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趣味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打开教科书134页,教学作文训练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相信学生很感兴趣。是啊,故事总是能调动起我们爱憎好恶或新奇刺激的情感。小时候听的看的谁会忘记呢?逐渐长大,也是盯着电视屏幕,陶醉于电视剧环环相扣的情节,丰富有味的人物。不能说对故事耳濡目染。但应该说看得多、听得多,接受起来、模仿起来应该不会太难,所以很好教。
  我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导他们完成片段练习后,给学生们讲了《彼得的故事》,结合故事,进一步了解“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及“兴波澜、生变化的几个方法:伏笔、巧合、意外、悬念”等等。
  接着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小时候读书回家,和同学横穿机场,被解放军抓住。担心得要命,没想到解放军竟好好地送我们回家。先这样简单地说,然后让学生给它增加些波澜。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连续讲了几个事例,以为功到自然成了,可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让人大跌眼镜。
  其一,故事性不强,不重情节,重结论,所以基本上没什么波澜。其二,都是说道理,谈教训,“思想性”颇强,趣味性欠佳,跟以前一贯写的作文没什么两样,这颇让人禁不住感慨:“梦里想到千条路,醒来还是走老路。”不是说老路不对,其实从小考到大的作文都是:“讲好的道理,抒好的情感。”只是,对于这一单元来讲,我想重在情趣,又想到对于一贯作文“重思想”来讲,这是一次创新,内容上的创新和情感上的“创新”。
  学生作文一贯不屑于故事,也就很不会编故事。学生有经历,有见闻,但是一写下来,都是“思想先行”,不在乎过程,不屑于情趣,而孜孜于“经验教训”。
  作家方方在高一《语文读本》第一册里说:“以前流行政治散文,以前的作文就都充满着重政治的说教。现在流行小资情调浓郁的‘网文’,现在的作文也几乎都遍布小情趣,小哲理,小感觉。”
  又有作家池莉在《语文读本》中说:“……(学生的)作文,都带有浓厚的被灌输色彩。写母亲,写奶奶,写搬家,写青春朦胧感情,写社会现象,写人物关系等几乎都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都是成人思想的灌输和被前人写滥了的感受。”
  学生作文的这种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呢?
  我想,学生已有了思维的定势。一作文,就“上了台面,慎重其事”。这个习惯很难改。造成这个思维习惯的又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总向学生灌输思想,总喜欢学生作文“充满说教的、向上的情感”。以我上小学的儿子为例。写同学,“要写出他(她)的外貌,语言,性格,品质”。儿子请教我“品质”是什么,我很难答,想敷衍,但是他说:“老师说,一定要写出人的品质!”是啊,品质是重要的,“诗言志,文载道”嘛,老师又要负责“塑造学生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要渗透在各科教学中”,何况作文?——这样机械的理解和执行,自然就成了一种空洞的灌输,难免会造成思想的生硬。
  其次,是我们学生身边的“人文环境”。老师教作文,形成的是作文思维定势。所有的大人教孩子,形成了孩子的“生活思维定势”。李家的孩子跑步摔了一跤,“看,不要跑,跑步就会摔跤噢。”张家的孩子挨了骂,“看,不听话,就会挨骂噢。”王家的孩子这次才考了90分,“看,这就是因为马虎,马虎就会考不好噢。”每个大人反思一下,你不是一直这样教育孩子的吗?我们遇事喜欢立刻得出一个结论,并非常满足地把它作为教训来教育孩子。“好为人师”嘛,尤其那人是个孩子。结果孩子也学会了遇事都得个结论,来个思想教育。
  第三,作家方方说的,读什么品位的书,就写什么样的文。现在的孩子,功课紧张,没时间看课外书,更不敢看小说消遣,(这仅仅是消遣吗?)抽空去阅读的只是一些直接有助于作文的快餐式的小品文。我调查了一下高一的学生,他们阅读的课外书大都是什么《智慧背囊》、《心灵鸡汤》、《读者文摘》等一些谈小感触、小哲理的文章。这也就难怪他们写的作文全是这样的了。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激发学生鲜活的感情和自然的兴趣呢?以我的这次作文来讲,我想做下列努力,以期一个月后见点效果。
  1.纠正学生偏狭的认识,告诉他们,编故事,塑形象,是作文的一大功,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大师都是推崇故事小说的。通过故事,也能说道理,并且说得更含蓄,如《史记》中的项羽的故事,苏武的故事等,并且记住,“形象大于思想”。
  2.向同学推荐故事类书,如《故事会》、《微型小说选》、《短篇小说选》等等(长篇是不能的,学生没时间。)但告诫学生不要看那些不洁的街头杂志,如打着“民间故事”旗号的那类书,不要去看武侠小说,它们有趣但没意思。
  3.每日的课前演讲,改为讲故事,讲有趣味的故事。或从大部头《三国》、《水浒》里面节选,或从《故事会》、《童话故事》中挑选。最好讲自己的故事,或家人的故事,或身边的故事。
  也许我这样有点小题大做,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我想,在作文“尽量假设感情环境,使用华丽词藻和空洞宏大的公共话语”的今天,在一片“少年老成,老气横秋,谆谆说教”风气的现在,来点李卓吾他们的写趣味、抒性情;重视一下金圣叹他们推荐的故事、小说,应该无大碍。
