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面横裂62例整复体会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ei5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横裂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口腔颌面部先天畸形,常伴有耳及面部发育不良。自1996~2013年,我院共收治45例,采用上唇粘膜肌肉瓣联合皮肤“Z”字成形术修复35例,上唇粘膜肌肉瓣联合皮肤直线法修复10例。其中14例施行口轮匝肌复位术,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单侧39例,其中右侧23例,左侧16例;双侧6例。年龄5个月~28岁。39例单侧面横裂患儿中,34例存在2种或2种以上伴随畸形。畸形包括单侧副耳23例,双侧副耳5例,外耳畸形4例,多生耳畸形1例,同侧上、下颌骨及嚼肌发育不良8例,同侧颧骨发育不良2例,双侧唇裂1例,腭裂2例,同侧上颌裂1例,双侧外眦裂1例,同侧腮腺缺如2例,第一鳃瘘1例,TessierIII号面裂1例,眼球缺失1例,颊部皮肤凹沟2例,同侧颊部皮肤向口腔内移位1例。6例双侧面横裂中,除3例为单纯的面裂外,其余3例均有伴随畸形。其中双侧副耳1例,双侧面斜裂伴牙龈增生1例,左眼球皮样囊肿1例。本组45例中仅7例可以追问出妊娠早期外伤、病毒感染及服药史,无1例有家族多发史。
  2 手术方法
  2.1麻醉:婴幼儿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能够配合手术的儿童及成人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2.2手术设计:单侧面横裂以健侧口角位置为参考,标记健侧口角点a,健、患侧唇峰点b、c,在患侧上唇的唇红皮肤交界处定点d,使上唇a-b的距离与c-d距离相等,在下唇对应位置定点d’,裂隙终端皮肤定点e,使点d-e和d’-e的距离相等,在d-e连线上,距离d点5~6mm处定点f。唇、颊黏膜色泽及纹理的不同可作为校正口角位置是否准确的方法。采用“Z”成形术修复者,在毗邻口角处设计中轴及臂长不超过1cm、夹角为60°对偶三角皮瓣。双侧面横裂以瞳孔垂线与口裂水平线的交点为新口角的位置。
  2.3手术操作:沿裂隙侧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皮肤处切开fe、d’e线,在黏膜下分离,并翻转作为口腔黏膜衬里,再沿df线全层切开上唇红,形成长5~6mm,宽4~5mm,含有部分口轮匝肌的唇红黏膜肌肉瓣,修整翻转的口腔黏膜后4-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解剖分离裂隙下部的口轮匝肌,形成肌肉瓣。在皮下潜行分离显露断开的颊肌,先行d-d’点缝合,确定新口角位置,将裂隙下部的口轮匝肌瓣贴附在上唇红粘膜肌肉瓣的外侧,可吸收线间断缝合1~2针,重建口角肌肉连续性;再间断缝合裂开的颊肌,如采用直线缝合法则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如采用“Z”成形术,则按照设计切开皮肤全层后,两个三角瓣交叉换位后缝合。最后,处理口角的红唇粘膜,在下红唇口角区切除3~4mm的红唇粘膜,用上唇红粘膜肌肉瓣覆盖,修整多余粘膜组织后间断缝合。
  1.4术后处理:术后进流质饮食,定期清洁伤口。避免大张口,婴幼儿采用跨伤口的蝶形粘膏减张固定,限制哭闹时大张口。术后7天拆线。
  2 结果
  所有病例伤口均I期愈合,无伤口裂开及张口无受限。术后双侧口角基本对称,张口时新口角圆滑自然。仅1例患儿在术后3个月,于面部皮肤切口瘢痕处出现脓肿,为皮下缝线排异所致,经切开搔刮、去除线结、引流后伤口愈合(如图1~5)。
  4 讨论
  面横裂又称口角裂、大口畸形或巨口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畸形[1-2],发病率为1/15万~1/30万,临床上常以口裂不对称和流涎而就诊。多发生于单侧,少数可见双侧畸形。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口角至耳前区的全层水平裂开。轻度畸形仅表现为口角轻度裂开,极少数皮肤或黏膜正常,仅肌肉裂开,临床表现为颊部深沟样畸形;严重者整个面颊部裂开达耳前。面横裂单独出现极少见,常伴发其它部位的畸形存在,大多数情况下,面横裂作为某些综合征的一种伴随畸形,如第一、二鳃弓综面横裂合征、Goldenhar综合征、Treacher-Collin’s综合征和Ablepheron’s巨口综合征。本组39例单侧面横裂中,34例伴有面部多发畸形;6双侧面横裂中,3例伴有面部多发畸形。
