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华中农业大学2万余名志愿者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南海沉甸甸的礼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得知你们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坚持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感到十分欣慰。历史和现实表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他勉励大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封热情洋溢的回信,给“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华中农业大学师生及湖北全省青年志愿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队伍从开始到现在已有十年,志愿者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很多感动和体会,成长和收获,希望向总书记汇报一下我们的感悟。”徐本禹激动地说:“我们只是和全国千千万万支志愿服务队一样,做了一些有责有爱青年应该做的小事,却得到习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和评价。昔日的受助者,成为今日的志愿者,这是事业发展的轨迹,这是志愿者薪火相传、爱心燎原的精神所在。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传统
在华中农业大学,志愿服务历来已久,已经成为传统。
1996年3月,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团委书记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直到现在,依旧如此。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华农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每年注册志愿者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目前,学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19760人。这还不包括专家教授、留学生,这批人中也有2000多人常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正是在这样志愿文化的土壤中,“本禹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这支队伍由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红杜鹃爱心社、爱心协会等公益社团和1200多名志愿者组成。虽然大家保留着各自独立的名号,规模大小也不一样,活动涉及领域也各不相同,但是在这里,志愿服务生活俨然已经成为了参与者们寻求心灵净化、在投身实践中收获成长的第二课堂。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本禹志愿服务队”已经资助了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被资助者中不乏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人;凝聚爱心建成了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庐山希望学校……面向社会募捐10余万册图书与价值110余万元的衣物,为20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连续8年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活动;多次组织学校农业专家教授深入山区,为农业发展“把脉问诊”,使一些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对促进山区教育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本禹”精神的感召下,参与者越来越多,服务也延伸到了关爱进城农民工子女、关爱老人、关爱残疾人等方面,形成了以“花朵工程”、“夕阳工程”、“暖阳工程”、“甘露工程”、“爱绿工程”、“和风工程”为品牌的“六大工程”,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集体,先后走出了“中国好人”、“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带盲童看世界的志愿者鞠彬彬,“中国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梦想湾”全球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张瑜彬,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地区青年顾问、常年坚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的王凤竹,“舍己救人英雄大学生”、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张瑜……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
“本禹志愿服务队”像一团火温暖人心,点燃这团火的火柴,无疑就是徐本禹。
作为“感动中国”获奖者,徐本禹的故事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十年前,徐本禹考取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研究生,但他没有立即就读,而是为了兑现自己当年的承诺,来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后面的故事就是以“南湖居士”为名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长贴《两所乡村小学与一名支教者》里写的一样。在徐本禹的推动下,贵州大方县建成两所希望小学,大水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华中农业大学已经与当地小学建立了长期支教援助计划,学校每年委派固定数量的志愿者前往。这种接力式的支教行动,已经慢慢形成一种制度,给当地教育带来巨大变化。2007年末,徐本禹也先后当选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8月,一个爱心中转站——华中农业大学贵州支教基金成立了。学校破例为“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义工小组开设专用账户,由学校、媒体和专家教授共同进行监督管理。整整一个暑假,“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与身在贵州的徐本禹在武汉和贵州两地联动,核实受助对象信息并提供给捐资网友、处理海内外大量来信、银行转账、汇寄物资,大石小学176名贫困学生很快全部得到资助……此后,当地教育部门拨款29万元,加上学校捐款,建设“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因为被徐本禹的行为所感动,华农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的赵福兵走进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崇山峻岭,在业州镇七里坪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支教服务工作。不幸的是,2005年4月26日晚上,赵福兵在给同学们辅导功课时突然昏迷,经诊断为“松果体生殖细胞瘤伴瘤体破裂出血并脑水肿”,将自己22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支教的岗位上……
华中农业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益波也是深受徐本禹影响的人,因为爸爸妈妈在他两岁的时候就离他而去,自小由体弱多病的爷爷和奶奶抚养成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最亲的爷爷奶奶也相继而去,但他从未放弃一颗向上的心,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在社会和亲友的帮助下,他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并获得国家助学金。在学校期间,他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因为自己深刻的体会到贫穷的感受,他坚决要求加入学生会经济资助中心工作,以一种自信的姿态投入到服务贫困学生的工作中来。 上大四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胡益波认识了徐本禹。胡益波就默默发誓要向他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虽然他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每次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胡益波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在学校2013年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活动中,他第一时间向学校递交了自己的申请表。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和体检后,荣幸地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一。
“我一直在接受别人的帮助,虽然现在我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去为社会做贡献,但是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报社会。我能体会作为一个学生想读书但是又无法顺利读书的内心感受,所以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胡益波说,“在贵州支教一年,我沿着徐本禹大哥的路,将爱心之棒继续传递下去。”
研究生们的爱心接力
徐本禹影响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接着一批,在贵州如此,在华农更是如此。
2013年11月27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孩子们正在领取棉鞋的照片,微博写到,“冬天来了,鞋子到了,感谢好心人士顾先生,这个冬天孩子可以过个不冻脚的暖冬咯!”
