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哮喘儿童存在的各种焦虑情绪,以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提高哮喘儿童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哮喘患儿及健康儿童各50例进行汉密尔顿躯体性焦虑因子及精神性焦虑因子测试,并对哮喘儿童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哮喘儿童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其中肌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症状、胃肠道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失眠、紧张、害怕、焦虑心境、会谈时行为表现的汉密尔顿焦虑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哮喘儿童的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非常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哮喘;焦虑情绪;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6A-1446-03
哮喘作为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除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也给患儿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引起儿科医生及心理学家的重视。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哮喘患儿与健康儿童进行汉密尔顿焦虑因子测试,探讨哮喘儿童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哮喘组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我科住院哮喘患儿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6岁~13岁,平均10.1岁;均符合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的“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小学生;②无认知障碍和智力低下;③能自己回答问题;④近期无负性生活事件;⑤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健康组50例,为符合①~⑤条件的健康儿童。两组患儿年龄、家庭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使用汉密尔顿1959年编制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试,由2名评定员采用交谈和观察方法对两组儿童进行汉密尔顿躯体性焦虑因子(包括肌肉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生殖泌尿系统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及精神性焦虑因子(包括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认知功能、抑郁心境、会谈时行为表现)的因子测试,采用0分~4分的5级评分法,评分标准为:无症状0分;症状轻1分;症状中等2分;症状重3分;症状极重4分。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见表1)
3护理干预
3.1社会、家庭的支持医护人员在进行哮喘儿童治疗的同时注重心理干预,使家长和患儿认识到焦虑情绪对日常生活、疾病的治疗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家长和儿童对哮喘治疗的信心。定期开展活动,把哮喘儿童召集起来,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有利于哮喘儿童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其抑郁和焦虑情绪。另外,还要教育家长避免对患儿产生厌烦、歧视的情绪及过分的宠爱。同时,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情绪影响到患儿。
3.2加强心理沟通让患儿多接触周围环境,多参加同龄人的各项活动以分散注意力。不过分注意自己的疾病,遇到哮喘发作,能泰然处之,消除惊慌失措。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增强自尊心,有助于减轻哮喘的发作,降低哮喘的发生次数及发作的严重程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如果焦虑情绪严重,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进行放松疗法的训练。
3.3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和过分剧烈运动在肺功能监测下,可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等。禁止参加竞争性比赛,鼓励在夏季(室温在35℃)中午阳光下游泳,时间30min~60min,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预防哮喘的发作。避免情绪波动,平时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不看恐怖影视剧,减少精神刺激。
3.4加强健康教育做好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哮喘病经确诊,意味着反复发作,长期用药的过程,是否规范治疗直接影响疗效。而哮喘病人的心理障碍可以随着病情的缓解而减轻,对哮喘发作的防治是改善哮喘病人心理障碍的关键。因此,只有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症状才能得到控制,减少刺激,消除或降低哮喘儿童的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4讨论
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而且哮喘是属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受生物学、精神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哮喘儿童的焦虑情绪是在哮喘长期反复发作的基础上产生。
资料显示,哮喘发作时患儿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濒危感,对哮喘儿童也是一种精神折磨。此外,哮喘儿童住院时,与父母分离,并实施治疗护理:在这陌生的环境里,患儿普遍感到无助、焦虑。由于哮喘症状的反复发作,身体的不适,加上长期使用的药物的副反应,使患儿易激惹、精神差,影响学习,造成哮喘儿童的自尊心较健康儿童低。很多家长、老师对疾病的片面认识,限制了患儿的体育锻炼及正常社交活动,唯恐诱发和加重哮喘的发作。这种过分注意自己的疾病行为模式,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哮喘发作更加频繁,患儿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大多数哮喘儿童因症状发作而从睡眠中醒来,某些严重哮喘儿童甚至每天晚上从睡梦中觉醒。而使用治疗哮喘的药物,如氨茶碱、β-肾上腺激动剂等均可影响哮喘儿童的睡眠。睡眠质量的下降,患儿情绪不稳定、烦躁,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本文编辑 王钊林
关键词:哮喘;焦虑情绪;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6A-1446-03
哮喘作为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除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也给患儿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引起儿科医生及心理学家的重视。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哮喘患儿与健康儿童进行汉密尔顿焦虑因子测试,探讨哮喘儿童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哮喘组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我科住院哮喘患儿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6岁~13岁,平均10.1岁;均符合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的“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小学生;②无认知障碍和智力低下;③能自己回答问题;④近期无负性生活事件;⑤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健康组50例,为符合①~⑤条件的健康儿童。两组患儿年龄、家庭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使用汉密尔顿1959年编制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试,由2名评定员采用交谈和观察方法对两组儿童进行汉密尔顿躯体性焦虑因子(包括肌肉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生殖泌尿系统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及精神性焦虑因子(包括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认知功能、抑郁心境、会谈时行为表现)的因子测试,采用0分~4分的5级评分法,评分标准为:无症状0分;症状轻1分;症状中等2分;症状重3分;症状极重4分。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见表1)
3护理干预
3.1社会、家庭的支持医护人员在进行哮喘儿童治疗的同时注重心理干预,使家长和患儿认识到焦虑情绪对日常生活、疾病的治疗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家长和儿童对哮喘治疗的信心。定期开展活动,把哮喘儿童召集起来,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有利于哮喘儿童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其抑郁和焦虑情绪。另外,还要教育家长避免对患儿产生厌烦、歧视的情绪及过分的宠爱。同时,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情绪影响到患儿。
3.2加强心理沟通让患儿多接触周围环境,多参加同龄人的各项活动以分散注意力。不过分注意自己的疾病,遇到哮喘发作,能泰然处之,消除惊慌失措。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增强自尊心,有助于减轻哮喘的发作,降低哮喘的发生次数及发作的严重程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如果焦虑情绪严重,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进行放松疗法的训练。
3.3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和过分剧烈运动在肺功能监测下,可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等。禁止参加竞争性比赛,鼓励在夏季(室温在35℃)中午阳光下游泳,时间30min~60min,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预防哮喘的发作。避免情绪波动,平时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不看恐怖影视剧,减少精神刺激。
3.4加强健康教育做好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哮喘病经确诊,意味着反复发作,长期用药的过程,是否规范治疗直接影响疗效。而哮喘病人的心理障碍可以随着病情的缓解而减轻,对哮喘发作的防治是改善哮喘病人心理障碍的关键。因此,只有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症状才能得到控制,减少刺激,消除或降低哮喘儿童的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4讨论
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而且哮喘是属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受生物学、精神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哮喘儿童的焦虑情绪是在哮喘长期反复发作的基础上产生。
资料显示,哮喘发作时患儿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濒危感,对哮喘儿童也是一种精神折磨。此外,哮喘儿童住院时,与父母分离,并实施治疗护理:在这陌生的环境里,患儿普遍感到无助、焦虑。由于哮喘症状的反复发作,身体的不适,加上长期使用的药物的副反应,使患儿易激惹、精神差,影响学习,造成哮喘儿童的自尊心较健康儿童低。很多家长、老师对疾病的片面认识,限制了患儿的体育锻炼及正常社交活动,唯恐诱发和加重哮喘的发作。这种过分注意自己的疾病行为模式,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哮喘发作更加频繁,患儿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大多数哮喘儿童因症状发作而从睡眠中醒来,某些严重哮喘儿童甚至每天晚上从睡梦中觉醒。而使用治疗哮喘的药物,如氨茶碱、β-肾上腺激动剂等均可影响哮喘儿童的睡眠。睡眠质量的下降,患儿情绪不稳定、烦躁,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本文编辑 王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