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配“午”,按中国农历计算,2014年是午马年。马属哺乳纲、奇蹄目、马科,是现存奇蹄目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草食性动物。马具有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等特性,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可靠的朋友和得力的助手,因此古人将马视为“六畜之首”。马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的各种艺术品上都能找到“踪影”,云南出土的古滇国青铜器亦不例外。
据今考古研究证明,战国秦汉时期,以今天云南昆明滇池区域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古滇国。古滇国由古代越系民族建立,存在的时间大约有500年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头等一系列滇国墓葬的发现,超过万件铸造精美、装饰纹样丰富、题材造型生动的滇国青铜器出土,证实了滇国曾创造了一种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青铜文化。许多与中原青铜文化风格迥异的器物身上,发现了十二生肖动物的形象。这些动物造型或焊接在兵器的銎部,或安置在贮贝器的器盖之上,或充当器物的器耳,或成为器物的主体造型,这些器物造型独特,引人入胜,其中就有很多马的形象。
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发现了一件驯马场面贮贝器(图1),高36厘米,盖径26厘米,时代为西汉时期。该器呈圆筒形,两侧饰对称的虎耳。器盖也是圆形,上面雕铸驯马场景:一人坐于中心鼓形座上,佩剑,作伸手训斥状;身后有人执伞,伞盖已脱落;另有一人,右膝跪地,正在接受训斥;盖沿有七人牵七匹马,列队向同一个方向运动,作驯马状,把一个古代驯马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有关史籍的记载情况来看,滇国的东边是夜郎国,西边是昆明国,北边是邛都国。各国之间为争夺疆土、奴隶、牲畜和财富而发生战争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滇国与昆明国(以洱海区域为中心)之间的战事最为频繁,“椎髻”的滇族军队与“编发”(又称“辫发”)的昆明族军队之间经常刀戈相向,战火连绵。
战争场面贮贝器(图2),通高53.9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器用两个铜鼓叠摞而成,下面一鼓的鼓面为底,上面一鼓的鼓面废弃,另外再制作一盖,盖径为33厘米,盖上雕铸一组以古代战争为题材的图像,反映的是滇国军队与昆明族军队交战的情况。盖面上雕铸了缩小了比例的人物和马匹,战斗非常激烈,骑兵往来奔突,步兵奋力厮杀,有人受伤倒地,有人跪地求饶,有人身首异处……在这里,滇国将军骑马追击敌军,马四蹄飞扬,呈运动状,把战事的激烈、紧张烘托出来。
战争场面贮贝器器盖(图3,发现时器身已残),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直径30厘米,时代为西汉时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器器盖之上共雕铸了人物十几名,马一匹,反映了滇国军队与昆明族军队作战的情况。器盖中央为一位通体鎏金的骑马的滇国将军(尺寸比例稍大),顶盔挂甲,佩剑,跣足,左手持缰,右手持矛,并奋力下刺,马颈之下系一人头,当为猎杀之敌人首级。
据考证,古滇国时期境内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大到老虎、豹子,小到野鸡、野兔,应有尽有,为滇族狩猎创造了条件,狩猎也因此成为当时滇族生活的一大“支柱性产业”。当然,当时滇族狩猎也大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层统治阶级或者奴隶主贵族,他们狩猎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娱乐;另一类是普通猎人,他们狩猎的目的是为了生计。
二骑士猎鹿铜扣饰(图4),高12厘米,宽12.5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13号墓出土,时代为战国时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扣饰着力表现了两位古滇国贵族着盛装,各骑一马,手持长矛猎鹿的场景。在这里,马是古滇国贵族狩猎的工具。
骑士猎鹿鎏金铜扣饰(图5),高10厘米,宽20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扣饰表现了一位滇国骑士(头部已残)骑马追逐一鹿的场景,骑士左手控缰,右手执矛作下刺状。马张口嘶鸣,后尾卷曲,作腾跃状,前腿已踩踏鹿的后胯,动感十足。
从已发现的青铜器看,古滇国时期的骑马者都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不是将军,就是贵族,普通百姓是不骑马的。
