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能力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明确训练目标,抓住训练重点
语文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费时多,收效少”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有效学生的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和课后练习题,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文中的生字及瘫痪等词语。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3、抓住重点句子,揣摩作者怎样表达真情实感。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教学中围绕上述目标组织教学,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如学生在目标“2”内容的导引下,通过自主读书,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关心我的神态、动作的词句,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词句,自然就感受到母亲的内心,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加强语言推敲,探究语言精髓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如教学《穷人》一文,这篇课文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三、注重训练层次,加强训练设计
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步上了正轨,并把握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尺度,只是语言训练的起步阶段,要落实好语言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关键还在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层次。每个教学内容都有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从低到高若干层次的目标,学生在主动接受知识时,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体会,形成新的知识,同时学生的知识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基础差,反应慢;有的悟性高,反应快;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而语言表达能力差……因此,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必须围绕目标,找出训练点,高度重视训练的层次性,使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有所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让学生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先让学生说说战斗前的环境,再说说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表现,最后说说邱少云牺牲后战士们战斗的经过,然后以投影配解说词,由分到合,从易到难,学生练得比较扎实,也很有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如教学时只是为简单解决这个目标进行,向学生提问:出桂林山水的美在哪里?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来,但此时学生的认识是笼统的、表面的,学生的的认识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应注意训练的层次性,学生就会进行有层次的训练:①找词句,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景,引入情境;②朗读理解,强化感知,产生美的表象,入境入情;③以电教手段再现桂林山水美景,训练联想与想象能力,丰富感知,激发感情;④感情朗读表达,训练语感。通过这样有层次的训练,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同学都有所收益,语言训练落实到实处。
四、拓宽训练广度,深化训练效果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延展性,相应地在教学中,就能围绕目标从多角度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拓宽语言训练的广度。如课文《爬天都峰》有这样一个目标:体会句子中用上“奋力”“终于”“居然”等词好在哪里,根据教学目标指导训练时,我不急于让学生说出词语意思,而是从多角度切入进行训练时,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训练效果。在指导理解“奋力”一词时,先采用录像呈现“奋力”攀登的情境。让学生对“奋力”一词的含义有个感性认识,接着出示一个填空题:我( )向峰顶爬去,学生完成后,设置一个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奋力”爬的?用上“奋力”说明了什么?这一步是结合课文内容,从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语言环境角度上来理解词语,引导学生从语言表层意义进到深层意义,把握词语的内涵,掌握解词规律。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活动,再现情境,感受“奋力”的丰富内涵,更进一层地体会它在句中的作用,这样使语言文字訓练的核心——语感训练得到升华。在此基础,再总结出学法。理解体会“终于”一词时,便用学法迁移,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这样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习规律,形成了学习能力。而指导理解“居然”一词,我先出示选词填空题:“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果然)爬上来了!让学生选择并说出原因,这就不拘泥于教材的学法训练,而是在掌握运用教材学法的基础上注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这样在目标的指引下,拓宽了语言训练的范围,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最广的训练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明确训练目标,抓住训练重点
语文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费时多,收效少”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有效学生的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和课后练习题,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文中的生字及瘫痪等词语。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3、抓住重点句子,揣摩作者怎样表达真情实感。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教学中围绕上述目标组织教学,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如学生在目标“2”内容的导引下,通过自主读书,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关心我的神态、动作的词句,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词句,自然就感受到母亲的内心,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加强语言推敲,探究语言精髓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如教学《穷人》一文,这篇课文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三、注重训练层次,加强训练设计
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步上了正轨,并把握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尺度,只是语言训练的起步阶段,要落实好语言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关键还在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层次。每个教学内容都有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从低到高若干层次的目标,学生在主动接受知识时,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体会,形成新的知识,同时学生的知识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基础差,反应慢;有的悟性高,反应快;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而语言表达能力差……因此,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必须围绕目标,找出训练点,高度重视训练的层次性,使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有所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让学生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先让学生说说战斗前的环境,再说说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表现,最后说说邱少云牺牲后战士们战斗的经过,然后以投影配解说词,由分到合,从易到难,学生练得比较扎实,也很有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如教学时只是为简单解决这个目标进行,向学生提问:出桂林山水的美在哪里?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来,但此时学生的认识是笼统的、表面的,学生的的认识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应注意训练的层次性,学生就会进行有层次的训练:①找词句,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景,引入情境;②朗读理解,强化感知,产生美的表象,入境入情;③以电教手段再现桂林山水美景,训练联想与想象能力,丰富感知,激发感情;④感情朗读表达,训练语感。通过这样有层次的训练,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同学都有所收益,语言训练落实到实处。
四、拓宽训练广度,深化训练效果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延展性,相应地在教学中,就能围绕目标从多角度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拓宽语言训练的广度。如课文《爬天都峰》有这样一个目标:体会句子中用上“奋力”“终于”“居然”等词好在哪里,根据教学目标指导训练时,我不急于让学生说出词语意思,而是从多角度切入进行训练时,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训练效果。在指导理解“奋力”一词时,先采用录像呈现“奋力”攀登的情境。让学生对“奋力”一词的含义有个感性认识,接着出示一个填空题:我( )向峰顶爬去,学生完成后,设置一个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奋力”爬的?用上“奋力”说明了什么?这一步是结合课文内容,从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语言环境角度上来理解词语,引导学生从语言表层意义进到深层意义,把握词语的内涵,掌握解词规律。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活动,再现情境,感受“奋力”的丰富内涵,更进一层地体会它在句中的作用,这样使语言文字訓练的核心——语感训练得到升华。在此基础,再总结出学法。理解体会“终于”一词时,便用学法迁移,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这样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习规律,形成了学习能力。而指导理解“居然”一词,我先出示选词填空题:“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果然)爬上来了!让学生选择并说出原因,这就不拘泥于教材的学法训练,而是在掌握运用教材学法的基础上注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这样在目标的指引下,拓宽了语言训练的范围,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最广的训练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