡佬族个别村寨。考察历时半年时间。
  调查问卷方面:课题组选取了省内6所典型民族高校:贵州民族大学、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贵阳医学院神奇民族医药学院。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整体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尽可能保证调查数据在数量分布上的平衡。此次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683份,无效问卷30份,有效问卷1653份,有效率91.8%。
  人群访谈方面:课题组主要选择了三类人群:一是少数民族群众,二是民族高校教师,三是民族学研究的学者。通过访谈,获得了较多有用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在典型民族聚居区,宗教性活动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发展正呈现出若干新特点
  1.宗教活动与节日活动相结合,世俗化加强。贵州各少数民族多信仰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是其信仰的主要内容。在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单独以本民族祭祀为活动内容的宗教仪式,逐渐演化为娱人与娱神并存的节日活动。参与人数明显扩大,世俗化特点加强。如“四月八”既是苗族人民怀念祖先、纪念英雄的日子,也是布依族祭祀“牛王”的节日。“四月八”来临,两族民众在祭祀活动的同时,爬山、对歌、吃窜家酒、斗鸟等娱乐性活动也一并上演,节日氛围浓厚。又如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仡佬等族的“吃新节”,尽管宗教祭祀仪式有所不同,举行时间有所差别,但娱人娱神的节日活动特征却十分明显,参与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俨然成为泛民族性节日。
  2.宗教活动出现异化,凝聚力大为降低。从形式上看,民族宗教的仪式由繁入简,庄严厚重性特征削弱。如黔东南苗族的“牯藏节”,是该族以祭祀祖先为内容的最为重大的节日。原为每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之宏大,程序之复杂,形式之奇特,寓意之丰繁,堪称华夏民族文化之一绝。但从今天来看,尽管其隆重性依然不减,但受商业化运作影响,宗教活动形式日趋表演性:举办时间缩短为五年一次,仪式也更加迎合表演的需求,变繁为简,娱乐特征加强。从内容上看,民族宗教的内核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水族的“端节”。“传统的端节,从除夕晚上到第二天赛马结束前的这段时间被认为是祖先与家人团聚的时候,由于要素席祭祖,传统上这段时间人们并不宴请宾客,而今这种习俗已发生了明显改变,除祭祖时仍保留素席之外,有客之家晚上的家庭饮食,已可用猪、牛肉宴请宾客”,“这一隆重的节日已经淡化甚至被春节取代。”[1]
  3.宗教活动的年龄分化明显,传承之链渐趋断裂。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际交往空间的扩大,加之打工潮汹涌澎湃,以汉文化为主流的民族文化整合、政府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性作用,贵州民族宗教的生存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宗教活动的人群吸引力随年龄的降低呈现出递减的态势。从调研结果看,只有不足50%的少数民族群众实质性参与宗教活动(包括祭祀活动与节日庆祝活动),而其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又占了绝大多数;与此相比,30岁至50岁的中青年人由于常年在外奔波,并逐渐接受新生事物和思想,对民族宗教活动的虔诚度有所减弱;特别对于那些年龄30岁以下的青少年少数民族民众,由于人文素养的不同、代际价值观的差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他们对许多传统的东西几乎都采取相对排斥的态度。
  4.宗教的排他性有所松动,宗教间融合加速。在贵州民族宗教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各族历史源流不尽相同,所处自然环境迥异,使得不同民族的宗教活动各具特色,也往往成为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志。但从调查结果看,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贵州与外界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开发程度也不断加深,这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属于个别民族所独有的宗教,排他性特征有所松动,导致了宗教间融合速度加快。如苗族的“牯藏节”,本是苗族人固有的节日,宗教仪式也具有独有性特征。但现在这一传统节日已成为黔东南苗侗两个民族共同享有,庆祝这一节日的时间和活动也合二为一。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民族宗教的包容性存在扩大的趋势:除不同民族原始宗教间的融合,原始宗教和非原始宗教的融合也在加快,出现了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基督教、佛教或道教并存的现象。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相对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着突出问题
  1.对不同宗教的信仰程度存在较大偏差。据本次调查结果统计,受调查的对象中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共有259人,占总人数的15.7%。其中“基督教”62人,“伊斯兰教”24人,“佛教”49人,“本民族宗教”108人,“其他”16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8%、1.5%、3%、4.2%和1%。然而,在“你是否笃信自己所信仰的宗教”这一问题中,选择“是”的人数仅占信教总人数的33.5%,且主要集中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它学生则选择了“否”和“说不清楚”。由此可见,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倾向于信仰本民族宗教,另一方面,在虔诚度上,外来宗教却占相对优势。
  2.对宗教的信仰普遍存在形与质的分离。对“你是否基本了解自己所信奉宗教的教义内容”这一问题,选择“是”的学生占到了信教人数的91.2%;而对“你是否经常参加宗教性活动”和“你是否完全遵从宗教内容的禁忌(要求)”回答“是”的学生则仅占到了信教人数的1.3%和15.8%。这表明信教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教义的履行上,普遍存在表里不一的状况,尽管了解宗教教义的内容,却不能或不愿使自己的行为受到过多约束。
  3.外在因素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具决定意义。在回答“你信仰本宗教的原因”时,选择“父母的影响”的占了88.3%,选择“亲戚朋友的介绍”的占了7.6%,选择“媒体的影响”的占了2.9%,其它占了“1.2%”。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动因多是源自外来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接受宗教的过程。
  4.信教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具有一定影响。在“你如何看待不信教大学生的行为”的回答中,信教大学生选择“鄙视”的占了9.4%,“不可理解”的占了3.5%,“无所谓”的占了87.1%。在“你认为宗教对你处理人际关系有影响吗”的回答中,37.2%的大学生认为有影响,其余则认为没有影响。以上情况表明,信仰对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还是产生了影响。
  (三)不同群体对民族宗教的存在及其发展的看法有着明显差异,但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少数民族群众中的中老年人普遍关心民族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他们希望祖先所固守的宗教信仰及其活动,能为年轻人所认可并得以继承。面对年轻人忽视或抛弃民族宗教文化的现象,他们在深感痛惜的同时,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助和绝望。
  从高校教师的访谈情况看,不少教师的观点比较偏激,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多是生产力不发达时代的产物,与落后的社会思想相联系。面对省内少数民族宗教发展中出现的“危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符合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多不建议刻意地干涉其发展,还认为这对青少年世界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而言是件好事。
