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及时反思,为教学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关键词】策略;准备;动情;动手;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54-02
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认识并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过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历史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课前充分准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既然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这门学科前,先要读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小学中高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些文化基础知识和查阅与收集基础资料的能力,他们正处于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与好奇的阶段。《品德与社会》教材是灵活、丰富、实践性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老师在教学前读熟、读透教材很重要,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充分地收集资料。从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获取、自主设疑、自主解疑等。如在教学《小小采访员》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提前一个星期在家自学《小小采访员》一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让学生扮演记者,获取相关信息,因为学生平时都比较难以接触校长,可以让记者直接去采访校长,当然,学生不同,在这个环节上,他们设置的问题不同,从校长那里获取到的信息也不尽相同,但求知的欲望却提高了很多!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有教无类;再次,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与校长交流、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报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领导对他们的重视,还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与激情。充分的课前准备,既让学生的音乐细胞得到了培养,又培养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为本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我预设的教学氛围高很多。因此可以经常设计很多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兴趣浓厚地围绕课程去准备,收获明显的实效。
二、课中精心设计活动,让动情与动手相结合
教学活动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还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情感对话。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只有在教学中重视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和其中的人文性,而不是告诉学生一些冷冰冰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培养出一批空有知识却无情感的“机器”。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情感的熏陶,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中去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个什么人?同时也会思考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同时注重情感熏陶,让学生情随事动,进而萌发出响应的情意和态度。
不仅要动情,还要动手。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在教学策略上,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电教、多媒体等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五年级品社《我们在这里生活》一课中,采取让每一位学生动脑筋、找材料,并让他们把收集的成果在班里进行展示。这种动手的效果出乎意料:有的学生拿出家里的相机记录下来自己收集的家乡小河的图片;有的学生用笔记录下自己收集、查询的过程与结果;还有的是几个同学共同收集,并将结果形成了报告的形式,条理清楚,内容丰富,真实感人,很有说服力。这样的课堂,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及时反思形成技能,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经常反省自身,通过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养成在反思中积累、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的习惯。通过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以此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突破口。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如:在讲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关注我们身边的公共设施》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及时的反思:首先,我自己课前反思,自己在无人的情况下是否遵守公共道德?其次,发现有多少学生不道德的行为?再次,面对农村学生实际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特点,教师如何进行疏导、指导、监督,让学生形成品质?我又实地觀察了一些公共设施,诸如垃圾桶、护栏、窨井盖,再到摩拜单车等等,我发现,要提高全民素质真的不容易,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反思之后,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畅谈公共设施的现状及维护,谈到人的心灵与素质,课堂教学效果远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当然,课堂教学的策略有很多,我想,如果教学能真正应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教学实例,再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从思想、品德上真正的改变学生,让学生受益终身,从而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
【关键词】策略;准备;动情;动手;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54-02
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认识并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过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历史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课前充分准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既然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这门学科前,先要读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小学中高阶段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些文化基础知识和查阅与收集基础资料的能力,他们正处于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与好奇的阶段。《品德与社会》教材是灵活、丰富、实践性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老师在教学前读熟、读透教材很重要,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充分地收集资料。从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获取、自主设疑、自主解疑等。如在教学《小小采访员》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提前一个星期在家自学《小小采访员》一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让学生扮演记者,获取相关信息,因为学生平时都比较难以接触校长,可以让记者直接去采访校长,当然,学生不同,在这个环节上,他们设置的问题不同,从校长那里获取到的信息也不尽相同,但求知的欲望却提高了很多!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有教无类;再次,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与校长交流、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报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领导对他们的重视,还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与激情。充分的课前准备,既让学生的音乐细胞得到了培养,又培养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为本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我预设的教学氛围高很多。因此可以经常设计很多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兴趣浓厚地围绕课程去准备,收获明显的实效。
二、课中精心设计活动,让动情与动手相结合
教学活动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还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情感对话。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只有在教学中重视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和其中的人文性,而不是告诉学生一些冷冰冰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培养出一批空有知识却无情感的“机器”。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情感的熏陶,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中去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个什么人?同时也会思考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同时注重情感熏陶,让学生情随事动,进而萌发出响应的情意和态度。
不仅要动情,还要动手。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在教学策略上,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电教、多媒体等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五年级品社《我们在这里生活》一课中,采取让每一位学生动脑筋、找材料,并让他们把收集的成果在班里进行展示。这种动手的效果出乎意料:有的学生拿出家里的相机记录下来自己收集的家乡小河的图片;有的学生用笔记录下自己收集、查询的过程与结果;还有的是几个同学共同收集,并将结果形成了报告的形式,条理清楚,内容丰富,真实感人,很有说服力。这样的课堂,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及时反思形成技能,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经常反省自身,通过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养成在反思中积累、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的习惯。通过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以此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突破口。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如:在讲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关注我们身边的公共设施》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及时的反思:首先,我自己课前反思,自己在无人的情况下是否遵守公共道德?其次,发现有多少学生不道德的行为?再次,面对农村学生实际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特点,教师如何进行疏导、指导、监督,让学生形成品质?我又实地觀察了一些公共设施,诸如垃圾桶、护栏、窨井盖,再到摩拜单车等等,我发现,要提高全民素质真的不容易,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反思之后,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畅谈公共设施的现状及维护,谈到人的心灵与素质,课堂教学效果远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当然,课堂教学的策略有很多,我想,如果教学能真正应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教学实例,再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从思想、品德上真正的改变学生,让学生受益终身,从而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