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来源:本文系湖南省规划办“十一五”规划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对于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优化管理力量、提升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等起着关键作用。桃源县文昌中学以“追求卓越,创和谐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己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形成的关系。
关键词:校园文化;办学特色;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以人为本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创新激励功能和引导学生自我成才功能。而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个性的体现,是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学校的独特标志。比如,说到北京大学,就想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起清华大学,就联想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校长认为:“学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传统等密切关联的;是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并且在校内达成高度共识,并得到社会认可的。”
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以“追求卓越,创和谐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己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形成的关系。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校园内部环境和与校园有关的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的,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每一所学校因为不同的办学理念,各自的发展历史、学校领导层的决策不同,所处地区的生存环境不同,因而在校园文化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构成元素,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趋向。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形式,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进一步深化,使学校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积淀校园文化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问题上,不少地方或学校流于形式,片面、肤浅、时髦等不良表征比较突出。如果不注重人的生存状态这个核心问题,而一味地想着法子创建政绩、演绎新奇、管人治人……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只有在人文情怀中,真诚地为了改善和完美师生的生存状态,积极地关注学校发展,不断地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为学校,为全体教职员工服务,且有利于集体和个人的共同进步,才算得上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具有一个和谐的,有利于人的进步和发展的环境,学校就有一定的“文化” 内涵。人是文化中的核心因素,一个能够使个人与集体和谐共生的举措,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有人认为抓文化建设就是做好学校的绿化,多做宣传工作就行了。其实这些只是改善了显性的文化外观,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影响不够深远,因为校园文化内涵体现一个 “人” 字,是文化通过各种手段表达 “人” 和 “人” 之气韵,忽视 “人” 之气韵是校园文化的一大误区。有人认为新建学校比在老校区内更容易发展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认识的又一大误区。事实上,我们所在的老校区(原桃源县第一中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发展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先决条件。无论新老,都要从学校的传统、现在和未来的整体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查缺补漏、重点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进行总体设计。
我们桃源县文昌中学是一所由原文昌实验中学、桃源县进修学校初中部、桃源县第九中学初中部三校合并组建成的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全校4000多名学生,260多名老师,其规模之大在全市首屈一指。原三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也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要办一流的学校、办特色鲜明的学校,需要融合三校的文化优势,需要共同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心,规范人的行为,才能办出特色,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文昌中学的办学经验来看,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和积淀的过程,积累是量的增加,积淀是去伪存真,是质的灵魂的凝聚。校园文化不能变成学校领导好恶的标签和标注说明,要去除那些不合理的、互相干扰的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多数校园文化建设中重显性文化轻隐性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显性文化因为投资见效快学校都很重视。而隐性文化因其见效缓慢,容易被学校决策层所忽略。但是事实上,隐性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之根本,它不可能马上见效,需要长期的积累、积淀,需要全体师生长期经营才能逐步形成。正因为如此,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难点。所以我们在办学的实践过程中,针对这一难点,充分发挥评价的调控作用,注重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紧密结合,互为促进,在积累、积淀深厚的文化气韵上下工夫,引导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活力。具体来讲,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紧紧围绕满足全体师生员工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和信念需求来指导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真正变为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二、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发展对人的根本要求,自然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校园是知识和精神的圣殿,是文化积累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培养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其中教学方法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我们在探索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觉探索未知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又注重结合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保证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强有力的保证。2010年4月7日至9日,全省名优校长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全省100名名优校长就“如何唤起老师工作热情,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进行了交流。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为校园文化的传承提供空间,也能为校园文化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机遇。我们学校大力进行数字化建设,使教学、管理和服务实现自动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从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充分碰撞;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使生活其中的师生员工拥有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拥有更为丰富的实验教学条件,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充实的物质保障,也为校园文化增添更多的现代气息。
三、潜移默化,发展德育特色
