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冰点》作为中国青年报专题特写版,以《北京最后的粪桶》开篇,继而《青春无战事》、《不合时宜的人》、《金钟响在大山里》、《破碎的绿》等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首次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中央媒介新闻着力表现的对象,令人耳目一新。从此,以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为报道对象的平民化人物通讯登堂入室,开始接近媒体,与社会对话。
与传统的人物通讯相比,平民人物通讯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诉求平台,为个性人物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话语空间,而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则使人物通讯多了色彩与活力,使读者有了更多心灵的共鸣与感动,他们从这些平民的各色人生中体验到作为人的个体的理想、欲望、善恶、抗争与成败得失,同时也发现人性中共同的弱点与悲哀,借此反省自我、提升自我,这对于加强人与人心灵沟通,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这类人物,怎样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拨动读者的心弦?
在真实中挖掘小人物身上的与众不同。高尔基说:“我无论写谁,即使他是时代最伟大的人物,我一定要在他身上找到不一般的,哪怕乍看起来是奇怪的特征,当读者窥见这些特征时,我会迫使他们内心发出微笑。”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虽有不同,但在人物刻画的手法上却有相通之处,“个性”往往是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的地方。
“平民”人物多是来自生活的大量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不是大大小小新闻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也不是时代潮流的代表,更不是时代精神的典型。但是他们和劳模、英雄们一样,都有闪光点和不同之处。如《冰点》栏目中330期中《俺是妈妈》一文,一对靠捡垃圾为生的夫妻叶辛和陈荣,在养育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困难的情况下,还养育着捡到的5个弃婴(3个豁嘴,1个心脏病),而且是倾囊为他们治病。在这一“弃”一“捡”中,人性的善良与美丽代替了“冰冷”的血缘亲情,当记者问将来会不会把这些孩子送到福利院或孤儿院时,陈荣是这样回答记者的:“不送不送,要送,早就送了。俺早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了,刚生下来俺就喂,就差怀那9个月的孕了。孤儿院,那里是阿姨,在这儿,俺是妈妈。”朴实无华的语言彰显着人世间最伟大的超越血缘关系的真爱。叶辛和陈荣教育孩子们,一要刻苦学习,在困难的时候,要有目标;二要劳动,能吃苦,靠劳动吃饭,不丢人;三要心地善良,大儿子天生也是这么做的,在学校填表时,父母职业一栏就写捡破烂。
叶辛和陈荣是芸芸众生中渺小的一员,并且还是这渺小中的弱者,但是不管他们在经济上怎样困窘,却坚守着“人性”的良知,与社会上“为富不仁”者比,与丢弃亲生骨肉者比,与“见死不救”者比,他们夫妻是精神的巨人,是社会的楷模,是时代所呼唤的英雄。文学作品在虚构中追求艺术的真实,以此打动读者,而新闻作品根本用不着艺术真实的雕琢,本身就是真实的,只要我们抓住人物的个性,就更能够感染和打动读者。
精心!择有新意的细节。写人物,细节描写必不可少。美国名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择具体形象而精彩的细节,能够更为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增强人物的感染力。
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是“零件”,是“细胞”,只有形象、生动的“零件”和“细胞”,细节才能像珍珠一样在文章中闪闪发光,焕发最大的魅力。解放军报社著名的军事记者江永红写的《孙铁锤传奇》,之所以成为名篇,最主要得益于他成功驾驭了细节描写。据说,在这之前有许多作者写过孙铁锤这个“傻得可爱、憨得在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然而,都忽视了他的个性。江永红独辟蹊径,重点从交代孙铁锤如何传奇入手,整篇也紧紧抓住“奇”字做文章。如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他一顿能吃连队的包子24个,力气过人。在山沟当饲养员时,几只狼来叼猪。他追着狼打,抓住一只小狼崽,攥着后腿一撕两半。不久,在山上打草的两个小姑娘被几只狼包围,他闻声冲上去,一只胳膊一个姑娘,冲了出来。”作者就是用以上一个个的细节描写说话,将“孙铁锤”这个人物写得呼之欲出。
细节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一篇人物通讯是否有现场感、立体感,能否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往往还取决于细节!择得是否新颖别致、恰如其分与平民化。《俺是妈妈》一文中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如:
天生是个大眼睛,挺白净的少年,正帮一个妹妹梳头,梳出俩“冲天锥”。小姑娘冲着我喊:“阿姨,我叫萌萌,她们都是捡来的。”看萌萌又秀气,又健康活泼的,我问老叶:“她也是捡来的?”
