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小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理解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让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原理,发展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一、让数的概念“活”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使学生学到过硬的数学知识,必须从一年级的“数”概念抓起。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都是从一年级学起的。一年级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特别是一年级的数学起始教学即“数”的教学,尤为重要。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概念的教学与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事例结合起来,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都是十分适用的。
如:我在进行数概念“1”的教学时,不仅完成数学书上的数学材料的使用,我还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学习生活,让学生说出身边的数概念“1”。我给学生举例:1支粉笔、1支铅笔、1个碗……优秀的学生往往能举一反三:1本书、1个作业本、1个书包又1间教室……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纷纷踊跃发言:1个人、1扇门、1台电视机、1首歌……然后我再让同桌的同学相互说,最后我再一抽部分反应稍慢的同学说,即使很差的同学也能说出几个“1”来。学生的想象是奇特的,有的说:1只鸡、1只鹅、一只兔、……有的说:1棵桃树、1棵苹果树、1朵玫瑰花、……有的说:1个地球、1个太阳、1个月亮……不仅如此,我还学生把数学带出课堂,让学生下课时说,回到家里说;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这样以师带生,以优带差,以快带慢,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场景中学习“数”概念,学生印象十分深刻。
用同样的方法,数概念2、3、4;……学生完成学生就轻松自如。学生建立起了数概念,数群的概念在“2”、“3”“4”……的学习中也逐渐建立起来了,也为多位数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教学,既能为学生建立数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还从小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是这样建立数与生活的联系的:从“人民币”使用、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时不能整厘米数表示,而用“小数”表示。学生开始时与整数有混淆,通过“我是小小售货员”、“我是小小测量员”的实践活动,使“小数的认识”活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数的概念。
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两个人打扫一间教室,每个同学应该打扫这间教室的几分之几?”“如果3个人、4个人、5个人打扫呢?”
“数”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他是人们对现实客观世界进行定量刻划的载体,是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部分数学“差生”形成的原因,就是数概念没有形成,影响对数学知识的把握,影响数学能力的养成,影响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让数学概念“活”起来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判断,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是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而数学概念又是十分抽象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造成了障碍。我在教学时,尽量使数学概念“活”起来,“动”起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尽可能使数学概念生动、形象、具体,缩小与学生思维特点的距离。
我在建立“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建立数学概念。如:我左手拿粉笔,右手拿铅笔,问学生:“粉笔是铅笔吗?”开始时,有的学生还不能迅速回答,渐渐的,大部分学生通过观察,能正确回答了,最后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又问:“铅笔是粉笔吗?”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后,回答问题时注意听老师叙述更认真了。直到全部学生都能判断,我一手拿数学书,一手拿作业本,问学生:“数学书是作业本吗?”显然,学生在前面回答两个问题的基础上,都能正确得出答案。我再分别拿出1支红粉笔、1支白粉笔,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说出答案。然后鼓励学生从文具盒拿出不同的东西进行比较,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同桌回答,学生都兴趣盎然。
这就是我进行数学概念的起始教学。学生有了这些基础,我再训练学生“前、后、左、右”的概念,首先训练学生用手比划,然后再指出前、后、左、右,学生边指边说;最后再让说出自己的前边是谁,后边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我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我让学生用学生自己准备一张小字本的纸,从1开始,写到100,全体学生都能完成。上课时,我让学生划去“2、3、5、7、11”的倍数,"2、3、5、7, 11”本身不划去,然后找出规律。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其中有些数划去了,有些数没有划去。再思考:“划去的数有什么规律?没有划去的数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划去的数至少有3个因数,没有划去最多只有两个因数。“1”很特殊,只有它本身二个因数;其余没有划去的数都只有两个因数,这些我们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质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的数,叫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生通过自己操作,顺利地找出了100以内的质数,也学到了一种数学方法。
到了高年级,出现新的数学概念时,学生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话对数学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概括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让数学方法“活”起来
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方法,包括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概括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理解、掌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充分运用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边理解,这样使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如:我在教学“加法”的计算方法,左手拿1粉笔,右手拿1支粉笔,然后把两只手里的粉笔合在一起,问学生“一共有多少支粉笔?”学生通过数数的方法,知道一共有2支粉笔。然后学生人人操作:左手拿1支铅笔,右手拿1支铅笔,再把两只手里的铅笔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合在一起有2支铅笔。同桌的同学共同完成:一人说,一人操作。“左手拿1根小棒,右手拿1根小棒,合在一起有几根小棒?这样教学,学生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生边说边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地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把抽象的计算方法的教学具体化了,沟通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我就启发学生学具摆,形象地理解“减法”就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如:有的准备玉米,有的准备蚕豆,有的准备大豆,有的准备小棒,学生(下转第3页)(上接第2页)通过自己操作学具,理解了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来历,记得又快又牢。
四、让几何知识“活”起来
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拦路虎。从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开始,我就让学生准备好直尺、三角板等工具,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边画,边说;在认识角时,让学生边画,边说;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时,让学生边摸,边说;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充分利用方格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它们的计算公式;在计算圆的周长时,我采用了猜想、演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理解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应用了猜想、实验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出计算公式。
通过自己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活”用所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用生活。学生所学数学知识,能灵活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数学教材中的有关“解决问题”的内容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育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法,把抽象的、概括的、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数学知识“注入”给学生,势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让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来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难道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吗?
