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泉水去的道路》是日本战后作家广津和郎的一部代表作。该作品塑造了一个光彩亮丽的女性形象,单是小说的标题就有很明显的象征意义。“泉水”总是给人甘甜的感觉,究竟是谁的人生会走向美好呢。广津和朗先生用现实主义的笔法为我们勾勒出战后日本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女青年波多野晶子的形象。她是一个“亮眼睛姑娘”,心地善良,美丽大方且独立性强。
《到泉水去的道路》主要是从早年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后的生活两部分来刻画波多野晶子的形象。
小说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我们随着主人公波多野晶子采访行程的变化,从而了解她的家庭情况。
晶子母亲的婚姻不是很幸福,她爱上了有妇之夫。“三角恋爱”的鼎立状态持续了数十年。随着波多野晶子进入北镰仓,望见了圆觉寺,记忆之门一下子打开了:这是在她不到十岁时,父母决裂的可怕夜晚,还差点带上女儿卧轨自杀,可怜可悲。所幸的是晶子一连几声“妈妈,回去罢!好可怕呀!”[1]让母亲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
作为旧一代的女子,晶子的母亲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依然没有摆脱依靠男子的陋习。从晶子的眼睛看来,父母反目的原因主要是父亲从年轻人的朝气变成市侩式的中年人。母亲依赖父亲的成功,想从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可父亲空有理想,现实彻底地让母亲失望,最终只能分手。
经历了分裂事件之后,紧接着她们又遭遇了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创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战争带给人们痛苦,生活艰难。即使是战前很富足的家庭都要靠典当度日;战争也带给人们生活的勇气,从小说中我们领略到了生命的可贵。那时候的学生们被“以义务劳动的名义被征用了”[2],晶子“出入那个军事机关的时候,开始对军人发生很大的反感”[3]。由此,让她感言“如果在这种战争里送命,那可太没有意义啦!”[4]“我要活下去。天空是这样的美丽呀!”[5]。战后,恢复了生活常态的母亲热情,开朗,活泼,她经常带女儿到海滨去游泳,到朋友家跳舞,享受生活的乐趣。
小说中有一个部分描写了母亲结识了户部,波伏娃曾指出:“经济上对男子的依附,使女性为了生存得取悦于男性。”[6]常子恰好是在生活窘迫的时候结识了户部。户部花言巧语,常子对他言听计从。起初是尝了点甜头,“在她那健美的胸前,挂上了一串珍珠项圈;透明碧绿的翡翠耳环,垂在耳下”[7]。最终是让户部拐走财产,并且地方报纸上还登载了常子的丑闻。晶子很伤心。特别是当常子说女人是弱者的时候,晶子却说:“如果说,女人是弱者,那不是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吗?是因为糊涂,今后小心就好。要是我,一辈子也不会说这种自暴自弃的话。”[8]受骗上当,几经磨难之后,母亲彻底看清了现实。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于是,选择了自尊自立,非常努力地经营自己的服装店。母亲的种种举动给了晶子无声的力量,特别是在女性独立中的“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从家庭生活来看,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虽然晶子在读书期间也遭遇了成长的困惑,如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是“波多野常子的養女”的问题等等。母亲的热爱生活使她避免了一般单亲家庭小孩成长过程所特有的敏感、自卑等情愫。她很快能够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生活状态,忘却烦恼,投入到生活中去。在早年生活的历练下,晶子决定出去工作。正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家泰勒坚持说的:“参加工作对每个妇女都有心理上的重要性,无论她的工作是否有最大效益。”[9]
晶子能够被报社聘请颇具有戏剧性。当面试时,在此前做的种种准备都被打破了,她的诚实本性让她实事求是,当问及支持哪个党时,她说出“政治,我可一点也不懂呀!”[10]。这么一位可爱的姑娘,面试完了准备出去时,她回过身说:“请录用我吧,如果不用,那可就不好办啦!”[11]微笑的言语征服了在场的杂志社编辑。对于在报社的工作她也很喜欢,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晶子对女性工作也很热心。特别是对女性的不幸寄予很大的同情与帮助。
工作后与晶子接触的两个男子中,一个是具有贵族气息的大学教师高仓,另一个是高仓的好友兼晶子的同事,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金泽幸三郎。
高仓温文尔雅,有一种高尚的志趣。他喜欢美术古董,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邂逅正是在美术馆内。在与晶子的交往中涉及最多的是晶子的生父问题。在她的心目中,要不要父亲已经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她和母亲遭遇困境时处处是母亲扛着,对母亲有一种深深的依恋。在其潜意识中,父亲是没有男子汉气概的,甚至恨父亲的不负责任。故而,高仓每每向晶子提到她父亲的事情,很容易地引起了晶子本能的反感。她认为父亲的请求只是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对亲情的乞求,高仓的心肠太软。不论是他代表她的生父索要照片,还是给她看《同人杂志》上的文章都有逼迫她承认父亲之嫌。故而,在晶子看来,高仓为他说情就是揭了她的旧伤疤,重温她童年的不幸记忆。由此,晶子本能地疏远了这个善良的人。
