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措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探究。方法:本研究中,将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当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之后对所有患者的常规资料进行了分析汇总整理,并将80例患者平均分成了实验及对照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措施,而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新增加了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最后就两组患者的实际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及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评分情况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外显攻击行为方面的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比较显示P<0.05,所以结论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及心理护理可以改善其精神状况、降低其暴力行为。因此为了强化患者的社会功能,我们需要在保证患者及家属知情权的基础上做好这类护理措施的推广工作。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患者;行为干预;心理护理;实际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3-0-01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而且患者在发病后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治疗。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发病后往往会伴有社会功能减退,再加上自身情感日渐冷漠、终日被负面情绪所影响,所以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烦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个别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1]临床中,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西药来完成的,但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能够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我们还需要做好其临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实际研究过程中,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当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之后对所有患者的常规资料进行了分析汇总整理,并将其平均分成了实验及对照两组。其中,对照组内的40例患者中共有22例男性、18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在21-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6±1.32)岁。该组患者的病程在5个月至9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25±0.6)年。具体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用了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中有23例男性、17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在23-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16±1.28)岁。[2]该组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至9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89±0.7)年。具体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措施。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已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且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还排除了合并脏器损伤以及无法正常与人交流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本研究可以成立。
1.2方法
首先是对照组患者采用的常规护理措施,具体主要包括患者用药指导、病房卫生清洁等内容。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是利培酮口崩片,国药准字号为“H20060283”。初始服药的剂量为一日二次,一次1mg;第二天增加到一日二次,一次2mg;第三天增加到一日二次,一次3mg,此后,维持剂量不变或根据个人情况进一步调整。护士需要监督患者严格按剂量服药。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护理前以及护理完成1周后利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进行了量化分析。评定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动性-交往情况、社会技能,共分为5级、48分。评分越高证明患者的社会功能越好。
在此基础上,还利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对患者的暴力行为进行了分析评估。评分为0-4分五个等级,评分越低则代表外显攻击行为越良好。
1.4数据处理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加工计算均由SPSS23.0统计学软件来完成。以“P<0.05”为结论是否存在差异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评分情况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显示P<0.05,所以结论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详细数据对比如下表1:
2.2两组患者的外显攻击行为评分对比
汇总相关数据可知,实验組患者的外显攻击行为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因为P<0.05,所以结论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工作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虽说我们还没有明确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但患者一旦患病就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临床研究证实,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情感、思维以及认知障碍,但患者自己却很难会意识到自己出问题了。患者在发病后,不仅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及生理压力,而且必须要承担高额的治疗费用,因此很多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而在研究治疗方案之余,我们还需要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将其护理工作落实到位。目前,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证实,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配合行为干预及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提升患者的自信心、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实验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与外显攻击行为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今后要做好这类护理措施的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吉耘嵋.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1):191-193.
[2]刘姜颖.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1):193-194.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患者;行为干预;心理护理;实际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3-0-01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而且患者在发病后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治疗。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发病后往往会伴有社会功能减退,再加上自身情感日渐冷漠、终日被负面情绪所影响,所以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烦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个别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1]临床中,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西药来完成的,但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能够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我们还需要做好其临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实际研究过程中,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当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之后对所有患者的常规资料进行了分析汇总整理,并将其平均分成了实验及对照两组。其中,对照组内的40例患者中共有22例男性、18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在21-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6±1.32)岁。该组患者的病程在5个月至9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25±0.6)年。具体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用了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中有23例男性、17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在23-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16±1.28)岁。[2]该组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至9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89±0.7)年。具体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措施。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已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且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还排除了合并脏器损伤以及无法正常与人交流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本研究可以成立。
1.2方法
首先是对照组患者采用的常规护理措施,具体主要包括患者用药指导、病房卫生清洁等内容。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是利培酮口崩片,国药准字号为“H20060283”。初始服药的剂量为一日二次,一次1mg;第二天增加到一日二次,一次2mg;第三天增加到一日二次,一次3mg,此后,维持剂量不变或根据个人情况进一步调整。护士需要监督患者严格按剂量服药。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护理前以及护理完成1周后利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进行了量化分析。评定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动性-交往情况、社会技能,共分为5级、48分。评分越高证明患者的社会功能越好。
在此基础上,还利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对患者的暴力行为进行了分析评估。评分为0-4分五个等级,评分越低则代表外显攻击行为越良好。
1.4数据处理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加工计算均由SPSS23.0统计学软件来完成。以“P<0.05”为结论是否存在差异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评分情况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显示P<0.05,所以结论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详细数据对比如下表1:
2.2两组患者的外显攻击行为评分对比
汇总相关数据可知,实验組患者的外显攻击行为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因为P<0.05,所以结论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工作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虽说我们还没有明确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但患者一旦患病就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临床研究证实,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情感、思维以及认知障碍,但患者自己却很难会意识到自己出问题了。患者在发病后,不仅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及生理压力,而且必须要承担高额的治疗费用,因此很多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而在研究治疗方案之余,我们还需要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将其护理工作落实到位。目前,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证实,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配合行为干预及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提升患者的自信心、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实验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与外显攻击行为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今后要做好这类护理措施的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吉耘嵋.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1):191-193.
[2]刘姜颖.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1):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