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辽宁工业遗产包括钢铁、煤炭、化工、造船、装备制造等品类,在辽宁乃至全国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都曾发挥重大作用。这些工业遗产涉及主题多样,都有较强的教育、警示价值可供挖掘。
从2003年起,辽宁省开始注意到这类文化遗产的价值,全省文化、旅游、工信、商务等部门联合,启动工业遗产的普查、摸底等工作。
从旧厂房到博物馆
近年来,辽宁省政府先后将抚顺龙凤矿竖井、辽河油田第一口探井、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等一批工业遗产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辽宁组织文物保护专家指导各地开展针对性工作,遴选了183处编入全省工业遗产名录,其中8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辽宁省推荐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和本溪湖煤铁厂3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省份。
2003年以来,有着“共和国装备部”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实施东搬西建、“壮二活三”,城区一大批工业企业向西迁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腾出的很多老厂房没有直接扒掉,而是作为城市记忆保留了下来。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馆藏中国的多个“工业之最”,建成6年来,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这一总投资3.4亿元的博物馆,是在铁西区沈阳铸造厂原址上改扩建而成的。目前,它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众多学校、企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铁西区副区长李景祥介绍,铁西区注重做好顶层设计,不仅出台我国首部工业文物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还规划产业聚集区,利用沈阳重型机械厂、沈阳飞轮厂、沈阳铝材厂等的老旧车间和厂区,引入各类资金,改造建设了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奉天记忆文化产业园、韩帝园朝鲜族民俗文化园、红梅1939文创广场等。并引导资金扶持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在本溪市,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备受关注。2016年5月,本溪组建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并组建本溪城市文化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模式保护开发建设本溪湖工业遗产博览园项目。现在,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的保护规划已完成编制,粉尘及土壤治理等前期工作已经开展,正招商拟引入国内大型旅游、文创集团进行整体运营。
据辽宁省工信委统计,目前,辽宁已有工业博物馆、观光工厂、创意产业集聚区、工业遗址公园等工业旅游景区(点)6大类44家,自2015年以来全省参与工业旅游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工业遗产传承爱国情怀、劳模精神和科普理念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且对老工业城市业态转型形成积极影响,可以发展成为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健康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辽宁省工信委产业政策处处长孙立新说。
“不想用”“不敢用”“不会用”
尽管资源丰厚,但辽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也存在“不想用”“不敢用”“不会用”三大瓶颈,影响了工业遗产的保护水平和价值发挥。
“不想用”,体现在缺少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充分认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相关工作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王国庆介绍,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多数省份均未出台专门的法规、规范和标准等,工业遗产的法定地位不清晰,一些地方尚未将其纳入社会发展规划。
因地位模糊,我国的工业遗产分散于文物、矿山公园和历史建筑三套体系之中,分别由文化、国土资源和住建部门管理,但其产权多归属于工矿企业。这种条块分割使得管理部门或无权限制,或推脱职责,易出现管理重叠或是盲区。
“对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科普价值等挖掘整理不够,保护工作流于浅显。”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韩福文说。
“不敢用”,体现在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现实矛盾,加上现有法规、政策尚未理顺,对保护利用形成阻碍。
辽宁工业遗产规模庞大,且多数建筑位于市区,其保护修缮不仅与城市建设、城区改造、房地产开发等存在冲突,且大笔的保护经费投入让地方政府无力承担。这让保护工作“上热下冷”“外热内冷”,基层单位缺乏热情。
本溪城市文化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昱负责本溪湖工业遗产博览园项目开发,据他介绍,因这片区域内既有省属企业的旧厂区,也有改制为民企的设施,还有棚户区改造土地和归属于附近农村的山林等,协调起来格外费劲。
“不会用”,体现在人才匮乏,宣传不够,开发形式单一、利用程度不高,许多工业遗产“叫好不叫座”。
当前,辽宁工业遗产主要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式进行展示。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因创意不足、体验缺位,不少都经营不善,靠主办单位的补贴艰难度日。
以中国工业博物馆为例,全館不收门票,每年上千万元的运营经费主要靠区财政负担。重压之下,博物馆近期签订协议,打算与民营文创公司合作运营商业项目,提升自身造血机能。
让更多工业遗产“活起来”
“工业遗产不是冰冷的钢铁和砖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等专家曾表示,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奉献和理想,蕴藏的人文精神是“活的灵魂”。
如何激活工业遗产?多位受访专家建议,首先,加快专门立法,加强部门协作,完善其保护机制。
辽宁省工信委产业政策处处长孙立新说,工业遗产保护管理不应只是文物部门的事,需要发改、工信、财政、住建、规划、国资、旅游等部门紧密合作。同时构建专家委员会和联席会议制度,以保障工作顺利推进。
其次,打通政策瓶颈,实施有效扶持,培植特色城市文化。工业遗产具有公益特征,可将其保护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在税收、财政、土地使用上制订优惠政策,在土地置换、废弃物治理等方面消除障碍,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开发。