上课、家访、社会调查、参加劳动……像发棉鞋这样一一对照的发放爱心物资,这样的工作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重复了10年。近10年来,学校先后派遣10批共66名研究生志愿者去贵州支教。每一位从贵州回来的支教团成员都自然成为了红杜鹃爱心社的成员。不同的是,现在的志愿者们能够接收到手机讯号,可以随时更新微博了。
10年前,这一切还无法想象。2004年下半年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刚奠基,学生们在四面透风的两层竹楼里上课。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在房顶才有微弱的手机信号。徐本禹支教期满后,这些孩子怎么办?2005年6月,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招聘支教志愿者,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在众多的报名者中,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曹建强和法学专业学生田庚最终脱颖而出。当年7月12日,曹建强和田庚踏上南下的列车,奔向贵州省大方县大石希望小学,接过徐本禹手中的那支“接力棒”。如今在财政部工作的曹建强仍然和山区的孩子们有联系,他回忆起支教的日子说:“每次遇到困难时,想想在贵州的支教经历,都会重新又振作起来。”
实际上,和徐本禹一样,曹建强、田庚的行动更多的是“自发”行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支教团出现在2006年。这一年,学校的支教活动“升级”,纳入了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这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在贫困地区小学支教的研究生志愿者群体。秦丽、张进和董桥峰3人成为了学校这一届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留校任辅导员的张进现在每年仍要回贵州去看一看。那段经历让他至今难忘。一次,他押运一辆装满了爱心物资的小货车到希望小学,山路的崎岖与泥泞让车在一个上坡处发生了意外,幸好没有人员受伤。车不能再开了,距学校还有四五里路,眼前只有一条很窄的泥泞小道。张进只好叫来四五年级的学生们一起搬运这些物资,“那么多歪歪斜斜的小身影背着几十斤的东西在泥泞的路面艰难的前行,我终身难忘。”
从一所乡村小学到更多学校,从贵州毕节到湖北恩施,研究生支教团区域逐渐扩大。从最开始的单纯的支教、到用专业力量引智扶贫、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春暖”行动等内容,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目前,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支教团已帮助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许多学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走出大山,多人进入大学深造。与此同时,志愿者们面向社会为当地小学募捐近10万册图书与价值100多万元的衣物,为20多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在志愿者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炉山希望小学、兴田希望小学、箐角希望小学等一批希望小学相继建成,改善了当地的基础办学条件。研究生支教团和红杜鹃爱心社一起,协调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已有200余名贵州省优秀骨干教师到武汉学习交流。
如今,这场爱心接力还在继续。2013年,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服务地增设了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支教点。2013年10月下旬,经济管理学院韩芳玉等13名同学成为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明年7月,小韩将延续10年前徐本禹走过的路,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一年。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2005年,徐本禹回到学校,“贵州支教基金”结束了它的使命。12月,在它的基础上成立了“红杜鹃爱心社”,徐本禹任首任社长。而后,“食科一家人”、 “植科一助一”、“阳光家园”等更多的爱心公益群体如雨后春笋在华中农业大学出现。到2006年,首届研究生支教团与红杜鹃爱心社成立时,“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主要框架已完全形成。其间,学校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包括附属小学,都对服务队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后勤集团捐出20万元,帮助成立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基金”,服务队的活动开始走上了项目化运作的道路。
回收矿泉水瓶、卖电话卡……一毛一块的劳动所得聚沙成塔。与一般做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不同,“食科一家人”的志愿者辛苦赚来的钱不是贴补自己生活之需,而是交给基金会,以资助比自己更贫困的学生;几个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教职工倡导组成的志愿者群体“阳光家园”,学生志愿者上门收集闲置衣物,这些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教职工志愿者负责分捡、清洗和消毒。他们在学生区搭建了一个“爱心超市”,将清洗和消毒的衣物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所得上缴给省慈善总会,慈善总会按照1:1匹配返还,用来进行公益救助;学校里还有一批“洋雷锋”,印度留学生马亚克是学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博士。3年前,马亚克在一次校内宴会上看到独居老人胡梅独自郁郁寡欢,上前询问后得知,老人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落寞,他就不断的往胡老太太家里跑。做家务,陪聊,购物扛东西……
2010年7月16日,园林学院大三学生、志愿者张瑜因救溺水邻居不幸牺牲。在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评选中,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后来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学院成立了“张瑜志愿服务队”开展助残爱老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重要一支。
对于志愿者的行为,华中农业大学团委书记李金发感慨地说:“志愿者既不是指挥者、也不是教育者,‘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尝试了多种公益方式,是在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 陈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得知你们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坚持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感到十分欣慰。历史和现实表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他勉励大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封热情洋溢的回信,给“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华中农业大学师生及湖北全省青年志愿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队伍从开始到现在已有十年,志愿者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很多感动和体会,成长和收获,希望向总书记汇报一下我们的感悟。”徐本禹激动地说:“我们只是和全国千千万万支志愿服务队一样,做了一些有责有爱青年应该做的小事,却得到习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和评价。昔日的受助者,成为今日的志愿者,这是事业发展的轨迹,这是志愿者薪火相传、爱心燎原的精神所在。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传统
在华中农业大学,志愿服务历来已久,已经成为传统。
