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英语世界出版的众多讨论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著作中,《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美国文学批评》无疑是最具权威性和最全面的史书之一,同时也是文森特·里奇教授的一部重要的学术理论著作。这部著作以史的叙述为纵轴,亦史亦论,史论结合,充分体现了里奇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的著述风格。就该书所含的信息量而言,确实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作者虽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描述和讨论,但上限却涉及了一些战前的文学和批评现象,下限则一直讨论到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和文化研究,对我们了解整个20世纪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演变起到了清晰的导引作用。
我们注意到,作者并没有使用“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这个术语,而是用了一个涵盖面更广且更注重实践的“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来描述美国的文学理论批评,我对此也深有同感,我想这大概也是该书作者的别具匠心之处吧。我们一般在讨论美国文学理论批评时,总是喜欢将其与欧洲大陆的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相关联,并得出结论,在美国流行的文学理论大多源出于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而这些理论最终旅行到了美国,并且在这块批评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并且结出异样的果实。而且不少在全世界知名的理论家正是通过其著作在美国的风行而随后在全世界知名的。其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通过里奇的精细描述和梳理,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有着两条平行的发展线索:其一是出自本土的文学创作并与之关系十分密切的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文学和文化批评,这在该书所描述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批评”、芝加哥学派、纽约知识分子学派等章节中可以见出;另一条则是与欧陆的各种文学以外的理论有着直接渊源关系的学院派理论批评,如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批评、阐释学、读者反应批评、文学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解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但即使是在描述这些带有明显的欧陆色彩的批评理论时,里奇也强调其在美国语境下的变异和独特之处,而最后所讨论的黑人批评以及文化的全球化,则基本上可以说是美国本土的产物。因此难怪美国文论大家希利斯·米勒称该书为“第一部对30年代以来的美国文学批评史的全景的、无所不包的巨著”。在米勒看来:“里奇的叙事是权威的,不偏不倚的……”我认为这一方面在于,该书在所含史实方面确实是无以伦比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由于作者本人的特长及偏好,他对解构主义批评的讨论尤其显示其扎实的功底和评价的中肯。当然,读完全书,我不禁感到,如果换成伊格尔顿或卡勒来写这样一本书,也许前者会更为强调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因而会对马克思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着墨更多;而后者则会在侧重形式和美学批评的同时给予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以及叙事学批评理论以更多的篇幅。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来,该书作者取了这二者之外的中间立场,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对20世纪的美国文学批评进行中肯的描述和讨论。应该说,该书作者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因此我郑重将其推荐给中国读者和从事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文学批评家。此外,该书也应该成为文科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作者系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我们注意到,作者并没有使用“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这个术语,而是用了一个涵盖面更广且更注重实践的“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来描述美国的文学理论批评,我对此也深有同感,我想这大概也是该书作者的别具匠心之处吧。我们一般在讨论美国文学理论批评时,总是喜欢将其与欧洲大陆的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相关联,并得出结论,在美国流行的文学理论大多源出于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而这些理论最终旅行到了美国,并且在这块批评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并且结出异样的果实。而且不少在全世界知名的理论家正是通过其著作在美国的风行而随后在全世界知名的。其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通过里奇的精细描述和梳理,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有着两条平行的发展线索:其一是出自本土的文学创作并与之关系十分密切的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文学和文化批评,这在该书所描述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批评”、芝加哥学派、纽约知识分子学派等章节中可以见出;另一条则是与欧陆的各种文学以外的理论有着直接渊源关系的学院派理论批评,如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批评、阐释学、读者反应批评、文学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解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但即使是在描述这些带有明显的欧陆色彩的批评理论时,里奇也强调其在美国语境下的变异和独特之处,而最后所讨论的黑人批评以及文化的全球化,则基本上可以说是美国本土的产物。因此难怪美国文论大家希利斯·米勒称该书为“第一部对30年代以来的美国文学批评史的全景的、无所不包的巨著”。在米勒看来:“里奇的叙事是权威的,不偏不倚的……”我认为这一方面在于,该书在所含史实方面确实是无以伦比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由于作者本人的特长及偏好,他对解构主义批评的讨论尤其显示其扎实的功底和评价的中肯。当然,读完全书,我不禁感到,如果换成伊格尔顿或卡勒来写这样一本书,也许前者会更为强调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因而会对马克思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着墨更多;而后者则会在侧重形式和美学批评的同时给予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以及叙事学批评理论以更多的篇幅。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来,该书作者取了这二者之外的中间立场,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对20世纪的美国文学批评进行中肯的描述和讨论。应该说,该书作者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因此我郑重将其推荐给中国读者和从事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文学批评家。此外,该书也应该成为文科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作者系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