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题串烧”新模式可以弥补教材因偏重于理论的静态阐释而联系实际不够的不足,立足于学生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能够大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专题内容的设计、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效果的测评与随堂反馈。
[关键词] 教学创新;专题串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87-03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基本要求,并就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具体意见,如“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炼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等。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分最多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从下简称“概论”课)而言,在体系和内容上有着自身的教育主题和逻辑结构,如何将“概论”课教学重点由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是“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根据《计划》的要求,应抓住知识主干,梳理章节重点、难点和现实热点问题,确立和设置教学专题,开展崭新而有效的“专题串烧”,即:课堂内,积极配置优质教学资源,专兼职教师合作教学,将宠大静态的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動态的问题联动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极感兴趣、深感疑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外,专职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类、分层,在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上苦练真功,以令人信服的回答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专题串烧”教学可以弥补教材因偏重于理论的静态阐释而联系实际不够的不足,更新教学内容,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让“概论”课教学不再游离于现实之外,立足于学生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能够大大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专题内容的设计、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效果的测评与随堂反馈。
一 精心设计专题内容
在“专题串烧”教学模式中,专题设计是首要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教育部组织专家组编写的全国统一教材基础之上,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围绕着“讲什么、怎么讲”六个字,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有效的整合,大胆取舍、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可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为几大模块(例如: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可以合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一大模块;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可以合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保证”一大模块),并细化为若干以问题为导引的专题。这些专题既要涵盖教材的基本内容,又要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教学真正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遇到的热点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内容重要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可转化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专题。
教学思路:通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外状况以及围绕着要不要开展改革开放党内的激烈斗争,反映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以美国《时代》杂志1978年和2008年两篇文章对中国改革的不同评价为教学导入,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反映当年选择改革开放的正确。
1978年,当中国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质疑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
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美国《时代》杂志又发表文章说:“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时间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时代》杂志是世界著名的杂志,它代表着西方主流媒体。这两段不同时期对改革开放的评价,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改革开放30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改革开放这一关键抉择是如何做出的呢?就引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一带一路”如何深化对外开放?等具体内容。
为了帮助“90后”的学生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伟大征程,在具体内容的讲授上,可用线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记忆,如一条新路、两个阶段、三场争论、四步战略,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艰辛不易和深层原因。
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这一份量最大、内容最核心的章节,可以结合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种种疑惑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分别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问题串讲解读、诠释答疑。例如:
(一)充满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
教学思路:以俄罗斯、阿根廷搞私有化失败的案例说明私有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接着指出我国没有实行私有化,经济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后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阐述中国搞私有化会带来灾难,走上不归路。从简述建国初期的单一公有制入手,分析单一公有制的一系列弊端,得出“单一公有制没有出路”的结论,在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标准,从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优越的政党制度是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什么中国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搞资本主义?不能搞多党制 教学思路:从学理层面介绍政党、政党体制和政党制度的内涵。结合史实阐述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性;从国徽、党徽、会徽图片展示及解读入手,介绍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通过辨析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明确中国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通过回应学生的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既然中国存在多党派,为什么不搞唇枪舌剑的电视辩论,通过竞选轮流执政呢?”“西方多党轮流执政更有利于防止腐败?”等,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信心,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
(三)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教学思路:从“千年伟人”的评选活动案例入手,讲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再结合史实阐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通过解答学生疑问“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明确“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利用古今中外的实例,特别是苏联和东欧兴亡的历史教训,使学生明白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搞多元化。同时,正确认识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关系,明确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
(四)正视先富与共富——贫富差距拉大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否矛盾
教学思路:客观评价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大发展及其诸多问题,以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主要矛盾——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矛盾作为切入点,从矛盾视角来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之间矛盾化解的历史归宿。并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分为三个层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特别是人自身的和谐,可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结合,正视先富与共富,助其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五)美丽中国——2020年中国能否创造环境奇迹
