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和理念,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试图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 转变教学观念‘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师观;其次,大胆实践.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关注学生、关注发展、关注过程;最后,学会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但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24-03
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接触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的教材,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但是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我们老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新课程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伟大而又艰巨就表现在这里。少数专家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创新,上千万中小学教师把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样也是一种创新,而且是一种更伟大的创新。” ① 我们过去搞的是封闭式教学,衡量一个学生,主要看分数,为应付考试,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结果很多学生分数很高,但实际能力不强。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形成了内容单一、方法统一、管理专制、过程封闭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和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②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试图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的人才。现在和将来的人才,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各种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别是非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竞争、生存能力等等,还要具备勤奋向上,坚韧不拔等思想品格。这些素质的养成,靠教师在课堂上一张嘴,一支粉笔,搞“填鸭式”教学是达不到的。旧的观念和方法不彻底改变,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就是一句空话。可见,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既是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它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是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在考查、操作、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掌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两者之间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必然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又能进一步丰富个体的想象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更好理解。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计数器进行观察,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发现在计数器上9个数珠加一个是10个,那么9加上几时就等于10加上几减1。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9加几的计算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依靠自己的思维和操作找的计算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完善了自己对计算方法的认识。 (三)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过程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4、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都应十分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前,都要求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反思的同时,数学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概括和提炼。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自我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师生有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掌握好的、适合的、有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数学,使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适当使用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心里特点和认识规律,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教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教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出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目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识,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教具使用得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也可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二)巧用设疑,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技法。第一、比较设疑。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出示:24×3=?24×10=?为新课搭桥启思。再出示例题:每盒彩色笔24支,13盒一共有多少支?学生讨论解答。学生把13盒分成了10盒和3盒,分别算出支数,再算出一共的支数。此时,引导学生看书,对照比较,并设问:书上的竖式与自己的算法有什么异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好?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激起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观察设疑。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问: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回答后再设疑: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发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三)充分利用游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的话,有的同学很容易就走神了,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我们抓住他们的活泼好动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两种方法入手,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5,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然后小组合作把这些儿歌改成乘法口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高涨,学习效果非常好。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小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级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业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了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和脑同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辅助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某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1.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3.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4.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张先行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5.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6.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顽强的意志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常抓不懈。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多种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数学教好,真正发挥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 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后记中的一段话。
②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3页。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24-03
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接触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的教材,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但是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我们老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新课程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伟大而又艰巨就表现在这里。少数专家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创新,上千万中小学教师把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样也是一种创新,而且是一种更伟大的创新。” ① 我们过去搞的是封闭式教学,衡量一个学生,主要看分数,为应付考试,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结果很多学生分数很高,但实际能力不强。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形成了内容单一、方法统一、管理专制、过程封闭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和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②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试图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的人才。现在和将来的人才,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各种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别是非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竞争、生存能力等等,还要具备勤奋向上,坚韧不拔等思想品格。这些素质的养成,靠教师在课堂上一张嘴,一支粉笔,搞“填鸭式”教学是达不到的。旧的观念和方法不彻底改变,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就是一句空话。可见,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既是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它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是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在考查、操作、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掌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两者之间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必然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又能进一步丰富个体的想象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更好理解。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计数器进行观察,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发现在计数器上9个数珠加一个是10个,那么9加上几时就等于10加上几减1。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9加几的计算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依靠自己的思维和操作找的计算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完善了自己对计算方法的认识。 (三)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过程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4、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都应十分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前,都要求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反思的同时,数学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概括和提炼。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自我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师生有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掌握好的、适合的、有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数学,使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适当使用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心里特点和认识规律,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教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教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出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目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识,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教具使用得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也可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二)巧用设疑,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技法。第一、比较设疑。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出示:24×3=?24×10=?为新课搭桥启思。再出示例题:每盒彩色笔24支,13盒一共有多少支?学生讨论解答。学生把13盒分成了10盒和3盒,分别算出支数,再算出一共的支数。此时,引导学生看书,对照比较,并设问:书上的竖式与自己的算法有什么异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好?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激起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观察设疑。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问: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回答后再设疑: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发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三)充分利用游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的话,有的同学很容易就走神了,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我们抓住他们的活泼好动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两种方法入手,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5,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然后小组合作把这些儿歌改成乘法口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高涨,学习效果非常好。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小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级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业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了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和脑同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辅助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某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1.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3.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4.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张先行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5.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6.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顽强的意志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常抓不懈。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多种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数学教好,真正发挥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 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后记中的一段话。
②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