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教师的观念、中考的导向、教师的新课改理念、实验教研气氛等方面分析初中化学教学实验普及程度不高的原因,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从中考增加实验操作能力考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扩大实验范围、通过实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化学学科素质、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等方面探究把化学实验普及到位,通过实验大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普及化学实验;提高化学学科素质;大力推进新课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开展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但由于贵州省西部地区较偏远且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普及程度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观念陈旧。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九年级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所以分组实验不如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不如讲实验,用背实验的方法应对中考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化学学科素质的长足发展。
2、中考、教材及教辅的导向。
中考只考应试作答,没有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加之现行的教材、教学辅导资料上设计的实验题中客观题众多,对于这些试题,用背实验的方法也能应对,很少有必须动手做实验的学生才能完成的试题,久而久之化学实验教学就停滞在了应试作答的模式上。
3、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到位。
有些教师未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认为只要中考成绩好,做不做实验无关紧要。
4、实验教研气氛不浓。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不深入,多数教研课也只重视双基知识 的传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未从根本上分析学生实验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导,导致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相对薄弱。
5、不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由于刚开始学习化学,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一无所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前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然后由教师演示规范的操作方法,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再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忙于赶时间、赶进度,实验中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现象和结论,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等,不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实验前后的异同,导致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不全面、不准确,不能用规范的化学术语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使实验教学留于形式,未能发挥其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6、不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未深入挖掘典型初中化学实验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而提前做好初、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许多学生只记住了:实验开始先通氢,通氢以后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停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止后撤要氧化,但并未弄清原因,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未精心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和能力。
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改进:
1、中考增加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引导化学教师和学生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学会从实验学化学,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2、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每一门课程都要实现以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种把学习化学科目理解为简单的知识的记忆,把教学重点仅放在理论教学上,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的启发,显然是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摒弃。现代教师,必须有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就必须在教研教改教法上下功夫,探究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3、结合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扩大实验范围。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教学功能,通过学生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验的主角,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首先,教师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做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其次,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安全且对环境无污染的实验,可引导学生实验前精心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再点拨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每组的各位学生做好分工,实验完毕后,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次,尽可能增加一些学生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学校和课外都有实验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增强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目的。
4、通过实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化学学科素质。
在实验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实验前后现象的异同,如:物质颜色、气味、有无沉淀和气体生成等,训练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回答物质颜色变化的模式为:由什么色变为什么色,当有沉淀生成时需指明其颜色,当有气体生成时应指明颜色气味……等等,得出结论时应用准确的化学术语回答。
5、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氢气有无还原性,并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仪器有哪些?
(2)怎样安装实验装置?
(3)安装装置后首先应做什么?
(4)加入药品后,装置内是真空吗?其中有什么气体?
(5)能先点灯后通氢气吗?
(6)什么时候才能点燃酒精灯?怎样用实验证明?
(7)当观察固体由黑变红时能立即移开酒精灯吗?为什么?
当学生真正弄清上述问题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必有较大的提高。
6、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
普及实验教育教学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化学实验普及到位,才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使学校的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普及化学实验;提高化学学科素质;大力推进新课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开展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但由于贵州省西部地区较偏远且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普及程度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观念陈旧。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九年级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所以分组实验不如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不如讲实验,用背实验的方法应对中考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化学学科素质的长足发展。
2、中考、教材及教辅的导向。
中考只考应试作答,没有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加之现行的教材、教学辅导资料上设计的实验题中客观题众多,对于这些试题,用背实验的方法也能应对,很少有必须动手做实验的学生才能完成的试题,久而久之化学实验教学就停滞在了应试作答的模式上。
3、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到位。
有些教师未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认为只要中考成绩好,做不做实验无关紧要。
4、实验教研气氛不浓。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不深入,多数教研课也只重视双基知识 的传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未从根本上分析学生实验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导,导致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相对薄弱。
5、不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由于刚开始学习化学,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一无所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前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然后由教师演示规范的操作方法,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再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忙于赶时间、赶进度,实验中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现象和结论,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等,不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实验前后的异同,导致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不全面、不准确,不能用规范的化学术语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使实验教学留于形式,未能发挥其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6、不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未深入挖掘典型初中化学实验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而提前做好初、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许多学生只记住了:实验开始先通氢,通氢以后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停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止后撤要氧化,但并未弄清原因,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未精心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和能力。
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改进:
1、中考增加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引导化学教师和学生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学会从实验学化学,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2、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每一门课程都要实现以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种把学习化学科目理解为简单的知识的记忆,把教学重点仅放在理论教学上,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的启发,显然是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摒弃。现代教师,必须有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就必须在教研教改教法上下功夫,探究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3、结合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扩大实验范围。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教学功能,通过学生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验的主角,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首先,教师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做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其次,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安全且对环境无污染的实验,可引导学生实验前精心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再点拨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每组的各位学生做好分工,实验完毕后,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次,尽可能增加一些学生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学校和课外都有实验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增强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目的。
4、通过实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化学学科素质。
在实验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实验前后现象的异同,如:物质颜色、气味、有无沉淀和气体生成等,训练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回答物质颜色变化的模式为:由什么色变为什么色,当有沉淀生成时需指明其颜色,当有气体生成时应指明颜色气味……等等,得出结论时应用准确的化学术语回答。
5、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氢气有无还原性,并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仪器有哪些?
(2)怎样安装实验装置?
(3)安装装置后首先应做什么?
(4)加入药品后,装置内是真空吗?其中有什么气体?
(5)能先点灯后通氢气吗?
(6)什么时候才能点燃酒精灯?怎样用实验证明?
(7)当观察固体由黑变红时能立即移开酒精灯吗?为什么?
当学生真正弄清上述问题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必有较大的提高。
6、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
普及实验教育教学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化学实验普及到位,才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使学校的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