1996年3月,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团委书记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直到现在,依旧如此。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华农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每年注册志愿者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目前,学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19760人。这还不包括专家教授、留学生,这批人中也有2000多人常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正是在这样志愿文化的土壤中,“本禹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这支队伍由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红杜鹃爱心社、爱心协会等公益社团和1200多名志愿者组成。虽然大家保留着各自独立的名号,规模大小也不一样,活动涉及领域也各不相同,但是在这里,志愿服务生活俨然已经成为了参与者们寻求心灵净化、在投身实践中收获成长的第二课堂。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本禹志愿服务队”已经资助了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被资助者中不乏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人;凝聚爱心建成了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庐山希望学校……面向社会募捐10余万册图书与价值110余万元的衣物,为20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连续8年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活动;多次组织学校农业专家教授深入山区,为农业发展“把脉问诊”,使一些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对促进山区教育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本禹”精神的感召下,参与者越来越多,服务也延伸到了关爱进城农民工子女、关爱老人、关爱残疾人等方面,形成了以“花朵工程”、“夕阳工程”、“暖阳工程”、“甘露工程”、“爱绿工程”、“和风工程”为品牌的“六大工程”,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集体,先后走出了“中国好人”、“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带盲童看世界的志愿者鞠彬彬,“中国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梦想湾”全球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张瑜彬,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地区青年顾问、常年坚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的王凤竹,“舍己救人英雄大学生”、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张瑜……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
“本禹志愿服务队”像一团火温暖人心,点燃这团火的火柴,无疑就是徐本禹。
作为“感动中国”获奖者,徐本禹的故事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十年前,徐本禹考取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研究生,但他没有立即就读,而是为了兑现自己当年的承诺,来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后面的故事就是以“南湖居士”为名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长贴《两所乡村小学与一名支教者》里写的一样。在徐本禹的推动下,贵州大方县建成两所希望小学,大水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华中农业大学已经与当地小学建立了长期支教援助计划,学校每年委派固定数量的志愿者前往。这种接力式的支教行动,已经慢慢形成一种制度,给当地教育带来巨大变化。2007年末,徐本禹也先后当选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8月,一个爱心中转站——华中农业大学贵州支教基金成立了。学校破例为“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义工小组开设专用账户,由学校、媒体和专家教授共同进行监督管理。整整一个暑假,“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与身在贵州的徐本禹在武汉和贵州两地联动,核实受助对象信息并提供给捐资网友、处理海内外大量来信、银行转账、汇寄物资,大石小学176名贫困学生很快全部得到资助……此后,当地教育部门拨款29万元,加上学校捐款,建设“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因为被徐本禹的行为所感动,华农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的赵福兵走进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崇山峻岭,在业州镇七里坪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支教服务工作。不幸的是,2005年4月26日晚上,赵福兵在给同学们辅导功课时突然昏迷,经诊断为“松果体生殖细胞瘤伴瘤体破裂出血并脑水肿”,将自己22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支教的岗位上……
华中农业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益波也是深受徐本禹影响的人,因为爸爸妈妈在他两岁的时候就离他而去,自小由体弱多病的爷爷和奶奶抚养成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最亲的爷爷奶奶也相继而去,但他从未放弃一颗向上的心,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在社会和亲友的帮助下,他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并获得国家助学金。在学校期间,他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因为自己深刻的体会到贫穷的感受,他坚决要求加入学生会经济资助中心工作,以一种自信的姿态投入到服务贫困学生的工作中来。 上大四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胡益波认识了徐本禹。胡益波就默默发誓要向他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虽然他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每次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胡益波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在学校2013年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活动中,他第一时间向学校递交了自己的申请表。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和体检后,荣幸地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一。
“我一直在接受别人的帮助,虽然现在我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去为社会做贡献,但是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报社会。我能体会作为一个学生想读书但是又无法顺利读书的内心感受,所以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胡益波说,“在贵州支教一年,我沿着徐本禹大哥的路,将爱心之棒继续传递下去。”
研究生们的爱心接力
徐本禹影响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接着一批,在贵州如此,在华农更是如此。
2013年11月27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孩子们正在领取棉鞋的照片,微博写到,“冬天来了,鞋子到了,感谢好心人士顾先生,这个冬天孩子可以过个不冻脚的暖冬咯!”
