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调查分析,在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呈现出无序失范、单向失衡和比例失调等特征,从而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总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导致城乡教师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低下,农村学校管理不当,家庭本位观念和个人职业发展预期过高的影响,以及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不到位等。为此,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农村学校管理,加强教师流动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多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7-0013-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7003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13%,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1]。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又进一步达到5477%[2]。然而,城镇的“磁场”效应,不仅吸引了农民,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教师单向地流入城镇,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使得原本就处弱势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这必然阻碍农村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流动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教师流动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掌握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真实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我们选择以河南省中牟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部分教师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近年来,位于国家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为了实现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郑州到开封之间相继建成了郑开大道、物流通道和城际高铁。而中牟县处于郑州和开封之间,无疑成为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因此,选择中牟县为样本地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城镇化进程对于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带来的影响。
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教师流动意愿(1~5),教师流动方向(6~7),教师流动的关键影响因素(8~11),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12~28),教师对流动政策的态度及看法(29~40);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题,主要调查了解合理引导教师流动的政策建议。整个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7份,有效问卷264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567%和8800%。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调查统计
根据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我们对其进行了分类统计处理,其结果分别如下:
(一)教师流动意愿
根据对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显示,在“我随时在为流动做准备”这一问题上,选择同意( “同意”包括“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占322%,选择不同意(“不同意”包括“非常不同意”和“比较不同意”)的有100人,占总数的379%;有489%的教师认为如果有机会会考虑流动;虽然有36%的教师觉得现在挺好的,没必要流动,但在“我身边的同事经常抱怨学校,希望流动”这一问题上,选择同意的多达522%,明显高于选择一般和不同意的教师;有398%的教师觉得身边的同事希望离开教育行业,从事其它职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同时教师对流动的态度也是非常理性和谨慎的,他们不会盲目地选择流动,而是考虑流动是否有利。
(二)教师流动方向
问卷调查(表3)显示,有576%的教师认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向是城镇学校;认为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向是其他行业的仅占总人数的258%,对此持反对观点的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409%。这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主要是教师职业内的流动,即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
(三)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
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能力、经济待遇、社会关系和权力等几个方面。据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认为农村教师流动主要依靠能力的仅有56人,只占调查总人数的212%;认为农村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待遇的有1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92%;568%的教师表示农村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是社会关系;523%的教师认为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是权力。非常明显,大多数教师一致认为,经济待遇、社会关系和权力是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失控的局面。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及统计,我们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背后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问题
1教师流动无序失范,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整体呈现出无序失范的状况,教师流动大多是在个人利益驱使下进行的职业流动,并不是在政策规定下有规范地进行的。许多教师说走就走,很少考虑与学校签订的合同是否到期。这种流动带有个人随意性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也往往在制度上存在不规范性。调查发现,许多农村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待遇、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往城市学校调动,甚至违规流动。
正是这种无序失范的流动使得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极不稳定。通常情况下,一个农村小学教师要承担多个学科的教学。教师一旦调离,学校不仅不能在短时间内聘到新教师,而且也很难在仓促之间安排其他在职教师来承担流失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流动的无序失范,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流动单向失衡,导致农村学校师资不足
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双向交流的过程。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的同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才能得以在城乡学校之间传递。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单向流入城镇,造成了农村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严重不足,降低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剧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这不仅增加了农村教师的教学压力,极大地影响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导致了农村教育质量下滑,使得原本就已薄弱的农村学校教育雪上加霜,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3教师流动比例失调,导致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
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过程中,还突出地存在着流动教师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在性别结构上,男性教师流动多于女性教师。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的流动意愿显著高于女教师的流动意愿;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的流动多于老龄教师的流动,造成农村学校教师的“青黄不接”。从方差分析结果看,不同年龄的教师在流动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岁及以下”和“31~40岁”的教师群体更倾向于流动。此外,教师流动的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学科结构上。在教师流动的大军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师的流动更大。教师流动的结构失调使得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极大地威胁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
