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绿地建设中的植物配置工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活环境和人类的生存质量,所以如何将环境行为学与植物的合理配置紧密的联系起来,运用到城市绿化建设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分析植物配置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并介绍了环境行为学在植物配置中的功能和体现。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植物配置;应用;大众行为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更注重环境与人的外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它力图用一些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等来研究怎样的环境营造能更加适合人的居住、更好的提高人的生活的品质。
2环境行为学与植物配置的关系
如何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解决植物造景中人工痕迹过多,营造出宜人的植物群落空间以及如何根据景观效果的不同要求以及作用来选择绿化设计的尺度、功能、空间形态的方式,对于城市的绿色空间营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绿化设计中运用的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解析
3.1设计中的知觉基础: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感觉系统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可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温度和气流等。
(1)视觉:可以利用视觉特点进行引导设计
可以利用色彩的对比来增加对视觉的刺激,如:红枫+ 过路黄的配置模式,能在色彩的红与黄上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增加强烈的视觉效果。
(2)嗅觉:可以运用香花树种的选择来引导游客的游览路线,增加游客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3.2环境认知与认知地图
人们往往会对一个会对一个环境空间经过感知之后,使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成可被回忆的形象,以环境意识的形式留在脑海中,这就是环境的意象。《城市意象》中凯文·林奇将环境意象称为“认知地图”。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归纳为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五种。
(1)路径(道路)指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在认知地图中占主导地位。
在绿化种植设计时在笔直的园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运用植物逐渐形成的统一的空间序列连接或围绕不同的功能场地,强化道路的走向,引导游客的流向。
(2)标志指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在环境中是醒目的目标和图形。
在绿化种植设计中,使植物作为标志性的景观往往有以下几种形式:草坪中的孤植樹,如:雪松、南洋杉、松、柏、银杏、玉兰、凤凰木、槐等。
(3)节点指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交叉点。它往往与道路、标志甚至城市的轴线紧密相连。在园林空间中,可以包括绿地的出入口、道路的起终点、区域与道路的交叉节点、等。在植物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形姿优美、观赏性强的景观树种,给人明朗的兴奋的入口意象。
(4)区域指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空间范围。例如在设置老年人的活动场地的植物时就应该考虑老年人在性格上的沉稳和安静的状态,尤其要选择一些保健类的植物来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5)边界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园林中可以利用植物可以造成不同的边界意象,边界有虚隔和实隔之分。虚隔如可以用一些球形小灌木做有机散植或进行一定间距的种植,如采用大叶黄杨球、小叶女贞球、石楠球等等来起到空间界定的作用;而实隔则采用密实的绿篱进行边界的围合,创造两个不可跨越的空间。
3.3环境知觉理论
环境的知觉理论主要包括: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其中格式塔理论(gestalt),其专业术语为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可引申为有组织的整体。它的基本观点为整体性、同型性、场作用力。其中整体性即人主管道将物体个别属性与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它的组织原则是:图形与背景、群化原则、简化原则。
4环境行为学理论在植物配置上的应用
园林植物的绿化空间类型按照边界的形态不同,可以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垂直空间和覆盖空间。从这五个不同空间的类型的大众行为习惯以及植物配置结构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来得出用大众行为及心理来引导植物的配置绿化特征,从而更加适宜人的活动。
4.1开敞空间
