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范式是某学科基于现代教育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它既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基本承诺,又具有方法意义上的操作规范;它属于形式与实质的融通,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交织。
“二三四”教学范式只是参考或引导,我们所期待的是“范式”下的创新。经过艰苦卓绝的课堂改革,每个教师都能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也就是能够深入思考教育价值和教育现状,从而唤醒内在精神。教师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就会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学生就能有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我们的“二三四”教学范式从尝试到推进再到实践研究,不管有多么曲折的过程,只要参与了活动并且更新了观念,那教师和学生就都在相互协调,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为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本,最终将化学课堂教学归结为最常用的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和卷评课。本人经过反复多次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琢磨,梳理出了化学每一种课型的“二三四”的实施要点,并各自形成操作细则。
一、新授课
基本范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反馈训练→提升拓展、巩固落实。
例如,在介绍有机化合物乙烯性质时,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把催熟过程转化为动态过程。教师首先展示香蕉的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该香蕉整体颜色偏绿未成熟。接着教师拖动苹果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苹果,发现苹果已经完全成熟。接着教师将苹果和香蕉放入一個密闭容器中,并把课件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改变课件中的“时钟”,观察香蕉的变化,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为绿香蕉首先部分变黄,之后完全变黄。接着教师引出了乙烯的性质,即成熟的水果可放出乙烯,并对未成熟水果有催熟作用。接下来教师可引出教学内容,对于乙烯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探索解决水果运输过程中的催熟现象。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乙烯的性质进行讲解,使有机物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以及对于乙烯的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乙烯对于水果的催熟过程较为缓慢,通常要几天才能够完全催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无法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如果只是给学生观看图片,学生的代入感不强,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也不够强烈。而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可在自己的调节下观察到香蕉被催熟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对这一过程产生好奇,进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后续的实际问题讨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探究精神都有所提升。
二、复习课
基本范式: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变式巩固。
例如,教师在讲解可逆化学反应的具体变化过程时,可绘制一个跷跷板模型。跷跷板的两侧分别为反应物微粒与生成物微粒。制作好微粒的运动路径动画,接着便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那么跷跷板应该如何变化?粒子会如何移动?如果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或者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跷跷板又会如何变化?微粒的移动量是否相等?由此让学生对于化学平衡的过程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并且可以让学生对跷跷板模型加以推广应用,分析其他化学问题。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将抽象的化学平衡过程转化为了一个形象的、可以自由调节的跷跷板模型。通常来说,抽象的知识理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直接对抽象概念进行讲解,那么大多数学生将无法理解其内在含义,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后续的学习。采用跷跷板这一模型进行讲解,不仅把抽象概念变直观,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性,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化学反应中的平衡转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卷评课
基本范式: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梳理巩固。
例如,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中,给定实验装置,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总量?如何除去气体中的杂质?如何对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教师可把课件传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仪器的拖拽组合,完成整个实验装置的组装,并检验最终是否满足条件。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也是重点和难点。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完成仪器的组合,通过对视觉与触觉的双重刺激,增强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使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整体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二三四”教学范式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三四”教学范式只是参考或引导,我们所期待的是“范式”下的创新。经过艰苦卓绝的课堂改革,每个教师都能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也就是能够深入思考教育价值和教育现状,从而唤醒内在精神。教师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就会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学生就能有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我们的“二三四”教学范式从尝试到推进再到实践研究,不管有多么曲折的过程,只要参与了活动并且更新了观念,那教师和学生就都在相互协调,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为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本,最终将化学课堂教学归结为最常用的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和卷评课。本人经过反复多次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琢磨,梳理出了化学每一种课型的“二三四”的实施要点,并各自形成操作细则。
一、新授课
基本范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反馈训练→提升拓展、巩固落实。
例如,在介绍有机化合物乙烯性质时,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把催熟过程转化为动态过程。教师首先展示香蕉的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该香蕉整体颜色偏绿未成熟。接着教师拖动苹果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苹果,发现苹果已经完全成熟。接着教师将苹果和香蕉放入一個密闭容器中,并把课件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改变课件中的“时钟”,观察香蕉的变化,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为绿香蕉首先部分变黄,之后完全变黄。接着教师引出了乙烯的性质,即成熟的水果可放出乙烯,并对未成熟水果有催熟作用。接下来教师可引出教学内容,对于乙烯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探索解决水果运输过程中的催熟现象。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乙烯的性质进行讲解,使有机物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以及对于乙烯的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乙烯对于水果的催熟过程较为缓慢,通常要几天才能够完全催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无法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如果只是给学生观看图片,学生的代入感不强,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也不够强烈。而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可在自己的调节下观察到香蕉被催熟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对这一过程产生好奇,进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后续的实际问题讨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探究精神都有所提升。
二、复习课
基本范式: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变式巩固。
例如,教师在讲解可逆化学反应的具体变化过程时,可绘制一个跷跷板模型。跷跷板的两侧分别为反应物微粒与生成物微粒。制作好微粒的运动路径动画,接着便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那么跷跷板应该如何变化?粒子会如何移动?如果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或者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跷跷板又会如何变化?微粒的移动量是否相等?由此让学生对于化学平衡的过程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并且可以让学生对跷跷板模型加以推广应用,分析其他化学问题。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将抽象的化学平衡过程转化为了一个形象的、可以自由调节的跷跷板模型。通常来说,抽象的知识理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直接对抽象概念进行讲解,那么大多数学生将无法理解其内在含义,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后续的学习。采用跷跷板这一模型进行讲解,不仅把抽象概念变直观,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性,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化学反应中的平衡转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卷评课
基本范式: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梳理巩固。
例如,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中,给定实验装置,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总量?如何除去气体中的杂质?如何对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教师可把课件传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仪器的拖拽组合,完成整个实验装置的组装,并检验最终是否满足条件。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也是重点和难点。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完成仪器的组合,通过对视觉与触觉的双重刺激,增强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使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整体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二三四”教学范式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