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提出了五个对接,各职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探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本文主要介绍我校电子专业在构建与五个对接相适应的课程建设中的实际做法。
【关键词】五个对接 电子 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教改尝试,这里笔者将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电子专业)在课程改革中的尝试和实际做法作简要介绍,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找准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确立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我们在2011年下期组织了电子专业专业课教师开展了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调研了海尔、格力、TCL 、四川凯越光电、柏狮光电以及当地多家家电维修店、四川职业学院、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16家大中型企业和单位。调查涉及电子电器制造、产业和维修、销售等领域。调查的对象有一线员工、毕业学生、班组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长、企业老总等,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深入企业考察、与负责人和员工交谈等形式,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企业对中职学生的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及中职生今后的升迁途径,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确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确定学科课程标准提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通过对调查情况详细分析,并经过分类、归纳、总结,形成了电子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电子电器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安全意识和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产品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从事电子电器产品装配、检验、调试、维修能力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通过调研,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切合中职学生实际、企业需求,更能体现人才成长的需要。
2.改革课程结构 创新育人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结构需求,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232"课程体系。即: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两条腿走路即"2";课程结构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企业实习课,并开设三个专门化方向"3";课程内容实现与双证书对接,即"2"。
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为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类为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采用基础平台加专业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开设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技术应用等基础平台课。开设三个专业门化方向,即:电子产品装配方向、家电维修方向和维修电工方向。专业技能课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转岗的能力。
第三类为企业实习课。我们将教育部规定的顶岗实习一年分散到各学期:第一学期军训一周、企业见习一周,着重培养学生国防意识、爱国爱党爱军队的思想品质、训练学生遵章守纪、一切行动听指挥、适应集体生活,增强对企业感性认识,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主要利用寒暑假),学生到企业参加四个月企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体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体会挣钱艰辛,通过实习还可挣回近三年学费,并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生分别到企业专业对口实习两周,熟悉企业、熟悉工作岗位、增强专业技能;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强化技能、实现学生到技术工人身份的转换,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三年中,各专业三类课程比例大体相当,文化基础课1154学时,专业技能课1220学时,实习课累计1320学时,各约占三分之一。调整后的课程结构既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制三年,其中在企业顶岗实习累计一年的要求,也更加符合中职生从学生向技术工人转换的成长特点。
3.按企业要求设置课程,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学校与广东大东俊通、重庆海尔集团、格力电器、富士机电、四川凯越光电等多家企业和区域多家家电维修店签定了校企合作、定单培训协议。我们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联办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企业定期接受实习学生;学校聘请工程师、技术员到校上课等。比如,去年春节以来,我校与海尔集团联合招收了四个"海尔班"共计200余人。我们按海尔集团的要求,调整了课程结构,融入了海尔文化、加强了维修电工、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的学习等内容;学校聘请了海尔集团的工程师陈元等4人作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兼职教师;海尔集团从一年级开始每期安排企业工程师到校上课,并将根据教学进度,向学校提供海尔冰箱、空调、热水器等生产器件作为电子专业学生校内实习的实训设备设施和器材;还为联办班学生设置了奖学金。学校还多次组织召开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积极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工程师对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建议和意见。去年4月份以来学校先后安排了10春、10秋电子班70余名学生到重庆海尔集团顶岗实习。在去年春节和今年暑假,学校安排了10秋、11春、11秋和三个年级的学生到大东俊通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短期实习,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再全部回校学习,挣回实习工资平均达8000余元。
4.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以往的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科性质浓厚,理论、实践分割严重。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对传统学科课程进修了整合,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我们将电子专业原来四门基础课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电工技能》、《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整合为两门课程《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将《电子测量》、《材料与元件》、《电子产品结构工艺》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为了进一步适应中职生学习特点,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我们从去年12月开始,组织教师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等,这些课程打破传统的陈述式性质的教材体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轻应用性等缺点,按"做中学、做中教"的指导思想,先实践、后理论和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来组合教学内容,并将实践课融合到各章各节中,同时还配备了大量实物图片、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等来加强直观性教学。目前,这些教材分别由高教社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真实生产环境,我们以工作过程导向,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编写了技能实训项目教材如《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等。还在全校推行项目教学法: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训项目,都将制作一件可以看得见的产品或作品。这样,教学环境更加贴近真实生产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职业素养。