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强化“隐性教育”是改进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往往会感到,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校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应该说“隐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须有社会的参与,包括社区、家庭、学校,但作为学校来说,重要的还是要研究学校的“隐性教育”方法。应通过广泛的参与,包括校长、教师、职工的广泛参与,实现“隐性教育”所期望的目标。
学校要强化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我校倾力打造彰显“和谐”之美和“发展”生机的校园景观,这不仅是让校园看上去美观,更重要的是让校园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洁净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美的气氛,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我们学校校园里精致的绿化、盛开的各色鲜花,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大楼的走廊里布置了著名科学家的画像,陈列了发人深省的名人名句,这些环境布置,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注意到不少有名望的学校都十分注重建设本校的学校环境整体性的识别系统,一般来说学校整体环境识别系统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由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形成的思想识别系统;二是由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校训校风等形成的行为识别系统;三是由校徽校服、校旗校歌、建筑风格等形成的形象识别系统。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努力将我们的办学特色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例如我们想方设法让学校的每栋楼、每堵墙都“活”起来。学校给每栋教学楼安装了一条精铜雕刻的极富哲理和挑战氛围的大型标语,如立志楼的“我主动,我成才,我自信,我成功”;凌志楼的“细节决定成败,信念决定高度,追求决定品位”;鸿志楼的“惜时,守信,尚勤,求真”。
“隐性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许多主题教育活动实现的,通过外部的各种条件作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达到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目标。我们开展的主要活动有“学雷锋精神,做雷锋式现代文明人”志愿者服务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祭扫烈士墓活动、“感受自然美、激发爱国情”的徒步旅游桃花源活动、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八荣八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祖国在我心中”爱国教育活动、“共饮沅江水、保护母亲河”教育活动等。“隐性教育” 的教育方式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过程的,是符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现在不少学校不少教师或多或少地用“隐性教育”的方法教育学生,但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学校德育,强化“隐性教育”,应作整体的、系统的设计和安排,确定目标和步骤,才能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使德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对于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优化管理途径、提升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等起着关键作用。在凝聚“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期望学校能够形成“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 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有口皆碑;学生道德品质好、文明程度高、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全面自主发展。创生“一校一品”特色,进而通过静态的物质文化“塑形”,动态的行为文化“植根”,实现校园文化的全方位“显效”,开创了闪烁着创新光芒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标准、高品位、高效益的“轻轨”上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全校师生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对于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优化管理力量、提升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等起着关键作用。桃源县文昌中学以“追求卓越,创和谐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己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形成的关系。
关键词:校园文化;办学特色;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以人为本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创新激励功能和引导学生自我成才功能。而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个性的体现,是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学校的独特标志。比如,说到北京大学,就想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起清华大学,就联想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校长认为:“学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传统等密切关联的;是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并且在校内达成高度共识,并得到社会认可的。”
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以“追求卓越,创和谐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己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形成的关系。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校园内部环境和与校园有关的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的,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每一所学校因为不同的办学理念,各自的发展历史、学校领导层的决策不同,所处地区的生存环境不同,因而在校园文化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构成元素,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趋向。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形式,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进一步深化,使学校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积淀校园文化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问题上,不少地方或学校流于形式,片面、肤浅、时髦等不良表征比较突出。如果不注重人的生存状态这个核心问题,而一味地想着法子创建政绩、演绎新奇、管人治人……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只有在人文情怀中,真诚地为了改善和完美师生的生存状态,积极地关注学校发展,不断地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为学校,为全体教职员工服务,且有利于集体和个人的共同进步,才算得上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具有一个和谐的,有利于人的进步和发展的环境,学校就有一定的“文化” 内涵。人是文化中的核心因素,一个能够使个人与集体和谐共生的举措,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有人认为抓文化建设就是做好学校的绿化,多做宣传工作就行了。其实这些只是改善了显性的文化外观,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影响不够深远,因为校园文化内涵体现一个 “人” 字,是文化通过各种手段表达 “人” 和 “人” 之气韵,忽视 “人” 之气韵是校园文化的一大误区。有人认为新建学校比在老校区内更容易发展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认识的又一大误区。事实上,我们所在的老校区(原桃源县第一中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发展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先决条件。无论新老,都要从学校的传统、现在和未来的整体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查缺补漏、重点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进行总体设计。
