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孩子同时诞生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2365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与孩子同时诞生
  坐月子的习俗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称“月内”,为产后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从医学角度看,它是女性渡过生理转折的关键时期。而它的心理意义其实更重大,象征着女性进入一个新的生命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有关自我,有关关系等等的困惑,层出不穷。不少女性因此陷入对他人的抱怨、索求,产生愤懑、焦虑、恐惧等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
  事实上,责问别人,向别人追讨,背后隐藏的是自己主权的交出、力量的交付。
  只有向自己提出第一个问题,启动自我觉察时,女性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仅是对于家庭的责任,也是自我成长的责任。
  生命的孕育,从一枚卵泡开始。
  坐月子,是新生命的诞生,也是作为母亲的女性,她的再次诞生。
  月子里,那一只意味深长的蛋
  “坐月子时,娘家拿来鸡蛋和母鸡。他妈妈居然把鸡蛋给其他人吃,还把鸡养起来,留着下蛋。”电视调解节目中,女当事人说着18年前的事。
  “我很生气,跟丈夫说了。他根本不站出来为我说话。他真没用,一点心都没用在我和孩子身上。”她诉说气愤时都怏怏的,哀莫大于心死的样子。
  无独有偶,就在前一天调解里,一名60岁的妇人讲起憋屈的婚姻,也提到蛋。她頭胎生了儿子,婆家没买滋补品,只有娘家送来200个鸡蛋。这在当时当地,算较拿得出手的贺礼。她记得,蛋,自己只吃了30多个。其余的不知谁吃了,或是被婆婆拿去卖了。她一脸忿忿然。
  更早之前有场调解,女当事人说,坐月子时本不能吹风,可婆婆为方便次日早上鸡好出笼,夜里都不关紧大门,虚留一道缝。她为此落下心病,觉得在婆婆眼里,做儿媳的比不上那窝鸡。
  都是月子里的女人,都和鸡、鸡蛋过不去。听来不可思议,可为何会这样?
  节目里男评论员说,这些女人太小心眼。我笑了,告诉他,与其说这些女人在意一只蛋,不如说在意其上附着的深意。鸡蛋不过是象征物,它代表很多东西。
  鸡蛋可以代表尊严。在农村,母鸡是女性生育力的象征。“生孩子”和“下蛋”常被类比,或隐喻。也许以形补形,不富裕的年代,鸡、鸡蛋是月子里女人几乎唯一的滋补品,是专享。若不经她允许,被他人享用,她会感觉被剥夺被轻视。
  鸡蛋可以体现价值感。不是“家中顶梁柱”的女人,做的都是琐细家务,得不到重视。十月怀胎,用血肉之躯孕育一个生命,就算难得的“大事”。非常时期,都得不到精心照顾,可想女人会多么沮丧。
  鸡蛋也可能彰显地位、存在感。一个女人从“父母屋檐下”到“婆家屋檐下”,经历了一次生命的移植。融入需要时间,需要磨合。而坐月子,是第一个体现婆家是否对她上心的关键期。可想,她会对旁人一举一动多么敏感。
  生下孩子,对女人是个信号,意味着小家庭起步。此时,她对伴侣有极强烈的依赖感和期许,希望他独立、强大,借两人共同创造的小生命的到来,逐步脱离原生家庭。他成为一家之主,给自己和孩子以支持,她才能真正住在“自己屋檐下”。所以,从对鸡蛋的态度,女人看见的,是伴侣能否满足她的心理需求,能否替她代言,能否保护她。
  女人的心绪错综复杂,男人的成熟缓慢滞后,月子期各种矛盾便浮出水面。时光更迭,地域变换,关于鸡蛋的冲突,又可能演变成房产归属、去不去月子中心、丈夫体贴不足、选哪家月嫂的冲突。有的家庭平稳过渡,更多家庭则埋下不和种子,在日后某天,引燃成为硝烟战火。鸡蛋之类,不过是一个口实。
  责怪别人,容易;直面内心焦灼、恐惧、对生活的束手无策,承认逃避责任,困难。
  女性当然有权选择如何活,只是有的路,会将人引向无解的痛苦。
  月子里,那莫名其妙的厄运走向
