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民族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h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其既具有共性,又带有特性,更应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对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研,发现当前成都地区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一定程度存在热衷大城市就业,沟通能力相对不足,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易受到不公对待等就业问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传统择业观、汉语水平、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用人单位的不当认识有关。为此,本文提出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注程度;学校应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应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提升自身能力、转变择业观念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都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1-0082-06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也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自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显现,每年的六月份各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的去向都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到2013年夏天全国普通高校就有699万应届毕业生②,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2013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到访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表达出了最高决策层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几乎与此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强调,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空前挑战”。的确,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同时大学毕业生数量又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如此,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除了具备其他大学毕业生的共性问题外,还会遇到自身的一些特殊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为此,本研究基于西南民族大学的调研结果,试图为解决成都地区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概况及突出问题西南民族大学是成都地区唯一一所民族类高校,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所高校,为此,对西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南民族大学09级应届少数民族毕业生。根据随机抽样原则,总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为96%。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如下。
  图1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③由图1可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有288人,占到了调查对象的60%;认为当前就业形势有些严峻的有168人,占到了调查对象的35%。这两项相加比例高达95%,这也说明当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今后就业形势的担忧。在我们的调查中,仅有24人表示对于当前就业形势不了解,仅占调查对象的5%。此外,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于毕业后的选择统计表明:有280人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说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是十分希望尽快找到工作的,这部分人数占了58.3%;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人数为96,占了20%,这说明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为了避免今后工作中跳槽,一开始就想做出最佳的抉择。另外还有84人选择读研深造,这部分占了总数的17.5%,可见读研也是一个暂时缓解就业高峰的不错选择。最后,只有20人选择自主创业,仅占调查对象的4.2%,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于创业的热情还很不足。
  我们通过调研结果,再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了当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热衷于在大城市择业
  30年前,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考上大学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很少,城市的就业岗位也较多,再加上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恰好国家用人之际,高校又实行国家分配就业的政策,当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并非难事。而30年后的今天,由于大学扩招政策的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2013年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多达699万人。而同时期,社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又是有限的,无法全部满足那么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为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成为社会的难题。而大城市又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中心地带,由于大城市在服务水平、资源共享、生活品质、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优势,因此大多数大学生出于这些因素的考量,热衷于选择大城市就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通过我们对西南民族大学480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表1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城市④
  城市1大城市1中小城市1小城镇(县城)人数12501135195比例152.1%128.1%119.8%由上表可知,选择大城市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为250人,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选择中小城市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35人,占了28.1%。另外还有95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选择小城镇(县城)就业,占到了19.8%。可见,大城市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想留在大城市。这就造成一个矛盾,就业形势原本就很严峻、工作岗位本来就已饱和的大城市难以消化吸收如此之多的大学毕业生,而另一方面,一些亟须人才的少数民族地区却又吸引不到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
  (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沟通能力相对不足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大部分学生自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习惯于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对话。到了大学阶段,才来到其他城市上学,与各个民族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也学习汉语,但是我们须知学习一门语言,光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平时的交流对话,才能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就好像汉族学生学习英语一样,虽然他们自小就开始上英语课,但是英语口语能力始终很难提高,原因就在于周围讲的都是汉语,没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平台。因此,大家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到头来还是哑巴英语。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也会面临类似困难,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到了大学才用汉语进行沟通,这样一来他们使用汉语对话的时间就比其他人推迟了十几年,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沟通方面相对于汉族学生自然要弱一些。   (三)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
  如果少数民族大学生用四到五年的时间学完大学的专业课程,到头来所从事的工作竟与所学专业没有多大关联,那么这极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降低对工作的期望值,不利于工作单位和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这也会使社会公众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产生疑虑,久而久之,在社会公众眼中,会产生高等教育只是一种光环摆设、敲门之砖,而非实用之学、终身受用。高校大学生也会产生只要修满学分,混过毕业即可,反正今后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又何必那么辛苦学习的消极意识。当然,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的现象并非仅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中,在全部高校毕业生中都广泛存在。其中,已经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八成以上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无直接联系。[1]我们的调查也显示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于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现象的担忧。认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会给就业带来一定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有312人,占了调查总数的65%;认为只能适应这种普遍现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达到144人,占调查总数的30%;而认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导致根本无法就业的调查对象为16人,占了3.3%。对此无所谓的人有8人。这些数据既表明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会造成就业上的一些困难,又表明他们的无奈。
  (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易受到不公对待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公现象,诸如毕业学校、性别等限制。有的用人单位招人会规定只招985、211等重点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有的用人单位只招男性不招女性,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就业歧视现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除了要受到上述这些普遍的不公对待外,有时还要受到民族类别的限制。用人单位会出于语言、风俗、能力等方面的顾虑,在招聘过程中会偏向非少数民族的大学毕业生。目前除了民族高校在招聘过程中会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有些政策上的优惠以外,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是没有任何优惠政策的,姑且不要说出台优惠政策,即便要求他们做到公平对待都很难。二、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不仅有着与汉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共性问题,如热衷选择大城市就业,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等;而且也有着自身的特性问题,如沟通能力相对不足,就业中易受到不公对待等。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
  过去,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在人们的心目中长期属于一种百里挑一的角色。人们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认为大学生毕业之后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理所应当。大学生自身也希望留在大城市、大单位就业。即便是大学扩招后,也没有改变大学生热衷大城市,渴望大单位工作的心里期望。因为大城市有太多的魅力吸引着他们,如优质的公共服务、便捷的交通设施、更多的发展机遇等等。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上学后,认为大城市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城市生活产生依恋,希望能通过在城市的打拼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境况,而不愿重返家乡,为家乡的发展服务。此外,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热衷于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大单位就业。我们的调研也证实了这一点。
  图2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今后的择业方向⑤如上图所示,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去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工作的人数占到了33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接近70%,而选择民营企业和自己创业的人数比例不足20%。可见,传统的择业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