教学思路:以“乡村旅游:睡一晚猪圈要1580元”的新闻为导入,通过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生态观: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奇迹和环境威胁的表象冲突,互动讨论自身如何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以雾都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以及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治理的成效,增强学生对于我国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再创环境奇迹的信心。
在本人看来,教材的有些内容因为没有疑义,比较浅显,甚至可以不予讲授,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布置适宜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提升學生的自学能力。而有些内容又必须有所补充,并加以强调,比如以下两个专题可以作为整体教学的前序部分加以展开,努力和学生达成共识。
(一)学习理论与成才奉献
引入必要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说明意识形态的不可逃避性和强制性,论证仅有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信念和价值观是不可能的,并证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一切真正的成功首先必须是信念和价值观的成功,如此强调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度,避免大学生成长为仅仅懂得专业知识的所谓“专才”。作为该课程的开讲部分,还可以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逻辑和历史的方法,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著名的唯物史观,其中的“历史合理性”概念特别有益于学生对于该教材基本思想的理解。
(二)走近伟人毛泽东和邓小平
介绍这两大伟人,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事实的整体回顾与评价,包括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两个时期。毛泽东时代的主要贡献何在?为何出现了挫折?邓小平的历史转向为何具有合理性?邓小平和毛泽东在何种意义上是殊途同归的?这里还要涉及两个问题,前一个主要涉及理想主义的毛泽东时代,包括对集体化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理解;后一个是回归现实的邓小平之改革开放政策的合理性及其实质取向分析。特别要注意解读事实背后深藏着的文化动因,而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本身。
二 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由课程的专职任课教师把握课程性质、教学大纲、课程总体要求、教学进度和重点问题,选择各章节重要问题和主要内容,邀请院内外、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和研究,进教室和任课教师联袂访谈或专家直接演讲。全面实施“专题串烧”教学的四种具体模式有:
独立专题——兼职教师独立开课方式;
合作专题——专兼职教师共同开课方式;
纵向教学——兼职教师在专职教师主持下开课并与专职教师共同承担该课程的教学;
横向教学——兼职教师由各专职教师主持下在该课程的所有平行班上课。
如此四位一体,兼职教师可以从其专业背景角度解读教材,发挥其专家的专业所长,而主讲教师又能通过增强各个教学环节的生动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并有效串联教材的各大知识点。为了加强连贯性,可周期性地每周安排一次横向教学,让专兼职教师在摸索中逐渐掌握该模式的教学特点,对能否发挥最大、最优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意义的教学实践。
在整个“专题串烧”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不仅仅要对理论内容本身进行解读和阐释,要更注重配合党和政府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和制度告知学生,让学生从政策的推行和发展的成果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认知与认同。
三 教学效果测评与随堂反馈
教学前,可在学生中发放课前认知调查表,开展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多方位开展课堂上师生互动和课后网络论坛互动,做好学生的课后测评。为更好地做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还可通过发放“随堂反馈纸”,让学生当堂提出问题、表达感受、阐述观点、确证理解,任课教师收集整理并集中解答。为了提升“随堂反馈纸”的质量,甚至可以用“反馈纸考核”取代常规考试。学生在认真填写反馈纸的过程也是培养其独立思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随堂反馈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的双方行为及其学生的感受,为教师提供拓展思维空间的发散性信息,提醒教师规避一些不适当的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专题串烧”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环节中,循着问题逻辑思路,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围绕重大问题的阐释,以“专题串烧”为依托,由专职教师按照教材体系,梳理出教学问题体系,并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断进行分类和归纳,请兼职教师专题解答问题。根据随堂反馈中采集的学生问题,在教材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问题抓人、解答到位”的教学体系。这也遵循和响应了《计划》中所提及的“积极推进专题教学”“集体备课”“名师引领”“专兼结合”“团队攻关”等改革要点。因此,“专题串烧”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概论”课,更值得我们在所有思政课教学中大胆尝试和推进,共同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关键词] 教学创新;专题串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87-03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基本要求,并就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具体意见,如“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炼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等。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分最多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从下简称“概论”课)而言,在体系和内容上有着自身的教育主题和逻辑结构,如何将“概论”课教学重点由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是“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根据《计划》的要求,应抓住知识主干,梳理章节重点、难点和现实热点问题,确立和设置教学专题,开展崭新而有效的“专题串烧”,即:课堂内,积极配置优质教学资源,专兼职教师合作教学,将宠大静态的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動态的问题联动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极感兴趣、深感疑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外,专职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类、分层,在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上苦练真功,以令人信服的回答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专题串烧”教学可以弥补教材因偏重于理论的静态阐释而联系实际不够的不足,更新教学内容,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让“概论”课教学不再游离于现实之外,立足于学生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能够大大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专题内容的设计、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效果的测评与随堂反馈。
一 精心设计专题内容
在“专题串烧”教学模式中,专题设计是首要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教育部组织专家组编写的全国统一教材基础之上,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围绕着“讲什么、怎么讲”六个字,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有效的整合,大胆取舍、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可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为几大模块(例如: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可以合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一大模块;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可以合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保证”一大模块),并细化为若干以问题为导引的专题。这些专题既要涵盖教材的基本内容,又要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教学真正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遇到的热点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内容重要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可转化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专题。
教学思路:通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外状况以及围绕着要不要开展改革开放党内的激烈斗争,反映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以美国《时代》杂志1978年和2008年两篇文章对中国改革的不同评价为教学导入,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反映当年选择改革开放的正确。
1978年,当中国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质疑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
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美国《时代》杂志又发表文章说:“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时间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时代》杂志是世界著名的杂志,它代表着西方主流媒体。这两段不同时期对改革开放的评价,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改革开放30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改革开放这一关键抉择是如何做出的呢?就引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一带一路”如何深化对外开放?等具体内容。
