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意义重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针对性、可行性的教学策略,为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育精神渗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3-441
一、教法创新,拓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体育精神的渗透渠道
高效课堂对教学方法有更高的要求,既要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又要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强化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总结育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教法,拓宽构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渠道。例如,教师在进行“揭开情绪的面纱”教学时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先创设若干情境并鼓励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谈一谈感受,如“周日我和家人要去野餐”“过生日收到好友送的礼物”“提醒同学不要做错题却被认为是在炫耀自己学习好”“已经下课了老师还在讲课”等,在学生探讨中教师导入“情绪”内涵,引导学生体会情绪的复杂性,其间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教学法,为学生播放《头脑特工队》动画电影中的片段,小时候主人公莱莉情绪较为单一,在长大之后情绪变得复杂,有时在开心的同时还会有一丝的伤感,同时情绪与外在环境有关,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相较于“填鸭式”的教法,在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教法更能启发学生思考并指引学生探讨,为学生主动学习并理解所学内容给予支持,减小教学阻力,营造生本化的教学氛围,继而构建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二、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采取多种类型教学方式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十分重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師应该基于新型、科学的教学理念,尝试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类型、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吸引学生目光,进而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新课导入,以趣味丰富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后续教学顺利开展;改变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促使学生加强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避免继续沿用以往的灌输式、理论式教学,此类方式不但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厌倦感。教师应该改变授课的传统观念,在教学时尝试结合生活,为学生讲解尊重他人、不被他人尊重等小故事,或要求学生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讨论尊重他人的意义、做法等内容。总之,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表观点,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多样教学活动。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运用趣味性的理论引导探究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有一部分受主观喜好的影响,并且他们对于身边发生的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通过与部分学生的交流发现,部分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习比较无趣,一些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对待学习比较消极,学生的道德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中的时间十分有限,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或者快速提高教学效率,通常在导入环节的讲解过于生涩。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主要是对教材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并且讲解方式比较单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被弱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长此以往,教学模式僵硬,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在学习时比较被动,初中教师单方面的课堂教学中缺少互动,教学效率不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开展相关学科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教材当中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原因是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这一学科的教学时,一方面要向学生讲解我国的一些法律条例和社会现象,并能够利用法律条例来解释和判定一些社会现象的性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与道德法制相关的内容,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就应该不断地改变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课堂,最大程度地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燕飞.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6):149+151.
[2]罗廷江.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新课程(中学),2019(09):166-167.
[3]练碧霞.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方式[J].中华少年,2019(04):26.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育精神渗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3-441
一、教法创新,拓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体育精神的渗透渠道
高效课堂对教学方法有更高的要求,既要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又要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强化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总结育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教法,拓宽构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渠道。例如,教师在进行“揭开情绪的面纱”教学时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先创设若干情境并鼓励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谈一谈感受,如“周日我和家人要去野餐”“过生日收到好友送的礼物”“提醒同学不要做错题却被认为是在炫耀自己学习好”“已经下课了老师还在讲课”等,在学生探讨中教师导入“情绪”内涵,引导学生体会情绪的复杂性,其间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教学法,为学生播放《头脑特工队》动画电影中的片段,小时候主人公莱莉情绪较为单一,在长大之后情绪变得复杂,有时在开心的同时还会有一丝的伤感,同时情绪与外在环境有关,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相较于“填鸭式”的教法,在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教法更能启发学生思考并指引学生探讨,为学生主动学习并理解所学内容给予支持,减小教学阻力,营造生本化的教学氛围,继而构建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二、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采取多种类型教学方式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十分重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師应该基于新型、科学的教学理念,尝试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类型、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吸引学生目光,进而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新课导入,以趣味丰富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后续教学顺利开展;改变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促使学生加强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避免继续沿用以往的灌输式、理论式教学,此类方式不但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厌倦感。教师应该改变授课的传统观念,在教学时尝试结合生活,为学生讲解尊重他人、不被他人尊重等小故事,或要求学生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讨论尊重他人的意义、做法等内容。总之,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表观点,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多样教学活动。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运用趣味性的理论引导探究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有一部分受主观喜好的影响,并且他们对于身边发生的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通过与部分学生的交流发现,部分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习比较无趣,一些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对待学习比较消极,学生的道德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中的时间十分有限,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或者快速提高教学效率,通常在导入环节的讲解过于生涩。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主要是对教材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并且讲解方式比较单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被弱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长此以往,教学模式僵硬,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在学习时比较被动,初中教师单方面的课堂教学中缺少互动,教学效率不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开展相关学科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教材当中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原因是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这一学科的教学时,一方面要向学生讲解我国的一些法律条例和社会现象,并能够利用法律条例来解释和判定一些社会现象的性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与道德法制相关的内容,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就应该不断地改变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课堂,最大程度地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燕飞.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6):149+151.
[2]罗廷江.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新课程(中学),2019(09):166-167.
[3]练碧霞.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方式[J].中华少年,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