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如果能从小事着手,培养节俭的意识,就会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且在生活中引导和培养这种好习惯,一点儿也不难。
“我们幼儿园中班的宝宝超超,就是一个吃饭习惯特别好的孩子。每次用餐的时候,超超都是吃多少盛多少,从不挑食,也不剩饭,他吃完饭后,小碗里和饭桌上都是干干净净的。有这样一个好榜样,班里越来越多的宝宝开始向他学习,争做‘会珍惜,不浪费’小标兵。”
成會珍惜、不浪费的好习惯,是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学的第一课。许多父母会在送孩子来园时与我们交流养育心得,在这其中,孩子的用餐习惯和洗手的方式是我们交流比较多的话题。“为什么宝贝总喜欢一边洗手一边玩水,每次都要玩很久?”“为什么宝贝每次吃饭都会撒一地?”“为什么宝贝总要剩很多饭?”其实,生活即教育,这诸多养育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孩子没有节俭的意识,没有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过度宠爱,让宝贝不懂珍惜
很多家庭中,父母和老一辈人都十分疼爱宝宝,只要是宝宝想要的东西,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地给他。久而久之,宝宝会觉得东西得来非常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根本不需要自己辛苦付出。
父母没有做到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很多父母嘴上要求孩子要有节俭意识,自己却过得铺张浪费,一点也不节俭。比如,妈妈在洗菜的时候,水龙头的水量开得很大;爸爸吃完饭时,总会在碗里剩一些米饭,等等。
没有养成规则意识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在要求宝宝做到节俭时,一定要具体化,指示明确,并形成规矩,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让宝宝学会珍惜的6个好方法
生活细节上及时提醒孩子
在平日的生活中,妈妈可以从细节上提醒孩子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比如洗手时和用餐时,就是很好的“练习机会”:如果妈妈发现宝宝洗手的时候水开得太大,或者涂洗手液的时候没有关上水龙头,应当提醒宝宝把水调小或及时关水,最好是通过自己的正确示范,让宝宝逐渐记住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的道理。
用餐时,妈妈要多鼓励宝宝自己吃饭。刚开始时,宝宝可能会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但随着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的发展,宝宝肯定会掌握好这项生活技能。可以学学幼儿园老师鼓励孩子不浪费的好方法,比如说,吃完饭后全家人比一比,看谁的小碗最干净等,充分发挥孩子节约粮食的积极性。
拟人化游戏:用想象空间来鼓励宝宝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宝宝喜欢和玩具、小桌子、小椅子说话,这是孩子“拟人性”的心理特点所致,觉得一切没有生命的物体和他是同类,都会说、会动、会思考。我们可以尝试用“物体拟人化”的方式,将节约的意识传递给孩子。比如,当水龙头没关紧时我们提醒孩子说:“水龙头流了很多眼泪,看它哭得多伤心呀!”孩子会很容易被这样的言语所打动,会更愿意主动关紧水龙头。
带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体验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们可以通过带孩子体验劳动的方式,让他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而帮助他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擦桌子、叠衣服等;到了农忙时节,父母可以带孩子去乡下体验春耕秋收,使他们真正理解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孩子看到被自己收拾干净的小桌子,用辛勤汗水才能换来的粮食、蔬果的生长,自然会懂得珍惜和节约。
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岁左右的宝宝最爱模仿,但模仿也是一种学习。如果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不珍惜东西,铺张浪费,那么孩子难免会耳濡目染,养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不注重节约。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被孩子观察着,哪怕是不起眼的细微动作也可能被孩子记住和模仿,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共读时光:让孩子从优质图画书里受到启发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爸爸妈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和孩子们共读一些和节约有关的图画书,让孩子从阅读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图画书《怕浪费婆婆》中“怕浪费婆婆”是一位特别爱惜东西、注重节俭的老人,看见有人浪费,她绝不会置之不理,而且总有各种办法处理没有被好好利用的东西。这本书故事生动,情节紧凑,幽默夸张的表现方式更是令孩子不时捧腹大笑。此外,人格教育绘本《学会勤劳与节俭》、科普类读本《不要再浪费了》等图画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亲子互动:一起来玩旧物DIY
“会珍惜,不浪费”不仅是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当我们把那些看似该扔掉的东西重新利用起来时,那种成就感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我们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个废旧物品的收纳箱,收集一些易拉罐、纸筒、木棍儿等,闲暇时和宝宝一起动手,用这些废旧物品进行手工DIY。比如用易拉罐做花篮,用纸筒做笔筒……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充实了亲子生活,让孩子学会如何运用生活的智慧。
