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在的艺术领域当中,张力的运用十分普遍,在繪画中构图需要有张力,雕塑中有肌肉线条需要张力、建筑当中也需要张力,甚至在文学领域中张力依旧存在。这些事物显现的张力都在冲击着人们的视觉,通过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去感受其中的张力程度,在静止中体会运动。张力理论是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书中用了一个章节的部分来阐释张力的含义和所表现的内容,从“运动”背景下讨论“张力”。本文就在绘画中,以阿恩海姆的观点为基础,,阐释“张力”是如何给人带来的具体运动的感受。
【关键词】:阿恩海;张力;比例;倾斜
一、对于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的理解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课本中,对于张力的含义理解有各种各样的,首先,人们最熟悉张力的解释是来自于物理意义上的,张力就是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这里所谈的与艺术相关的张力就是与物理力学中的张力和拉力是不同的。阿恩海姆所理解的“张力”是绘画中的有一种促使静止的画面中给人带来运动的视觉的一种力。阿恩海姆称艺术中的这种“张力”为“不动之动”。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品的重要性质。阿恩海姆认为运动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常所指的某一物体的位置的移动。第二种,是从不存在物体运动的地方观察到的运动,这也是张力。这种张力是美术形式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阿恩海姆认为这种动感来自“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形式。
关于“张力”内容的解读,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用一章的内容零散的解释张力的产生和影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让人在画面中感受到运动的感觉,而怎样才能伴有动觉感受呢,阿恩海姆认为张力是视知觉首先经验到的,动觉不是张力知觉的不可缺少因素,而是一种辅助性的加强因素,或是一种共鸣因素,他不是在任何时候出现,而只是在某些特殊场合出现。究其本质,第一、这种张力的存在状态类似于一种“伽玛运动”。阿恩海姆解释说,伽玛运动“就是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时我们所观察到的一种运动。当我们在夜间观看一盏突然闪亮的交通信号灯时,它的光芒看上去似乎是从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着;而当它突然熄灭时,光线看上去又似乎是向中心部分收缩着。阿恩海姆通过类似的实验证明,这样一种运动往往会随着物体本身的形状和空间定向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与物体本身的构造骨架的主轴方向相一致,用纽曼的话来说,他们是沿着力的作用路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大体上是从一个图形的中心位置发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张力的存在形式,是从中心向四周发出的辐射线,一般是沿着几何体的主轴方向朝外扩张。第二、在正圆形、正方形、正多边形上,以中心为基点的主轴线向四周均匀扩散,由于互相对抗的力量均等,其张力被互相抵消而达到平衡状态。所以,这种几何形实际上处在一种静止状态。而在椭圆形或长方形中,这种互相作用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较长的主轴线上就会出现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因此也可以这样理解,张力产生的方向总是同较长的主轴线的趋向性一致。另外,在其它具有倾向性的多边形如梯形、三角形中,张力总是指向较短、较尖的一边;张力的方向同几何形状的趋向性联系密切。第三、箭状体的指向可以产生趋向性张力的运动。对于箭状体形成张力的理解是宽泛的。例如,梯形可以看作是近似的箭状体;如果物象沿着透视线向灭点集中,则可以产生指向灭点的张力;当一条斜线打破平衡之后也会形成一种趋向性,张力的方向就指向所倾斜的方向,哥特式建筑典型的尖顶直指青天,强化了高耸入云、引向天国的意境,这就是趋向性张力产生的魅力。
二、阿恩海姆“张力”理论在绘画中中的运用
(一)比例与张力
在艺术作品当中,“运动性”首先取决于比例。比例的不同影响着图像中的图行的运用。沃尔夫林在《文艺复兴风格与巴洛克风格》一书中说道,缓和性和运动性是巴洛克风格的两个原则,因此,当艺术风格从文艺复兴发展到巴洛克风格时,建筑艺术中所喜爱的形状就从圆形变形为椭圆形,正方形变为长方形,改变了它们原有的比例,创造出具有运动性的张力。圆形和正方形,所有的力向四周均匀的发散,所以这些力相互抵消了,因此就变为静止的、不运动的,然而椭圆和长方形就不同,他们有一条较长的轴线,已经有了某种倾向性的张力,使整个图都有了方向性。阿恩海姆还引用16世纪拉玛的评论,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们的看法,火焰的形状是所有形状中最活跃的形状,因为火焰的形状最有利于产生运动感,火焰的顶端是一个锥体,这个锥体看似要把空气劈开,向上伸展到一个更加合适的地方。[1]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角形的构图,会使图画中的事物一直向上冲的运动感。