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景观的高度不能阻碍人的视线可以向四周延伸的空间类型。此类空间的特征是没有覆盖面,隐蔽性不强。空间的界定可以用低矮的灌木、花草等的种植来进行界定。人在开敞的空间中能视线开阔,心情舒畅。
4.2半开敞空间
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保持空间的一次以植物密植封闭视线,明确限定空间界限,其他地方则保持开敞,视线通透。这种空间形式往往能正确的引导有人的视线。通常采用乔灌草多层配置的方式,形成空间封闭的一侧。可以在整个半开敞空间的边缘地带处设计水景,在水边种植少量观花地被植物,既不影响大众的亲水活动,又能使水边的观花地被和背景植物在水边形成漂亮的倒影,在远处观望能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
4.3覆盖空间
根据植物的冠幅形成顶部的覆盖,产生的一种隐蔽的空间。
可以根据栽植大树的方式可以进行对广场多个空间的划分,这样不仅可以使广场的利用率增高,而且能留住人们在此进行各种活动。栽植的大树株行距根据其树种冠幅的大小可以设置在2-10米之间较为合适,这个距离刚好看不到大树的全貌,却能看见树干的全貌,树冠又可以作为小空间的顶面。一般情况下的设计是5-6米,一来利于植物的生长,二来便于人们开展各种活动,但最多不要超过10米。在植物的品种选择上需要树形优美,枝干伸展的植物品种,同时满足夏季遮荫,冬天开敞,无毒无刺无飘絮无浆果的要求就可以了。
4.4垂直空间
通过植物材料使两侧垂直面封闭,顶部开敞形成垂直空间。此类空间较容易形成夹景的效果,适合具有瞻仰和纪念意义的场所。植物的材料要选择分支点低,树冠密实的树种。如松柏类,且可根据其场所气氛的不同,选择一些颜色较为稳重的树种。采用较为单一的树种来烘托氛围。
可以在垂直空间的开始或尽头处设置一两株其他品种的植物,形成此处空间景观序列的开始或结尾,但在选择的植物风格需要与整体的环境氛围相协调。
4.5封闭空间
即通过植物材料封闭空间的四周,使人的视线收到制约不能向周边延伸。此类空间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隔离性,空间尺度不大,景观的感染力强,使用者容易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植物的选择可以选择树冠浓密型,利用地被、灌木和乔木组合成顶部和周边都密闭的空间类型。
5结语
在绿化种植设计中与环境行为学相联系,能更好的把握在植物的配置中有关人们活动的一些譬如植物体量、人的观赏视距等量化关系,从而更好的指导了绿化种植设计,从而使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更加具有人性化,符合大众的需求,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城行为学概论[M].北京:漪华大学出版杜,1999.
[2] 攀玉才.用植物景观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J].湖南林业,2005(2):35一58.
[2] 苏霄滚.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 赵鑫,吕文博.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J] .渤海大学学报,2005(4):309-312.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植物配置;应用;大众行为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更注重环境与人的外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它力图用一些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等来研究怎样的环境营造能更加适合人的居住、更好的提高人的生活的品质。
2环境行为学与植物配置的关系
如何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进行分析,解决植物造景中人工痕迹过多,营造出宜人的植物群落空间以及如何根据景观效果的不同要求以及作用来选择绿化设计的尺度、功能、空间形态的方式,对于城市的绿色空间营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绿化设计中运用的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解析
3.1设计中的知觉基础: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感觉系统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可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温度和气流等。
(1)视觉:可以利用视觉特点进行引导设计
可以利用色彩的对比来增加对视觉的刺激,如:红枫+ 过路黄的配置模式,能在色彩的红与黄上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增加强烈的视觉效果。
(2)嗅觉:可以运用香花树种的选择来引导游客的游览路线,增加游客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3.2环境认知与认知地图
人们往往会对一个会对一个环境空间经过感知之后,使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成可被回忆的形象,以环境意识的形式留在脑海中,这就是环境的意象。《城市意象》中凯文·林奇将环境意象称为“认知地图”。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归纳为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五种。
(1)路径(道路)指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在认知地图中占主导地位。