上课、家访、社会调查、参加劳动……像发棉鞋这样一一对照的发放爱心物资,这样的工作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重复了10年。近10年来,学校先后派遣10批共66名研究生志愿者去贵州支教。每一位从贵州回来的支教团成员都自然成为了红杜鹃爱心社的成员。不同的是,现在的志愿者们能够接收到手机讯号,可以随时更新微博了。
10年前,这一切还无法想象。2004年下半年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刚奠基,学生们在四面透风的两层竹楼里上课。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在房顶才有微弱的手机信号。徐本禹支教期满后,这些孩子怎么办?2005年6月,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招聘支教志愿者,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在众多的报名者中,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曹建强和法学专业学生田庚最终脱颖而出。当年7月12日,曹建强和田庚踏上南下的列车,奔向贵州省大方县大石希望小学,接过徐本禹手中的那支“接力棒”。如今在财政部工作的曹建强仍然和山区的孩子们有联系,他回忆起支教的日子说:“每次遇到困难时,想想在贵州的支教经历,都会重新又振作起来。”
实际上,和徐本禹一样,曹建强、田庚的行动更多的是“自发”行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支教团出现在2006年。这一年,学校的支教活动“升级”,纳入了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这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在贫困地区小学支教的研究生志愿者群体。秦丽、张进和董桥峰3人成为了学校这一届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留校任辅导员的张进现在每年仍要回贵州去看一看。那段经历让他至今难忘。一次,他押运一辆装满了爱心物资的小货车到希望小学,山路的崎岖与泥泞让车在一个上坡处发生了意外,幸好没有人员受伤。车不能再开了,距学校还有四五里路,眼前只有一条很窄的泥泞小道。张进只好叫来四五年级的学生们一起搬运这些物资,“那么多歪歪斜斜的小身影背着几十斤的东西在泥泞的路面艰难的前行,我终身难忘。”
从一所乡村小学到更多学校,从贵州毕节到湖北恩施,研究生支教团区域逐渐扩大。从最开始的单纯的支教、到用专业力量引智扶贫、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春暖”行动等内容,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目前,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支教团已帮助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许多学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走出大山,多人进入大学深造。与此同时,志愿者们面向社会为当地小学募捐近10万册图书与价值100多万元的衣物,为20多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在志愿者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炉山希望小学、兴田希望小学、箐角希望小学等一批希望小学相继建成,改善了当地的基础办学条件。研究生支教团和红杜鹃爱心社一起,协调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已有200余名贵州省优秀骨干教师到武汉学习交流。
如今,这场爱心接力还在继续。2013年,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服务地增设了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支教点。2013年10月下旬,经济管理学院韩芳玉等13名同学成为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明年7月,小韩将延续10年前徐本禹走过的路,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一年。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2005年,徐本禹回到学校,“贵州支教基金”结束了它的使命。12月,在它的基础上成立了“红杜鹃爱心社”,徐本禹任首任社长。而后,“食科一家人”、 “植科一助一”、“阳光家园”等更多的爱心公益群体如雨后春笋在华中农业大学出现。到2006年,首届研究生支教团与红杜鹃爱心社成立时,“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主要框架已完全形成。其间,学校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包括附属小学,都对服务队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后勤集团捐出20万元,帮助成立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基金”,服务队的活动开始走上了项目化运作的道路。
回收矿泉水瓶、卖电话卡……一毛一块的劳动所得聚沙成塔。与一般做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不同,“食科一家人”的志愿者辛苦赚来的钱不是贴补自己生活之需,而是交给基金会,以资助比自己更贫困的学生;几个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教职工倡导组成的志愿者群体“阳光家园”,学生志愿者上门收集闲置衣物,这些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教职工志愿者负责分捡、清洗和消毒。他们在学生区搭建了一个“爱心超市”,将清洗和消毒的衣物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所得上缴给省慈善总会,慈善总会按照1:1匹配返还,用来进行公益救助;学校里还有一批“洋雷锋”,印度留学生马亚克是学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博士。3年前,马亚克在一次校内宴会上看到独居老人胡梅独自郁郁寡欢,上前询问后得知,老人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落寞,他就不断的往胡老太太家里跑。做家务,陪聊,购物扛东西……
2010年7月16日,园林学院大三学生、志愿者张瑜因救溺水邻居不幸牺牲。在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评选中,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后来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学院成立了“张瑜志愿服务队”开展助残爱老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重要一支。
对于志愿者的行为,华中农业大学团委书记李金发感慨地说:“志愿者既不是指挥者、也不是教育者,‘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尝试了多种公益方式,是在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