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我国众多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院校地位的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分层的原则、分层的结果,以伯顿?克拉克的多学科研究中的地位视角,论述了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定位本校的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地随波逐流。
关键词:伯顿·克拉克;地位的分析;高等教育分层;学校定位
伯頓·克拉克(Burton R.Clack)于1984年出版了《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 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王承绪等译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为我们展示了多学科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其中由马丁·特罗(Martin Trow)著的第五章《地位的分析》,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论述了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地位分层产生的因素、原则、作用及相对稳定存在的价值,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新视角,而且对于我国高校科学合理的定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国家不可能将所有高等教育资源平均分配,即使国家有这样的实力,这种分配方式也是不科学的,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现状不仅在我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太可能对所有的高等院校平均分配资源,每个国家都是有重点的扶持或者偏重支持部分他认为值得投入的高校。各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占有是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在高等院校中的不均衡分配,造成高等院校地位的高低差别,从而将处于不同教育地位的高等院校分成不同的层次,以便更好的对其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我国90年代即把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放到了重要的地位。目前对于我国2000多所高校来说,不可能所有的学校都争创世界一流,因此高校只有科学发展,合理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得到有限的教育资源,并充分的利用。
一、影响院校地位的因素
丁·特罗认为:“院校的地位受到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影响。”[1](P132)他认为影响院校地位的因素是由客观因素及高等院校的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从客观方面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正式法律和国家政策所起作用的结果。马丁·特罗认为:“有些高等院校或有些种类的院校由国家指定为“优于”其他院校,表现为:它们有其他高等院校所没有的权力或特权,通常包括较多的院校自治,可以控制自已的预算,拥有授予某些学位和证书的权利;它们比其他高等院校有更多的资源和物质资助;它们的招生标准和学位要求一般来说也比较高。”[1](P132)这一点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能得到证实。如美国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占有政府教育财政经费的大部分,并且垄断了博士学位和高级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在日本的东京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等各国的那些顶尖大学,都享有许多其他高校或者学院所没有的特权。在我国也是如此,中央办的高等院校优于省级办的,省级办的优于地方性的,公立高等院校优于民办高等院校。国家对名牌大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越来越好,就像马丁·特罗在书中借用莫顿(Robert Merton)的“马太效应”所说的那样,优势又产生优势,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马丁·特罗认为,形成高等院校地位的主观方面,以声誉和名望的差别为标志,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等院校的内部差别问题。[1](P133)如著名高级学者的数量、研究成果、优秀的教师和高质量的学生等都是构成学校地位的重要因素。声誉和名望是在激烈的市场中所取得的成功累积的结果,特别是在学术竞争和科学荣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积累的结果,而成功的手段是获得一流的学生、教职员和经费资助。由此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地位层次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是政府力量、学术力量、市场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因此各高等院校只有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合理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提高学校自身的声誉和名望,才能争取到一流生源及优秀的师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高等教育系统分层的原则
1.政府有计划的指导。
正如马丁·特罗所说的,“等级由政府分配给各院校和高等教育各部门的职能、权利、特权和资源决定的。”[1](P169)政府正是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把一些权利、特权和资源分配给高等院校,有计划地将一些高等院校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同时这些学校也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流的生源和师资不断地注入,因而也就理所当然的位于本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最顶层。比如日本的东京大学等。
2.市场的竞争。
马丁·特罗认为:“中央政府的目标是引导各地教育系统降低分层体系的高度,而不是为他们创造地位升迁和变革的条件,这对高等教育的各部门或各部门内的高等院校都是相同的。要使高等院校的地位得到升迁和变革,无论国家采取什么行动,最终都要由争取著名教授和出类拔萃的年轻教师、争取研究经费、争取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等的市场力量来决定。”[1](P144)也就是说,各个院校通过在市场上竞争,获得诸如学术声誉、著名教授、研究经费、捐赠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
3.高校的历史地位
正如马丁·屈罗所说的:“任何一所具体院校的地位都是由其历史地位,它所继承的资源,如图书馆、建筑物、地理位置等以及它在竞争学者、学生和资源方面的成败情况等来决定的。”[1](P169)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一批世界性的一流大学,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其所继承的资源下不断地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通过对高等院校分层原则的分析,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等教育分层的结果
1.就政府而言:形成多样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建设者。政府依据办学水平、地位、声誉等标准将高等院校相对划分为一流大学、二流大学(一般性大学)和三流大学(职业性大学)。一流大学坚持教学、科研两个中心,以培养尖端人才为己任;二流大学(一般性大学)二者兼顾,侧重教学,培养本科人才.三流大学(职业性大学)注重实际,立足教学,培养高级职业人才。这种自然分工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办学效率,办出各自特色,满足社会需要。高等院校的这种分层可以满足社会、个人的多种不同教育需求。这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需求,也是政府主张并追求的比较理想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模式。政府“最不需要的是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系统,不喜欢所有的新学院和技术学院都去仿效大学”[1](P145)。 2.就高校而言:马太效应——有者越有及形成高校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矛盾。
