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成为历史教师同仁借鉴和探讨的资料。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效率;高中历史
1前言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最无聊的学科。究其原因,除了教材具有较大的跳跃性以外,庞杂、概括的历史介绍也让学生头痛,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质就是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高举课程改革的这面大旗,努力承担起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2历史学科概述
历史学就是一门兼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从研究对象看,历史学无疑属于社会科学,但从研究的主旨和研究方法看,历史学更属于人文科学。作为社会科学它关注的中心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它是外在于具体个人的。作为人文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同哲学、文学一样,从终极目标上来讲是要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状况。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作为历史学科的教育,就理应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以人為中心,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中汲取养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张扬人的自由与尊严,追问人的生命之意义,引导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对人类、社会、自然的终极关怀。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及其价值功能,决定着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特征及其价值追求。它是衡量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原动力。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从一般的教学规律,更要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出发,整体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中内在的教育价值,有效落实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3教学策略探讨
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教师既要在宏观上把握好指导课堂活动的思想和原则,又要在微观上科学操作课堂活动的控制环节。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3.1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历史能力是通过大脑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感知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传统的历史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除了讲述历史典故外,还提倡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境;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境。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创设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情境,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可以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以学生为主体,制订课堂教学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历史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可以在课堂上对某段经典的历史典故进行演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历史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境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操作好一堂历史课,需要精心策划,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堂活动节奏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活动中的议论和小结议论和交流,是历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有:(1)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2)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3)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讨论,活动后的小结水平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成效的标准。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新课程改革像首宏大的交响乐,课堂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乐章。教无定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从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走到充满活力的新型历史教学课堂中。愿本文能有助于高中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季新华.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备课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08,(41).
[2]谭颖辉.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效率;高中历史
1前言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最无聊的学科。究其原因,除了教材具有较大的跳跃性以外,庞杂、概括的历史介绍也让学生头痛,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质就是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高举课程改革的这面大旗,努力承担起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2历史学科概述
历史学就是一门兼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从研究对象看,历史学无疑属于社会科学,但从研究的主旨和研究方法看,历史学更属于人文科学。作为社会科学它关注的中心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它是外在于具体个人的。作为人文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同哲学、文学一样,从终极目标上来讲是要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状况。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作为历史学科的教育,就理应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以人為中心,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中汲取养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张扬人的自由与尊严,追问人的生命之意义,引导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对人类、社会、自然的终极关怀。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及其价值功能,决定着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特征及其价值追求。它是衡量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原动力。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从一般的教学规律,更要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出发,整体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中内在的教育价值,有效落实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3教学策略探讨
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教师既要在宏观上把握好指导课堂活动的思想和原则,又要在微观上科学操作课堂活动的控制环节。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3.1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历史能力是通过大脑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感知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传统的历史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除了讲述历史典故外,还提倡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境;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境。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创设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情境,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可以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以学生为主体,制订课堂教学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历史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可以在课堂上对某段经典的历史典故进行演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历史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境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操作好一堂历史课,需要精心策划,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堂活动节奏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活动中的议论和小结议论和交流,是历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有:(1)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2)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3)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讨论,活动后的小结水平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成效的标准。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新课程改革像首宏大的交响乐,课堂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乐章。教无定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从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走到充满活力的新型历史教学课堂中。愿本文能有助于高中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季新华.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备课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08,(41).
[2]谭颖辉.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