在拉斐尔的《基督显灵》中就有运用三角形的构图形式。在图画中,基督和另外两个圣灵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样式,基督位于中间,在三角形的顶端,有种上升的运动感;基督的双手向上举起,指向天空,手肘和他的头部又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加强了他中心的上升感,下部分的众多人物中,在几乎相对的位置有两个人的胳膊抬起指向基督,这和基督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画面的整体有多个三角形组合而成的,而且都为以基督为顶尖的三角形,突出基督的中心地位外,图像的强烈张力促使基督有一种稳定的上升的运动感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诸如此类的画作还有塞尚的《大浴女》、刘晓东的《烧荒》等等。
(二)倾斜与张力
要想使某种样式包含着具有倾斜的张力的最有效和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使它的定向倾斜,这与之前提到的伽玛运动中的张力产生的有所不同,在伽玛运动中的几何图形中具有倾向性的张力都是张力在几何线形图形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而偏离正常位置的张力,就是由倾斜造成的构图的动感。倾斜被人的眼睛自觉地知觉为从垂直和水平等基本空间定向上地偏离,这种偏离会在一种正常位置和一种偏离了基本空间定向地位置之间,造成一种紧张力。这使偏离正常位置上的事物看上去似乎想要回到原有的正常的静止的位置状态,它看上去或是被那个与基本空间定向一致的构架所吸引,或是被排斥,亦或是干脆脱离了它。在绘画中对于掌握了绘制倾斜定向的技巧的人,就等于掌握了区别静止和运动的技巧,就会运用到创作艺术作品中。要想使一个二度的艺术品和一个三度的艺术品有所区别,就必须使用倾斜。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道,倾斜是否产生运动效果,最主要的是要看物体偏离那个较为稳定的空间定向的程度,他举了荷兰风景画中的风车,如果他的手臂呈垂直定向的,看上去就像静止的;如果是沿对角线相互对称的姿势,则使欣赏者仅仅能感受到的是轻微的动感;如果两只手臂处于不对称和非常不平衡的状态时,就会产生偏离正常位置的张力,就会产生极为强烈的运动感。又讨论了绘画中的运动效果和实际运动姿势是无关的,绘画中马的四蹄向外部伸展,就像席里柯所绘的《埃普松高原上的赛马会》中所看到的那种奔马姿态,这种妈的奔跑的姿势在现实中是不对的,但是在绘画中却只有将马腿分离到最大限度时,才能将激烈的物理运动转成绘画的运动力即具有倾向性运动的张力。简而言之,就是倾斜偏离正常位置越大,动感就越强,张力就越大。
绘画作品由于张力的凸现,会进一步增强作品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感染力。阿恩海姆对张力理论的阐释,再现了人们欣赏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时的心理体验过程,使欣赏者能够能完善的理解艺术作品 。
注释:
[1]伊丽莎白·吉尔莫·霍尔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史片段》第261页,1947年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98.3
[2].王文:《试论绘画的张力结构》,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7
[3].王秋睿:《谈现代油画中的艺术张力》,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阿恩海;张力;比例;倾斜
一、对于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的理解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课本中,对于张力的含义理解有各种各样的,首先,人们最熟悉张力的解释是来自于物理意义上的,张力就是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这里所谈的与艺术相关的张力就是与物理力学中的张力和拉力是不同的。阿恩海姆所理解的“张力”是绘画中的有一种促使静止的画面中给人带来运动的视觉的一种力。阿恩海姆称艺术中的这种“张力”为“不动之动”。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品的重要性质。阿恩海姆认为运动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常所指的某一物体的位置的移动。第二种,是从不存在物体运动的地方观察到的运动,这也是张力。这种张力是美术形式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阿恩海姆认为这种动感来自“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形式。
关于“张力”内容的解读,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用一章的内容零散的解释张力的产生和影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让人在画面中感受到运动的感觉,而怎样才能伴有动觉感受呢,阿恩海姆认为张力是视知觉首先经验到的,动觉不是张力知觉的不可缺少因素,而是一种辅助性的加强因素,或是一种共鸣因素,他不是在任何时候出现,而只是在某些特殊场合出现。究其本质,第一、这种张力的存在状态类似于一种“伽玛运动”。阿恩海姆解释说,伽玛运动“就是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时我们所观察到的一种运动。当我们在夜间观看一盏突然闪亮的交通信号灯时,它的光芒看上去似乎是从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着;而当它突然熄灭时,光线看上去又似乎是向中心部分收缩着。阿恩海姆通过类似的实验证明,这样一种运动往往会随着物体本身的形状和空间定向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与物体本身的构造骨架的主轴方向相一致,用纽曼的话来说,他们是沿着力的作用路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大体上是从一个图形的中心位置发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张力的存在形式,是从中心向四周发出的辐射线,一般是沿着几何体的主轴方向朝外扩张。