由于国家对重点大学的建设投入更多,比如我国教育部设立的“211工程”、“985工程”的名校,与其他高校相比,本来就占有很大优势,再加上国家对学校资金的大量投入,使有者越有,形成马太效应。同时在“马太效应”之外的高等院校出现了两种选择:是按照名校的发展道路前进呢还是找准自身的合理定位方向呢?如果依据名校的发展,可以从中获得利益,解决存在学校的问题;如果按照自身学校的特色发展,可能存在一些风险,但是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形成了模仿名校办学还是自身特色办学的两种结果。[2]无论选择何种发展,高等院校的相互竞争,导致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元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差别缩小的趋同性的矛盾。由于地位较低的高等院校在同其他院校竞争时为了在市场上获得优势所运用的“边际差别”的结果不同,就使这些院校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同时地位较低的院校对地位较高的院校的模仿,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差别趋于缩小,向着一流大学的特点和风格发展。高等院校的竞争使二流和三流院校逐渐向一流院校的学术形式和风格、课程和办学标准方向发展。[1](P145)
3.就社会而言:对高等教育分层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态度:
马丁·特罗认为目前各国在高等教育政策的争论方面,主要形成了4种不同的观点:即“英才统一论”、“英才多元论”、“平等统一论”和“平等多元论”。其中争论最多的主要在“英才多元论”和“平等多元论”间。[1](P163-164)关于英才多元论与平等多元论的区别主要是高等院校在职能和地位上,大学与技术学院在招生标准、学位要求、专业设置等方面应有区别。就我国现阶段处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中,持“英才多元论”观点占多数。
四、在这一分层背景下,高校应如何发展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定位本校的发展方向,办出特色。
马丁·特罗指出,高等院校地位分层主要是由客观上国家颁布的政策法律和主观上声誉、名望为两个基本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各高等院校对待院校的分层,应合理定位,明确国家高等教育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合理的人才结构为主要格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服务对象,办出水平和特色,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从而避免各个高等院校不顾一切地升格,不顾一切地争办世界一流大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為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据本校的不同面向、不同发展目标和重点,实施相应的发展战略,合理定位,发挥学校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2.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协调高校内部可持续发展。
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构建合理的学科结构,形成科学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与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基于高校层次地位的影响,高校在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时,不但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还应了解政府、经济社会对高校的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也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杨小慧,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地位层次分析[J].教学研究,2009,1:第32卷第1期.
关键词:伯顿·克拉克;地位的分析;高等教育分层;学校定位
伯頓·克拉克(Burton R.Clack)于1984年出版了《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 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王承绪等译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为我们展示了多学科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其中由马丁·特罗(Martin Trow)著的第五章《地位的分析》,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论述了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地位分层产生的因素、原则、作用及相对稳定存在的价值,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新视角,而且对于我国高校科学合理的定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国家不可能将所有高等教育资源平均分配,即使国家有这样的实力,这种分配方式也是不科学的,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现状不仅在我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太可能对所有的高等院校平均分配资源,每个国家都是有重点的扶持或者偏重支持部分他认为值得投入的高校。各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占有是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在高等院校中的不均衡分配,造成高等院校地位的高低差别,从而将处于不同教育地位的高等院校分成不同的层次,以便更好的对其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我国90年代即把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放到了重要的地位。目前对于我国2000多所高校来说,不可能所有的学校都争创世界一流,因此高校只有科学发展,合理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得到有限的教育资源,并充分的利用。
一、影响院校地位的因素
丁·特罗认为:“院校的地位受到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影响。”[1](P132)他认为影响院校地位的因素是由客观因素及高等院校的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从客观方面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正式法律和国家政策所起作用的结果。马丁·特罗认为:“有些高等院校或有些种类的院校由国家指定为“优于”其他院校,表现为:它们有其他高等院校所没有的权力或特权,通常包括较多的院校自治,可以控制自已的预算,拥有授予某些学位和证书的权利;它们比其他高等院校有更多的资源和物质资助;它们的招生标准和学位要求一般来说也比较高。”[1](P132)这一点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能得到证实。如美国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占有政府教育财政经费的大部分,并且垄断了博士学位和高级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在日本的东京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等各国的那些顶尖大学,都享有许多其他高校或者学院所没有的特权。在我国也是如此,中央办的高等院校优于省级办的,省级办的优于地方性的,公立高等院校优于民办高等院校。国家对名牌大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越来越好,就像马丁·特罗在书中借用莫顿(Robert Merton)的“马太效应”所说的那样,优势又产生优势,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马丁·特罗认为,形成高等院校地位的主观方面,以声誉和名望的差别为标志,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等院校的内部差别问题。[1](P133)如著名高级学者的数量、研究成果、优秀的教师和高质量的学生等都是构成学校地位的重要因素。声誉和名望是在激烈的市场中所取得的成功累积的结果,特别是在学术竞争和科学荣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积累的结果,而成功的手段是获得一流的学生、教职员和经费资助。由此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地位层次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是政府力量、学术力量、市场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因此各高等院校只有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合理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提高学校自身的声誉和名望,才能争取到一流生源及优秀的师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高等教育系统分层的原则