我们桃源县文昌中学是一所由原文昌实验中学、桃源县进修学校初中部、桃源县第九中学初中部三校合并组建成的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全校4000多名学生,260多名老师,其规模之大在全市首屈一指。原三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也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要办一流的学校、办特色鲜明的学校,需要融合三校的文化优势,需要共同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心,规范人的行为,才能办出特色,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文昌中学的办学经验来看,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和积淀的过程,积累是量的增加,积淀是去伪存真,是质的灵魂的凝聚。校园文化不能变成学校领导好恶的标签和标注说明,要去除那些不合理的、互相干扰的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多数校园文化建设中重显性文化轻隐性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显性文化因为投资见效快学校都很重视。而隐性文化因其见效缓慢,容易被学校决策层所忽略。但是事实上,隐性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之根本,它不可能马上见效,需要长期的积累、积淀,需要全体师生长期经营才能逐步形成。正因为如此,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难点。所以我们在办学的实践过程中,针对这一难点,充分发挥评价的调控作用,注重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紧密结合,互为促进,在积累、积淀深厚的文化气韵上下工夫,引导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活力。具体来讲,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紧紧围绕满足全体师生员工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和信念需求来指导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真正变为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二、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发展对人的根本要求,自然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校园是知识和精神的圣殿,是文化积累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培养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其中教学方法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我们在探索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觉探索未知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又注重结合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保证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强有力的保证。2010年4月7日至9日,全省名优校长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全省100名名优校长就“如何唤起老师工作热情,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进行了交流。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为校园文化的传承提供空间,也能为校园文化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机遇。我们学校大力进行数字化建设,使教学、管理和服务实现自动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从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充分碰撞;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使生活其中的师生员工拥有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拥有更为丰富的实验教学条件,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充实的物质保障,也为校园文化增添更多的现代气息。
三、潜移默化,发展德育特色
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强化“隐性教育”是改进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往往会感到,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校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应该说“隐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须有社会的参与,包括社区、家庭、学校,但作为学校来说,重要的还是要研究学校的“隐性教育”方法。应通过广泛的参与,包括校长、教师、职工的广泛参与,实现“隐性教育”所期望的目标。
学校要强化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我校倾力打造彰显“和谐”之美和“发展”生机的校园景观,这不仅是让校园看上去美观,更重要的是让校园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洁净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美的气氛,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我们学校校园里精致的绿化、盛开的各色鲜花,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大楼的走廊里布置了著名科学家的画像,陈列了发人深省的名人名句,这些环境布置,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注意到不少有名望的学校都十分注重建设本校的学校环境整体性的识别系统,一般来说学校整体环境识别系统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由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形成的思想识别系统;二是由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校训校风等形成的行为识别系统;三是由校徽校服、校旗校歌、建筑风格等形成的形象识别系统。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努力将我们的办学特色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例如我们想方设法让学校的每栋楼、每堵墙都“活”起来。学校给每栋教学楼安装了一条精铜雕刻的极富哲理和挑战氛围的大型标语,如立志楼的“我主动,我成才,我自信,我成功”;凌志楼的“细节决定成败,信念决定高度,追求决定品位”;鸿志楼的“惜时,守信,尚勤,求真”。
“隐性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许多主题教育活动实现的,通过外部的各种条件作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达到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目标。我们开展的主要活动有“学雷锋精神,做雷锋式现代文明人”志愿者服务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祭扫烈士墓活动、“感受自然美、激发爱国情”的徒步旅游桃花源活动、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八荣八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祖国在我心中”爱国教育活动、“共饮沅江水、保护母亲河”教育活动等。“隐性教育” 的教育方式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过程的,是符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现在不少学校不少教师或多或少地用“隐性教育”的方法教育学生,但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学校德育,强化“隐性教育”,应作整体的、系统的设计和安排,确定目标和步骤,才能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使德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对于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优化管理途径、提升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等起着关键作用。在凝聚“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期望学校能够形成“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 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有口皆碑;学生道德品质好、文明程度高、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全面自主发展。创生“一校一品”特色,进而通过静态的物质文化“塑形”,动态的行为文化“植根”,实现校园文化的全方位“显效”,开创了闪烁着创新光芒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标准、高品位、高效益的“轻轨”上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全校师生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