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竞赛的主要内容,我院通过转变思想,通过多部门高效协调配合,学生充分参与运动会的组织,项目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差异,加大奖励力度,学院运动会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喜欢和好评。
关键词:高职院校;运动会;改革;交流
田径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竞赛的主要内容,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和选拔优秀体育人才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然而,学校运动会多年来一成不变,过分强调竞技性、标准化、规范化,使得其职能在不断降低的同时,也越来越不符合当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我院近几年对田径运动会进行探索和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受到学生的欢迎。
转变思想、明确目的
以前,学校田径运动会以传统竞技项目为主,按照正规的田径竞技模式举办,这只是少数有运动天赋学生的舞台。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改革,逐步转变为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意识为根本目标;竞技与娱乐并重,鼓励学生广泛参与。通过举办田径运动会来推动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丰富活跃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在传播体育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磨炼他们的坚强意志,为实现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而努力。
多部门分工合作、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运动会筹备和组织费时费力,在参赛人数不断增加、参赛项目不断增加、参赛时间不断延长的情况下,体育部要快速高效地完成运动会的各项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安排学生社团参与到运动会的筹备和比赛组织中很有必要。在筹备和比赛中,我院体育教学部和院团委合作举办一些娱乐性比赛节目,如象棋社组织棋类比赛,学院体育部组织篮球比赛,部分学生担任田径裁判员等,充分利用了学院的资源,快速高效地完成了比赛任务。
项目设置注重娱乐化、多样化
项目的设置是运动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院每年都提前一学期对比赛项目进行讨论和论证,听取不同运动能力、不同年级学生及老师的意见,结合学院具体情况,经过多次讨论最后确定比赛项目。在项目设置上,保留学生喜欢的田径项目,删除了学生不喜欢的技术性强的、难度大的、枯燥的项目;增加集体性项目和娱乐性项目。如集体性和娱乐性项目有10人仰卧起坐、20人50米迎面接力、10人11足跑、10人踢毽子、跳大绳、拔河比赛、象棋跳棋、篮球赛等。
参赛办法多样化
我院田径项目以系部为参赛单位,根据各系部人数多少组若干个参赛队,例如,铁工系(8个队)、道桥系(6个队)、建筑系(5个队)、基础课部(4个队)、机电系(1个队);集体项目和娱乐性项目以班为单位报名参加,其中对迎面接力、仰卧起坐男女生比例进行了规定,其他项目男女不限。这些措施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中,体验比赛的乐趣。
统筹安排比赛项目、科学安排比赛时间
目前,运动会比赛一般持续2-3天,期间全院停课,比赛项目基本上全在田径场,晚上学生上自习,学生根本没有心思去学习,显得比赛有些单调。我院在经过几年探索和试验后,在竞赛日程安排上,以田径场为主,多个场地同时进行比赛,田径比赛贯穿比赛的始终;不同比赛项合理穿插,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参加和观看。在比赛时间安排上,充分利用所有时间段,除白天安排比赛外,晚上也安排一些比赛,如棋类比赛全部安排在晚上进行;球类比赛可提前两周开始预赛,决赛安排在运动会期间进行,使比赛更加激烈。学生很喜欢观看教职工比赛,教职工的比赛每个比赛单元都安排,这样安排既合理又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观看。
奖项设置既鼓励学生竞争,更鼓励学生参与
学校运动会的胜负只是运动会的一个小部分,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运动会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奖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鼓励其终生从事体育锻炼。因此,学校运动会对学生的奖励应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能鼓励学生参与运动会,体验运动的乐趣为主,在此基础上让更多的参与者得到相应的奖励。我院在对田径比赛项目增加了奖励力度,扩大了奖励面;对所有的非正规田径比赛都奖励前六名,前三名都给予物质奖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结 论
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给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于学校运动会的全过程;通过学校运动会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学校运动会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比赛项目设置、组织形式和奖励等方面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在运动会里都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陈昱,谈竞技、重能力、重兴趣、重普及—论高校运动会的改革与发展,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4]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冷迎辉,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校运动会走向—用新观点、新理念改造学校运动会,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关键词:高职院校;运动会;改革;交流