“我们幼儿园中班的宝宝超超,就是一个吃饭习惯特别好的孩子。每次用餐的时候,超超都是吃多少盛多少,从不挑食,也不剩饭,他吃完饭后,小碗里和饭桌上都是干干净净的。有这样一个好榜样,班里越来越多的宝宝开始向他学习,争做‘会珍惜,不浪费’小标兵。”
成會珍惜、不浪费的好习惯,是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学的第一课。许多父母会在送孩子来园时与我们交流养育心得,在这其中,孩子的用餐习惯和洗手的方式是我们交流比较多的话题。“为什么宝贝总喜欢一边洗手一边玩水,每次都要玩很久?”“为什么宝贝每次吃饭都会撒一地?”“为什么宝贝总要剩很多饭?”其实,生活即教育,这诸多养育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孩子没有节俭的意识,没有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过度宠爱,让宝贝不懂珍惜
很多家庭中,父母和老一辈人都十分疼爱宝宝,只要是宝宝想要的东西,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地给他。久而久之,宝宝会觉得东西得来非常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根本不需要自己辛苦付出。
父母没有做到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很多父母嘴上要求孩子要有节俭意识,自己却过得铺张浪费,一点也不节俭。比如,妈妈在洗菜的时候,水龙头的水量开得很大;爸爸吃完饭时,总会在碗里剩一些米饭,等等。
没有养成规则意识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在要求宝宝做到节俭时,一定要具体化,指示明确,并形成规矩,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让宝宝学会珍惜的6个好方法
生活细节上及时提醒孩子
在平日的生活中,妈妈可以从细节上提醒孩子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比如洗手时和用餐时,就是很好的“练习机会”:如果妈妈发现宝宝洗手的时候水开得太大,或者涂洗手液的时候没有关上水龙头,应当提醒宝宝把水调小或及时关水,最好是通过自己的正确示范,让宝宝逐渐记住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的道理。
用餐时,妈妈要多鼓励宝宝自己吃饭。刚开始时,宝宝可能会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但随着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的发展,宝宝肯定会掌握好这项生活技能。可以学学幼儿园老师鼓励孩子不浪费的好方法,比如说,吃完饭后全家人比一比,看谁的小碗最干净等,充分发挥孩子节约粮食的积极性。
拟人化游戏:用想象空间来鼓励宝宝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宝宝喜欢和玩具、小桌子、小椅子说话,这是孩子“拟人性”的心理特点所致,觉得一切没有生命的物体和他是同类,都会说、会动、会思考。我们可以尝试用“物体拟人化”的方式,将节约的意识传递给孩子。比如,当水龙头没关紧时我们提醒孩子说:“水龙头流了很多眼泪,看它哭得多伤心呀!”孩子会很容易被这样的言语所打动,会更愿意主动关紧水龙头。
带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体验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们可以通过带孩子体验劳动的方式,让他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而帮助他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擦桌子、叠衣服等;到了农忙时节,父母可以带孩子去乡下体验春耕秋收,使他们真正理解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孩子看到被自己收拾干净的小桌子,用辛勤汗水才能换来的粮食、蔬果的生长,自然会懂得珍惜和节约。
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岁左右的宝宝最爱模仿,但模仿也是一种学习。如果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不珍惜东西,铺张浪费,那么孩子难免会耳濡目染,养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不注重节约。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被孩子观察着,哪怕是不起眼的细微动作也可能被孩子记住和模仿,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共读时光:让孩子从优质图画书里受到启发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爸爸妈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和孩子们共读一些和节约有关的图画书,让孩子从阅读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图画书《怕浪费婆婆》中“怕浪费婆婆”是一位特别爱惜东西、注重节俭的老人,看见有人浪费,她绝不会置之不理,而且总有各种办法处理没有被好好利用的东西。这本书故事生动,情节紧凑,幽默夸张的表现方式更是令孩子不时捧腹大笑。此外,人格教育绘本《学会勤劳与节俭》、科普类读本《不要再浪费了》等图画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亲子互动:一起来玩旧物DIY
“会珍惜,不浪费”不仅是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当我们把那些看似该扔掉的东西重新利用起来时,那种成就感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我们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个废旧物品的收纳箱,收集一些易拉罐、纸筒、木棍儿等,闲暇时和宝宝一起动手,用这些废旧物品进行手工DIY。比如用易拉罐做花篮,用纸筒做笔筒……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充实了亲子生活,让孩子学会如何运用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