  面横裂的发生系由胚胎时期上颌突与下颌突部分或全部未融合所致。面横裂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本组45例中,仅7例可以追问出妊娠早期外伤、病毒感染及服药史,无1例有家族多发史。目前面横裂尚无统一的命名和分类,Harkins(1962)[3]根据面部的解剖形态将面横裂归为口耳裂。Tessier(1977)[3]将其列为7号面裂。张力平(1994)[4]等将面横裂分为3种类型:①合并有全身综合征的面横裂。面横裂作为某些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如第一、二鳃弓综合征,Goldenhar综合征,Treacher-collin’s综合征,Halleman-Streijif综合征,Ablepheron’s巨口综合征等。除伴有面横裂外,常伴有该综合征特有的其它全身畸形;②只伴有轻度耳畸形,而无其他部位畸形的面横裂,称为第一鳃弓综合征;③不伴有其他畸形的双侧面横裂,命名为特发性双侧对称性不完全面横裂。大多数情况下,面横裂是作为某些综合征的一种伴随畸形出现,极少情况下,面横裂作为一种单独畸形存在,即不伴有耳、眼及颌骨畸形[5]。
  面横裂修复的目的是恢复口角的位置和形态,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即可施行手术。早期手术不仅可使面颊部畸形在生长发育期得到矫正,而且流涎改善,恢复吸吮、语言等功能、预防牙颌畸形及心理伤害[6]。先天性面横裂的手术方法较多,较常采用的方法是皮肤直线缝合法和皮肤“Z”成形术。目前对于采用直线缝合,还是采用皮肤“Z”成形术存在争议[7]。直线缝合法是传统而简便的方法,适用于裂隙较短者,“Z”成形术适用于比较严重的病例[8]。目前有关直线缝合法修复面横裂的文献报道较少,多数学者认为直线法修复面横裂后,术后瘢痕挛缩可导致两侧口角不对称,而采用“Z”成形术修复裂隙可避免直线瘢痕牵拉口角。张勇等[9]通过观察直线法修复面横裂的效果,发现手术后瘢痕收缩及口角移位不明显。并提出预防直线瘢痕挛缩牵拉口角移位的操作要点,即新口角定位时,患侧口角到唇峰的距离,比健侧短1mm左右,为术后瘢痕挛缩预留空间;良好确切的肌功能重建,有效恢复形态和控制瘢痕收缩。皮肤直线缝合法与“Z”成形术相比获得的术后瘢痕明显减轻[10]。虽然,“Z”成形术能延长颊部组织的长度并预防瘢痕收缩,但增加了术后瘢痕是其缺点。通过采用越过口角的粘膜瓣及口轮匝肌环的重建能够有效对抗皮肤瘢痕的收缩[11]。目前认为面横裂畸形的口轮匝肌和颊肌完整性的修复与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2-13]。手术中将移位附着的口轮匝肌解剖分离后,在新口角位置交叉重叠缝合,恢复口轮匝肌的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本组有14例采用了口轮匝肌重建,术中将上唇的唇粘膜-口轮匝肌瓣转移至下唇后,将裂隙下部的口轮匝肌瓣贴附在上唇红黏膜肌肉瓣的外侧,交叉重叠缝合,重建口角肌肉连续性。对于裂隙较长的病例,采用“Z”成形术修复裂隙时,在近口角处设计一个“Z”形切口,三角瓣的边长不超过1cm,三角瓣交叉换位缝合后,其余的伤口直接缝合。如此,即预防了瘢痕挛缩对口角的牵拉,又可减少口角瘢痕对外形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胸廓内血管及其肋间穿支用作游离皮瓣乳房再造的受区血管的可能性及其应用。方法:新鲜成人女性尸体2具,自胸廓内动静脉起始处灌注乳胶颜料,观察胸廓内血管及其肋间穿支的基本走形、穿出点位置等。选择10例适合游离皮瓣乳房再造的乳腺癌患者开展胸廓内血管及其肋间穿支作为受区血管的临床手术研究,对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胸廓内血管走形稳定、血管直径较为理想,1~4肋间穿支直径达1mm以上,第3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在不同时间点测量皮肤经表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和皮肤红色素的值,观察随时间的变化,3%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 sulphate, SLS)对皮肤的刺激反应。方法:招募26例受试者,用3%SLS、水和空白对照进行斑贴试验。通过测量不同时间间隔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失水率和皮肤红色素的值,观察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皮下磨削方法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患者,共30侧。每一侧皮下及真皮层各注射60~100ml肿胀麻醉液,局部麻醉。30侧全部取腋窝皱褶切口长2~3cm,在浅筋膜层的浅层用皮刀刺入,剥离皮瓣,剥离范围到达腋毛区外1cm,皮瓣下需带有皮下脂肪。反转皮瓣,剪除皮瓣下脂肪层,将高速电动磨削机的金属磨削头伸入到皮瓣下,挑起皮瓣并绷紧,按顺序均匀磨削成全厚皮瓣。结果:15例30侧全部
期刊