一、让数的概念“活”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使学生学到过硬的数学知识,必须从一年级的“数”概念抓起。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都是从一年级学起的。一年级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特别是一年级的数学起始教学即“数”的教学,尤为重要。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概念的教学与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事例结合起来,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都是十分适用的。
如:我在进行数概念“1”的教学时,不仅完成数学书上的数学材料的使用,我还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学习生活,让学生说出身边的数概念“1”。我给学生举例:1支粉笔、1支铅笔、1个碗……优秀的学生往往能举一反三:1本书、1个作业本、1个书包又1间教室……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纷纷踊跃发言:1个人、1扇门、1台电视机、1首歌……然后我再让同桌的同学相互说,最后我再一抽部分反应稍慢的同学说,即使很差的同学也能说出几个“1”来。学生的想象是奇特的,有的说:1只鸡、1只鹅、一只兔、……有的说:1棵桃树、1棵苹果树、1朵玫瑰花、……有的说:1个地球、1个太阳、1个月亮……不仅如此,我还学生把数学带出课堂,让学生下课时说,回到家里说;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这样以师带生,以优带差,以快带慢,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场景中学习“数”概念,学生印象十分深刻。
用同样的方法,数概念2、3、4;……学生完成学生就轻松自如。学生建立起了数概念,数群的概念在“2”、“3”“4”……的学习中也逐渐建立起来了,也为多位数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教学,既能为学生建立数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还从小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是这样建立数与生活的联系的:从“人民币”使用、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时不能整厘米数表示,而用“小数”表示。学生开始时与整数有混淆,通过“我是小小售货员”、“我是小小测量员”的实践活动,使“小数的认识”活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数的概念。
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两个人打扫一间教室,每个同学应该打扫这间教室的几分之几?”“如果3个人、4个人、5个人打扫呢?”
“数”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他是人们对现实客观世界进行定量刻划的载体,是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部分数学“差生”形成的原因,就是数概念没有形成,影响对数学知识的把握,影响数学能力的养成,影响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让数学概念“活”起来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判断,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是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而数学概念又是十分抽象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造成了障碍。我在教学时,尽量使数学概念“活”起来,“动”起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尽可能使数学概念生动、形象、具体,缩小与学生思维特点的距离。
我在建立“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建立数学概念。如:我左手拿粉笔,右手拿铅笔,问学生:“粉笔是铅笔吗?”开始时,有的学生还不能迅速回答,渐渐的,大部分学生通过观察,能正确回答了,最后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又问:“铅笔是粉笔吗?”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后,回答问题时注意听老师叙述更认真了。直到全部学生都能判断,我一手拿数学书,一手拿作业本,问学生:“数学书是作业本吗?”显然,学生在前面回答两个问题的基础上,都能正确得出答案。我再分别拿出1支红粉笔、1支白粉笔,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说出答案。然后鼓励学生从文具盒拿出不同的东西进行比较,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同桌回答,学生都兴趣盎然。
这就是我进行数学概念的起始教学。学生有了这些基础,我再训练学生“前、后、左、右”的概念,首先训练学生用手比划,然后再指出前、后、左、右,学生边指边说;最后再让说出自己的前边是谁,后边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我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我让学生用学生自己准备一张小字本的纸,从1开始,写到100,全体学生都能完成。上课时,我让学生划去“2、3、5、7、11”的倍数,"2、3、5、7, 11”本身不划去,然后找出规律。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其中有些数划去了,有些数没有划去。再思考:“划去的数有什么规律?没有划去的数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划去的数至少有3个因数,没有划去最多只有两个因数。“1”很特殊,只有它本身二个因数;其余没有划去的数都只有两个因数,这些我们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质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的数,叫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生通过自己操作,顺利地找出了100以内的质数,也学到了一种数学方法。
到了高年级,出现新的数学概念时,学生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话对数学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概括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让数学方法“活”起来
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方法,包括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概括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理解、掌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充分运用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边理解,这样使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如:我在教学“加法”的计算方法,左手拿1粉笔,右手拿1支粉笔,然后把两只手里的粉笔合在一起,问学生“一共有多少支粉笔?”学生通过数数的方法,知道一共有2支粉笔。然后学生人人操作:左手拿1支铅笔,右手拿1支铅笔,再把两只手里的铅笔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合在一起有2支铅笔。同桌的同学共同完成:一人说,一人操作。“左手拿1根小棒,右手拿1根小棒,合在一起有几根小棒?这样教学,学生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生边说边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地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把抽象的计算方法的教学具体化了,沟通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我就启发学生学具摆,形象地理解“减法”就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如:有的准备玉米,有的准备蚕豆,有的准备大豆,有的准备小棒,学生(下转第3页)(上接第2页)通过自己操作学具,理解了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来历,记得又快又牢。
四、让几何知识“活”起来
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拦路虎。从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开始,我就让学生准备好直尺、三角板等工具,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边画,边说;在认识角时,让学生边画,边说;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时,让学生边摸,边说;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充分利用方格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它们的计算公式;在计算圆的周长时,我采用了猜想、演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理解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应用了猜想、实验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出计算公式。
通过自己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活”用所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用生活。学生所学数学知识,能灵活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数学教材中的有关“解决问题”的内容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育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法,把抽象的、概括的、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数学知识“注入”给学生,势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让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来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难道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