保加利亚批评家基·瓦西列夫说:“要得到心爱的人,通常都要求在审美能力方面、道德方面和整个精神方面自我完善。真正的爱情由于意识的光辉而变得明亮起来。垂头丧气的平庸是不会有崇拜者的,精神上的渺小只能使爱情望而却步。如果一个人比其他人更善良、更聪明、更机智、道德上更纯洁、更明澈、更有特色,那他成功的机会就更多。有时候只消一个表明高尚、公民的勇敢、意志力和聪颖,表明自尊感的举动,就能唤起好感,使冰冷的冰块融化,为产生爱情创造前提。”[12]
与高仓气质相异的金泽幸三郎确实要比前者更为聪明和机智。他在与晶子的接触中展现了其性格的两面性。在报社工作时,给人的印象是冷漠无情的;在与朋友聚会是放浪不羁的。他在与晶子的交往中始终是真诚无私地帮助晶子,帮助其在工作中成长。诸如梅子事件,杂志社的同事们都认为这种事情社会上多了,大可不必动真情。金泽却在默默地帮助她。当晶子了解到梅子为了筹集父亲治病的钱把贞操卖给了玩具厂的老板,因而欠了四千元的时候,她决心预支自己的工资帮助这个可怜的姑娘。金泽建议晶子以“梅子记事体”来写文章,由此可以得到材料收集费,他可以跟总编辑说;当晶子把写稿子成功当成证明自己是独立有用的人的标准时,他给予鼓励“大胆写你的好了”,并帮忙先看、修改,引导他看别的文章,开阔她的视野。另外,遇见晶子烦心的事情他总是循循善诱地开导她,给晶子讲哥哥久二郎的故事,并说:“骨肉之间的事,是件麻烦事。在理智上虽然清清楚楚,但在感情上是纠缠不清。”[13]不像高仓似的给人硬生生的感觉。最终,晶子的情感倒向了金泽。
从晶子的恋爱情况来看,作家在此女子身上寄托了他的思考:女性要取得独立,需有一个“父爱 导师”型男子的真诚关怀与帮助。笔者认为这种思想仍然是“女性依赖男性”思想的变体。不过在这里,女性有了相对的自由性。或许这正是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一大体现。
总之,小说塑造了一位新时代的探索女性,她的自尊、自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
注释:
[1][2][3][4][5][7][8][10][11][13]分别见广津和郎.到泉水去的道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第4页,第6页,第6页,第5页,第7页,第26页,第38页,第2页,第3页,第99页。
[6]见蒙·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第99页。
[9]见罗斯玛丽·帕特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22页。
[12]见基·瓦西列夫。情爱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第26页。
周兴会,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到泉水去的道路》主要是从早年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后的生活两部分来刻画波多野晶子的形象。
小说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我们随着主人公波多野晶子采访行程的变化,从而了解她的家庭情况。
晶子母亲的婚姻不是很幸福,她爱上了有妇之夫。“三角恋爱”的鼎立状态持续了数十年。随着波多野晶子进入北镰仓,望见了圆觉寺,记忆之门一下子打开了:这是在她不到十岁时,父母决裂的可怕夜晚,还差点带上女儿卧轨自杀,可怜可悲。所幸的是晶子一连几声“妈妈,回去罢!好可怕呀!”[1]让母亲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
作为旧一代的女子,晶子的母亲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依然没有摆脱依靠男子的陋习。从晶子的眼睛看来,父母反目的原因主要是父亲从年轻人的朝气变成市侩式的中年人。母亲依赖父亲的成功,想从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可父亲空有理想,现实彻底地让母亲失望,最终只能分手。
经历了分裂事件之后,紧接着她们又遭遇了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创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战争带给人们痛苦,生活艰难。即使是战前很富足的家庭都要靠典当度日;战争也带给人们生活的勇气,从小说中我们领略到了生命的可贵。那时候的学生们被“以义务劳动的名义被征用了”[2],晶子“出入那个军事机关的时候,开始对军人发生很大的反感”[3]。由此,让她感言“如果在这种战争里送命,那可太没有意义啦!”[4]“我要活下去。天空是这样的美丽呀!”[5]。战后,恢复了生活常态的母亲热情,开朗,活泼,她经常带女儿到海滨去游泳,到朋友家跳舞,享受生活的乐趣。