  与此相反,省内民族学研究的学者认为,贵州的民族宗教多为原始宗教,它所体现出的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和人文社会观是十分有益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如“姊妹节”“采花节”“敬桥节”“六月六”“卯节”“龙舟节”等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体现出的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还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对此进行保护是值得的,也是紧迫的。而对于高校个别教师的观点,他们并不完全认同。从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角度,他们认为民族宗教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民族文化产生了负面冲击,但就今天看来,这却是一条迫不得已保护民族宗教文化发展的道路。对于在民族宗教中逐渐渗透的外来宗教,这些学者也比较客观地表明了态度,即既要汲取其有利于民族宗教文化发展的一面,也要抵制其不利的影响,在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还应充分尊重其合理的宗教信仰行为。
  三、民族宗教对地方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可能性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民族宗教的世俗化发展,使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得以削减。民族宗教世俗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宗教的节日化氛围更浓,宗教的形式和内容逐渐打上了现代化的烙印;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不同宗教和文化的融合,使宗教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排他性日渐松动。这使它对年轻人思想的禁锢开始松绑,也使新生代的青年大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愚昧民众、束缚进步思想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在无形中得以化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文明所提倡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公正等思想正逐步深入人心。
  2.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更理性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十分有利。总体来看,目前省内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相对理性,尽管不同宗教在部分大学生中仍存在一定影响,达到调查总人数的14.7%,但就大多数不信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多年学校教育的影响,外加文化知识的熏陶,基本已经定型。因此,他们的宗教观受到波动性影响的可能性较小。也正因为这样,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和侧面科学世界观、价值观的强化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对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自觉抵制宗教及其活动的负面影响大有裨益。
  3.外在因素对宗教信仰的决定性影响,使高校宗教观的合理引导成为可能。由调查结果看,虽然省内民族高校信仰不同宗教的大学生仍占不小的比例,而且这些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但从他们信教的影响因素——外因来看,还是让我们颇为释怀。客观上而言,不同宗教之所以在这些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力,与其宗教教义中具有与人性相通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如忍让、求真、爱美、向善等。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要秉承我们党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2]的宗教工作方针,一方面减少或杜绝外在因素或信教大学生对未信教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还应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使信教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发挥宗教内容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消极影响   1.宗教间的民族冲突依然存在,需要合理明智应对。贵州省内的少数民族虽然多信仰原始宗教,外来宗教在民族宗教中不占优势,甚至从宗教整合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看,各大宗教仍然给人一种和谐相处的错觉。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贵州省内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其实相当的纷繁复杂。例如,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除信仰本民族的宗教外,还吸收了汉族的道教,如土家族、布依族、侗族、苗族、仡佬族、毛南族等。又如,伊斯兰教作为回族所信仰的宗教,其信众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贵阳、遵义、安顺等城市的回民群众中,但在省内其它地区也有零星分布。而作为外来宗教的基督教和天主教,至今对省内部分少数民族民众影响深远,特别是苗族、彝族、布依族的部分群众[3]。这么复杂的宗教关系,使得不同宗教间的冲突(非斗争性)依然存在,并可能在一定的诱因下呈现出复杂性多倍叠加的态势,从而导致宗教矛盾的激化和升级,其后果也必将波及到敏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民族地区的民族高校而言,理应明智地估计宗教的可能冲突对受教育者的严重影响,并在教育和管理中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应对。
  2.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未消除,合理引导成为当务之急。宗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要影响:一是宗教对大学生的思想仍有禁锢作用。如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特别是其中的鬼神崇拜,使个别民族的鬼蛊活动比较盛行,比如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侗两族的“鬼蛊文化”,还以一定的方式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生活[4],对本民族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尤为明显。二是宗教影响大学生的正常行为。应该看到,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就受到本民族宗教文化的“滋养”,同时还受到其它宗教人群以及多渠道传播宗教的高科技媒体的“合围”,再加上大学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如不加以关注并进行合理引导,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可能误入歧途。
  3.宗教信仰有碍大学生身心健康,心理疏导理应成为必需。调查显示,部分信教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其一是宗教的暗示作用,会导致学生心理的部分扭曲。比如,当一种宗教文化与另一种宗教文化发生冲突时,就会对信教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明显的暗示,使他们产生迷茫、失望、鄙视、憎恶或欣喜、高高在上、狂妄自大等复杂情绪。其二是宗教信仰的片面误导,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行为失控。特别是问题书籍、媒体或组织的片面宣传和引导行为,完全会令部分信教大学生迷失,使他们过度地沉迷于宗教世界,无法正确处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个别信教学生存在频繁参与宗教活动、偏痴于研读宗教性专业书籍、不善与同龄人沟通交流、产生融入社会的行为障碍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如不及时发现并正确加以疏导,则有可能导致信教大学生出现更为严重问题。
