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多种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诸多挑战。因此应完善创新高校新媒体教育平台、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着力提高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联合多方力量加强新媒体监管,创新发展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路径,以适应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50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尔德马克于1967年在其发表一份计划书首次提出,“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其概念界定众说纷纭,不同领域学者据理力争,至今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大同小异,实质上新媒体是相对于书刊、报纸、电话机、电视机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具体表现为网络、数字杂志、数字电影、LED户外电视、3G手机及博客、维克、播客等”。
笔者认为,新媒体即为网络媒体包括桌面互联网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和互动性电视媒体等,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蓬勃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并随之延续发展。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资源开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深度
新媒体资源的开放性主要指信息传播的开放。一方面信息资源传播的开放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自由传播的海量信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有利于拓宽教育者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转变,便于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
(二)形式灵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
新媒体的形式灵活性突破传统说教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由此更具生機与活力。传播平台渠道的多元便利既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多样化,又可以使大学生自发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可以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实现由知到信再到行的转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视域下取得新发展。
(三)时空连续: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性
新媒体使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借助新媒体来传播信息。其出现扫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于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生不在校期间而无法进行的盲区,超越时空限制,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实现教育的连续性与双向互动,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性。
(四)效果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开放、传播信息的及时迅速、传播方式的超时空性等特点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外界世界的认知,而且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媒体的网络虚拟性使得学生的自由民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同时教育者利用新媒体传授知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三、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自由无碍,冲击传统思想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感受新媒体优势的同时,新媒体也在逐渐地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视域下信息传播不仅速度快,而且来源具有多向共享性,具体言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能获得的知识受教育者也能获取,在传授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尴尬局面,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新媒体视域下信息瞬息万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已经失去时效性,需要教育者与时俱进。
(二)多元社会思潮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紊乱
信息传播得新媒体之利而超越时空限制,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因此国外一些思想也会通过新媒体传播到中国,多元社会思潮并非皆良品。一方面对于三观尚未健全的大学生而言,是非难辨,思想极易受到动摇;另一方面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新媒体的超时空性与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大学生的行为,使其极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甚至做出有失道德之事。
(三)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有效监管机制缺失
海量开放的信息得以迅速及时传播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悄然变得日益复杂多变。一旦监管不利就很容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随之受到削弱。处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需要政府与学校加大监管力度,让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突破。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完善创新高校新媒体教育平台
一方面构建全方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依托校园网站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优势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平台,创建过程中筛选集时代思想性与趣味创新性于一体的新媒体;另一方面强化新媒体传播内容主流意识形态性建设。用心甄选推送内容,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不断优化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与兴趣爱好,提高新媒体平台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情。
(二)优化高校师资队伍,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在吸纳人才时需严把关口,选拔符合高校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质人才,不断地优化完善思政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系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既要了解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又要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科学运用新媒体,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传统的教学思路,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
(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着力提高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
高校学生在享受新媒体所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在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信息所影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进行正确引导,也需要学生应时做出准确判断。首先高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其次最终的实践者还是靠学生自己,引导大学生应意识到新媒体的两面性以及其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危害性,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
(四)辨清复杂多变环境,联合多方力量加强新媒体监管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传播的信息良莠难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势严峻,联合多方力量加强新媒体的监管治理势在必行。首先,国家应该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用法律手段惩罚运用新媒体为所欲为的不法者,同时对积极投诉举报的公民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此进行激励;其次,学校与社会应相互合作,共同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健康向上、积极有为良好大学形象的树立;最后,高校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借助多方力量提高新媒体运营技术。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政治、良好氛围的形成需要多方共同的配合与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俊.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党史博采,2017(9):52-53.
[2]翁文香,陈刚.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3(1):95-96.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张雪(1994—),女,汉族,山东高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全日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50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尔德马克于1967年在其发表一份计划书首次提出,“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其概念界定众说纷纭,不同领域学者据理力争,至今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大同小异,实质上新媒体是相对于书刊、报纸、电话机、电视机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具体表现为网络、数字杂志、数字电影、LED户外电视、3G手机及博客、维克、播客等”。
笔者认为,新媒体即为网络媒体包括桌面互联网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和互动性电视媒体等,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蓬勃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并随之延续发展。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资源开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深度
新媒体资源的开放性主要指信息传播的开放。一方面信息资源传播的开放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自由传播的海量信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有利于拓宽教育者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转变,便于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
(二)形式灵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
新媒体的形式灵活性突破传统说教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由此更具生機与活力。传播平台渠道的多元便利既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多样化,又可以使大学生自发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可以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实现由知到信再到行的转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视域下取得新发展。
(三)时空连续: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性
新媒体使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借助新媒体来传播信息。其出现扫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于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生不在校期间而无法进行的盲区,超越时空限制,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实现教育的连续性与双向互动,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性。
(四)效果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开放、传播信息的及时迅速、传播方式的超时空性等特点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外界世界的认知,而且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媒体的网络虚拟性使得学生的自由民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同时教育者利用新媒体传授知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三、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自由无碍,冲击传统思想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感受新媒体优势的同时,新媒体也在逐渐地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视域下信息传播不仅速度快,而且来源具有多向共享性,具体言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能获得的知识受教育者也能获取,在传授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尴尬局面,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新媒体视域下信息瞬息万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已经失去时效性,需要教育者与时俱进。
(二)多元社会思潮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紊乱
信息传播得新媒体之利而超越时空限制,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因此国外一些思想也会通过新媒体传播到中国,多元社会思潮并非皆良品。一方面对于三观尚未健全的大学生而言,是非难辨,思想极易受到动摇;另一方面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新媒体的超时空性与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大学生的行为,使其极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甚至做出有失道德之事。
(三)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有效监管机制缺失
海量开放的信息得以迅速及时传播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悄然变得日益复杂多变。一旦监管不利就很容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随之受到削弱。处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需要政府与学校加大监管力度,让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突破。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完善创新高校新媒体教育平台
一方面构建全方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依托校园网站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优势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平台,创建过程中筛选集时代思想性与趣味创新性于一体的新媒体;另一方面强化新媒体传播内容主流意识形态性建设。用心甄选推送内容,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不断优化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与兴趣爱好,提高新媒体平台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情。
(二)优化高校师资队伍,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在吸纳人才时需严把关口,选拔符合高校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质人才,不断地优化完善思政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系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既要了解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又要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科学运用新媒体,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传统的教学思路,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
(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着力提高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
高校学生在享受新媒体所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在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信息所影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进行正确引导,也需要学生应时做出准确判断。首先高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其次最终的实践者还是靠学生自己,引导大学生应意识到新媒体的两面性以及其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危害性,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
(四)辨清复杂多变环境,联合多方力量加强新媒体监管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传播的信息良莠难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势严峻,联合多方力量加强新媒体的监管治理势在必行。首先,国家应该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用法律手段惩罚运用新媒体为所欲为的不法者,同时对积极投诉举报的公民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此进行激励;其次,学校与社会应相互合作,共同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健康向上、积极有为良好大学形象的树立;最后,高校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借助多方力量提高新媒体运营技术。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政治、良好氛围的形成需要多方共同的配合与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俊.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党史博采,2017(9):52-53.
[2]翁文香,陈刚.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3(1):95-96.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张雪(1994—),女,汉族,山东高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全日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