小说中有一个部分描写了母亲结识了户部,波伏娃曾指出:“经济上对男子的依附,使女性为了生存得取悦于男性。”[6]常子恰好是在生活窘迫的时候结识了户部。户部花言巧语,常子对他言听计从。起初是尝了点甜头,“在她那健美的胸前,挂上了一串珍珠项圈;透明碧绿的翡翠耳环,垂在耳下”[7]。最终是让户部拐走财产,并且地方报纸上还登载了常子的丑闻。晶子很伤心。特别是当常子说女人是弱者的时候,晶子却说:“如果说,女人是弱者,那不是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吗?是因为糊涂,今后小心就好。要是我,一辈子也不会说这种自暴自弃的话。”[8]受骗上当,几经磨难之后,母亲彻底看清了现实。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于是,选择了自尊自立,非常努力地经营自己的服装店。母亲的种种举动给了晶子无声的力量,特别是在女性独立中的“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从家庭生活来看,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虽然晶子在读书期间也遭遇了成长的困惑,如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是“波多野常子的養女”的问题等等。母亲的热爱生活使她避免了一般单亲家庭小孩成长过程所特有的敏感、自卑等情愫。她很快能够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生活状态,忘却烦恼,投入到生活中去。在早年生活的历练下,晶子决定出去工作。正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家泰勒坚持说的:“参加工作对每个妇女都有心理上的重要性,无论她的工作是否有最大效益。”[9]
晶子能够被报社聘请颇具有戏剧性。当面试时,在此前做的种种准备都被打破了,她的诚实本性让她实事求是,当问及支持哪个党时,她说出“政治,我可一点也不懂呀!”[10]。这么一位可爱的姑娘,面试完了准备出去时,她回过身说:“请录用我吧,如果不用,那可就不好办啦!”[11]微笑的言语征服了在场的杂志社编辑。对于在报社的工作她也很喜欢,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晶子对女性工作也很热心。特别是对女性的不幸寄予很大的同情与帮助。
工作后与晶子接触的两个男子中,一个是具有贵族气息的大学教师高仓,另一个是高仓的好友兼晶子的同事,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金泽幸三郎。
高仓温文尔雅,有一种高尚的志趣。他喜欢美术古董,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邂逅正是在美术馆内。在与晶子的交往中涉及最多的是晶子的生父问题。在她的心目中,要不要父亲已经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她和母亲遭遇困境时处处是母亲扛着,对母亲有一种深深的依恋。在其潜意识中,父亲是没有男子汉气概的,甚至恨父亲的不负责任。故而,高仓每每向晶子提到她父亲的事情,很容易地引起了晶子本能的反感。她认为父亲的请求只是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对亲情的乞求,高仓的心肠太软。不论是他代表她的生父索要照片,还是给她看《同人杂志》上的文章都有逼迫她承认父亲之嫌。故而,在晶子看来,高仓为他说情就是揭了她的旧伤疤,重温她童年的不幸记忆。由此,晶子本能地疏远了这个善良的人。
保加利亚批评家基·瓦西列夫说:“要得到心爱的人,通常都要求在审美能力方面、道德方面和整个精神方面自我完善。真正的爱情由于意识的光辉而变得明亮起来。垂头丧气的平庸是不会有崇拜者的,精神上的渺小只能使爱情望而却步。如果一个人比其他人更善良、更聪明、更机智、道德上更纯洁、更明澈、更有特色,那他成功的机会就更多。有时候只消一个表明高尚、公民的勇敢、意志力和聪颖,表明自尊感的举动,就能唤起好感,使冰冷的冰块融化,为产生爱情创造前提。”[12]
与高仓气质相异的金泽幸三郎确实要比前者更为聪明和机智。他在与晶子的接触中展现了其性格的两面性。在报社工作时,给人的印象是冷漠无情的;在与朋友聚会是放浪不羁的。他在与晶子的交往中始终是真诚无私地帮助晶子,帮助其在工作中成长。诸如梅子事件,杂志社的同事们都认为这种事情社会上多了,大可不必动真情。金泽却在默默地帮助她。当晶子了解到梅子为了筹集父亲治病的钱把贞操卖给了玩具厂的老板,因而欠了四千元的时候,她决心预支自己的工资帮助这个可怜的姑娘。金泽建议晶子以“梅子记事体”来写文章,由此可以得到材料收集费,他可以跟总编辑说;当晶子把写稿子成功当成证明自己是独立有用的人的标准时,他给予鼓励“大胆写你的好了”,并帮忙先看、修改,引导他看别的文章,开阔她的视野。另外,遇见晶子烦心的事情他总是循循善诱地开导她,给晶子讲哥哥久二郎的故事,并说:“骨肉之间的事,是件麻烦事。在理智上虽然清清楚楚,但在感情上是纠缠不清。”[13]不像高仓似的给人硬生生的感觉。最终,晶子的情感倒向了金泽。
从晶子的恋爱情况来看,作家在此女子身上寄托了他的思考:女性要取得独立,需有一个“父爱 导师”型男子的真诚关怀与帮助。笔者认为这种思想仍然是“女性依赖男性”思想的变体。不过在这里,女性有了相对的自由性。或许这正是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一大体现。
总之,小说塑造了一位新时代的探索女性,她的自尊、自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
注释:
[1][2][3][4][5][7][8][10][11][13]分别见广津和郎.到泉水去的道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第4页,第6页,第6页,第5页,第7页,第26页,第38页,第2页,第3页,第99页。
[6]见蒙·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第99页。
[9]见罗斯玛丽·帕特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22页。
[12]见基·瓦西列夫。情爱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第26页。
周兴会,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