第二、在正圆形、正方形、正多边形上,以中心为基点的主轴线向四周均匀扩散,由于互相对抗的力量均等,其张力被互相抵消而达到平衡状态。所以,这种几何形实际上处在一种静止状态。而在椭圆形或长方形中,这种互相作用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较长的主轴线上就会出现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因此也可以这样理解,张力产生的方向总是同较长的主轴线的趋向性一致。另外,在其它具有倾向性的多边形如梯形、三角形中,张力总是指向较短、较尖的一边;张力的方向同几何形状的趋向性联系密切。第三、箭状体的指向可以产生趋向性张力的运动。对于箭状体形成张力的理解是宽泛的。例如,梯形可以看作是近似的箭状体;如果物象沿着透视线向灭点集中,则可以产生指向灭点的张力;当一条斜线打破平衡之后也会形成一种趋向性,张力的方向就指向所倾斜的方向,哥特式建筑典型的尖顶直指青天,强化了高耸入云、引向天国的意境,这就是趋向性张力产生的魅力。
二、阿恩海姆“张力”理论在绘画中中的运用
(一)比例与张力
在艺术作品当中,“运动性”首先取决于比例。比例的不同影响着图像中的图行的运用。沃尔夫林在《文艺复兴风格与巴洛克风格》一书中说道,缓和性和运动性是巴洛克风格的两个原则,因此,当艺术风格从文艺复兴发展到巴洛克风格时,建筑艺术中所喜爱的形状就从圆形变形为椭圆形,正方形变为长方形,改变了它们原有的比例,创造出具有运动性的张力。圆形和正方形,所有的力向四周均匀的发散,所以这些力相互抵消了,因此就变为静止的、不运动的,然而椭圆和长方形就不同,他们有一条较长的轴线,已经有了某种倾向性的张力,使整个图都有了方向性。阿恩海姆还引用16世纪拉玛的评论,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们的看法,火焰的形状是所有形状中最活跃的形状,因为火焰的形状最有利于产生运动感,火焰的顶端是一个锥体,这个锥体看似要把空气劈开,向上伸展到一个更加合适的地方。[1]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角形的构图,会使图画中的事物一直向上冲的运动感。
在拉斐尔的《基督显灵》中就有运用三角形的构图形式。在图画中,基督和另外两个圣灵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样式,基督位于中间,在三角形的顶端,有种上升的运动感;基督的双手向上举起,指向天空,手肘和他的头部又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加强了他中心的上升感,下部分的众多人物中,在几乎相对的位置有两个人的胳膊抬起指向基督,这和基督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画面的整体有多个三角形组合而成的,而且都为以基督为顶尖的三角形,突出基督的中心地位外,图像的强烈张力促使基督有一种稳定的上升的运动感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诸如此类的画作还有塞尚的《大浴女》、刘晓东的《烧荒》等等。
(二)倾斜与张力
要想使某种样式包含着具有倾斜的张力的最有效和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使它的定向倾斜,这与之前提到的伽玛运动中的张力产生的有所不同,在伽玛运动中的几何图形中具有倾向性的张力都是张力在几何线形图形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而偏离正常位置的张力,就是由倾斜造成的构图的动感。倾斜被人的眼睛自觉地知觉为从垂直和水平等基本空间定向上地偏离,这种偏离会在一种正常位置和一种偏离了基本空间定向地位置之间,造成一种紧张力。这使偏离正常位置上的事物看上去似乎想要回到原有的正常的静止的位置状态,它看上去或是被那个与基本空间定向一致的构架所吸引,或是被排斥,亦或是干脆脱离了它。在绘画中对于掌握了绘制倾斜定向的技巧的人,就等于掌握了区别静止和运动的技巧,就会运用到创作艺术作品中。要想使一个二度的艺术品和一个三度的艺术品有所区别,就必须使用倾斜。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道,倾斜是否产生运动效果,最主要的是要看物体偏离那个较为稳定的空间定向的程度,他举了荷兰风景画中的风车,如果他的手臂呈垂直定向的,看上去就像静止的;如果是沿对角线相互对称的姿势,则使欣赏者仅仅能感受到的是轻微的动感;如果两只手臂处于不对称和非常不平衡的状态时,就会产生偏离正常位置的张力,就会产生极为强烈的运动感。又讨论了绘画中的运动效果和实际运动姿势是无关的,绘画中马的四蹄向外部伸展,就像席里柯所绘的《埃普松高原上的赛马会》中所看到的那种奔马姿态,这种妈的奔跑的姿势在现实中是不对的,但是在绘画中却只有将马腿分离到最大限度时,才能将激烈的物理运动转成绘画的运动力即具有倾向性运动的张力。简而言之,就是倾斜偏离正常位置越大,动感就越强,张力就越大。
绘画作品由于张力的凸现,会进一步增强作品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感染力。阿恩海姆对张力理论的阐释,再现了人们欣赏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时的心理体验过程,使欣赏者能够能完善的理解艺术作品 。
注释:
[1]伊丽莎白·吉尔莫·霍尔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史片段》第261页,1947年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98.3
[2].王文:《试论绘画的张力结构》,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7
[3].王秋睿:《谈现代油画中的艺术张力》,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