  小雯的怀孕来得措手不及。公婆家三室两厅,匆忙安置了主卧做婚房。几个月后,一个女婴出生了。
  婆婆已退休,正好帮着带孩子。婆婆还不错,每天煲汤,鲫鱼汤、鸡汤,换着花样。小雯却不想吃。汤太寡味,小雯说加点佐料。婆婆摇头:“吃下的东西会变成奶水,辣椒、重盐不合适,宝宝要上火。”难道自己是人形奶牛?小雯喝汤喝出郁闷来,干脆拒绝享受特殊待遇。婆婆觉得她不领情,犯了嘀咕。
  小雯更烦的,是坐月子好无聊。每天睁眼就得喂奶。孩子哭了,得猜测需要什么。孩子睡得久,会担心;不睡,又觉得好吵人。视线就没法离开孩子。
  家里所有人都围着孩子转。今天拉了几次?吃了几顿?喂奶间隔几小时?她打个喷嚏放个屁,都会逗大家笑好一阵。紧挨在孩子身边,小雯却觉得被冷落。她渴望被人关心,可是没有。
  婆婆在书房搭了单人床,让儿子志明去睡,说他白天要上班,必须休息好。坐月子的女人不辛苦?孩子可是两个人的。小雯希望丈夫躺在身边,喂奶时也能搭把手。周末,小雯让丈夫进卧室睡,他犹豫推辞,说赶文件。真赶文件?小雯觉得未必。丈夫说:“宝宝长得多好,我妈照顾得挺到位。”小雯捕捉到他的潜台词——“有我妈在,就没我什么事了”。
  孩子满月后的一天,婆婆说好久没打牌,几个老姐妹约,下午去可不可以。小雯不舒服,但没吭气。独自在家时,小雯侥幸地想,只要孩子一直睡,还是挺轻松。
  可不一会,孩子醒来,哭得声嘶力竭。喂奶,换尿不湿,依旧哭。小雯手足无措,也哭了。婆婆在打牌,此时叫回肯定不高兴,小雯只好给妈妈打电话,让她请假来帮忙。婆婆回家看到亲家母,很诧异,听了小雯的解释,有些不悦:“你怎么不给我打电话?”
  “现在的孩子啊,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太差。一当妈,就扛不住。”小雯妈打圆场,自责教女无方。小雯瞪了妈妈一眼。婆婆看到,撇嘴:“我天天照顾月子,就今天透了口气,怠慢了。”   那天开始,小雯感觉婆婆开始给脸色看。不久,公公请来保姆。婆婆基本成了甩手掌柜,甚至有点对小雯视若无人。小雯很难过,觉得没做错什么,就落入糟糕境况。她想逃离,便催丈夫买房。
  但小两口刚工作,拿不出首付款。小雯想借钱,婆婆一口拒绝。小雯让丈夫找亲友借,借不到。有人说漏嘴,说小雯公婆打了招呼,不让借。小雯很气,说不买房也可以,但公婆得把现有老房过户给小两口。她想要个心理平衡。
  公婆怒了,说小雯啃老,不知感恩。小雯跟爸妈诉苦,他们立刻跟亲家交涉。气头上,彼此都说了难听话,结果可想而知。
  接着,孩子生病,丈夫病倒,焦头烂额。孩子住院期间,婆婆没来过一次。丈夫带病前来,心力交悴的样子。小雯突然好后悔嫁给了他。
  所以女儿出院时,小雯回了娘家,“那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她跟志明说过不下去了。他叹气,说现在买房不现实,要不租房吧。
  小雯更心灰,觉得从头到尾,丈夫都没理解她。在她眼里,若丈夫总能坚定地支持她,那一切就不成问题,婆婆的不周也能谅解。
  志明确有不成熟处,比如逃避责任,比如婆媳有矛盾时,总想息事宁人,却让两边都不满。然而小雯也问题多多,不够独立,照料孩子时情绪化,本就是生活能力低下的表现。且她执著于比较婆婆和亲妈对自己的态度,不够客观,有失偏颇。
  无力解决眼前困境,她转而计划买新房,以为是出路,其实是转移焦虑。让战火升级为两个家庭的矛盾,更是不理智。
  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反应了一种内在逻辑——所有错都是别人的错。这让旧问题不断衍生新问题。小雯外表已成年,内心依然是孩子。所以,与其在责备他人中,走向家庭的破裂,不如从坐月子起步,将当妈看成女性的再次诞生。
  内在不平安,也许源于旁人言行,但实质,来自如何看自己——是否认可、拥抱自己。
  内在丰盈,“鸡蛋”便不成问题。存在感、价值感、幸福感,都源于自内而外的笃定。
  从月子起步,当妈是女人的成年礼
  一个80后女性说,父母为她做过很多事,最让她感动的,却是拒绝帮她带孩子。
  之前,父母总觉得年轻时不会疼孩子,欠了大女儿的,就把歉意报偿在小女儿身上。溺爱程度“令人发指”,没事就跑去给小女儿洗衣做饭,临走还留下零花钱。