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图6),高50厘米,盖径25.3厘米,晋宁石寨山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器器盖上的装饰较为复杂,可分为两层:外层雕铸呈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公牛四头,牛角长而弯,膘肥体壮;里层一圆柱物之上饰一骑马之骑士形象,骑士佩剑,全身鎏金,格外耀眼、醒目。在这里,马首高昂,圆睁双眼,张口嘶鸣,四肢虽呈静止站立状,但是飞扬的尾巴却把马主人趾高气扬、骄横无比的“本性”衬托出来。四头环绕而行的壮牛显然代表墓主人生前拥有财富的情况,而中间处于居高临下位置的鎏金佩剑乘骑者形象,则代表墓主人生前除了拥有大量财富外,还拥有极高的权力,其身份与地位非同一般。
骑士鎏金铜扣饰(图7),高8.5厘米,晋宁石寨山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扣饰表现了一位着高领长衫的滇国骑士御马急驰的场景。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此位滇国骑士是一位女性,倘如此,那么这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反映古滇国女性骑士的器物。
云南马也称“滇马”,史书中多有记载,如明、清时期的《南中杂志》载曰:“滇中之马,质小而蹄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而不知喘汗,以生长山谷也。”而《马可-波罗游记》亦称:“云南省及广西高地产健马,躯小而健,贩售印度,然应知者,人抽取其筋二三条,俾其不能用尾击其骑者。”滇马虽然身形矮小,与中原和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的高头骏马有一定差别,但是耐力极强,前腿较长,适合爬坡,运动灵活,善登山越岭,长途持久劳役,耐粗饲,有良好的适应性,为高原、山区驮挽、骑乘的重要役畜。正因为如此,滇马经常成为纳贡的重要物品。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件纳贡场面贮贝器,正好表现了这样一种场景:该器器盖边沿处雕铸一圈立体雕像,按顺时针方向运行,包括人物17位、牛2头、马2匹。这些人物外形和服饰各异,显然是被滇国征服的民族,有盛装佩剑行走者,有抬扛物品者,有牵牛牵马者,有背负箩筐者等等,在各自头人的带领下,依次向滇王纳贡,场面十分壮观……
滇青铜器上出现很多马的形象,说明古滇族已经成功驯化了这个古老的物种。当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马已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得力的生活帮手和交通工具。
据今考古研究证明,战国秦汉时期,以今天云南昆明滇池区域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古滇国。古滇国由古代越系民族建立,存在的时间大约有500年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头等一系列滇国墓葬的发现,超过万件铸造精美、装饰纹样丰富、题材造型生动的滇国青铜器出土,证实了滇国曾创造了一种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青铜文化。许多与中原青铜文化风格迥异的器物身上,发现了十二生肖动物的形象。这些动物造型或焊接在兵器的銎部,或安置在贮贝器的器盖之上,或充当器物的器耳,或成为器物的主体造型,这些器物造型独特,引人入胜,其中就有很多马的形象。
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发现了一件驯马场面贮贝器(图1),高36厘米,盖径26厘米,时代为西汉时期。该器呈圆筒形,两侧饰对称的虎耳。器盖也是圆形,上面雕铸驯马场景:一人坐于中心鼓形座上,佩剑,作伸手训斥状;身后有人执伞,伞盖已脱落;另有一人,右膝跪地,正在接受训斥;盖沿有七人牵七匹马,列队向同一个方向运动,作驯马状,把一个古代驯马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有关史籍的记载情况来看,滇国的东边是夜郎国,西边是昆明国,北边是邛都国。各国之间为争夺疆土、奴隶、牲畜和财富而发生战争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滇国与昆明国(以洱海区域为中心)之间的战事最为频繁,“椎髻”的滇族军队与“编发”(又称“辫发”)的昆明族军队之间经常刀戈相向,战火连绵。
战争场面贮贝器(图2),通高53.9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器用两个铜鼓叠摞而成,下面一鼓的鼓面为底,上面一鼓的鼓面废弃,另外再制作一盖,盖径为33厘米,盖上雕铸一组以古代战争为题材的图像,反映的是滇国军队与昆明族军队交战的情况。盖面上雕铸了缩小了比例的人物和马匹,战斗非常激烈,骑兵往来奔突,步兵奋力厮杀,有人受伤倒地,有人跪地求饶,有人身首异处……在这里,滇国将军骑马追击敌军,马四蹄飞扬,呈运动状,把战事的激烈、紧张烘托出来。
