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智能手机大获成功以来,很多东西都愿意和智能这个词绑在一起,比如智能手表。
9月初,三星、高通和索尼都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手表产品。此前,已经有传闻苹果公司也在准备智能手表产品。心急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甚至预测,苹果每年将因智能手表获得的增量营收为100亿到150亿美元。
新技术往往会淘汰一些产品,而让另一些产品取而代之,手机就是这样的例子。但这样的故事会在手表行业中重演么?我们先看看手表行业中过去的一段技术故事。
1970年代,日本电子表的出现曾经震撼了当时传统的机械表行业,尤其是瑞士制表业。电子表的技术优势明显,其误差当时只有机械表的1/60,而且价格更低。这一技术革新导致了当时大量的瑞士制表公司倒闭,很多人因此失业。此后,电子表的销量迅速超越了机械表,日本的电子表公司也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如精工、西铁城等。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按照智能手机的剧情发展下去。按照《财富》杂志的预测,2013年全球手表业销售额将达600亿美元。而根据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FH)的数据,2012年瑞士钟表行业出口总金额达到214亿瑞士法郎(约230亿美元),出口的机械表单价达到2200瑞士法郎,远高于石英表的274瑞士法郎,因此机械表占瑞士出口手表总量的24%左右,但其金额则占总量的71%。
那么新技术为什么没有将机械表淘汰掉呢?
技术改变 电子表在技术上的确有明显的优势,但具体到用户体验,1/60的误差对绝大部分用户来说并不是致命弱点。实际上,此后机械表的技术也一直在改进,误差从来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卖点。技术带来的成本下降也只是体现在一些低端手表上。从手表最核心的功能“计时”来看,电子表并没有带来巨大的改变。
产品价值 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出现,以及消费习惯的演变,手表作为一个计时功能的产品定位已经大大弱化了,而是更多被作为一种饰品,甚至身份的体现。在这样一种产品的定位中,技术的改变很难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而大部分的电子表都被视为廉价之物,很难让消费者将之与身份联系起来。劳力士在1970年代初也销售过电子表,但销量奇差。
战略选择 正因为电子表横扫低端市场,机械表公司大都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于中高端甚至奢侈品,并为此投入极其庞大的品牌营销费用。而带着廉价标签的电子表公司则很难将自己提升到与机械表同样的品牌水准。一方面是电子表公司缺少瑞士手表公司那种集中度很高的高端手表营销投入,另一方面电子表也缺少类似的历史、传统这些品牌故事需要的元素。
对于手表行业来说,目前所谓的智能手表显然不是太大的威胁—实际上这根本不是同一类产品。手表是一种饰品或者说身份的象征,而目前所有的智能手表都是功能性的,核心的功能和计时也没太多关系。比如,三星智能手表Galaxy Gear是一款展示手机上信息的产品。
如果说到竞争,那么智能手表和手表竞争的只是用户手腕上的那个位置—这意味着身份和功能的竞争。基于目前智能手表展现出来的功能性,恐怕只有一小部分电子产品爱好者才会把位置留给智能手表吧。
智能手表是目前火热的可穿戴设备的一种。但智能手表的问题在于,目前所有的公司都没想清楚智能手表的准确定位是什么,以及能够提供给用户哪些杀手级的体验。它们把目光都投在竞争对手如何争夺“可穿戴”市场上,而忽略了手腕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证明身份的位置,一个戴着智能手表的人很容易被证明是一个技术爱好者,重度网络依赖者,有一点时尚—但也仅此而已。如果想在这个领域大获成功,它的竞争对手包括手表、包括人强调自己身份的社会习惯,也包括人类对财富的见解……战胜它们?商业可不是这样。
9月初,三星、高通和索尼都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手表产品。此前,已经有传闻苹果公司也在准备智能手表产品。心急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甚至预测,苹果每年将因智能手表获得的增量营收为100亿到150亿美元。
新技术往往会淘汰一些产品,而让另一些产品取而代之,手机就是这样的例子。但这样的故事会在手表行业中重演么?我们先看看手表行业中过去的一段技术故事。
1970年代,日本电子表的出现曾经震撼了当时传统的机械表行业,尤其是瑞士制表业。电子表的技术优势明显,其误差当时只有机械表的1/60,而且价格更低。这一技术革新导致了当时大量的瑞士制表公司倒闭,很多人因此失业。此后,电子表的销量迅速超越了机械表,日本的电子表公司也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如精工、西铁城等。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按照智能手机的剧情发展下去。按照《财富》杂志的预测,2013年全球手表业销售额将达600亿美元。而根据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FH)的数据,2012年瑞士钟表行业出口总金额达到214亿瑞士法郎(约230亿美元),出口的机械表单价达到2200瑞士法郎,远高于石英表的274瑞士法郎,因此机械表占瑞士出口手表总量的24%左右,但其金额则占总量的71%。
那么新技术为什么没有将机械表淘汰掉呢?
技术改变 电子表在技术上的确有明显的优势,但具体到用户体验,1/60的误差对绝大部分用户来说并不是致命弱点。实际上,此后机械表的技术也一直在改进,误差从来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卖点。技术带来的成本下降也只是体现在一些低端手表上。从手表最核心的功能“计时”来看,电子表并没有带来巨大的改变。
产品价值 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出现,以及消费习惯的演变,手表作为一个计时功能的产品定位已经大大弱化了,而是更多被作为一种饰品,甚至身份的体现。在这样一种产品的定位中,技术的改变很难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而大部分的电子表都被视为廉价之物,很难让消费者将之与身份联系起来。劳力士在1970年代初也销售过电子表,但销量奇差。
战略选择 正因为电子表横扫低端市场,机械表公司大都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于中高端甚至奢侈品,并为此投入极其庞大的品牌营销费用。而带着廉价标签的电子表公司则很难将自己提升到与机械表同样的品牌水准。一方面是电子表公司缺少瑞士手表公司那种集中度很高的高端手表营销投入,另一方面电子表也缺少类似的历史、传统这些品牌故事需要的元素。
对于手表行业来说,目前所谓的智能手表显然不是太大的威胁—实际上这根本不是同一类产品。手表是一种饰品或者说身份的象征,而目前所有的智能手表都是功能性的,核心的功能和计时也没太多关系。比如,三星智能手表Galaxy Gear是一款展示手机上信息的产品。
如果说到竞争,那么智能手表和手表竞争的只是用户手腕上的那个位置—这意味着身份和功能的竞争。基于目前智能手表展现出来的功能性,恐怕只有一小部分电子产品爱好者才会把位置留给智能手表吧。
智能手表是目前火热的可穿戴设备的一种。但智能手表的问题在于,目前所有的公司都没想清楚智能手表的准确定位是什么,以及能够提供给用户哪些杀手级的体验。它们把目光都投在竞争对手如何争夺“可穿戴”市场上,而忽略了手腕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证明身份的位置,一个戴着智能手表的人很容易被证明是一个技术爱好者,重度网络依赖者,有一点时尚—但也仅此而已。如果想在这个领域大获成功,它的竞争对手包括手表、包括人强调自己身份的社会习惯,也包括人类对财富的见解……战胜它们?商业可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