  直到一天,小女儿怀孕38周时,毫无预兆地,母亲把她叫去,宣布:“等你出了月子,我和你爸就不再帮忙了。我俩想到处走走,喜欢哪里,就在哪长住。我们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了,你们才是孩子的父母,自己想办法吧。”
  小女儿震惊了好几天,继而陷入深深的恐惧,好似養尊处优的公主将被流放。
  婆婆早逝,公公重病,完全不能指望。人生最艰难时,疼惜自己的父母竟撒手不管了。小女儿逢人就抱怨父母“好自私”,依然化解不了焦虑与害怕。
  糟糕的情绪中,孩子降生。小女儿才发现,或许自己才是最自私的人。
  整个月子里,她没露过笑脸。因为赌气,她从早到晚都自己带着孩子。乳头龟裂的疼痛、新生儿的屎尿屁、睡眠不足的烦躁,她想用近乎自虐的方式累垮自己,让父母自责。累着累着,她却莫名清醒起来。
  她问自己:“我在恐惧什么?恐惧承担一个母亲的责任?恐惧自己没能力面对将来一切?我在抱怨什么?父母没义务帮忙带孩子,他们为我付出一生,从未想过索取,我却对他们记了大过,只为他们唯一一次为自己做了个决定。是我,从未思考过如何奉献。”
  一旦想法清晰,意想不到的事接二连三发生。
  她向单位申请延长产假,开始一年的全职妈妈生活。一年里,她的很多观念被重塑,重新发现了一个自己,挖掘出诸多能力。
  从前她作息习惯不好,现在为了孩子,她晚上9点睡早上6点起,睡眠质量大大提高,再也不为闲愁伤春悲秋。从前她拖延症严重,现在,太多事情催她快马加鞭,高效极了。从前她懒散成性,如今闷在家里,她担心与社会脱节,便见缝插针背书做题,考过了中级职称。
  从前她总嫌母亲小题大做。直到独自带孩子,再小的感冒也变成头等大事,她才意识到母亲的不易。从前她总嫌父亲走路慢,直到自己带孩子,一遍又一遍,把晃晃悠悠学走路的儿子从地上扶起,她才学会了耐心与等待。对父母,她多了感恩之心……
  父母的放手与退出,给了小女儿一个难得的空间。在其中,她困惑着,思索着,改变着,行动着,终于长成令她骄傲的自己。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1948年8月,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们自编自演了一出话剧:吴家二小姐贻芳,才貌双全,年过30岁仍待字闺中。有好事者问“为什么不结婚”,她微笑着回答:“我在等一个合适的人。”三年后,一个英俊的男人前来求亲,吴贻芳欣然应允。是谁让她青眼有加?是“教育之神”。  “吴贻芳嫁给教育”,一时传为佳话。那一年,她执教金陵女大,已整整二十年。  1893年,吴贻芳出身于官宦之家,守旧的父亲让她和姐姐裹小脚,学女红
期刊
任何时代,文学都是我们不可匮缺的养料。回望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出版业都被文学喂养和激发,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创作的人,无不期待着伯乐从天而降。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都遇到伯乐,他就是美国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的麦克斯·珀金斯。他慧眼识才,出版了很多名作家的处女作,既修改他们的书稿,也疗愈他们的心灵。以珀金斯传记为题材的电影《天才捕手》所讲述的,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由于耳疾,珀金斯在任何时候都戴着帽
期刊
忙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难免焦虑。焦虑时,就选择读书,在文字里寻找宁静和力量。与其焦虑明天的阴晴,不如现在好好过。若你也喜欢读书,愿意与我们分享,请与我联系:[email protected].  《当下的力量》  【德】埃克哈特·托利 著 曹植 译 中信出版社  多年蝉联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畅销全球五百多万册。不仅仅是一本书,还蕴含着活生生的能量,每次阅读,都会有
