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如今,高速发达的科技以及多方面的信息来源让人们忽视了对古诗词的学习,这对于所有人来说无异于一个巨大的损失。2017年春节期间,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多数好评和认可,其中也有很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的欢迎。节目当中有很多在场观众也参与了现场答题,但很多人对于一些基本的诗词都不是了解的十分准确。在国内外有很多学习汉语、英语的软件和平台,可对于学习古诗词仿佛是只有学生才有机会参与的事情,这部分的市场依然处于空白阶段,有很多成年人想要学习却又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无从下手,而十分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更是不知从何处学起。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推广古诗词的同时,可以激起中国人对中华文明的崇敬,也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关键词:古诗词;大学生文学素养;影响
一、中外大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来提高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整体上来说,古诗词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称其为国粹一点也不为过,古诗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朝代的发展情况及文明程度,而且反映了人民生活状况及思想情况,甚至还成为了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唐代的诗歌更可谓是前无古人,中国也更是远近闻名的文明古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正是因为古时人们通过诗歌的方式将历史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才有了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重视古诗词的学习无论在哪个阶段,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会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对自己各个方面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正是对古人智慧结晶的传承和发展。
(一)对古人崇高人格的学习与鉴赏
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不朽的传奇故事以及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向前走的伟人,而我们这些后辈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得以从中汲取属于他们的不朽精神与力量。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吟诵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早年胸怀壮志,儒家思想使其希望建功立业以达兼济天下。你或许读过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诗句,那你是否能体会他睹物伤感、以及强烈的黍离之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听到朝廷收复失地,杜甫欣喜若狂,吟诗饮酒,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杜甫即便饮酒,都会情不自禁的流露出对国家、人民生活的关切。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由于时代环境的急骤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他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作诗风格。他时刻忧心祖国和天下黎民百姓的命运,他的才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去歌颂和学习的。
(二)对人间百态的体察与探索
我常把古诗词看作是历史遗留给今人的活化石,它不仅记录了在那些逝去时光里的传奇故事,还保留了各朝各代特有的风土人情与民俗生活。比如,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有“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的元宵节,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中秋节。我们在朗诵“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时,仿佛已经来到了介子推的朝代,为了纪念他而不忍举火,宁愿在那一天吞吃冷食。
(三)对祖国锦绣河山的领悟与赞美
当你读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你便会感受到他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当你读到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你会被他对自然景色的灵气描写所折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四)对五味陈杂人生的感悟与洞察
古诗词中不仅有祖国的锦绣河山,更有着古人在其中所寄托的特有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永远都是我们所无法割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正是李白与汪伦间深厚友谊的最好体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正是表达了李商隐与王氏的爱情中缠绵的心绪;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现母爱的经典佳作,被很多游子与青年传诵至今。
二、中外大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现状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无论到什么时代,对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但网络科技的发展让很多大学生弱化了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研究,这无疑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一大巨大的损失。为了更好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以及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完善平台上的内容,从而易于他们接受。
通过在大连工业大学内举办中外大学生汉语诗词大赛,来了解大学生对诗词的认知程度,并对大连工业大学的师生,基于大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以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为调查的主要对象,也对一部分国外留学生及其他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取样后,我们进行了了定量和定性分析,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古诗词还是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喜欢古诗词带给他们在精神上的洗礼,以及每首诗词的作者所处朝代的文化背景,比如,在诵读杜甫的诗时,他们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自己的民族责任感也同时增强了,在读到李白的诗时,他们读到了詩人超出常人的想象力以及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自己的心境也自然变得乐观了一些。抓住大学生在唐宋诗词方面以及名家名作的兴趣点,加深他们对诗词的兴趣,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
同时,我们也发现,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诗词没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持有不愿意学习诗词的态度,有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认为诗词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他们始终处于机械枯燥的背诵古诗词的状态中,这样单调、乏味的学习模式,造成了他们对古诗词并没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基于以上两类大学生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跳出固有的学习古诗词的模式,通过创新的方法来增加学习古诗词的乐趣,比如:在校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采用图文并茂的模式,结合有趣的诗词作者的历史小故事以及诗词背景,这些都会更好的增加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有81.63%的大学生对于唐宋时期的古诗词是十分感兴趣的,唐宋时期是中国诗词的鼎盛时期,物质上的富裕以及国家的强盛都是那一时代诗人盛行、高质量诗词产量巨大的原因。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二)大学生对诗词的实践能力
有79.59%的同学会偶尔运用诗词说话或写作,偶尔运用说明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会出现的,还是有很多大学生有意愿去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出口成章,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来推广相关耳熟能详的诗词,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诗词应用的范围之广,从而加大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轻松地接受和运用。
问卷中还显示,有很多同学在高中时是处于被动学习古诗词的状态,老师要求才朗读或背诵,而大学这一自主学习的时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文学修养以及文化底蕴的黄金时期,多数同学也是有心情了就看看诗词,没心情了就不会去主动学习诗词,就连关于诗词的社团也很少会加入。因此,网络成为了学生们常用的娱乐及获取信息、知识的手段,将网络平台引入高校,采用图文并茂的模式,增强诗词内容的可读性,并穿插有文学常识以及作品背景,中英结合的文字内容也更方便外国留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会促进他们持续在网络平台上学习古诗词。