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导致城乡教师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域教师资源配置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一方面,随着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镇,城镇适龄教育儿童大幅增加,使得城镇教师资源尤其是优质师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减少使得农村学校生源也大为减少,在农村呈现出教师资源的相对“富余”与绝对匮乏的矛盾。城镇学校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教师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便凭借自身的优势从农村学校“挖”优秀的教师以缓解教师供应不足的矛盾。反过来,农村教育的萧条,又迫使农村学生及其家长为了享受优质教育而流向城镇。“城镇化的风潮不仅把一批又一批、一茬又一茬土头土脑的农民由乡下裹挟进了城市,也裹挟去了他们及其子女入城改变身份命运的一片希望。” [3]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2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低下
教师的物质待遇与教师流失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4]。调查结果显示,629%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教师工资比同一地区城镇学校低;682%的教师表示农村学校的课时津贴与城镇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617%的教师觉得农村学校对教师的医疗住房等福利不够重视;795%的教师认为与社会上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职业收入较低。教师具有“经济人”的一面,“同样离不开对适宜的物质生活环境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有时会因更高层次的追求而居于次要地位,但仍不能否定这种追求的基础性”[5]。而且这一动机甚至被部分教师认为是流动归根到底的缘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单向流动的直接原因。
3农村学校管理不当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农村学校管理问题也对教师流动影响较大。例如,学校是否给予教师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是否公正、合理,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否能得到教师的认可等。从调查结果来看,451%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教师没有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477%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不公正不合理;462%的教师觉得学校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4家庭本位观念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所在。中国是一个深受传统伦理影响的国家,家庭本位主义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已深入人们的“骨髓和血液”,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教师的流动往往就是以‘家’为轴心的”[6]。在调查中,742%的教师认为流动的原因是家人希望到城镇学校工作以便在城里安家;678%的教师认为流动的原因是为了能和另一半在同一地工作;761%教师赞同为了子女今后的教育和发展而流动;686%的教师表示教师流动的原因是为了赡养老人而选择离家近的学校。可见,家庭因素也是导致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
5职业发展预期难以实现
任何教师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预期。而要实现教师的职业发展预期,就必须依赖一定的学校条件和环境。在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背景下,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在引领和帮助教师职业发展方面显然存在较大差距。调查发现,523%的教师认为城镇学校有更多的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机会;477%的教师表示农村学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机会比城镇学校少;633%的教师觉得城镇学校教师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为了实现其心中的职业发展预期,自然会主动寻求机会流向城镇学校。这就导致了教师流动必然是一种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的单向失衡的流动,而且这一过程往往是不可逆的。
6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不到位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为此,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相关政策。然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无序失衡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流动政策尚不健全,也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教师流动仍缺乏政策制度的合理规范。从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教师合理流动的重视不够,因而在制定和执行教师流动的具体政策时往往力度不够,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学校对于优秀教师总是尽量挽留,因此,教师交流也往往是“流差不流好”;另外,由于流动政策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参与政策规范流动的积极性也不高。
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路径思考
(一)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
要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键在于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为此,首先中央财政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师的经济收入差距,改善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农村学校教师的住房、医疗条件。其次,应完善绩效工资资金保障机制,科学、民主地制定和实施绩效工资方案,合理调控城乡教师绩效工资差距。最后,应设立农村教师专项奖励资金,建立健全农村学校教师专项补偿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补贴制度,并在教师职称评定、进修培训机会等方面向农村学校一线教师倾斜。 (二)改善农村学校管理工作
要想使农村学校教师“留得住,教得好”,还必须改善农村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学校管理应实行民主,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这既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决策水平。其次,应改进教师评价,实施多元评价体系,全面真实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最后,学校应以师为本,切实关心和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7]。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农村学校的自身吸引力,从而引导教师合理流动。
(三)加强教师流动的政策引导和规范
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调查发现,多数教师认为,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以及权力是导致教师流动失序的主要原因。为此,为了促进城乡教师双向合理流动,改善城乡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制定引导教师合理流动的政策制度。教师流动政策包括柔性政策和刚性政策。柔性政策主要发挥引导、激励作用,通过创建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8]来激发教师流动意识;刚性政策则主要应发挥强制作用,体现政策的权威性。教师流动政策要坚持以柔性政策为主,以强制性政策为辅。只有双重政策齐头并进,方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四)多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我国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不能单纯地依靠缩小城乡差距来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在城乡差距客观存在的背景下,要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例如,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倡导面向农村中小学的支教活动,等等。通过多方努力,逐步引导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EB/OL].http://wwwsciogovcn/zhzc/8/4/Document/1203142 /1203142
htm2012-8-4
[2] 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1/20/ t2015 0120 _4386891shtml2015-1-20
[3] 胡俊生,司晓宏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平原模式”与“柯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4] 郑金洲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病理现象[J].教育发展研究,2006 (4)
[5]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3