1.政府有计划的指导。
正如马丁·特罗所说的,“等级由政府分配给各院校和高等教育各部门的职能、权利、特权和资源决定的。”[1](P169)政府正是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把一些权利、特权和资源分配给高等院校,有计划地将一些高等院校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同时这些学校也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流的生源和师资不断地注入,因而也就理所当然的位于本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最顶层。比如日本的东京大学等。
2.市场的竞争。
马丁·特罗认为:“中央政府的目标是引导各地教育系统降低分层体系的高度,而不是为他们创造地位升迁和变革的条件,这对高等教育的各部门或各部门内的高等院校都是相同的。要使高等院校的地位得到升迁和变革,无论国家采取什么行动,最终都要由争取著名教授和出类拔萃的年轻教师、争取研究经费、争取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等的市场力量来决定。”[1](P144)也就是说,各个院校通过在市场上竞争,获得诸如学术声誉、著名教授、研究经费、捐赠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
3.高校的历史地位
正如马丁·屈罗所说的:“任何一所具体院校的地位都是由其历史地位,它所继承的资源,如图书馆、建筑物、地理位置等以及它在竞争学者、学生和资源方面的成败情况等来决定的。”[1](P169)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一批世界性的一流大学,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其所继承的资源下不断地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通过对高等院校分层原则的分析,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等教育分层的结果
1.就政府而言:形成多样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建设者。政府依据办学水平、地位、声誉等标准将高等院校相对划分为一流大学、二流大学(一般性大学)和三流大学(职业性大学)。一流大学坚持教学、科研两个中心,以培养尖端人才为己任;二流大学(一般性大学)二者兼顾,侧重教学,培养本科人才.三流大学(职业性大学)注重实际,立足教学,培养高级职业人才。这种自然分工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办学效率,办出各自特色,满足社会需要。高等院校的这种分层可以满足社会、个人的多种不同教育需求。这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需求,也是政府主张并追求的比较理想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模式。政府“最不需要的是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系统,不喜欢所有的新学院和技术学院都去仿效大学”[1](P145)。 2.就高校而言:马太效应——有者越有及形成高校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矛盾。
由于国家对重点大学的建设投入更多,比如我国教育部设立的“211工程”、“985工程”的名校,与其他高校相比,本来就占有很大优势,再加上国家对学校资金的大量投入,使有者越有,形成马太效应。同时在“马太效应”之外的高等院校出现了两种选择:是按照名校的发展道路前进呢还是找准自身的合理定位方向呢?如果依据名校的发展,可以从中获得利益,解决存在学校的问题;如果按照自身学校的特色发展,可能存在一些风险,但是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形成了模仿名校办学还是自身特色办学的两种结果。[2]无论选择何种发展,高等院校的相互竞争,导致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元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差别缩小的趋同性的矛盾。由于地位较低的高等院校在同其他院校竞争时为了在市场上获得优势所运用的“边际差别”的结果不同,就使这些院校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同时地位较低的院校对地位较高的院校的模仿,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差别趋于缩小,向着一流大学的特点和风格发展。高等院校的竞争使二流和三流院校逐渐向一流院校的学术形式和风格、课程和办学标准方向发展。[1](P145)
3.就社会而言:对高等教育分层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态度:
马丁·特罗认为目前各国在高等教育政策的争论方面,主要形成了4种不同的观点:即“英才统一论”、“英才多元论”、“平等统一论”和“平等多元论”。其中争论最多的主要在“英才多元论”和“平等多元论”间。[1](P163-164)关于英才多元论与平等多元论的区别主要是高等院校在职能和地位上,大学与技术学院在招生标准、学位要求、专业设置等方面应有区别。就我国现阶段处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中,持“英才多元论”观点占多数。
四、在这一分层背景下,高校应如何发展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定位本校的发展方向,办出特色。
马丁·特罗指出,高等院校地位分层主要是由客观上国家颁布的政策法律和主观上声誉、名望为两个基本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各高等院校对待院校的分层,应合理定位,明确国家高等教育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合理的人才结构为主要格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服务对象,办出水平和特色,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从而避免各个高等院校不顾一切地升格,不顾一切地争办世界一流大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為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据本校的不同面向、不同发展目标和重点,实施相应的发展战略,合理定位,发挥学校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2.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协调高校内部可持续发展。
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构建合理的学科结构,形成科学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与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基于高校层次地位的影响,高校在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时,不但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还应了解政府、经济社会对高校的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也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杨小慧,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地位层次分析[J].教学研究,2009,1:第32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