问卷统计显示,虽然大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行动力较差,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希望学校会开展诗词方面的活动。其中,有51.02%的同学非常乐意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了解诗词,自媒体信息传递遍布我们的生活,用最新潮的方式,在平台上推广、宣传诗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引领大学生传承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传播之下,纸质媒体逐渐受到大学生等新一代年轻人的冷落,甚至有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各种新奇的想法和跟随潮流的网络热词充斥着年轻人的生活,使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重视,甚至无从下手。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教给新时代青年人的民族、国家责任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带给我们的学习方法;“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带我们体会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凝结成的只言片语,抵得过千言万语的枯燥说教,也意味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永不停歇的脚步。因此,借助以下恰当的方法和新奇有趣的手段,来引领大学生踏上学习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
(一)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相关体制
全球一体化带来的不仅是多元文化的交流,更有着文化入侵的现象,因此,建立文化上的民族自信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对于当代年轻人对国外文化元素的过度与盲目崇拜,更多原因则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肤浅、片面了解,造成了“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发生,更多是来自于文化自信的缺失。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 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也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对国人精神上的支撑,一切发展建设都将成为空谈。
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该从日益完善的体制上做起,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古诗词及传统文化的文艺汇演及比赛,对历史故事进行话剧展演,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学讲座,与名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在学校的积极努力以及社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势必会被逐渐加强。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
曾有學生提起过这样一种现象,在高铁上见到一位父亲目不转睛的看着手里的书,旁边坐着的五六岁的小孩子并不知道那是关于什么样的书,却在不长一段时间过后,缠着她的父亲也要看他手里的书。可见,父母作为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对孩子在树立价值观以及文化习惯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塑造人拥有健全的人格与优良的品质,而家庭教育、家风的养成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高校途径。利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平台信息量大、速度快、类型多、可重复等传播优势,广泛宣传,形成重视家教家风的社会风气。
(三)结合诗歌本身的音韵特点进行引导学习
我们都知道,古人在吟诵诗词时常作我们现代人看到的“摇头晃脑”之态,从乐府诗、《诗经》开始,古诗词都是伴随着歌唱般的方式深入人心的,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中深入骨髓,得以理解传诵。中国的文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备的魅力与节奏上的美感。如果能将儿时学习朗诵古诗词的习惯延续到大学时代,加上我们自身对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用抑扬顿挫的节奏、音调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感,眼前仿佛会出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与韵味。可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大学生多多参与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活动,或者进行晨读,也不失为体会诗歌美感,提升文学素养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刘静.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浅谈古典诗歌的诵读教学.
[2]刘小覃.引领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选择.
[3]魏晓妮.浅谈古诗词对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影响.
[4]祁述裕.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四个突出特点.
作者简介:孙镱轩,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古诗词;大学生文学素养;影响
一、中外大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来提高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整体上来说,古诗词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称其为国粹一点也不为过,古诗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朝代的发展情况及文明程度,而且反映了人民生活状况及思想情况,甚至还成为了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唐代的诗歌更可谓是前无古人,中国也更是远近闻名的文明古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正是因为古时人们通过诗歌的方式将历史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才有了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重视古诗词的学习无论在哪个阶段,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会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对自己各个方面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正是对古人智慧结晶的传承和发展。
(一)对古人崇高人格的学习与鉴赏
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不朽的传奇故事以及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向前走的伟人,而我们这些后辈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得以从中汲取属于他们的不朽精神与力量。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吟诵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早年胸怀壮志,儒家思想使其希望建功立业以达兼济天下。你或许读过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诗句,那你是否能体会他睹物伤感、以及强烈的黍离之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听到朝廷收复失地,杜甫欣喜若狂,吟诗饮酒,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杜甫即便饮酒,都会情不自禁的流露出对国家、人民生活的关切。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由于时代环境的急骤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他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作诗风格。他时刻忧心祖国和天下黎民百姓的命运,他的才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去歌颂和学习的。
(二)对人间百态的体察与探索
我常把古诗词看作是历史遗留给今人的活化石,它不仅记录了在那些逝去时光里的传奇故事,还保留了各朝各代特有的风土人情与民俗生活。比如,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有“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的元宵节,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中秋节。我们在朗诵“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时,仿佛已经来到了介子推的朝代,为了纪念他而不忍举火,宁愿在那一天吞吃冷食。
(三)对祖国锦绣河山的领悟与赞美
当你读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你便会感受到他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当你读到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你会被他对自然景色的灵气描写所折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四)对五味陈杂人生的感悟与洞察
古诗词中不仅有祖国的锦绣河山,更有着古人在其中所寄托的特有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永远都是我们所无法割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正是李白与汪伦间深厚友谊的最好体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正是表达了李商隐与王氏的爱情中缠绵的心绪;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现母爱的经典佳作,被很多游子与青年传诵至今。