在绿化种植设计时在笔直的园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运用植物逐渐形成的统一的空间序列连接或围绕不同的功能场地,强化道路的走向,引导游客的流向。
(2)标志指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在环境中是醒目的目标和图形。
在绿化种植设计中,使植物作为标志性的景观往往有以下几种形式:草坪中的孤植樹,如:雪松、南洋杉、松、柏、银杏、玉兰、凤凰木、槐等。
(3)节点指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交叉点。它往往与道路、标志甚至城市的轴线紧密相连。在园林空间中,可以包括绿地的出入口、道路的起终点、区域与道路的交叉节点、等。在植物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形姿优美、观赏性强的景观树种,给人明朗的兴奋的入口意象。
(4)区域指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空间范围。例如在设置老年人的活动场地的植物时就应该考虑老年人在性格上的沉稳和安静的状态,尤其要选择一些保健类的植物来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5)边界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园林中可以利用植物可以造成不同的边界意象,边界有虚隔和实隔之分。虚隔如可以用一些球形小灌木做有机散植或进行一定间距的种植,如采用大叶黄杨球、小叶女贞球、石楠球等等来起到空间界定的作用;而实隔则采用密实的绿篱进行边界的围合,创造两个不可跨越的空间。
3.3环境知觉理论
环境的知觉理论主要包括: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其中格式塔理论(gestalt),其专业术语为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可引申为有组织的整体。它的基本观点为整体性、同型性、场作用力。其中整体性即人主管道将物体个别属性与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它的组织原则是:图形与背景、群化原则、简化原则。
4环境行为学理论在植物配置上的应用
园林植物的绿化空间类型按照边界的形态不同,可以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垂直空间和覆盖空间。从这五个不同空间的类型的大众行为习惯以及植物配置结构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来得出用大众行为及心理来引导植物的配置绿化特征,从而更加适宜人的活动。
4.1开敞空间
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景观的高度不能阻碍人的视线可以向四周延伸的空间类型。此类空间的特征是没有覆盖面,隐蔽性不强。空间的界定可以用低矮的灌木、花草等的种植来进行界定。人在开敞的空间中能视线开阔,心情舒畅。
4.2半开敞空间
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保持空间的一次以植物密植封闭视线,明确限定空间界限,其他地方则保持开敞,视线通透。这种空间形式往往能正确的引导有人的视线。通常采用乔灌草多层配置的方式,形成空间封闭的一侧。可以在整个半开敞空间的边缘地带处设计水景,在水边种植少量观花地被植物,既不影响大众的亲水活动,又能使水边的观花地被和背景植物在水边形成漂亮的倒影,在远处观望能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
4.3覆盖空间
根据植物的冠幅形成顶部的覆盖,产生的一种隐蔽的空间。
可以根据栽植大树的方式可以进行对广场多个空间的划分,这样不仅可以使广场的利用率增高,而且能留住人们在此进行各种活动。栽植的大树株行距根据其树种冠幅的大小可以设置在2-10米之间较为合适,这个距离刚好看不到大树的全貌,却能看见树干的全貌,树冠又可以作为小空间的顶面。一般情况下的设计是5-6米,一来利于植物的生长,二来便于人们开展各种活动,但最多不要超过10米。在植物的品种选择上需要树形优美,枝干伸展的植物品种,同时满足夏季遮荫,冬天开敞,无毒无刺无飘絮无浆果的要求就可以了。
4.4垂直空间
通过植物材料使两侧垂直面封闭,顶部开敞形成垂直空间。此类空间较容易形成夹景的效果,适合具有瞻仰和纪念意义的场所。植物的材料要选择分支点低,树冠密实的树种。如松柏类,且可根据其场所气氛的不同,选择一些颜色较为稳重的树种。采用较为单一的树种来烘托氛围。
可以在垂直空间的开始或尽头处设置一两株其他品种的植物,形成此处空间景观序列的开始或结尾,但在选择的植物风格需要与整体的环境氛围相协调。
4.5封闭空间
即通过植物材料封闭空间的四周,使人的视线收到制约不能向周边延伸。此类空间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隔离性,空间尺度不大,景观的感染力强,使用者容易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植物的选择可以选择树冠浓密型,利用地被、灌木和乔木组合成顶部和周边都密闭的空间类型。
5结语
在绿化种植设计中与环境行为学相联系,能更好的把握在植物的配置中有关人们活动的一些譬如植物体量、人的观赏视距等量化关系,从而更好的指导了绿化种植设计,从而使设计中的植物空间营造更加具有人性化,符合大众的需求,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城行为学概论[M].北京:漪华大学出版杜,1999.
[2] 攀玉才.用植物景观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J].湖南林业,2005(2):35一58.
[2] 苏霄滚.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 赵鑫,吕文博.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J] .渤海大学学报,2005(4):3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