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在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可正规美术活动往往是教师预设大于幼儿生成,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度把握不够准确。因此我们将美术教育与幼儿的共同性课程有机结合,并渗透于幼儿区域活动之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创造环境氛围,积极开展美术活动,这就是美术区域活动。通过我们的实践,不但使幼儿获取了广泛的美术创作经验,而且在反复的研讨和观摩中,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和艺术指导能力。
一、丰富美术创作材料,增强幼儿活动兴趣
美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自主的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所以,只有提供丰富的材料才能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活动,更大程度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以往单一的美术材料往往使幼儿学得较为乏味,也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而美术区域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当然,既然是美术区域活动,自然少不了一些专业美术材料,如纸类有素描纸、宣纸、卡纸、吹塑纸等;笔类有蜡笔、水笔、毛笔、铅笔、排笔等,这些都是美术活动中常见的专业工具。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材料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并更好的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利用各种形式收集丰富的材料进行创作,如秋天的时候,我们让孩子们一起捡树叶拼画,孩子们兴致盎然的利用树叶的天然造型拼出了金鱼、蝴蝶、狐狸、小姑娘等等;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孩子们用水果做成了孔雀、小狗、小猫等;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让孩子变废为宝。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和家长收集废旧材料,投放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孩子对自己收集的材料格外珍惜,并更加乐于探索,摆弄废旧材料,充分展开想象力,大胆进行造型。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二、创设互动空间环境,展示幼儿艺术作品
皮亚杰认识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而对于美术区域活动来说,大部分的操作是需要在桌面上进行的,那么墙面、垂吊该怎么安排和利用呢?这是我们遇到的难点。以往布置墙面,大家一般把墙面装扮成和主题有关的情景,现在开展了美术区域以后,我们收集了大量幼儿创作的作品,为了展示这些原汁原味的作品,我们老师在区角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根据幼儿的身高,充分利用区角的墙面、橱柜,使幼儿在操作时可以把自己做好的作品自由添加到墙面的环境中。对于垂吊,由于我们班级的吊顶都较高,不适宜孩子们操作,所以我们就采用把幼儿的作品作为垂吊的装饰挂在活动室上空,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装饰出的教室环境,心情是多么地愉快和自豪呀。而且,环境装饰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零距离的互动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氛围。
三、成功引入家长助教,拓展幼儿艺术思维
家长助教的成功介入,是我们区域美术的一大亮点,可谓“锦上添花”。由于家长行业、知识层面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独特的“知识点”。利用他们的特殊优势,优化区域美术的活动结构,弥补了师幼间长期的单调互动模式,新奇、热闹、融洽。这不仅拓展了幼儿艺术的思维,更让家园之间的互动有了“新解”。这种“家长进区域”的方式,不仅拓展了区域活动的发展空间,而且像一股清泉渗入教育田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使幼儿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妈妈是如此能干。“妈妈也能成为好老师!”增强了幼儿对妈妈一份尊敬与依恋。“家长助教”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了解,另一方面使老师了解到了本专业以外的许多知识,加强了家园之间的合作,体现了“家庭和幼儿园”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家园共育。
四、评价体现作品价值,激发幼儿持续创作
由于小规模的区域美术教学,方便老师、助教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的作品更容易出效果。因此,几乎每一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作品,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无形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對下次的创作活动就会有强烈的期待,可以说这是一种良性的刺激,可以激发积极、主动性。
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评价时我们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同时我们还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另外在每一次的作品评价中,我们鼓励孩子们进行相互评价,孩子们通过对同伴作品的欣赏、评论中,对于艺术作品及美的鉴赏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幼儿所创造的作品我们都很珍惜,通过展览或进行艺术再加工展示在区域、走廊、活动室内外,吸引幼儿与家长的关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感和老师对其的肯定。于是,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
《纲要》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区域美术的创设与开展则顺应幼儿的这种需求,让他们得以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尽情地放飞艺术的思维。
一、丰富美术创作材料,增强幼儿活动兴趣
美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自主的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所以,只有提供丰富的材料才能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活动,更大程度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以往单一的美术材料往往使幼儿学得较为乏味,也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而美术区域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当然,既然是美术区域活动,自然少不了一些专业美术材料,如纸类有素描纸、宣纸、卡纸、吹塑纸等;笔类有蜡笔、水笔、毛笔、铅笔、排笔等,这些都是美术活动中常见的专业工具。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材料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并更好的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利用各种形式收集丰富的材料进行创作,如秋天的时候,我们让孩子们一起捡树叶拼画,孩子们兴致盎然的利用树叶的天然造型拼出了金鱼、蝴蝶、狐狸、小姑娘等等;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孩子们用水果做成了孔雀、小狗、小猫等;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让孩子变废为宝。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和家长收集废旧材料,投放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孩子对自己收集的材料格外珍惜,并更加乐于探索,摆弄废旧材料,充分展开想象力,大胆进行造型。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二、创设互动空间环境,展示幼儿艺术作品
皮亚杰认识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而对于美术区域活动来说,大部分的操作是需要在桌面上进行的,那么墙面、垂吊该怎么安排和利用呢?这是我们遇到的难点。以往布置墙面,大家一般把墙面装扮成和主题有关的情景,现在开展了美术区域以后,我们收集了大量幼儿创作的作品,为了展示这些原汁原味的作品,我们老师在区角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根据幼儿的身高,充分利用区角的墙面、橱柜,使幼儿在操作时可以把自己做好的作品自由添加到墙面的环境中。对于垂吊,由于我们班级的吊顶都较高,不适宜孩子们操作,所以我们就采用把幼儿的作品作为垂吊的装饰挂在活动室上空,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装饰出的教室环境,心情是多么地愉快和自豪呀。而且,环境装饰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零距离的互动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氛围。
三、成功引入家长助教,拓展幼儿艺术思维
家长助教的成功介入,是我们区域美术的一大亮点,可谓“锦上添花”。由于家长行业、知识层面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独特的“知识点”。利用他们的特殊优势,优化区域美术的活动结构,弥补了师幼间长期的单调互动模式,新奇、热闹、融洽。这不仅拓展了幼儿艺术的思维,更让家园之间的互动有了“新解”。这种“家长进区域”的方式,不仅拓展了区域活动的发展空间,而且像一股清泉渗入教育田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使幼儿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妈妈是如此能干。“妈妈也能成为好老师!”增强了幼儿对妈妈一份尊敬与依恋。“家长助教”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了解,另一方面使老师了解到了本专业以外的许多知识,加强了家园之间的合作,体现了“家庭和幼儿园”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家园共育。
四、评价体现作品价值,激发幼儿持续创作
由于小规模的区域美术教学,方便老师、助教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的作品更容易出效果。因此,几乎每一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作品,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无形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對下次的创作活动就会有强烈的期待,可以说这是一种良性的刺激,可以激发积极、主动性。
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评价时我们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同时我们还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另外在每一次的作品评价中,我们鼓励孩子们进行相互评价,孩子们通过对同伴作品的欣赏、评论中,对于艺术作品及美的鉴赏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幼儿所创造的作品我们都很珍惜,通过展览或进行艺术再加工展示在区域、走廊、活动室内外,吸引幼儿与家长的关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感和老师对其的肯定。于是,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
《纲要》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区域美术的创设与开展则顺应幼儿的这种需求,让他们得以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尽情地放飞艺术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