手由于暴露在外,经常需从事劳动,是人体最容易出现烧伤的部位,同时也是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高发部位之一[1]。2003年6月~2013年12月,笔者科室共收治125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给予畸形矫正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5例,共184只手,其中男78例,女47例,年龄1~77岁,平均(30.42±12.67)岁。烧伤时年龄在12岁以下者28例,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含有灰树花子实体及绿茶提取物眼霜的抗衰老效果。方法:采用无创性仪器检测以及图像分析的方法,对23例受试者持续6周外用眼霜的效果进行分析。无创性检测的主要功效参数为眼部细纹(鱼尾纹)和皮肤弹力。采用VISIA-CR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眼部肤色评价。结果:使用测试眼霜6周后,眼部鱼尾纹各参数较0周基准值相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双眼皮肤弹力平均值较
期刊
面部是人体暴露面积最大的、表现形象特征的首要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皮肤松弛下垂,鱼尾纹明显,鼻唇沟变深,皱纹斑斑,显得老态龙钟,衰老憔悴[1]。如何明显改善面部皱纹,使面部年轻化[2],是整形医生一直关注的课题。2006年2月~2014年1月,笔者对10例患者在双头颞部发际缘行WV型切口除皱术,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0例面部要求除皱的患者,其中男3例,女7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氢氧化钙糊剂治疗乳牙根尖周炎的疗效。方法:180例乳牙根尖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0例(184颗)给予氢氧化钙糊剂,对照组90例(176颗)给予氧化锌碘仿丁香油糊剂,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 6、9、12个月随访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0.6%、73.8%和56.8%,观察组治愈率分别为97.8%、93.4%和87.0%,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A型肉毒毒素治疗不对称良性咬肌肥大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56例有效随访的不对称良性咬肌肥大患者,年龄18~35岁,男性5例,女性51例,术前进行不对称程度分级(分为轻微和显著两级),按照不对称的严重程度调整注射剂量,以达到改善下面部对称性的治疗目标。注射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有效随访56例患者,不对称良性咬肌肥大治疗效果满意,双侧咬肌注射后均明显萎缩,通过调整注射剂量达到趋于对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撕脱皮肤反取薄中厚皮片与常规切取薄中厚皮片在治疗皮肤撕脱伤中的移植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2年6月就诊的52例四肢皮肤撕脱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因撕脱皮肤毁损严重无法利用,只能采用常规切取薄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撕脱伤创面,其余29例利用撕脱皮肤反取制备薄中厚皮片,全部薄中厚皮片打孔直径1cm,术后均采取加压包扎。结果:所有移植皮片均成活,常规切取薄中厚皮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外伤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对所有颌面部外伤患者均行普通X线片拍摄、螺旋CT二维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外伤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计算机辅助三维成像技术,对7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诊断准确性高,并且能够立体清晰地显示了颌面部骨折部位、类型、骨折块移位情况及颌面部立体形态改变。结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