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期至少有三篇文章提到了埃隆·马斯克,分别出现在商业评论、快公司和技术栏目中。他现在差不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企业界偶像,每个人都在争相谈论他、赞美他—还好,我们这三篇文章都还是冷静的—我想说的是:埃隆·马斯克有多火爆,泡沫就有多大。
人们对新技术总是充满迷恋,期待着“The Next Big Thing”或者叫“The New New Thing”的出现,这些不但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且它还让我们相信财富依旧掌握在那些智慧和创造力非凡的人手中。所以当技术引导的市场正在酝酿泡沫的时候,往往更多的是鼓励、刺激和推动技术更快地发展—这从来不是什么坏事。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掉以轻心。上一次技术泡沫的时候,也曾经有一个天才发明家迪安·卡曼,他宣称将推出一种“改变城市并能与无线电力相媲美的革命性产品”……在等了几个月之后,Segway诞生了,就是前些天我们在济南庭审中看到的那个薄瓜瓜的奢侈玩具,所有人都会暗自疑惑,“就这样了吗?一辆滑板车?”
我在看马斯克的“胶囊列车”的时候,想起了这个12年前的揶揄,并且顺手抄袭了12年前的标题。它让我觉得马斯克在利用人们对技术的狂热,在引导公众对特斯拉汽车的信心。而特斯拉汽车,如王泓超在商业评论中所说,它还是受益于汽车工业的“过剩产能的再利用”,它的良好表现来自于消费者对技术的迷恋和期望,它迎合了一种姿态:如果你要一个可以炫耀环境友好者的身份或者玩具,那么,你可以买它。
我们显然更愿意更希望看到的是下一个T型车,显然它还不是。汽车业的成功挑战者一直是来自内部的垂直整合者—以效率革命来提高竞争力,从福特到丰田到现在的现代都是如此。特斯拉恰好是抛弃了革命性的“轻资产”模式、“更像个汽车公司”之后才生存下来。
技术泡沫在于,就像传统的评价体系给了最高分一样,华尔街已经按T型车、按“革命”来为特斯拉估值了。因为分析师们知道我们对汽车和能源发生变化的憧憬有多强烈,他们已经从中闻到了钱的味道。
人们期待能源、汽车、农业、制药等行业能够像计算机业一样发生一次革命,继而释放巨大的能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我想泼一点冷水:因为超大规模公司的存在,决定了创新的艰难。技术开源主义研究者安德鲁·郝塞尔在评价制药行业时说,“在计算机从满屋子的真空管发展到iPhone手机的60年左右时间里,药物开发的步伐从未加快过。药物开发过程如此复杂,涉及如此多的利害关系,以致我们根本没有能力让它加速。”这个行业不缺利润趋动,不缺专利对技术的保护,更不缺大资本投入,但进步如此缓慢,是保护大公司既得利益的商业模式出了问题。这是无数创新学者已经看到的问题:公司都知晓创新的价值,利用它发展自己,但也会利用规模限制创新者的进入,也会在内部限制创新,仅仅是保护内部的既得利益。
罗纳德·科斯刚刚去世—这个消息对我最大的触动是,于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公司,它的成熟是如此之晚,以至于定义公司、发现公司本质、挖掘公司效率秘密的人,才刚刚去世。这么想,我们可能会乐观一点:它的所有不足应该还有修正、改变和进步的空间。
人们对新技术总是充满迷恋,期待着“The Next Big Thing”或者叫“The New New Thing”的出现,这些不但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且它还让我们相信财富依旧掌握在那些智慧和创造力非凡的人手中。所以当技术引导的市场正在酝酿泡沫的时候,往往更多的是鼓励、刺激和推动技术更快地发展—这从来不是什么坏事。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掉以轻心。上一次技术泡沫的时候,也曾经有一个天才发明家迪安·卡曼,他宣称将推出一种“改变城市并能与无线电力相媲美的革命性产品”……在等了几个月之后,Segway诞生了,就是前些天我们在济南庭审中看到的那个薄瓜瓜的奢侈玩具,所有人都会暗自疑惑,“就这样了吗?一辆滑板车?”
我在看马斯克的“胶囊列车”的时候,想起了这个12年前的揶揄,并且顺手抄袭了12年前的标题。它让我觉得马斯克在利用人们对技术的狂热,在引导公众对特斯拉汽车的信心。而特斯拉汽车,如王泓超在商业评论中所说,它还是受益于汽车工业的“过剩产能的再利用”,它的良好表现来自于消费者对技术的迷恋和期望,它迎合了一种姿态:如果你要一个可以炫耀环境友好者的身份或者玩具,那么,你可以买它。
我们显然更愿意更希望看到的是下一个T型车,显然它还不是。汽车业的成功挑战者一直是来自内部的垂直整合者—以效率革命来提高竞争力,从福特到丰田到现在的现代都是如此。特斯拉恰好是抛弃了革命性的“轻资产”模式、“更像个汽车公司”之后才生存下来。
技术泡沫在于,就像传统的评价体系给了最高分一样,华尔街已经按T型车、按“革命”来为特斯拉估值了。因为分析师们知道我们对汽车和能源发生变化的憧憬有多强烈,他们已经从中闻到了钱的味道。
人们期待能源、汽车、农业、制药等行业能够像计算机业一样发生一次革命,继而释放巨大的能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我想泼一点冷水:因为超大规模公司的存在,决定了创新的艰难。技术开源主义研究者安德鲁·郝塞尔在评价制药行业时说,“在计算机从满屋子的真空管发展到iPhone手机的60年左右时间里,药物开发的步伐从未加快过。药物开发过程如此复杂,涉及如此多的利害关系,以致我们根本没有能力让它加速。”这个行业不缺利润趋动,不缺专利对技术的保护,更不缺大资本投入,但进步如此缓慢,是保护大公司既得利益的商业模式出了问题。这是无数创新学者已经看到的问题:公司都知晓创新的价值,利用它发展自己,但也会利用规模限制创新者的进入,也会在内部限制创新,仅仅是保护内部的既得利益。
罗纳德·科斯刚刚去世—这个消息对我最大的触动是,于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公司,它的成熟是如此之晚,以至于定义公司、发现公司本质、挖掘公司效率秘密的人,才刚刚去世。这么想,我们可能会乐观一点:它的所有不足应该还有修正、改变和进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