田径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竞赛的主要内容,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和选拔优秀体育人才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然而,学校运动会多年来一成不变,过分强调竞技性、标准化、规范化,使得其职能在不断降低的同时,也越来越不符合当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我院近几年对田径运动会进行探索和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受到学生的欢迎。
转变思想、明确目的
以前,学校田径运动会以传统竞技项目为主,按照正规的田径竞技模式举办,这只是少数有运动天赋学生的舞台。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改革,逐步转变为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意识为根本目标;竞技与娱乐并重,鼓励学生广泛参与。通过举办田径运动会来推动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丰富活跃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在传播体育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磨炼他们的坚强意志,为实现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而努力。
多部门分工合作、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运动会筹备和组织费时费力,在参赛人数不断增加、参赛项目不断增加、参赛时间不断延长的情况下,体育部要快速高效地完成运动会的各项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安排学生社团参与到运动会的筹备和比赛组织中很有必要。在筹备和比赛中,我院体育教学部和院团委合作举办一些娱乐性比赛节目,如象棋社组织棋类比赛,学院体育部组织篮球比赛,部分学生担任田径裁判员等,充分利用了学院的资源,快速高效地完成了比赛任务。
项目设置注重娱乐化、多样化
项目的设置是运动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院每年都提前一学期对比赛项目进行讨论和论证,听取不同运动能力、不同年级学生及老师的意见,结合学院具体情况,经过多次讨论最后确定比赛项目。在项目设置上,保留学生喜欢的田径项目,删除了学生不喜欢的技术性强的、难度大的、枯燥的项目;增加集体性项目和娱乐性项目。如集体性和娱乐性项目有10人仰卧起坐、20人50米迎面接力、10人11足跑、10人踢毽子、跳大绳、拔河比赛、象棋跳棋、篮球赛等。
参赛办法多样化
我院田径项目以系部为参赛单位,根据各系部人数多少组若干个参赛队,例如,铁工系(8个队)、道桥系(6个队)、建筑系(5个队)、基础课部(4个队)、机电系(1个队);集体项目和娱乐性项目以班为单位报名参加,其中对迎面接力、仰卧起坐男女生比例进行了规定,其他项目男女不限。这些措施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中,体验比赛的乐趣。
统筹安排比赛项目、科学安排比赛时间
目前,运动会比赛一般持续2-3天,期间全院停课,比赛项目基本上全在田径场,晚上学生上自习,学生根本没有心思去学习,显得比赛有些单调。我院在经过几年探索和试验后,在竞赛日程安排上,以田径场为主,多个场地同时进行比赛,田径比赛贯穿比赛的始终;不同比赛项合理穿插,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参加和观看。在比赛时间安排上,充分利用所有时间段,除白天安排比赛外,晚上也安排一些比赛,如棋类比赛全部安排在晚上进行;球类比赛可提前两周开始预赛,决赛安排在运动会期间进行,使比赛更加激烈。学生很喜欢观看教职工比赛,教职工的比赛每个比赛单元都安排,这样安排既合理又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观看。
奖项设置既鼓励学生竞争,更鼓励学生参与
学校运动会的胜负只是运动会的一个小部分,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运动会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奖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鼓励其终生从事体育锻炼。因此,学校运动会对学生的奖励应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能鼓励学生参与运动会,体验运动的乐趣为主,在此基础上让更多的参与者得到相应的奖励。我院在对田径比赛项目增加了奖励力度,扩大了奖励面;对所有的非正规田径比赛都奖励前六名,前三名都给予物质奖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结 论
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给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于学校运动会的全过程;通过学校运动会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学校运动会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比赛项目设置、组织形式和奖励等方面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在运动会里都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陈昱,谈竞技、重能力、重兴趣、重普及—论高校运动会的改革与发展,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4]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冷迎辉,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校运动会走向—用新观点、新理念改造学校运动会,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