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说理能力

来源 :祖国·建设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2004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理教育法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作为高校教育者要提高说理能力,就要着眼大学生实际,在说理语言和说理手段上着力创新。
  一、说理语言要“接地气”
  “接地气”是指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民众的愿望,诉求和利益。
  说理语言上的“接地气”,就是要针对受教育者的特点,突出通俗、生动,努力把专业的、书面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大众的、通俗化的语言,融知识性、趣味性、理论性、生动性于一体。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我们在语言接地气上要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我们的毛主席: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湘赣边界挺進。一路上毛泽东多次阐述根据地对取得武装斗争胜利的重要性,工农干部对什么是“根据地”云山雾罩,议论纷纷。一次在文家市休整,毛泽东决定换一种讲法,他诙谐地打比方说:我们一天到晚行军,走累了就要坐下来歇歇,而人要坐下来就得有屁股,根据地就是我们的屁股。人没有屁股就得累死,革命没有根据地也无法坚持长期斗争。一席话,让大家茅塞顿开,更加坚定了向井冈山进军的信心和决心。当时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一些农民,文化水平都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用这样形象、群众化的语言,用这样愉悦的形式和他们说道理,他们能听得懂,也容易接受。
  大家普遍也能感到,习主席讲话最鲜明的一个语言特色是口语化、接地气。他经常用一些很质朴、很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特别是一些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来表达思想,包括还经常会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会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等等,这样的大白话在他的讲话中经常能见到。
  习主席前不久到北京大学视察时,与青年学子围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亲切交流,勉励大家“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主席在这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喻为青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为它是基准线、规范线,是照亮道路的明灯,他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要用这样的比喻来告诉青年一代:扣好“人生的扣子”,就要始终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尺,核心价值观树得正、树得牢,人生的发展就能朝着向上的轨迹行进,这样有主心骨的人生就容易出彩。他的这种比喻十分契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很接青年学子的地气,是很容易深入人心的。
  我们在搞思想政治教育时,也要在语言“接地气”上下功夫:
  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深度的语言。射箭看靶子,教育要看对象。每次教育前,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分不同层次。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弄清楚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深度的语言。比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受教育者,我们在讲理论的时候,不应过于专业化和理论化,语言文字要朴实,不要滥用那些专业词汇,使人产生故弄玄虚的感觉,而要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来启发、教育学生。
  其次,我们也要防止庸俗化、空洞化。通俗易懂绝不是低级庸俗,不能以灰色段子、黄色幽默、山寨俚语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要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在理论深度与语言通俗的有机结合中,实现创新理论大众化。
  二、说理手段要“寓理于事”
  青年学生成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简单采取说教式的方法,不计效果,云里雾里,说服力差,是很难被他们所接受的。寓理于事的方法就是紧贴大学生的特点,运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来解读理论、阐述道理。这种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好传统。
  毛泽东同志就非常善于用讲故事来教育党员干部和官兵。他讲张思德的故事,引导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大家坚定胜利信念;讲李自成的故事,告诫大家要牢记“两个务必”。通过这些故事呢,在党员干部的头脑中打下深深烙印,故事中蕴藏的道理,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大家所接受,并转化为行动。
  还有我们要学习的榜样就是习主席,习主席非常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凝聚共识。尤其是他在国外的多次演讲,都会讲一些故事,或者举一些具体事例。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讲了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热爱非洲的故事,他这样讲到:“有一对中国年轻人,他们从小就通过电视节目认识了非洲,对非洲充满了向往。后来他们结婚了,把蜜月旅行目的地选在了坦桑尼亚。在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节,他们背上行囊来到了坦桑尼亚,领略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塞伦盖蒂草原的壮美。回国后,他们把在坦桑尼亚的所见所闻发布在博客上,得到了数万次的点击和数百条回复。他们说,我们真的爱上了非洲,我们的心从此再也离不开这片神奇的土地。”
  习主席是要用这个故事说明,中非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要不断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中非人民友谊就一定能根深叶茂。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瞬间就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远比那些经过打磨后的工工整整地讲话更能激起两国人民的共识。
  道理是抽象的,故事是鲜活的。深刻的真理,往往蕴含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事例之中。实践证明,我们理解接受一个新理论,首先认同的往往是那些与理论完全契合的、一个个胜于雄辩的事实和能够感同身受的故事。用通俗故事诠释道理,能让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比单纯讲道理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可以运用“观点+故事+分析+警句”的方式讲理论,可能千言万语都讲不清的问题,一个简短而通俗的小故事就说明白了。
  比如在对待有些大学生认为“学习理论没有用,又不能饭吃”的问题上。我们就可以讲一位家庭主妇做了几十年的菜,厨艺平平。而有一个人学厨师才几个月,出师掌勺后却能顾客盈门。主妇感到纳闷,决定问个究竟。厨师就告诉她:“你烧菜靠的是习惯,我烧菜靠的是烹饪理论的指导。”说明创新理论虽然不能当饭吃,但是我们要知道吃饭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为了更有后劲。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深入人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故事虽然能起到大作用,但讲好故事绝非易事,还需要我们在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时,先学一步,深学一层,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整理大量故事,牢牢把握人的认知规律,多用事实说话,同时还要提高我们讲故事、寓理于事的技巧。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教育也正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为主要目标。创新教育是当前热门话题。下面就如何通过创新教育充分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就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   学習兴趣学会学习主体作用        兴趣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能
期刊
本文初步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下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观念问题、教师的指导作用问题、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问题以及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选题、开题、证题和结题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题实施以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它为同学们架起了一座通往科学殿堂的桥梁。可以肯定地说,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同学们
期刊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是获取和吸收外语信息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听说”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说习惯,创造一切有利于英语听说的环境和机会,把课堂教学,课前自练,课后种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刺激听说兴趣,增强听说信心,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 听说训练 听说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忽视课程标
期刊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掌握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事实上有部分学生畏惧学语文,感到难学,从怕学到不愿学。作为语文教师应冷静对待,深入调查,迅速弄清原因,从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耐心教育,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促进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下面是本人转化差生的几点体会  一、用教师的爱温暖他们的心  现实教学中差生由于其表现差,常常被放在被遗
期刊
新课程改革,改变的是课程,动摇的是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这不仅仅限制于教学材料的重新设计与开发以及以往教育观念的调整,还包括新的学校运行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同时也包括教师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变化。但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教师如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下面浅谈以下几点.   初中语文 生动 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不单是借助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字词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识字和写字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然而,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的老师认为,都是中学生了,字词教学已不再是重点;有的老师喜欢留给学生自己在课下解决字词问题;还有的老师只是在课上检查预习环节时,象征性的检测一下写法和词义。   课程标准阅读能力字词教学       在
期刊
现今学生的功课负担重,语文学习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学习效果很重要。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掌握学习内容,需要师生配合,共同进入语文课本教学内容的艺术氛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而语文课堂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壮
期刊
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也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形成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不断的训练。俗活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让语文实践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它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
期刊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在改变教学观念上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
期刊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许多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师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进行了不少理论研究和探索,作为一名处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应认真总结自己的做法,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努力探索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形成科学有序的训练方法。我在这方面只是做了一点点探索和嘗试,今后我将继续做下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