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后非遗时代传统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建立一种传承与实践的关系,试图对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在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挖掘中探索更多的教育资源,将当地传统艺术资源有效融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使传统艺术教育资源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之间形成双赢。
关键词:后非遗时代;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与实践
艺术教育的质量好坏是衡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有力促进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着力推动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1]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下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反映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呈现“体制化”、“模式化”高度趋同的格局;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地域特色不鲜明;当地民间艺术资源缺乏有效挖掘整理,艺术教育资源匮乏;传统艺术遗产难以转换成教育资源;大学生的传统艺术素养缺失,传统艺术教育实践平台狭窄等显性问题。
从当今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理念来看,一方面,“寻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探寻传统艺术遗产的滋养之路,探索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发展成融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有义务来载体以民间艺术为主体的传统艺术的传承,对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路要进一步深化。本文将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后非遗时代传统艺术资源的利用之间建立一种传承与实践的关系,试图对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在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挖掘中探索更多的教育资源,将当地传统艺术资源有效融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使传统艺术教育资源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之间形成双赢。”[3]
从后非遗时代的当下来看,挖掘和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传统审美规律和艺术形式,将传统艺术资源应用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技法实践中,将传统艺术活态保护和传承是一种出路。通过对当地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建立民间艺术教学资源数据库、搭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互动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开展课程、教材开发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使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传统艺术资源开发和传统艺术传承三者之间有效接轨。
一、后非遗时代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需要解决三大问题
1.地方高校传统艺术教育特色不鲜明,教育资源匮乏。急需解决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艺术资源开发之间形成互动平台,使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地方文化传承、地方高校传统艺术教育三者之间有效接轨。
2.传统艺术资源有效挖掘整理,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教育资源。使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传承之间形成互动和双赢的机制。
3.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缺失,传统艺术教育实践平台狭窄。紧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建立教学与实践平台,唤起大学生文化自觉,促进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为传统艺术传承和提升提供有效途径。
二、后非遗时代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以下内容
1.提出融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为一体的传统艺术教育方向。以传统艺术资源为主体,艺术教育为载体,将民族歌舞、民间歌曲、民间美术、地方戏曲和曲艺等资源导入课内外教学,探索地方高校的传统艺术教育特色,协同培育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养具有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人才。
2.建立民间艺术资源数据库,丰富高校艺术教育资源。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艺术挖掘之间搭建“互动教学平台”,搭建民间艺术资源数据库,为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传承提升提供有效途径,为地方高校传统艺术教育链接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
3.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课堂教学,以通识教学、竞赛展演的形式,传承民间艺术的传统审美规律和艺术表现样式。在通识课程教学中加入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艺等,形象生动地诠释传统艺术现象,使课程的内容与形式独具特色。
4.编写特色教材、开设特色课程,探寻传统艺术的滋养之路。培育一批在线的民间艺术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校本通识课程,编写特色教材,撰写传统艺术专著,出版画册,开展民间手工艺的技艺学习,在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中探索更多的教育资源。开设非遗概论、民间音乐概论、少数民族符号元素绘画、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等课程,为高校艺术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建立课程论文环节,使非遗品种得到挖掘。将当地民间“非遗”有机地融入高校专业和通识教育中,在通识教育层面每年开设4期通识课,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间艺术作深入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使各地的非遗品种得到挖掘。
三、后非遗时代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主要破解以下问题
1.多层次设置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立体式构建民间艺术教学互动平台。开设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优秀课程等多层次民间艺术教育课程,使其呈现地方性、独特性、丰富性。将民间艺术教学与田野采风、教学实践相结合,搭建民间艺术教育互动平台,构建实践平台。“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教师与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与内涵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直接对话交流,使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4]
2.将民间艺术纳入地方高校学科教育保护体系,来拓展民间艺术传承保护途径。“民间艺术的传承必须是活态传承、主动传承,而主动传承的动力源泉是兴趣,找准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的途径,将民间艺术资源在教学和实践中形成一种互动来激发学生的传承兴趣”。[5]
在后非遗时代,我们必需让民族民间艺术走进地方高校的藝术教育课堂,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教师走出课堂,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链接到高校艺术教育之中,让学生走出校园与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对话与交流,必将增强高校教学的活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尊。
参考文献:
[1]田中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4(4):95.
[2]田中娟.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开发的互动机制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4):89.
