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切入点选择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目前,很多语文老师抱怨,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一潭死水, 我认为选择切入点是关键,语文课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 ,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使语文课堂芳草青青,花红柳绿呢?
  1. 课文重点处切入, 从主干问题切入 文章都有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处提问,不仅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对课文的重点处加深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那么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课文的关节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语文课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语句。弄清这些语句,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认识有所提高,一些难的课文往往有明显的关节点。而某些浅显易懂、篇幅较小的诗文也同样存在关节点 。
  2. 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 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
  3. 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 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4.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我在教古典小说《鲁提侠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郑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鲁提侠为什么要打郑关西?它们分别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大打出手......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5. 注重教学内容间的比较 要想对教学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就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内部比较,还可在课文和课文之间比较,甚至单元和单元之间比较。在比较处提问,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获得较大进步。“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也是有不少启示的。在教授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问:“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谁最冷酷?”有的说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当她发现卖牡蛎的小贩是于勒时,她用尽各种难听的词骂于勒,并且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还有的学生说是菲利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位哥哥,在他的弟弟变为流浪汉时,却采取了落井下石的态度。在讨论和比较中,学生洞察了人心的自私、冷漠、贪婪。我又趁机说:“这种人心的冷漠,在别的文学作品中你见识了吗?”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学生纷纷表达了对别的的文学作品的理解,潜能得到发挥。
  6. 从课文细节处切入 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幽析微,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细节充斥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它就像一个“隐身的天使”,我们只有把它找出来并紧紧地抓住它来提问,才能让它发光发亮,照耀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
  总之,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收稿日期:2012-09-02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统领课堂,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对此,作为一线教师,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理念,切实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本文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进行如下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改;教学模式  面对新课改的热潮不断掀起,传统的课堂教学策略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中数学也不例外。纵观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今天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彻底废除教师主宰课堂的“填鸭式”教学习惯,将新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高中英语教学,涉及到学习者的听、说、读、写,也牵动着学习者的注意力、观察力、毅力及兴趣、动机、情感等众多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艺术审美等社会文化素质。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
期刊
【摘 要】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
期刊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开放数学的观念。和以往的教学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开放课堂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
期刊
【摘 要】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是学生是否能成才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亮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亮点  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是学生是否能成才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期刊
【摘 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老师,孩子可能会不听父母的话,但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就一定会听老师的话。我们都知道孩子从模仿中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习惯;学生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教
期刊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当前数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本文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做了如下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
期刊
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个人行为规范化的威胁。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人,当然这种人无论在任何文明中也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应该向青少年提供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的机会,这将是人们对以前各代人或现代人在这些领域里的创造所作的吸引人的介绍。  
期刊
【摘 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从而评出学生的写作激情,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初中作文;多元化
期刊
【摘 要】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创造思维;提高效率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