战争场面贮贝器器盖(图3,发现时器身已残),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直径30厘米,时代为西汉时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器器盖之上共雕铸了人物十几名,马一匹,反映了滇国军队与昆明族军队作战的情况。器盖中央为一位通体鎏金的骑马的滇国将军(尺寸比例稍大),顶盔挂甲,佩剑,跣足,左手持缰,右手持矛,并奋力下刺,马颈之下系一人头,当为猎杀之敌人首级。
据考证,古滇国时期境内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大到老虎、豹子,小到野鸡、野兔,应有尽有,为滇族狩猎创造了条件,狩猎也因此成为当时滇族生活的一大“支柱性产业”。当然,当时滇族狩猎也大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层统治阶级或者奴隶主贵族,他们狩猎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娱乐;另一类是普通猎人,他们狩猎的目的是为了生计。
二骑士猎鹿铜扣饰(图4),高12厘米,宽12.5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13号墓出土,时代为战国时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扣饰着力表现了两位古滇国贵族着盛装,各骑一马,手持长矛猎鹿的场景。在这里,马是古滇国贵族狩猎的工具。
骑士猎鹿鎏金铜扣饰(图5),高10厘米,宽20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扣饰表现了一位滇国骑士(头部已残)骑马追逐一鹿的场景,骑士左手控缰,右手执矛作下刺状。马张口嘶鸣,后尾卷曲,作腾跃状,前腿已踩踏鹿的后胯,动感十足。
从已发现的青铜器看,古滇国时期的骑马者都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不是将军,就是贵族,普通百姓是不骑马的。
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图6),高50厘米,盖径25.3厘米,晋宁石寨山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器器盖上的装饰较为复杂,可分为两层:外层雕铸呈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公牛四头,牛角长而弯,膘肥体壮;里层一圆柱物之上饰一骑马之骑士形象,骑士佩剑,全身鎏金,格外耀眼、醒目。在这里,马首高昂,圆睁双眼,张口嘶鸣,四肢虽呈静止站立状,但是飞扬的尾巴却把马主人趾高气扬、骄横无比的“本性”衬托出来。四头环绕而行的壮牛显然代表墓主人生前拥有财富的情况,而中间处于居高临下位置的鎏金佩剑乘骑者形象,则代表墓主人生前除了拥有大量财富外,还拥有极高的权力,其身份与地位非同一般。
骑士鎏金铜扣饰(图7),高8.5厘米,晋宁石寨山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扣饰表现了一位着高领长衫的滇国骑士御马急驰的场景。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此位滇国骑士是一位女性,倘如此,那么这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反映古滇国女性骑士的器物。
云南马也称“滇马”,史书中多有记载,如明、清时期的《南中杂志》载曰:“滇中之马,质小而蹄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而不知喘汗,以生长山谷也。”而《马可-波罗游记》亦称:“云南省及广西高地产健马,躯小而健,贩售印度,然应知者,人抽取其筋二三条,俾其不能用尾击其骑者。”滇马虽然身形矮小,与中原和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的高头骏马有一定差别,但是耐力极强,前腿较长,适合爬坡,运动灵活,善登山越岭,长途持久劳役,耐粗饲,有良好的适应性,为高原、山区驮挽、骑乘的重要役畜。正因为如此,滇马经常成为纳贡的重要物品。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件纳贡场面贮贝器,正好表现了这样一种场景:该器器盖边沿处雕铸一圈立体雕像,按顺时针方向运行,包括人物17位、牛2头、马2匹。这些人物外形和服饰各异,显然是被滇国征服的民族,有盛装佩剑行走者,有抬扛物品者,有牵牛牵马者,有背负箩筐者等等,在各自头人的带领下,依次向滇王纳贡,场面十分壮观……
滇青铜器上出现很多马的形象,说明古滇族已经成功驯化了这个古老的物种。当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马已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得力的生活帮手和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