  通过对比研究,调查小组还发现,从全国各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最低在3%到4%之间,最高达到25.5%的情况看[5],贵州省民族高校的大学生信教比例(15.7%的数值)在全国来看还是偏高的。由此看来,省内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引导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覃世琦.水族端节仪式、功能与变迁微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0,(6):40.
  [2]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四句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http://cpc.people.com.cn/GB/64107/65708/66067/66082/4468758.html.
  [3]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情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5.
  [4]转引自傅慧平,张金成.清水江流域苗侗婚姻选择中的鬼蛊禁忌[J].贵州民族研究,2014(5):54.
  [5]贾廷秀,周从标.地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70.
  (责任编辑:刘宇)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并无专门的教学要求和标准,一般都是参照本科执行。本文在参考《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职教育的特色,提出了有异于本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和构建此体系的“6大模块”,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其合理性。随后,本文对构成上述“6大模块”的各分项指标进行了内涵解读,希望相关成果能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作用。 
期刊
[摘要]MOOCs不仅存在大规模退课、教育评价泛化等实践问题,还存在课程认证与当前学分对接困难等情况。鉴于此我们提出了mOOCs概念,并借鉴MOOCs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分析mOOCs与MOOCs的异同点,探讨mOOCs发展的意义,旨在努力推进MOOCs的中国化进程,引导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  [关键词]MOOCs;mOOCs;在线教育;MOOCs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期刊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创建于1988年,前身是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一所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穆树源教授为董事长,博士生导师吕英华教授为院长。 学校坐落在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600多亩,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设有东、西两个校区,11个基层院系、43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以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为例,系统分析了“撤点并校”对西部偏远山区义务教育的影响和带来的突出问题,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向和义务教育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西部偏远山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  [中图分类号] G51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10-0020-0
期刊
[摘 要]  团队科学创造力培养已成为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基于多学科视角,从培养愿景、培养目标、培养信念、培养过程、指导策略5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并提出了团队科学创造力的培养路径,以期为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团队的科学创造力培养提供借鉴和思路。[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团队科学创造力 案例研究 多学科视角[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
期刊
[摘要]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指出,所有组织均包含共同目标、协作意愿和信息沟通三个要素。加拿大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是大学内部的一个教学支持服务组织,为了促其更加科学、持续地发展,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学和技术中心设定推动教学发展的共同目标,达成以人为本的协作意愿,建立上下联动的信息沟通,可为我国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巴纳德组织理论;教学发展中心;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以本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优势为基点,从“课证融合、学做互动、技能提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多证融通”教育模式的实施三个维度,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以期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据调查分析,在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呈现出无序失范、单向失衡和比例失调等特征,从而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总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导致城乡教师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低下,农村学校管理不当,家庭本位观念和个人职业发展预期过高的影响,以及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不到位等。为此,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农村学校管理,加强教师流动的
期刊
[摘要]高校战略规划机构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决策与咨询部门,其运行效能的好坏与部门自身的组织运作息息相关。本研究从组织管理理论的框架出发,对C9高校发展规划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能、人员组成进行调查研究,揭示了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组织行为中存在的一些特征和问题。再通过与国外一流大学发展规划机构的比较,明晰了理念的差异和运作水平的差距,初步回答了高校战略规划应该是什么、做什么、由谁来做的问题。  [关键词]C9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喷涌而来,海量数据的清洗和最优化提取需要严谨的统计思维和扎实的统计理论。统计学是一门解决数据筛选、整理与分析问题的方法论科学。目前,传统单一的局部教学改革策略难以适应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本文以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课量最大的统计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讲授—作业—实验—考试”四维闭环教学组合策略与教学内容“点—线—面—场”相协调的教学体系,以期达到统计学教学面向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