期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是落后和贫瘠的代名词。有能力的人总是争先恐后地离开故土去追逐更好的生活,只留下孩子和老人在村口翘首以待。于是,乡村日益凋敝,留守的孩子们在长大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逃离。但有位叫王茜的姑娘在逃离乡村融入城市后又主动回到了生养自己的故乡。她说:“我希望乡村重新恢复生气,也希望母亲和孩子不再分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  从懂事起,王茜就盼着离开家乡。她生于河南柘城县,那儿是全国著
期刊
因为是非裔,她承受更多残忍,直面灰暗,却不由分说爱上芭蕾舞。2016年,她终于将芭蕾界的种族壁垒击得粉碎,从睡地板的贫民窟女孩,蜕变为世上最杰出的舞团台柱。  她用勇气、专注、自律告诉世人:内心美丽的人,才能在舞台上站得长久。  不由分说爱上它  那天,整个剧场极度安静,严苛的教练淘汰了许多白人舞者,现场气氛降到冰点,谁都不敢大出一口气。这是她最后一次机会,过不了关,直接走人。手心里全是汗,她仍鼓
期刊
蔓玫,知乎网上的植物大神,有110038位粉丝,收获了198561个点赞。她用几支彩色铅笔、一个速写本,成了植物插画界的“女神”,出版有《草木集》《节气手帖》等植物图书。  但没人知道,她曾在抑郁深渊里苦候多年。医生再三鉴定后说她“能活到现在,算是个奇迹”。如今她说,好在,寸草不生的岁月里,还能寻觅到看似无力的花朵,它们可以伸出蜿蜒的根,把黑暗的能量一点点消解和感化。  唯见植物如故人  年少时,
期刊
【开栏语】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力开展“巾帼心向党,喜迎十九大”活动,本刊从这期开始,以“砥砺奋进的五年·妇女事业发展篇”为宣传主题,陆续展示近年来在江苏省妇女事业大发展中涌现出的杰出女性的先进事迹。用辉煌的业绩鼓舞人心,用美好的前景催人奋进,引导广大女性成长自我,奉献家国。  甜美笑容、娇小身材的她,在庭审中却是另一副模样——一身制服衬托,面色
期刊
世界如此美好  卓君梵从小喜欢画画,2014年从澳门理工大学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希望在艺术设计领域开拓出一片天地。卓君梵的父亲从事专业化工,主要经营洗发水、洗手液、香皂等家庭洗化用品,他希望女儿回广东东莞接手自己的事业。  回到东莞,不但自己的所学没了用武之地,一切都要重新开始。理想与现实争执不下,卓君梵很迷茫。  “如果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就去旅行吧。”想到小时候临摹过的敦煌石窟壁画和书上的敦煌
期刊
她是在菜市场出售生鲜、调味品的小摊主。有人说她有国际范儿,因为除了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和英语之外,法语、日语也会来上几句。  可是她的国际范儿,并非只因为“能说会道”,更因为她坚持精品化、社群化,以及“两化”之外的“文创化”。  一进菜市场,惊艳扑面而来,每一个摊位都像画儿似的,干净、整齐、艳丽:银耳都被剪成花的样子,一朵一朵层次分明地绽放;青菜一律小捆摆放,与中间的西红柿、西葫芦,最上面的大个儿冬
期刊
46岁的杨凌,现任镇江市花山湾社区卫生服务站主任。  近20年来,她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却赢得许多人的信赖和爱戴,被亲切地称为“最美社区医生”和“雷锋式的好医生”。  杨凌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十佳医德标兵、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践诺誓言,困苦却激情燃烧的岁月  1992年,杨凌考入镇江医学院后,第一节课,就是举起右手庄严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