话音未落,就见天生冲我又是挤眼又是摇头。
趁萌萌没注意,天生溜到我身边,贴耳边说:“阿姨,千万别说她是捡的,要不她又要哭了。”
陈荣再进屋时,手里端着一盖帘的饺子。她搁下饺子,抱起床上直哭的孩子,要给她喂奶。她在碗里倒上奶粉、白糖和开水,又抓起一只馒头,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泡到奶水里,然后使勺子喂。孩子一下就不哭了,大口大口地吃。
细节的描写,让每个出场的人物“活”在读者眼前,天生是懂事的,萌萌是可爱、天真的,陈荣是爽快、利索的,这个家庭是特殊的、忙碌的、贫穷的,但却有着天下所有美满家庭的其乐融融。陈荣捡萌萌时,萌萌已经没气了,“她一边哭一边解开自己的棉裤,把孩子贴在肚子上焐”。陈荣此后又捡了4个孩子,全是豁嘴,但遇到每个孩子的时候,都毫不犹豫地抱回家。陈荣是伟大的,因此在陈荣家的墙上有面锦旗,上书“伟大的母爱”,是一个做锦旗的年轻人送的。那个年轻人说:你是这些可怜孩子的妈妈,也是我们大家的妈妈,我也叫你一声妈妈吧。这个年轻人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中国还是一个以平民为基础的国家,这个“基础”不仅指人数上的,而且还指价值上的。平民价值的肯定,不仅是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情感和内心尊严需要得到肯定的问题,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在发展变迁中的价值!择和扬弃的问题。平民人物通讯在为平民百姓呐喊中,关注着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呼唤着平民情感、平民价值的回归,在现代化日渐喧嚣的声浪之中,做大众的贴心人、“代言人”,这是新闻价值的回归。正如《冰点》栏目编辑李大同所说:“新闻的最高使命,绝不是‘记录’下来一点什么,以后供个把历史学家来做资料。恰恰相反,新闻如果不能影响今天,那才是失职和对我们职业天条的亵渎。新闻的使命在于‘影响’当代而不是‘记录’当代。平民人物通讯让新闻的视野更为开阔,使作品更有现实解读意义,离读者、离民众更近。”
参考文献:
吴震华:《人物通讯的平民化探析》,《当代传播》,2005(5)。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报社)
编校:杨彩霞
与传统的人物通讯相比,平民人物通讯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诉求平台,为个性人物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话语空间,而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则使人物通讯多了色彩与活力,使读者有了更多心灵的共鸣与感动,他们从这些平民的各色人生中体验到作为人的个体的理想、欲望、善恶、抗争与成败得失,同时也发现人性中共同的弱点与悲哀,借此反省自我、提升自我,这对于加强人与人心灵沟通,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这类人物,怎样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拨动读者的心弦?
在真实中挖掘小人物身上的与众不同。高尔基说:“我无论写谁,即使他是时代最伟大的人物,我一定要在他身上找到不一般的,哪怕乍看起来是奇怪的特征,当读者窥见这些特征时,我会迫使他们内心发出微笑。”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虽有不同,但在人物刻画的手法上却有相通之处,“个性”往往是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的地方。
“平民”人物多是来自生活的大量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不是大大小小新闻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也不是时代潮流的代表,更不是时代精神的典型。但是他们和劳模、英雄们一样,都有闪光点和不同之处。如《冰点》栏目中330期中《俺是妈妈》一文,一对靠捡垃圾为生的夫妻叶辛和陈荣,在养育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困难的情况下,还养育着捡到的5个弃婴(3个豁嘴,1个心脏病),而且是倾囊为他们治病。在这一“弃”一“捡”中,人性的善良与美丽代替了“冰冷”的血缘亲情,当记者问将来会不会把这些孩子送到福利院或孤儿院时,陈荣是这样回答记者的:“不送不送,要送,早就送了。俺早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了,刚生下来俺就喂,就差怀那9个月的孕了。孤儿院,那里是阿姨,在这儿,俺是妈妈。”朴实无华的语言彰显着人世间最伟大的超越血缘关系的真爱。叶辛和陈荣教育孩子们,一要刻苦学习,在困难的时候,要有目标;二要劳动,能吃苦,靠劳动吃饭,不丢人;三要心地善良,大儿子天生也是这么做的,在学校填表时,父母职业一栏就写捡破烂。