  (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低
  不可否认,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汉语相当标准。但是,就总体上而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汉语水平较之汉族大学毕业生要相对弱一些。尤其是那些自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由于他们整个的语言环境是以本民族语言为主,平时交流也很少使用汉语,自然会造成汉语水平较低。此外,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双语教育,即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教育方式并存,在相同的时间里,除去学习英语外,少数民族学生还要学习民族语言和汉语,而同时期汉族学生只需学习汉语即可。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少数民族学生需要学习两种语言时,分担给汉语学习的时间自然就会少一些,这也是客观上造成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汉语水平相对汉族学生要低一些的原因所在。
  (三)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脱钩
  无论是汉族大学毕业生,还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就业中都会遇到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不对口的现象,这一现象已是十分普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学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广泛的对社会实际需求进行调查,没有准确的预估社会的发展趋势,而是盲目跟风,设置一些雷同性的热门专业,可是当前的热门专业,四年之后并非照样热门,可能四年之后社会所能容纳的这方面人才需求量会直线下降,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热门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未能正确掌握社会的发展动向,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没有自身的特色专业,脱离社会实际需求是造成当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存在先入为主的不当认识
  就业不公、就业歧视现象屡屡发生。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更易受到不公对待。有些用人单位只招“985”、“211”学校的毕业生,而在民族院校当中只有中央民族大学的毕业生符合这一约束条件,其余的民族院校均非“985”、“211”高校,那么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只能被拒之门外,这是非常不公平、不公正的。试问只有985、211学校的毕业生才足够优秀吗?我们认为不见得,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不能光看其毕业院校,最重要的是看其真实的能力。一些用人单位在思想上存在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不当认识,认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方面会弱一些,如果招收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将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培训他们,需要承担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用人单位出于成本的考量会下意识地优先选择非少数民族的大学毕业生。有些单位甚至会认为当单位和少数民族员工发生纠纷时,会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干脆就不愿招收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是非常有害的,也是十分不客观的。三、促进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中国未来的发展大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关系着民族团结与繁荣合作,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然而,根据资料显示,从2008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比率分别是49%、30%、14%。[2]为此,政府、高校、社会、个人等各方要共同协作,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   (一)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
  按照国际上的一般划分,大学入学率在15%以下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入学率在15%-50%之间的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阶段,入学率在50%以上的高等教育属于普及教育阶段。[3]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入学率为24.2%⑥,已经步入大众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更多关注。政府应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培育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积极的工作。[4]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出台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对于到民族地区工作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政府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诸如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考公务员或考研时享受加分政策等,以此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的积极性,鼓励其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其次,政府应当更加重视民族高校的发展。民族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前沿阵地,扮演着输送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角色,政府应当更加重视民族院校的发展,积极搭建民族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常态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进入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将理论联系实践,从而锻炼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
  (二)学校应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作为人才的供给单位,须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应充分发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主战场作用。其一,高校要针对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类别。高校要密切联系社会,了解社会所需,建立与用人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高校要科学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保障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各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社会没有需求的专业该转的要及时转,该停的要果断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其二,高校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时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又须加强汉语水平。所谓提高综合素质就是要求大学生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既要熟知民族知识,又要提升汉语能力,才能为今后的就业积攒实力。其三,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就应该设置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课程,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早树立就业意识。此外,这一课程应该增加实践锻炼的环节,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三)社会应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解决就业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所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方面。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最为基本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是社会要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所谓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它具体表现为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的具体规定中不应有毕业院校的限制,如规定只招收“985”、“211”学校的毕业生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这种在就业中人为的划分出三六九等的陈旧规定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也不符合现代民主国家的发展要求,应当消除这种“等级”观念。
  此外,用人单位在对待汉族大学毕业生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时要一视同仁、不可偏颇,要让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有公平的机会竞争上岗,切不可有先入为主的旧式观念。只有创造人人平等的就业环境,只有让那些没有背景、出生农家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都有同等的机会实现就业、走向成功,才能真正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我们的中国梦方能梦想成真,我们的美丽中国将会近在咫尺。
  (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应提升自身能力、转变择业观念
  就业虽是一个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归根到底,能否真正就好业,主要还在于个人。即便政府、社会、学校再怎么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如果学生个人不够努力、缺乏能力,那么到头来也无济于事。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的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5]因此,我们认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转变择业观念对于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尽早树立就业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大一、大二时期开始就需要着手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一个合理规划,做好充分准备,到大三、大四就有针对性的朝着就业目标努力。
  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提升自身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专业功底之外,还应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增长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只有自身能力够强,自身素质过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最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要适时转变择业观念。大城市虽好,但未必就适合自身发展;小城市虽小,却也蕴藏发展良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正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既有现代科技知识又熟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最合适人选。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应该逐渐改变热衷大城市就业的观念,转向中小城市或民族地区就业,以合理的配置人才资源,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样反而能够成就一翻别样的事业。另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应该改变只想去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的传统观念,实际上到企业发展也是不错之选,照样可以锻炼人、发展人。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创业之路,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应当准确定位,瞄准先机,把握商机,积极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为此,一方面政府、高校、社会要通力合作,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增加自身实力。只有这样,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才能化劣势为优势,提高就业率,保障社会稳定,才能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灾区等地方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注释:
  ①本课题组成员为:张为波、冯波、黄华、蒋明,2011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张鹏参与调查材料的分析、初稿起草等工作,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秦惠博士参与修改工作,最后由张为波教授修改定稿。
  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教育部要求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http://www.gov.cn/jrzg/2012-11/25/content_2274972.htm.
