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在转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变化,新的教学方法是否成功在于学生是否能良好地接受老师交予的文化。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缩小心理年龄差距是重要手段。
关键词:教学气氛 心理年龄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生可谓个个都是洁白无瑕的天使,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的优缺点是天生的,所以良好的培养很重要。纵观古今,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大多是“恐嚇式”或“威逼利诱式”的。当然,这些教育方法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小孩子的情感把握能力很差,主观性强,这就是所谓的“不懂事”。不过小孩子通常“吓唬吓唬”就不敢任性了。但是,近些年,各地报道的教师虐童的案件屡见不鲜,家长们对此也如惊弓之鸟,对老师的奖励并不放在心上,对惩罚倒是斤斤计较,甚至连一句批评的话语都可能招致投诉,这类形势对教师的工作影响很是严重。
教学任务是否成功,在于学生是否接受老师教与的文化。而教育是否成功,学生的接受程度及老师本身的管理方法是关键。
笔者在自己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家庭的孩子组成的总数56人的班级做了一些教学实验,这些孩子在家里多数缺乏课前家庭教育,可减小课前教育对本实验的影响,旨在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且轻松,最重要的是在和谐的气氛中提高教学质量。
一、 在“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一课中,我选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完课本知识后,当堂做了几个习题,每题做完即对答案,统计做对的学生人数,再讲解,如此过程反复练习。为了在此课程中也增加兴趣点,我教学生们一些算法的口诀。得出数据如下:做对人数:第一题 19人;第二题 26人; 第三题 31人;第四题 39人;第五题 43人;第六题 46人。
二、 在“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把自己当成学生,与学生们做起了“交易”这一缩小心理年龄差距的方法。我拿着钱包进了课堂。进门时,我抛起钱包问“这是什么?”整个教室里立马沸腾了。“钱包!”“包里有什么?”“有钱!”。“好!老师今天跟小朋友们做生意——交换人民币!要是算错了就把错的部分输给出题的人。”学生立马有些安静了。“1块钱可以换几角钱?”“10角!”“11角!”“哪个小朋友说的11角?我可是从你这里赚了1角钱哦!,想不想赚回来?”“想!”“那你给老师出3个题,要是我算错了,你就可以把钱赚回去!”学生立马很有兴趣了……整个“活动”进行得很顺利,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也很开心,很享受。随堂测试6个题,数据如下:做对人数:第一题 8人;第二题 13人;第三题 16人;第四题 18人;第五题22人;第六题 26人。
分析:实验一得出的教学效果比实验二的好。实验一的优势有符合小学生既往的学习习惯,注意力集中,课堂纪律好,学生学习认真。实验二的优势有课堂气氛活跃,学习过程轻松,学生主动性及参与性强。实验一的劣势有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过程不愉快。实验二的劣势有颠覆了学生既往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注意力分散。干扰因素有在“人民币的认识”方面,学生有课堂前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在家里已经对人民币有初步的认识。但是通过这两项实验可以看出,不论是“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还是“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对其的初次运算能力很差,也从侧面反映出不论教学内容是什么,学生只是熟悉背景(数字和人民币的认识),但是在教学前并不熟悉该内容的具体运算方法。这一结论也增加了两种教学方法放在不同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和可比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2)。但是,不论用什么教学方法,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且轻松,最重要的是在和谐的气氛中提高教学质量。(3)同时,把老师“变成”孩子也能更加促进和谐气氛的形成,减轻学生对老师的恐惧感。然而,尽管实验二这种缩小心理年龄差距的教学方法更适宜,但是教学质量却不高。在反复思索中,我想到一些细节:1、学生们都积极活跃地参加“活动”,答对的就真的懂吗?也许他是猜对的,这样反而给他造成过于盲目自信的心理状态。2、给学生的正确答案以肯定他的运算就稳定且自信吗?有的学生可能真的是算对的,但是课堂气氛越活跃,呼声越多,学生的注意力越不容易集中,最后只知道答案算对了,但是运算过程没有得到强化,在下一次的运算中就有可能出现错误。3、学生在“玩耍”中其实是迷茫的,那么多人在说,究竟听谁的?甲、乙、丙同学和自己用的算法不一样,最后都对了,那么谁的才是正确的?4、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更换方法是否给他们造成客观上的不适应? 5、我私下与部分学生交流了一下,学生说:拿钱买东西我们能算对,但是做题的时候就会做错。根据以上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实验:
在“100以内的加法”一课中,我改良了实验二。我给学生发了一套自己挑选的题。讲完课后,我告知学生先做题,每做完一题就对一次答案,随机点一名做错的同学上讲台演示他的算法。我对算法进行评价或纠正。然后由该同学出一道题,自己选择一名同学和我上台共同做这道题,其它同学也同时接受训练。假如都做对,则进行下一道题的训练。假如同学做得不对,我依上述方法继续讲解,假如我做得不对,我会再次演算,由同学“指导”,然后我会选择一个同学和我一起上台做题。这样,既可以给学生造成“老师跟他们一样接受训练是公平的假象”,又可以控制做题的“流量”,因为老师是可以控制这个题做得对与错的。而且,学生们看到老师跟他们一样也会做错题,通常很激动,而且非常愿意站出来纠正错误,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分析:此实验教学效果优于实验一、二;此实验继承了缩小心理年龄差距的应用,做到传统和创新的融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过程可控性强,教学方式新颖,教学气氛和谐,加强生活与学习的联系,效果肯定。
结论: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学方式改变是有必要的。能使教学气氛活跃,教学过程可控性强、教学方式创新又不失传统的教学方案是可取且有效的。缩小心理年龄差距是能使教学中的“和谐”进行下去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
展望:将来,新教学方式的探索可进一步放在同样教育背景下相同课程不同人群不同教学方案的对比研究中,以期进一步研究新教学方法在同样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别。总之,时代在进步,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教育及其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树青;《迪士尼乐园经营现状的文化解读》 [J]《商业时代》2010年32期。
(2) 周振宇;《漫谈有效的小学数学活动》 [J]《成才之路》 2012年05期。
(3) 蔡宏圣;《和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为例》 [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8期。
关键词:教学气氛 心理年龄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生可谓个个都是洁白无瑕的天使,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的优缺点是天生的,所以良好的培养很重要。纵观古今,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大多是“恐嚇式”或“威逼利诱式”的。当然,这些教育方法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小孩子的情感把握能力很差,主观性强,这就是所谓的“不懂事”。不过小孩子通常“吓唬吓唬”就不敢任性了。但是,近些年,各地报道的教师虐童的案件屡见不鲜,家长们对此也如惊弓之鸟,对老师的奖励并不放在心上,对惩罚倒是斤斤计较,甚至连一句批评的话语都可能招致投诉,这类形势对教师的工作影响很是严重。
教学任务是否成功,在于学生是否接受老师教与的文化。而教育是否成功,学生的接受程度及老师本身的管理方法是关键。
笔者在自己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家庭的孩子组成的总数56人的班级做了一些教学实验,这些孩子在家里多数缺乏课前家庭教育,可减小课前教育对本实验的影响,旨在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且轻松,最重要的是在和谐的气氛中提高教学质量。
一、 在“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一课中,我选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完课本知识后,当堂做了几个习题,每题做完即对答案,统计做对的学生人数,再讲解,如此过程反复练习。为了在此课程中也增加兴趣点,我教学生们一些算法的口诀。得出数据如下:做对人数:第一题 19人;第二题 26人; 第三题 31人;第四题 39人;第五题 43人;第六题 46人。
二、 在“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把自己当成学生,与学生们做起了“交易”这一缩小心理年龄差距的方法。我拿着钱包进了课堂。进门时,我抛起钱包问“这是什么?”整个教室里立马沸腾了。“钱包!”“包里有什么?”“有钱!”。“好!老师今天跟小朋友们做生意——交换人民币!要是算错了就把错的部分输给出题的人。”学生立马有些安静了。“1块钱可以换几角钱?”“10角!”“11角!”“哪个小朋友说的11角?我可是从你这里赚了1角钱哦!,想不想赚回来?”“想!”“那你给老师出3个题,要是我算错了,你就可以把钱赚回去!”学生立马很有兴趣了……整个“活动”进行得很顺利,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也很开心,很享受。随堂测试6个题,数据如下:做对人数:第一题 8人;第二题 13人;第三题 16人;第四题 18人;第五题22人;第六题 26人。