再次,加大招商力度,加强工业遗产的市场化开发利用。专家建议,可邀请专业团队和社会资本,做好合理规划下的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摘自《瞭望》
从2003年起,辽宁省开始注意到这类文化遗产的价值,全省文化、旅游、工信、商务等部门联合,启动工业遗产的普查、摸底等工作。
从旧厂房到博物馆
近年来,辽宁省政府先后将抚顺龙凤矿竖井、辽河油田第一口探井、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等一批工业遗产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辽宁组织文物保护专家指导各地开展针对性工作,遴选了183处编入全省工业遗产名录,其中8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辽宁省推荐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和本溪湖煤铁厂3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省份。
2003年以来,有着“共和国装备部”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实施东搬西建、“壮二活三”,城区一大批工业企业向西迁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腾出的很多老厂房没有直接扒掉,而是作为城市记忆保留了下来。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馆藏中国的多个“工业之最”,建成6年来,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这一总投资3.4亿元的博物馆,是在铁西区沈阳铸造厂原址上改扩建而成的。目前,它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众多学校、企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铁西区副区长李景祥介绍,铁西区注重做好顶层设计,不仅出台我国首部工业文物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还规划产业聚集区,利用沈阳重型机械厂、沈阳飞轮厂、沈阳铝材厂等的老旧车间和厂区,引入各类资金,改造建设了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奉天记忆文化产业园、韩帝园朝鲜族民俗文化园、红梅1939文创广场等。并引导资金扶持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在本溪市,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备受关注。2016年5月,本溪组建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并组建本溪城市文化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模式保护开发建设本溪湖工业遗产博览园项目。现在,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的保护规划已完成编制,粉尘及土壤治理等前期工作已经开展,正招商拟引入国内大型旅游、文创集团进行整体运营。
据辽宁省工信委统计,目前,辽宁已有工业博物馆、观光工厂、创意产业集聚区、工业遗址公园等工业旅游景区(点)6大类44家,自2015年以来全省参与工业旅游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工业遗产传承爱国情怀、劳模精神和科普理念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且对老工业城市业态转型形成积极影响,可以发展成为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健康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辽宁省工信委产业政策处处长孙立新说。
“不想用”“不敢用”“不会用”
尽管资源丰厚,但辽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也存在“不想用”“不敢用”“不会用”三大瓶颈,影响了工业遗产的保护水平和价值发挥。
“不想用”,体现在缺少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充分认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相关工作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王国庆介绍,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多数省份均未出台专门的法规、规范和标准等,工业遗产的法定地位不清晰,一些地方尚未将其纳入社会发展规划。
因地位模糊,我国的工业遗产分散于文物、矿山公园和历史建筑三套体系之中,分别由文化、国土资源和住建部门管理,但其产权多归属于工矿企业。这种条块分割使得管理部门或无权限制,或推脱职责,易出现管理重叠或是盲区。
“对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科普价值等挖掘整理不够,保护工作流于浅显。”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韩福文说。
“不敢用”,体现在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现实矛盾,加上现有法规、政策尚未理顺,对保护利用形成阻碍。
辽宁工业遗产规模庞大,且多数建筑位于市区,其保护修缮不仅与城市建设、城区改造、房地产开发等存在冲突,且大笔的保护经费投入让地方政府无力承担。这让保护工作“上热下冷”“外热内冷”,基层单位缺乏热情。
本溪城市文化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昱负责本溪湖工业遗产博览园项目开发,据他介绍,因这片区域内既有省属企业的旧厂区,也有改制为民企的设施,还有棚户区改造土地和归属于附近农村的山林等,协调起来格外费劲。
“不会用”,体现在人才匮乏,宣传不够,开发形式单一、利用程度不高,许多工业遗产“叫好不叫座”。
当前,辽宁工业遗产主要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式进行展示。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因创意不足、体验缺位,不少都经营不善,靠主办单位的补贴艰难度日。
以中国工业博物馆为例,全館不收门票,每年上千万元的运营经费主要靠区财政负担。重压之下,博物馆近期签订协议,打算与民营文创公司合作运营商业项目,提升自身造血机能。
让更多工业遗产“活起来”
“工业遗产不是冰冷的钢铁和砖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等专家曾表示,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奉献和理想,蕴藏的人文精神是“活的灵魂”。
如何激活工业遗产?多位受访专家建议,首先,加快专门立法,加强部门协作,完善其保护机制。
辽宁省工信委产业政策处处长孙立新说,工业遗产保护管理不应只是文物部门的事,需要发改、工信、财政、住建、规划、国资、旅游等部门紧密合作。同时构建专家委员会和联席会议制度,以保障工作顺利推进。
其次,打通政策瓶颈,实施有效扶持,培植特色城市文化。工业遗产具有公益特征,可将其保护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在税收、财政、土地使用上制订优惠政策,在土地置换、废弃物治理等方面消除障碍,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开发。
再次,加大招商力度,加强工业遗产的市场化开发利用。专家建议,可邀请专业团队和社会资本,做好合理规划下的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摘自《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