[3]同[2]
[4]同[1]
[5]同[2]
作者简介:田中娟,女,1973年9月生,汉族,浙江庆元人,丽水学院民族学院,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关键词:后非遗时代;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与实践
艺术教育的质量好坏是衡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有力促进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着力推动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1]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下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反映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呈现“体制化”、“模式化”高度趋同的格局;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地域特色不鲜明;当地民间艺术资源缺乏有效挖掘整理,艺术教育资源匮乏;传统艺术遗产难以转换成教育资源;大学生的传统艺术素养缺失,传统艺术教育实践平台狭窄等显性问题。
从当今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理念来看,一方面,“寻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探寻传统艺术遗产的滋养之路,探索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发展成融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有义务来载体以民间艺术为主体的传统艺术的传承,对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路要进一步深化。本文将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后非遗时代传统艺术资源的利用之间建立一种传承与实践的关系,试图对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在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挖掘中探索更多的教育资源,将当地传统艺术资源有效融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使传统艺术教育资源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之间形成双赢。”[3]
从后非遗时代的当下来看,挖掘和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传统审美规律和艺术形式,将传统艺术资源应用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技法实践中,将传统艺术活态保护和传承是一种出路。通过对当地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建立民间艺术教学资源数据库、搭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互动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开展课程、教材开发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使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传统艺术资源开发和传统艺术传承三者之间有效接轨。
一、后非遗时代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需要解决三大问题
1.地方高校传统艺术教育特色不鲜明,教育资源匮乏。急需解决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艺术资源开发之间形成互动平台,使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地方文化传承、地方高校传统艺术教育三者之间有效接轨。
2.传统艺术资源有效挖掘整理,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教育资源。使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传承之间形成互动和双赢的机制。
3.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缺失,传统艺术教育实践平台狭窄。紧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建立教学与实践平台,唤起大学生文化自觉,促进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为传统艺术传承和提升提供有效途径。
二、后非遗时代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以下内容
1.提出融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为一体的传统艺术教育方向。以传统艺术资源为主体,艺术教育为载体,将民族歌舞、民间歌曲、民间美术、地方戏曲和曲艺等资源导入课内外教学,探索地方高校的传统艺术教育特色,协同培育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养具有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人才。
2.建立民间艺术资源数据库,丰富高校艺术教育资源。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传统艺术挖掘之间搭建“互动教学平台”,搭建民间艺术资源数据库,为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传承提升提供有效途径,为地方高校传统艺术教育链接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
3.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课堂教学,以通识教学、竞赛展演的形式,传承民间艺术的传统审美规律和艺术表现样式。在通识课程教学中加入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艺等,形象生动地诠释传统艺术现象,使课程的内容与形式独具特色。
4.编写特色教材、开设特色课程,探寻传统艺术的滋养之路。培育一批在线的民间艺术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校本通识课程,编写特色教材,撰写传统艺术专著,出版画册,开展民间手工艺的技艺学习,在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中探索更多的教育资源。开设非遗概论、民间音乐概论、少数民族符号元素绘画、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等课程,为高校艺术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建立课程论文环节,使非遗品种得到挖掘。将当地民间“非遗”有机地融入高校专业和通识教育中,在通识教育层面每年开设4期通识课,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间艺术作深入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使各地的非遗品种得到挖掘。
三、后非遗时代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主要破解以下问题
1.多层次设置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立体式构建民间艺术教学互动平台。开设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优秀课程等多层次民间艺术教育课程,使其呈现地方性、独特性、丰富性。将民间艺术教学与田野采风、教学实践相结合,搭建民间艺术教育互动平台,构建实践平台。“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教师与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与内涵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直接对话交流,使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4]
2.将民间艺术纳入地方高校学科教育保护体系,来拓展民间艺术传承保护途径。“民间艺术的传承必须是活态传承、主动传承,而主动传承的动力源泉是兴趣,找准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的途径,将民间艺术资源在教学和实践中形成一种互动来激发学生的传承兴趣”。[5]
在后非遗时代,我们必需让民族民间艺术走进地方高校的藝术教育课堂,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教师走出课堂,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链接到高校艺术教育之中,让学生走出校园与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对话与交流,必将增强高校教学的活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尊。
参考文献:
[1]田中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4(4):95.
[2]田中娟.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开发的互动机制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4):89.
[3]同[2]
[4]同[1]
[5]同[2]
作者简介:田中娟,女,1973年9月生,汉族,浙江庆元人,丽水学院民族学院,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