其他文献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
期刊
①目前,高效照明的节能灯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据专家测算,如果以功率11W的节能灯代替60W的白炽灯,可以节电80%,亮度还能提高20%~30%。如果全国有12亿只节能灯,一年可节电858.48亿度,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节能灯在国内反应冷淡,无法发挥巨大的节能作用。  ②每年夏天,大部分省份就会产生电力紧张的情况,很多工厂因为用电量大,被迫限电。然而,现在国内一些大型用
期刊
读的内容: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记实性的回忆散文。文章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回忆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表达了自己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
期刊
摘 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要过程,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须采取内外兼顾的形式,既要提高学生内在审美能力,也要提高学生外在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内外兼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理解事物和表达观点的能力,也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
期刊
摘 要:“童心”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一生所追求的生命境界。冰心用一颗不老的孩童般的真善美之心去观察、体悟和表达世界,在她的诸多散文、诗和书信中寄予了美好的理想。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家 童心 冰心     儿童文学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面既有童话、寓言,也有儿童诗、儿童散文,还有幻想小说和动漫卡通等,形式多样,内容繁多。这些专为少年儿童创作和传播的文学作品,满足了他们成长的需要,并在
期刊
作文题: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身处其中,难免遇到种种事情,受到种种触动,产生种种情怀……  请围绕“感受生活”这个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例文展示一    我的视线  河北大厂县第二回民中学 康 宁    我,拥有世上最美的双眼,却没能拥有欣赏色彩的权利。我渴望光明,渴望睁大双眼眺望世界。我向上帝祈祷,希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之一。教学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以至解疑、无疑的过程。课堂上“疑”之设置,能引起学生的“思”、“辨”,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钻进理解课文的“圈套”,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它更能使教师把课上“活”,揭示教材中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因此,课堂设疑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期刊
摘 要: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标准下一个突出的教学目标,诗化语言是语文课堂的最大特色,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通过语文课堂的诗化语言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诗化语言 灵魂 情境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形象而诗化的语言打动学生,要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充满诗意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
期刊
本来是一场车祸,也许会搞得惊天动地的一场车祸,因为两个善良的人,让人如沐春风。在小说《不变的善良》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述着令人温暖的故事。  善良的场景——当老人被小车碰着了倒在地上的时候,“路上没有行人,没有人看见”。我们知道,在绝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言行代表着他的品格。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中,两颗善良的心开始交流。  善良的故事——从小车里走出的又白又胖的男人,反复询问老人的伤情:“伤着哪
期刊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途径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笔者认为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