为了帮助“90后”的学生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伟大征程,在具体内容的讲授上,可用线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记忆,如一条新路、两个阶段、三场争论、四步战略,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艰辛不易和深层原因。
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这一份量最大、内容最核心的章节,可以结合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种种疑惑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分别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问题串讲解读、诠释答疑。例如:
(一)充满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
教学思路:以俄罗斯、阿根廷搞私有化失败的案例说明私有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接着指出我国没有实行私有化,经济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后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阐述中国搞私有化会带来灾难,走上不归路。从简述建国初期的单一公有制入手,分析单一公有制的一系列弊端,得出“单一公有制没有出路”的结论,在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标准,从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优越的政党制度是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什么中国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搞资本主义?不能搞多党制 教学思路:从学理层面介绍政党、政党体制和政党制度的内涵。结合史实阐述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性;从国徽、党徽、会徽图片展示及解读入手,介绍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通过辨析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明确中国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通过回应学生的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既然中国存在多党派,为什么不搞唇枪舌剑的电视辩论,通过竞选轮流执政呢?”“西方多党轮流执政更有利于防止腐败?”等,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信心,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
(三)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教学思路:从“千年伟人”的评选活动案例入手,讲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再结合史实阐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通过解答学生疑问“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明确“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利用古今中外的实例,特别是苏联和东欧兴亡的历史教训,使学生明白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搞多元化。同时,正确认识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关系,明确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
(四)正视先富与共富——贫富差距拉大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否矛盾
教学思路:客观评价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大发展及其诸多问题,以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主要矛盾——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矛盾作为切入点,从矛盾视角来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之间矛盾化解的历史归宿。并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分为三个层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特别是人自身的和谐,可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结合,正视先富与共富,助其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五)美丽中国——2020年中国能否创造环境奇迹
教学思路:以“乡村旅游:睡一晚猪圈要1580元”的新闻为导入,通过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生态观: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奇迹和环境威胁的表象冲突,互动讨论自身如何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以雾都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以及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治理的成效,增强学生对于我国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再创环境奇迹的信心。
在本人看来,教材的有些内容因为没有疑义,比较浅显,甚至可以不予讲授,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布置适宜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提升學生的自学能力。而有些内容又必须有所补充,并加以强调,比如以下两个专题可以作为整体教学的前序部分加以展开,努力和学生达成共识。
(一)学习理论与成才奉献
引入必要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说明意识形态的不可逃避性和强制性,论证仅有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信念和价值观是不可能的,并证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一切真正的成功首先必须是信念和价值观的成功,如此强调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度,避免大学生成长为仅仅懂得专业知识的所谓“专才”。作为该课程的开讲部分,还可以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逻辑和历史的方法,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著名的唯物史观,其中的“历史合理性”概念特别有益于学生对于该教材基本思想的理解。
(二)走近伟人毛泽东和邓小平
介绍这两大伟人,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事实的整体回顾与评价,包括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两个时期。毛泽东时代的主要贡献何在?为何出现了挫折?邓小平的历史转向为何具有合理性?邓小平和毛泽东在何种意义上是殊途同归的?这里还要涉及两个问题,前一个主要涉及理想主义的毛泽东时代,包括对集体化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理解;后一个是回归现实的邓小平之改革开放政策的合理性及其实质取向分析。特别要注意解读事实背后深藏着的文化动因,而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本身。
二 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由课程的专职任课教师把握课程性质、教学大纲、课程总体要求、教学进度和重点问题,选择各章节重要问题和主要内容,邀请院内外、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和研究,进教室和任课教师联袂访谈或专家直接演讲。全面实施“专题串烧”教学的四种具体模式有:
独立专题——兼职教师独立开课方式;
合作专题——专兼职教师共同开课方式;
纵向教学——兼职教师在专职教师主持下开课并与专职教师共同承担该课程的教学;
横向教学——兼职教师由各专职教师主持下在该课程的所有平行班上课。
如此四位一体,兼职教师可以从其专业背景角度解读教材,发挥其专家的专业所长,而主讲教师又能通过增强各个教学环节的生动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并有效串联教材的各大知识点。为了加强连贯性,可周期性地每周安排一次横向教学,让专兼职教师在摸索中逐渐掌握该模式的教学特点,对能否发挥最大、最优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意义的教学实践。
在整个“专题串烧”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不仅仅要对理论内容本身进行解读和阐释,要更注重配合党和政府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和制度告知学生,让学生从政策的推行和发展的成果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认知与认同。
三 教学效果测评与随堂反馈
教学前,可在学生中发放课前认知调查表,开展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多方位开展课堂上师生互动和课后网络论坛互动,做好学生的课后测评。为更好地做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还可通过发放“随堂反馈纸”,让学生当堂提出问题、表达感受、阐述观点、确证理解,任课教师收集整理并集中解答。为了提升“随堂反馈纸”的质量,甚至可以用“反馈纸考核”取代常规考试。学生在认真填写反馈纸的过程也是培养其独立思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随堂反馈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的双方行为及其学生的感受,为教师提供拓展思维空间的发散性信息,提醒教师规避一些不适当的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专题串烧”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环节中,循着问题逻辑思路,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围绕重大问题的阐释,以“专题串烧”为依托,由专职教师按照教材体系,梳理出教学问题体系,并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断进行分类和归纳,请兼职教师专题解答问题。根据随堂反馈中采集的学生问题,在教材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问题抓人、解答到位”的教学体系。这也遵循和响应了《计划》中所提及的“积极推进专题教学”“集体备课”“名师引领”“专兼结合”“团队攻关”等改革要点。因此,“专题串烧”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概论”课,更值得我们在所有思政课教学中大胆尝试和推进,共同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