叶辛和陈荣是芸芸众生中渺小的一员,并且还是这渺小中的弱者,但是不管他们在经济上怎样困窘,却坚守着“人性”的良知,与社会上“为富不仁”者比,与丢弃亲生骨肉者比,与“见死不救”者比,他们夫妻是精神的巨人,是社会的楷模,是时代所呼唤的英雄。文学作品在虚构中追求艺术的真实,以此打动读者,而新闻作品根本用不着艺术真实的雕琢,本身就是真实的,只要我们抓住人物的个性,就更能够感染和打动读者。
精心!择有新意的细节。写人物,细节描写必不可少。美国名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择具体形象而精彩的细节,能够更为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增强人物的感染力。
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是“零件”,是“细胞”,只有形象、生动的“零件”和“细胞”,细节才能像珍珠一样在文章中闪闪发光,焕发最大的魅力。解放军报社著名的军事记者江永红写的《孙铁锤传奇》,之所以成为名篇,最主要得益于他成功驾驭了细节描写。据说,在这之前有许多作者写过孙铁锤这个“傻得可爱、憨得在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然而,都忽视了他的个性。江永红独辟蹊径,重点从交代孙铁锤如何传奇入手,整篇也紧紧抓住“奇”字做文章。如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他一顿能吃连队的包子24个,力气过人。在山沟当饲养员时,几只狼来叼猪。他追着狼打,抓住一只小狼崽,攥着后腿一撕两半。不久,在山上打草的两个小姑娘被几只狼包围,他闻声冲上去,一只胳膊一个姑娘,冲了出来。”作者就是用以上一个个的细节描写说话,将“孙铁锤”这个人物写得呼之欲出。
细节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一篇人物通讯是否有现场感、立体感,能否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往往还取决于细节!择得是否新颖别致、恰如其分与平民化。《俺是妈妈》一文中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如:
天生是个大眼睛,挺白净的少年,正帮一个妹妹梳头,梳出俩“冲天锥”。小姑娘冲着我喊:“阿姨,我叫萌萌,她们都是捡来的。”看萌萌又秀气,又健康活泼的,我问老叶:“她也是捡来的?”
话音未落,就见天生冲我又是挤眼又是摇头。
趁萌萌没注意,天生溜到我身边,贴耳边说:“阿姨,千万别说她是捡的,要不她又要哭了。”
陈荣再进屋时,手里端着一盖帘的饺子。她搁下饺子,抱起床上直哭的孩子,要给她喂奶。她在碗里倒上奶粉、白糖和开水,又抓起一只馒头,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泡到奶水里,然后使勺子喂。孩子一下就不哭了,大口大口地吃。
细节的描写,让每个出场的人物“活”在读者眼前,天生是懂事的,萌萌是可爱、天真的,陈荣是爽快、利索的,这个家庭是特殊的、忙碌的、贫穷的,但却有着天下所有美满家庭的其乐融融。陈荣捡萌萌时,萌萌已经没气了,“她一边哭一边解开自己的棉裤,把孩子贴在肚子上焐”。陈荣此后又捡了4个孩子,全是豁嘴,但遇到每个孩子的时候,都毫不犹豫地抱回家。陈荣是伟大的,因此在陈荣家的墙上有面锦旗,上书“伟大的母爱”,是一个做锦旗的年轻人送的。那个年轻人说:你是这些可怜孩子的妈妈,也是我们大家的妈妈,我也叫你一声妈妈吧。这个年轻人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中国还是一个以平民为基础的国家,这个“基础”不仅指人数上的,而且还指价值上的。平民价值的肯定,不仅是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情感和内心尊严需要得到肯定的问题,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在发展变迁中的价值!择和扬弃的问题。平民人物通讯在为平民百姓呐喊中,关注着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呼唤着平民情感、平民价值的回归,在现代化日渐喧嚣的声浪之中,做大众的贴心人、“代言人”,这是新闻价值的回归。正如《冰点》栏目编辑李大同所说:“新闻的最高使命,绝不是‘记录’下来一点什么,以后供个把历史学家来做资料。恰恰相反,新闻如果不能影响今天,那才是失职和对我们职业天条的亵渎。新闻的使命在于‘影响’当代而不是‘记录’当代。平民人物通讯让新闻的视野更为开阔,使作品更有现实解读意义,离读者、离民众更近。”
参考文献:
吴震华:《人物通讯的平民化探析》,《当代传播》,2005(5)。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报社)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