二、中外大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现状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无论到什么时代,对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但网络科技的发展让很多大学生弱化了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研究,这无疑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一大巨大的损失。为了更好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以及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完善平台上的内容,从而易于他们接受。
通过在大连工业大学内举办中外大学生汉语诗词大赛,来了解大学生对诗词的认知程度,并对大连工业大学的师生,基于大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以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为调查的主要对象,也对一部分国外留学生及其他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取样后,我们进行了了定量和定性分析,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古诗词还是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喜欢古诗词带给他们在精神上的洗礼,以及每首诗词的作者所处朝代的文化背景,比如,在诵读杜甫的诗时,他们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自己的民族责任感也同时增强了,在读到李白的诗时,他们读到了詩人超出常人的想象力以及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自己的心境也自然变得乐观了一些。抓住大学生在唐宋诗词方面以及名家名作的兴趣点,加深他们对诗词的兴趣,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
同时,我们也发现,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诗词没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持有不愿意学习诗词的态度,有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认为诗词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他们始终处于机械枯燥的背诵古诗词的状态中,这样单调、乏味的学习模式,造成了他们对古诗词并没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基于以上两类大学生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跳出固有的学习古诗词的模式,通过创新的方法来增加学习古诗词的乐趣,比如:在校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采用图文并茂的模式,结合有趣的诗词作者的历史小故事以及诗词背景,这些都会更好的增加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有81.63%的大学生对于唐宋时期的古诗词是十分感兴趣的,唐宋时期是中国诗词的鼎盛时期,物质上的富裕以及国家的强盛都是那一时代诗人盛行、高质量诗词产量巨大的原因。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二)大学生对诗词的实践能力
有79.59%的同学会偶尔运用诗词说话或写作,偶尔运用说明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会出现的,还是有很多大学生有意愿去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出口成章,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来推广相关耳熟能详的诗词,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诗词应用的范围之广,从而加大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轻松地接受和运用。
问卷中还显示,有很多同学在高中时是处于被动学习古诗词的状态,老师要求才朗读或背诵,而大学这一自主学习的时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文学修养以及文化底蕴的黄金时期,多数同学也是有心情了就看看诗词,没心情了就不会去主动学习诗词,就连关于诗词的社团也很少会加入。因此,网络成为了学生们常用的娱乐及获取信息、知识的手段,将网络平台引入高校,采用图文并茂的模式,增强诗词内容的可读性,并穿插有文学常识以及作品背景,中英结合的文字内容也更方便外国留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会促进他们持续在网络平台上学习古诗词。
问卷统计显示,虽然大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行动力较差,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希望学校会开展诗词方面的活动。其中,有51.02%的同学非常乐意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了解诗词,自媒体信息传递遍布我们的生活,用最新潮的方式,在平台上推广、宣传诗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引领大学生传承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传播之下,纸质媒体逐渐受到大学生等新一代年轻人的冷落,甚至有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各种新奇的想法和跟随潮流的网络热词充斥着年轻人的生活,使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重视,甚至无从下手。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教给新时代青年人的民族、国家责任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带给我们的学习方法;“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带我们体会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凝结成的只言片语,抵得过千言万语的枯燥说教,也意味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永不停歇的脚步。因此,借助以下恰当的方法和新奇有趣的手段,来引领大学生踏上学习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
(一)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相关体制
全球一体化带来的不仅是多元文化的交流,更有着文化入侵的现象,因此,建立文化上的民族自信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对于当代年轻人对国外文化元素的过度与盲目崇拜,更多原因则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肤浅、片面了解,造成了“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发生,更多是来自于文化自信的缺失。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 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也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对国人精神上的支撑,一切发展建设都将成为空谈。
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该从日益完善的体制上做起,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古诗词及传统文化的文艺汇演及比赛,对历史故事进行话剧展演,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学讲座,与名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在学校的积极努力以及社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势必会被逐渐加强。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
曾有學生提起过这样一种现象,在高铁上见到一位父亲目不转睛的看着手里的书,旁边坐着的五六岁的小孩子并不知道那是关于什么样的书,却在不长一段时间过后,缠着她的父亲也要看他手里的书。可见,父母作为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对孩子在树立价值观以及文化习惯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塑造人拥有健全的人格与优良的品质,而家庭教育、家风的养成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高校途径。利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平台信息量大、速度快、类型多、可重复等传播优势,广泛宣传,形成重视家教家风的社会风气。
(三)结合诗歌本身的音韵特点进行引导学习
我们都知道,古人在吟诵诗词时常作我们现代人看到的“摇头晃脑”之态,从乐府诗、《诗经》开始,古诗词都是伴随着歌唱般的方式深入人心的,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中深入骨髓,得以理解传诵。中国的文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备的魅力与节奏上的美感。如果能将儿时学习朗诵古诗词的习惯延续到大学时代,加上我们自身对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用抑扬顿挫的节奏、音调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感,眼前仿佛会出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与韵味。可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大学生多多参与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活动,或者进行晨读,也不失为体会诗歌美感,提升文学素养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刘静.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浅谈古典诗歌的诵读教学.
[2]刘小覃.引领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选择.
[3]魏晓妮.浅谈古诗词对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影响.
[4]祁述裕.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四个突出特点.
作者简介:孙镱轩,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