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点滴体会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很多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仍然处于一种词语理解层面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文言文缺乏帮助。文中,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就如何更好的开展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语文教学
  和不少的語文老师沟通交流发现,大家一致认为文言文好教。只要让学生把课文字面意思弄懂了,内容理解起来也就会畅通无阻,考试时也不像现代文那样,设置一些深层次问题,我们部分语文老师长期凭着这种经验和感觉来决定文言文教学内容,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和一篇文言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出发,教学结束之后,我们也是更多从怎么教进行反思,而很少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本身加以审视,这样我们文言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词语理解层面的浅层次滑动阶段,这样的文言文教学通常是劳而少功,或者劳而无功,下面我想从《烛之武退秦师》谈一些自己教授文言文的感受。
  一、感受烛之武的说辩能力,掌握一些沟通技巧。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一段引言带学生进入烛之武和秦王交锋的紧张的氛围。郑国大兵压境,形势危急,烛之武临危受命,深入敌军,仅凭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和秦伯展开了一场交锋,最终获得胜利,扭转了局面。纵观全文,一百余字折射出的不仅是烛之武过人的胆识,更是他那高超的说辩艺术。请同学们们说一说他高超的艺术体现在什么地方?同学们提到了事出紧急,烛之武却能完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开场单刀直入,同时也指出秦强郑弱,他艺术地把郑国从三国的矛盾中抽身出来,变成两国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从而使自己占据了主动,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烛之武冷静客观地分析战况,一下缩短了与秦伯之间的距离。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是秦晋围郑,而不是晋围郑呢,引导学生更深入体会烛之武说辩的艺术,晋国距离郑国近,而秦国距离郑国远,这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路途遥远,车马劳顿本为作战大忌,烛之武一语道破,权衡利弊,从地理位置上,灭掉郑国,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利的势必是晋国,于是一句“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想秦伯扪心自问也会发出同样的疑惑吧,那如何转弊为利呢,郑国虽然小,可好歹可以作为秦国攻伐道路上的驿站,而作为一国之君,最先考虑的当然是国家利益,听了烛之武深入浅出的剖析,在烛之武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强劲攻势下,秦伯的心理防线已全面坍塌,烛之武又乘胜追击提出晋可做过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之事,可烛之武岂肯善罢甘休,揭开层层迷雾,烛之武终于亮出了最后的底牌,那便是晋国不可遏止的野心,试想秦伯如何能够忍受,该何去何从,已不言而喻,烛之武大获全胜。 这样的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辩的技巧同学们有了更深入的领会,这样的说辩艺术用之于平常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不能少的。
  二、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深入的分析,细心的品味,烛之武说话的层次感,进入到言语的深处。而不是在表面滑来滑去。烛之武在《左传》中用125字,却有悚动大国,劝服春秋霸主之效。在说服秦王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只是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分析首先围郑,避其锋芒,以退为进;其次亡郑 ,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反面说理;再次存郑 ,舍郑会对秦有益;拉拢关系, 证明说理,援史,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瓦解同盟 ;最后,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析事推理。老师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的内容,体现了了烛之武多角度分析问题艺术,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论辩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左转》叙事艺术
  在前面的教学中,我们一起交流的烛之武的论辩的艺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烛之武是《左传》再现的烛之武,那是作者用叙事的妙笔来传达出来的烛之武,说辩之功和简洁的逻辑之美,二者相得益彰。文章的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在赏析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越国以鄙远同上一句是什么关系?如果要加上一个关联词,那应该加哪个词?是先诱之以利好呢,还是先陈述其害好呢?这一逻辑顺序能换吗?为什么?获利和对秦国没有害处有区别吗?前面有灭亡郑国和放弃攻打郑国的铺垫,此时再来提醒秦晋的关系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回顾整个说服秦国的过程,通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这125字简洁而不简单。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来了解句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通过能否互换顺序来了解文章内部的逻辑联系,这样去解读文本,长期训练就可以提高语言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述能力,对我们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想我们长期坚持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学生不仅收获的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更多是在一篇篇经典文章中收获了思辨能力和提高了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音乐表演在基层的艺术实践的途径相对缺乏,原因之一就在于基层的艺术实践平台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制度、措施、经验、形式等等方面还很稚嫩,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因而基层实践平台方面的建设应该引起重视。本文从基层的艺术实践的组织主体和活动主体出发, 在基层实践平台构建的意义和构建方式上进行了初步的建议和探索。  关键词:音乐表演 实践平台 建设  艺术实践是展示艺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有
期刊
摘要:21世纪,它是历史博物馆的新世纪。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有超过27,000座历史博物馆。欧洲历史博物馆的数量占世界历史博物馆数量的92.8%。虽然历史博物馆在我国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是从我国历史博物馆发展趋势的历史时期来看,历史博物馆的数量增长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由文化部和我国文化遗产局制定的未来15年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计划表明,我国的历史博物馆将在15年内将达到3000座。由于博物馆展示设
期刊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在《论语》中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探索《论语》中的孝道文化,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本文首先从“养亲、奉亲”、“敬亲、尊亲”的度解读了《论语》的孝道文化,随后从政府、社会和家庭三个层面探讨了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希望这些观点能够有效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关键
期刊
摘要: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丝绸之路》等记录片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见证,拍摄客观真实,场景细腻。片中有不少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有关的叙述,从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瑰宝。  关键词:《丝绸之路》;记录片;少数民族文化  1979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首次合作,拍摄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纪录片《丝绸之路》,在日本
期刊
摘要:谢赫是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编著的《古画品录》对后世的绘画以及绘画评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所提出的“六法”被视为中国绘画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六法”被视为中国画六法,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所在,而“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则被谢赫视为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本文通过解读与分析《古画品录》,探讨谢赫绘画美学思想对当代美术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谢赫 《古画品录》 气韵生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在工程项目中做好管理组织,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通过形式有效的管理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效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的发展带来帮助。
期刊
摘要:本文从笔者本人对《中国画论辑要》中“功能论”的理解出发,以唐代著名人物画《历代帝王图》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历代帝王图》中所体现的“功能”进行分析,根据该作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力求探究《历代帝王图》中体现出的“功能”。  关键词:中国画论辑要 、功能论 、历代帝王图 、阎立本  一、功能论的内涵  “功能论”一词出自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中国画的社会功能,从总体上说是一种审美作用,其中包括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而且因为和群众紧密关联,在群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上很有影响力。故而新时期文化管理单位必须要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引导群众文化健康开展,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文化当中去,让群众文化推陈出新提高档次,为知识型社会、和谐社会建构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文化工作;实践探析  前言:  在社会自治这个大前提下,群众文化不管是戏曲还是
期刊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是涵养的根本,文化是成功的基石。本文论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方法。  关键词:文化建设;意义;作用;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涵养的核心,是软实力、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良好形象的标配。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文化建设。  一、要用文化铸就灵魂。  灵魂是生命和事物存在的意义内涵和价值。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传播民族精神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戏剧小品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让戏剧小品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文化,那么就应该在深入了解戏剧小品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后,加强对戏剧小品的创新,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戏剧小品的表演、创作。  关键词:戏剧小品;群众文化;重要价值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价值  群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内涵价值。在当前更加多元化的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