[6] 张天雪,朱智刚非正式制度规约下教师流动实证分析——以桐庐县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9 (4)
[7] 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6
[8] 李森,杨正强关于教师流动的理性认识与管理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2)
·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7-0013-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7003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13%,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1]。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又进一步达到5477%[2]。然而,城镇的“磁场”效应,不仅吸引了农民,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教师单向地流入城镇,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使得原本就处弱势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这必然阻碍农村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流动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教师流动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掌握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真实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我们选择以河南省中牟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部分教师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近年来,位于国家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为了实现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郑州到开封之间相继建成了郑开大道、物流通道和城际高铁。而中牟县处于郑州和开封之间,无疑成为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因此,选择中牟县为样本地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城镇化进程对于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带来的影响。
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教师流动意愿(1~5),教师流动方向(6~7),教师流动的关键影响因素(8~11),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12~28),教师对流动政策的态度及看法(29~40);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题,主要调查了解合理引导教师流动的政策建议。整个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7份,有效问卷264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567%和8800%。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调查统计
根据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我们对其进行了分类统计处理,其结果分别如下:
(一)教师流动意愿
根据对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显示,在“我随时在为流动做准备”这一问题上,选择同意( “同意”包括“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占322%,选择不同意(“不同意”包括“非常不同意”和“比较不同意”)的有100人,占总数的379%;有489%的教师认为如果有机会会考虑流动;虽然有36%的教师觉得现在挺好的,没必要流动,但在“我身边的同事经常抱怨学校,希望流动”这一问题上,选择同意的多达522%,明显高于选择一般和不同意的教师;有398%的教师觉得身边的同事希望离开教育行业,从事其它职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同时教师对流动的态度也是非常理性和谨慎的,他们不会盲目地选择流动,而是考虑流动是否有利。
(二)教师流动方向
问卷调查(表3)显示,有576%的教师认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向是城镇学校;认为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向是其他行业的仅占总人数的258%,对此持反对观点的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409%。这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主要是教师职业内的流动,即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
(三)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
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能力、经济待遇、社会关系和权力等几个方面。据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认为农村教师流动主要依靠能力的仅有56人,只占调查总人数的212%;认为农村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待遇的有1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92%;568%的教师表示农村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是社会关系;523%的教师认为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是权力。非常明显,大多数教师一致认为,经济待遇、社会关系和权力是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失控的局面。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及统计,我们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背后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问题
1教师流动无序失范,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整体呈现出无序失范的状况,教师流动大多是在个人利益驱使下进行的职业流动,并不是在政策规定下有规范地进行的。许多教师说走就走,很少考虑与学校签订的合同是否到期。这种流动带有个人随意性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也往往在制度上存在不规范性。调查发现,许多农村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待遇、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往城市学校调动,甚至违规流动。
正是这种无序失范的流动使得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极不稳定。通常情况下,一个农村小学教师要承担多个学科的教学。教师一旦调离,学校不仅不能在短时间内聘到新教师,而且也很难在仓促之间安排其他在职教师来承担流失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流动的无序失范,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流动单向失衡,导致农村学校师资不足
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双向交流的过程。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的同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才能得以在城乡学校之间传递。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单向流入城镇,造成了农村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严重不足,降低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剧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这不仅增加了农村教师的教学压力,极大地影响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导致了农村教育质量下滑,使得原本就已薄弱的农村学校教育雪上加霜,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3教师流动比例失调,导致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
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过程中,还突出地存在着流动教师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在性别结构上,男性教师流动多于女性教师。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的流动意愿显著高于女教师的流动意愿;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的流动多于老龄教师的流动,造成农村学校教师的“青黄不接”。从方差分析结果看,不同年龄的教师在流动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岁及以下”和“31~40岁”的教师群体更倾向于流动。此外,教师流动的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学科结构上。在教师流动的大军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师的流动更大。教师流动的结构失调使得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极大地威胁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