5.改革课程内容,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标准的衔接
为了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我们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并改革专业各学科课程内容。为了让学生既能获得毕业证,又能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我们在课程上加强了与职业工种的对接: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维修电工》对接维修电工初、中级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CAD》、《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对接无线电装接工初、中级;《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对接家用电器维修工及制冷设备维修工初、中级。这样,电子专业学生就可以考取无线电装接工、维修电工、家用电器维修工或制冷设备维修工等工种等初、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在课程标准的设置上参照各工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科长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们按照初级工、中级工的应知应会标准开展教学,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从二年级开始,我们每期开展一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这样至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均可考取1-2各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双证制比例达97%以上。我校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关系如下:
6.探索中高职衔接机制,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以前的中职教育,过分强调就业教育,把中职教育办成了终极教育,导致学生无希望、没追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也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为了打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我们一方面提出了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把学生在校时间由原来的四学期调整为五学期,第六学期一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部分留下继续学习参加高职对口单招考试或对口升学考试;另一方面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了高职对口升学课程。比如,电子专业开设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及应用》是目前四川省高职对口升学必考内容。第三是积极探索中高职的衔接机制,今年我们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建立了中高职衔接试点班:与高职教师一起研究研究了试点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确定了哪些知识技能在中职阶段上,哪些知识技能在高职上;还与高职学校的老师一起编写中高职衔接课程大纲和衔接教材;学生的学习成绩每期上报高职院校;按计划定期聘请高职院校教师到学校上课等。目前,电子专业学生基本形成了就业班、对口升学班、中高职衔接试点班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带来了丰硕成果。2012年电子近200多学生毕业,其中升学本科院校22人、职业技术学院45人,其余学生全部推荐到大、中型企业工作,一次就业率大95%以上,对口就业达70%。2013年参加全市中职生技能竞赛,学校获团体一等奖;电子专业被省教厅推荐代表四川参加全国中职生电器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技能竞赛。通过行的课程改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材易懂、易学,学风、教风空前浓厚,也有力推动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五个对接 电子 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教改尝试,这里笔者将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电子专业)在课程改革中的尝试和实际做法作简要介绍,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找准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确立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我们在2011年下期组织了电子专业专业课教师开展了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调研了海尔、格力、TCL 、四川凯越光电、柏狮光电以及当地多家家电维修店、四川职业学院、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16家大中型企业和单位。调查涉及电子电器制造、产业和维修、销售等领域。调查的对象有一线员工、毕业学生、班组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长、企业老总等,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深入企业考察、与负责人和员工交谈等形式,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企业对中职学生的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及中职生今后的升迁途径,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确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确定学科课程标准提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通过对调查情况详细分析,并经过分类、归纳、总结,形成了电子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电子电器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安全意识和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产品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从事电子电器产品装配、检验、调试、维修能力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通过调研,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切合中职学生实际、企业需求,更能体现人才成长的需要。
2.改革课程结构 创新育人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结构需求,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232"课程体系。即: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两条腿走路即"2";课程结构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企业实习课,并开设三个专门化方向"3";课程内容实现与双证书对接,即"2"。
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为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类为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采用基础平台加专业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开设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技术应用等基础平台课。开设三个专业门化方向,即:电子产品装配方向、家电维修方向和维修电工方向。专业技能课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转岗的能力。