分析:实验一得出的教学效果比实验二的好。实验一的优势有符合小学生既往的学习习惯,注意力集中,课堂纪律好,学生学习认真。实验二的优势有课堂气氛活跃,学习过程轻松,学生主动性及参与性强。实验一的劣势有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过程不愉快。实验二的劣势有颠覆了学生既往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注意力分散。干扰因素有在“人民币的认识”方面,学生有课堂前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在家里已经对人民币有初步的认识。但是通过这两项实验可以看出,不论是“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还是“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对其的初次运算能力很差,也从侧面反映出不论教学内容是什么,学生只是熟悉背景(数字和人民币的认识),但是在教学前并不熟悉该内容的具体运算方法。这一结论也增加了两种教学方法放在不同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和可比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2)。但是,不论用什么教学方法,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且轻松,最重要的是在和谐的气氛中提高教学质量。(3)同时,把老师“变成”孩子也能更加促进和谐气氛的形成,减轻学生对老师的恐惧感。然而,尽管实验二这种缩小心理年龄差距的教学方法更适宜,但是教学质量却不高。在反复思索中,我想到一些细节:1、学生们都积极活跃地参加“活动”,答对的就真的懂吗?也许他是猜对的,这样反而给他造成过于盲目自信的心理状态。2、给学生的正确答案以肯定他的运算就稳定且自信吗?有的学生可能真的是算对的,但是课堂气氛越活跃,呼声越多,学生的注意力越不容易集中,最后只知道答案算对了,但是运算过程没有得到强化,在下一次的运算中就有可能出现错误。3、学生在“玩耍”中其实是迷茫的,那么多人在说,究竟听谁的?甲、乙、丙同学和自己用的算法不一样,最后都对了,那么谁的才是正确的?4、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更换方法是否给他们造成客观上的不适应? 5、我私下与部分学生交流了一下,学生说:拿钱买东西我们能算对,但是做题的时候就会做错。根据以上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实验:
在“100以内的加法”一课中,我改良了实验二。我给学生发了一套自己挑选的题。讲完课后,我告知学生先做题,每做完一题就对一次答案,随机点一名做错的同学上讲台演示他的算法。我对算法进行评价或纠正。然后由该同学出一道题,自己选择一名同学和我上台共同做这道题,其它同学也同时接受训练。假如都做对,则进行下一道题的训练。假如同学做得不对,我依上述方法继续讲解,假如我做得不对,我会再次演算,由同学“指导”,然后我会选择一个同学和我一起上台做题。这样,既可以给学生造成“老师跟他们一样接受训练是公平的假象”,又可以控制做题的“流量”,因为老师是可以控制这个题做得对与错的。而且,学生们看到老师跟他们一样也会做错题,通常很激动,而且非常愿意站出来纠正错误,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分析:此实验教学效果优于实验一、二;此实验继承了缩小心理年龄差距的应用,做到传统和创新的融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过程可控性强,教学方式新颖,教学气氛和谐,加强生活与学习的联系,效果肯定。
结论: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学方式改变是有必要的。能使教学气氛活跃,教学过程可控性强、教学方式创新又不失传统的教学方案是可取且有效的。缩小心理年龄差距是能使教学中的“和谐”进行下去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
展望:将来,新教学方式的探索可进一步放在同样教育背景下相同课程不同人群不同教学方案的对比研究中,以期进一步研究新教学方法在同样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别。总之,时代在进步,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教育及其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树青;《迪士尼乐园经营现状的文化解读》 [J]《商业时代》2010年32期。
(2) 周振宇;《漫谈有效的小学数学活动》 [J]《成才之路》 2012年05期。
(3) 蔡宏圣;《和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为例》 [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