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导致城乡教师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域教师资源配置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一方面,随着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镇,城镇适龄教育儿童大幅增加,使得城镇教师资源尤其是优质师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减少使得农村学校生源也大为减少,在农村呈现出教师资源的相对“富余”与绝对匮乏的矛盾。城镇学校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教师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便凭借自身的优势从农村学校“挖”优秀的教师以缓解教师供应不足的矛盾。反过来,农村教育的萧条,又迫使农村学生及其家长为了享受优质教育而流向城镇。“城镇化的风潮不仅把一批又一批、一茬又一茬土头土脑的农民由乡下裹挟进了城市,也裹挟去了他们及其子女入城改变身份命运的一片希望。” [3]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2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低下
教师的物质待遇与教师流失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4]。调查结果显示,629%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教师工资比同一地区城镇学校低;682%的教师表示农村学校的课时津贴与城镇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617%的教师觉得农村学校对教师的医疗住房等福利不够重视;795%的教师认为与社会上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职业收入较低。教师具有“经济人”的一面,“同样离不开对适宜的物质生活环境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有时会因更高层次的追求而居于次要地位,但仍不能否定这种追求的基础性”[5]。而且这一动机甚至被部分教师认为是流动归根到底的缘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单向流动的直接原因。
3农村学校管理不当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农村学校管理问题也对教师流动影响较大。例如,学校是否给予教师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是否公正、合理,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否能得到教师的认可等。从调查结果来看,451%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教师没有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477%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不公正不合理;462%的教师觉得学校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4家庭本位观念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所在。中国是一个深受传统伦理影响的国家,家庭本位主义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已深入人们的“骨髓和血液”,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教师的流动往往就是以‘家’为轴心的”[6]。在调查中,742%的教师认为流动的原因是家人希望到城镇学校工作以便在城里安家;678%的教师认为流动的原因是为了能和另一半在同一地工作;761%教师赞同为了子女今后的教育和发展而流动;686%的教师表示教师流动的原因是为了赡养老人而选择离家近的学校。可见,家庭因素也是导致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
5职业发展预期难以实现
任何教师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预期。而要实现教师的职业发展预期,就必须依赖一定的学校条件和环境。在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背景下,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在引领和帮助教师职业发展方面显然存在较大差距。调查发现,523%的教师认为城镇学校有更多的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机会;477%的教师表示农村学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机会比城镇学校少;633%的教师觉得城镇学校教师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为了实现其心中的职业发展预期,自然会主动寻求机会流向城镇学校。这就导致了教师流动必然是一种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的单向失衡的流动,而且这一过程往往是不可逆的。
6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不到位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为此,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相关政策。然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无序失衡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流动政策尚不健全,也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教师流动仍缺乏政策制度的合理规范。从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教师合理流动的重视不够,因而在制定和执行教师流动的具体政策时往往力度不够,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学校对于优秀教师总是尽量挽留,因此,教师交流也往往是“流差不流好”;另外,由于流动政策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参与政策规范流动的积极性也不高。
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路径思考
(一)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
要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键在于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为此,首先中央财政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师的经济收入差距,改善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农村学校教师的住房、医疗条件。其次,应完善绩效工资资金保障机制,科学、民主地制定和实施绩效工资方案,合理调控城乡教师绩效工资差距。最后,应设立农村教师专项奖励资金,建立健全农村学校教师专项补偿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补贴制度,并在教师职称评定、进修培训机会等方面向农村学校一线教师倾斜。 (二)改善农村学校管理工作
要想使农村学校教师“留得住,教得好”,还必须改善农村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学校管理应实行民主,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这既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决策水平。其次,应改进教师评价,实施多元评价体系,全面真实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最后,学校应以师为本,切实关心和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7]。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农村学校的自身吸引力,从而引导教师合理流动。
(三)加强教师流动的政策引导和规范
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调查发现,多数教师认为,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以及权力是导致教师流动失序的主要原因。为此,为了促进城乡教师双向合理流动,改善城乡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制定引导教师合理流动的政策制度。教师流动政策包括柔性政策和刚性政策。柔性政策主要发挥引导、激励作用,通过创建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8]来激发教师流动意识;刚性政策则主要应发挥强制作用,体现政策的权威性。教师流动政策要坚持以柔性政策为主,以强制性政策为辅。只有双重政策齐头并进,方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四)多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我国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不能单纯地依靠缩小城乡差距来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在城乡差距客观存在的背景下,要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例如,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倡导面向农村中小学的支教活动,等等。通过多方努力,逐步引导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EB/OL].http://wwwsciogovcn/zhzc/8/4/Document/1203142 /1203142
htm2012-8-4
[2] 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1/20/ t2015 0120 _4386891shtml2015-1-20
[3] 胡俊生,司晓宏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平原模式”与“柯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4] 郑金洲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病理现象[J].教育发展研究,2006 (4)
[5]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3
[6] 张天雪,朱智刚非正式制度规约下教师流动实证分析——以桐庐县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9 (4)
[7] 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6
[8] 李森,杨正强关于教师流动的理性认识与管理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