第三类为企业实习课。我们将教育部规定的顶岗实习一年分散到各学期:第一学期军训一周、企业见习一周,着重培养学生国防意识、爱国爱党爱军队的思想品质、训练学生遵章守纪、一切行动听指挥、适应集体生活,增强对企业感性认识,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主要利用寒暑假),学生到企业参加四个月企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体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体会挣钱艰辛,通过实习还可挣回近三年学费,并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生分别到企业专业对口实习两周,熟悉企业、熟悉工作岗位、增强专业技能;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强化技能、实现学生到技术工人身份的转换,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三年中,各专业三类课程比例大体相当,文化基础课1154学时,专业技能课1220学时,实习课累计1320学时,各约占三分之一。调整后的课程结构既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制三年,其中在企业顶岗实习累计一年的要求,也更加符合中职生从学生向技术工人转换的成长特点。
3.按企业要求设置课程,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学校与广东大东俊通、重庆海尔集团、格力电器、富士机电、四川凯越光电等多家企业和区域多家家电维修店签定了校企合作、定单培训协议。我们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联办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企业定期接受实习学生;学校聘请工程师、技术员到校上课等。比如,去年春节以来,我校与海尔集团联合招收了四个"海尔班"共计200余人。我们按海尔集团的要求,调整了课程结构,融入了海尔文化、加强了维修电工、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的学习等内容;学校聘请了海尔集团的工程师陈元等4人作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兼职教师;海尔集团从一年级开始每期安排企业工程师到校上课,并将根据教学进度,向学校提供海尔冰箱、空调、热水器等生产器件作为电子专业学生校内实习的实训设备设施和器材;还为联办班学生设置了奖学金。学校还多次组织召开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积极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工程师对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建议和意见。去年4月份以来学校先后安排了10春、10秋电子班70余名学生到重庆海尔集团顶岗实习。在去年春节和今年暑假,学校安排了10秋、11春、11秋和三个年级的学生到大东俊通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短期实习,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再全部回校学习,挣回实习工资平均达8000余元。
4.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以往的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科性质浓厚,理论、实践分割严重。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对传统学科课程进修了整合,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我们将电子专业原来四门基础课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电工技能》、《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整合为两门课程《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将《电子测量》、《材料与元件》、《电子产品结构工艺》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为了进一步适应中职生学习特点,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我们从去年12月开始,组织教师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等,这些课程打破传统的陈述式性质的教材体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轻应用性等缺点,按"做中学、做中教"的指导思想,先实践、后理论和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来组合教学内容,并将实践课融合到各章各节中,同时还配备了大量实物图片、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等来加强直观性教学。目前,这些教材分别由高教社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真实生产环境,我们以工作过程导向,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编写了技能实训项目教材如《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等。还在全校推行项目教学法: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训项目,都将制作一件可以看得见的产品或作品。这样,教学环境更加贴近真实生产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职业素养。
5.改革课程内容,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标准的衔接
为了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我们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并改革专业各学科课程内容。为了让学生既能获得毕业证,又能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我们在课程上加强了与职业工种的对接: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维修电工》对接维修电工初、中级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CAD》、《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对接无线电装接工初、中级;《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对接家用电器维修工及制冷设备维修工初、中级。这样,电子专业学生就可以考取无线电装接工、维修电工、家用电器维修工或制冷设备维修工等工种等初、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在课程标准的设置上参照各工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科长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们按照初级工、中级工的应知应会标准开展教学,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从二年级开始,我们每期开展一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这样至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均可考取1-2各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双证制比例达97%以上。我校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关系如下:
6.探索中高职衔接机制,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以前的中职教育,过分强调就业教育,把中职教育办成了终极教育,导致学生无希望、没追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也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为了打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我们一方面提出了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把学生在校时间由原来的四学期调整为五学期,第六学期一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部分留下继续学习参加高职对口单招考试或对口升学考试;另一方面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了高职对口升学课程。比如,电子专业开设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及应用》是目前四川省高职对口升学必考内容。第三是积极探索中高职的衔接机制,今年我们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建立了中高职衔接试点班:与高职教师一起研究研究了试点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确定了哪些知识技能在中职阶段上,哪些知识技能在高职上;还与高职学校的老师一起编写中高职衔接课程大纲和衔接教材;学生的学习成绩每期上报高职院校;按计划定期聘请高职院校教师到学校上课等。目前,电子专业学生基本形成了就业班、对口升学班、中高职衔接试点班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带来了丰硕成果。2012年电子近200多学生毕业,其中升学本科院校22人、职业技术学院45人,其余学生全部推荐到大、中型企业工作,一次就业率大95%以上,对口就业达70%。2013年参加全市中职生技能竞赛,学校获团体一等奖;电子专业被省教厅推荐代表四川参加全国中职生电器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技能竞赛。通过行的课程改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材易懂、易学,学风、教风空前浓厚,也有力推动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