  ③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绘制。
  ④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绘制。
  ⑤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绘制。
  ⑥见“凤凰网”,《中国还需要学习日本吗》,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0_09/02/2421119_0.shtml.
  参考文献:
  [1]张明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2012,(2).
  [2]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3]谢作诗,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产权、交易费用与大学生就业难[J]. 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7,(9).
  [4]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18.
  [5]贺平.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收稿日期:2013-10-11责任编辑:陈恩美
其他文献
在学界,讨论价值重构的很多,但是讨论重构价值的少。谭晓静博士的《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黄道婆文化解读》[1]就探讨了黄道婆文化的重构价值。在这部书中,谭博士系统阐释了黄道婆从历史人物到行业神,再到文化名人,最终成为被争夺的文化资源的原因及过程;描述和分析了的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的保存形式、传递方式、建构结构以及不同人对黄道婆文化记忆的解读;从史志失载、口头叙事断裂、标志性建筑消失三个方面分析了黄道
期刊
[摘要]羌族地区的灾后文化重建是在国家的统筹下,在受灾地区民众的诉求基础上,在社会各界呼吁保护羌族传统文化的舆论中,通过援建省市的具体实施而实现的。作为援建方的山东,一方面根据国家的相关意见、条例、方案的文化保护、文化重建规定进行援建;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自身对羌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文化的援建与重建工作。在承认羌族地区文化重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文化重建中政
期刊
Abstract:China has been a country with a literature that is created through its multi-ethnic and multi-regional channels. This provide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for Ch
期刊
作者简介:弗雷德里克·戴木德(Frederick Damon),美国弗吉尼亚州大学人类学教授,研究领域:人类学理论、经济人类学、历史生态学、社会结构、民族植物学、民族天文学。  译者简介:李跃平(1958-),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民族史料整理与校译,数据分析与期刊评价。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3-0004-0
期刊
作者简介:迈克·罗兰(Michael Rowlands),英国伦敦大学院人类学教授。  译者简介:赵秀云,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纳西学。四川 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3-0001-03  [中文文摘]本文的框架源于莫斯(Marcel Mauss)关于身体技术的论文。其在文中提出,“技术行为、身体行为
期刊
[摘要]1991年10月发生在奥克兰地区的大火灾造成25人丧生,6000多人无家可归。幸存者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这场灾难的认识,其中凸显了有关自然与文化、有序与无序、时间与空间以及传统的男女性别区分与生死等二元结构,尤其是对作为自然象征的母亲与作为灾难象征的魔兽二者之间的对立显示了自然与非自然力量的对比。人们为了解释灾难的去而复来,甚至认定灾难的发生是早已注定的、循环的,从而肯定了上帝对于自然灾害
期刊
[摘要]藏传佛教在继承并创新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形成了融形上学和形下论于一体的佛学体系(亦哲学、亦宗教)。作为宗教哲学它既追求出世又在世间,把出世和在世有机统一起来,是世间的哲学与出世间的哲学的辩证统一。《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准确把握了这一特点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思路,同时它将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融为一体,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对藏传佛教及其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藏传佛教;哲学;宗
期刊
[摘要]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实现地域均衡与民族平等发展的问题。当前,云南省在发展方面存在人均GDP排名靠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国排名靠后、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其它西部省市的情况也大体相似。因此,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要重视统筹兼顾西部各省区之间的扶持政策的均衡性,要以进一步实现区域均衡和民族差异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以地域、民族、贫困程度这三重因素有机整合的问题评价体系和扶持机制,以实
期刊
[摘要]乡域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微观基础。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例,该地的经济属于农牧混合经济,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拖乌乡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构成了拖乌乡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上述问题与自然禀赋的不足,如位置的边缘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边际性、自然资源的优势不足等密切
期刊
Abstract:  The basic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and understand the strength and inspiration behind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in London, and how it has been maintain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