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错误
小布什发动伊战的理由是萨達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年后,美国中情局得出结论,伊拉克并不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然而,一切都无可挽回
2015年11月10日,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的传记《命运与权力》正式出版发行。据《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披露,老布什在书中对小布什内阁的两位高官——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点名批评,称切尼是“强硬的蠢货”、拉姆斯菲尔德“傲慢无礼”。据称,正因为他们煽风点火,才误导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简称伊战)。
联想到在那前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接受CNN采访时承认发动伊战情报有误,以及当时俄美为打击ISIS(“伊斯兰国”)在中东摆开对峙态势,美国的伊战决策再次成为检讨对象。
虽然老布什有因护犊之心而诿过之嫌,但小布什的内阁官员确实在战前扮演了幕后推手角色。2004年调查记者詹姆斯·曼出版《火神派崛起:布什战争内阁史》,“火神内阁”由此成为小布什内阁的代名词,注脚为“保守主义鹰派”。
按照詹姆斯·曼的说法,“火神”是古罗马“火、货币与金属锻造之神”,代表权力、顽强、坚韧和耐久精神。小布什政府的“火神内阁”除了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还有国务卿鲍威尔、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国防政策委员会委员珀尔、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其中,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力量。他们大多具有强有力的学术背景,力求把美国的影响扩大到第三世界。
“9·11”事件成为美国亲自推翻萨达姆的契机
2004年,美国记者伍德沃德出版《攻击计划》一书揭秘伊战决策过程。该书宣传时只有一句话——“布什决定攻打伊拉克的幕后故事”。
《攻击计划》透露,早在1996年,珀尔和费斯(后来成为小布什的国防政策副国务卿)、乌木瑟尔(后来成为切尼的中东顾问)就联合起草了一份《彻底决裂报告》,向以色列勾勒出推翻萨达姆政权的计划,以此作为“促使中东地区更友好”的战略重点。这表明,在“火神内阁”组建前,他们就已充分谋划对伊作战。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他们反复建言对伊拉克的遏制政策无效,保护美国及其盟国不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的唯一方法是推翻萨达姆政权。最终,国会通过《伊拉克解放法》,决定向伊拉克流亡分子提供资助,鼓励这批人去推翻萨达姆政权。而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成为美国亲自推翻萨达姆“暴政”的契机。
“9·11”恐怖袭击爆发之初,小布什和沃尔福威茨等人都怀疑伊拉克是袭击行动的幕后黑手。“9·11”事件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中情局)开始强调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任中情局局长特尼特披露萨达姆可通过八种方式发展核能力。
在国家安全遭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美国国家防务正好处在发展新技术与战术的转型期。拉姆斯菲尔德称之为军事变革。这些军事变革可以帮助美军在中东获得全能掌控感。沃尔福威茨等人主张伊战还有地缘战略博弈的考量:为盟友以色列提供更安全的环境;拥有另一个顺畅的石油渠道;将伊拉克从敌变友,不仅增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力量,甚至多了一个对付伊朗的潜在军事基地。
从2001年9月11日至2003年3月20日,“火神内阁”花了18个月的时间令小布什坚定伊战决心,并说服国会议员与国内民众支持伊战。
9月11日当天,拉姆斯菲尔德提出一场对伊军事入侵的可能。9月17日,小布什告诉其顾问“相信伊拉克卷入了”。政府官员开始相信,若无一个国家的支持,基地组织无力发动像“9·11”这种规模的恐怖袭击,尽管这并未得到任何情报支持。“9·11”一周后,沃尔福威茨开始向拉姆斯菲尔德寄送攻打伊拉克的备忘录。切尼很快将伊拉克表述为“和平的威胁”。9月中旬,小布什告诉布莱尔,伊拉克不是当务之急,因为要先解决阿富汗的基地组织与塔利班政权。1个月后,塔利班政权倒台,小布什随即将注意力转向伊拉克。
11月21日,小布什要求军队秘密制定伊战计划。12月底,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向小布什及其国家安全团队汇报战争计划。
2001年冬至2002年春,是小布什作出伊战决策的最关键时期,其间他连续召集小组会议检讨美国对伊政策。该小组同意,遏制已经不再是对付萨达姆的可行策略,伊拉克政权更迭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且必须让其成为事实。在选择实施方案时,该小组认为,一场全面的入侵最有可能一劳永逸地将萨达姆赶下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切尼每天都同小布什联络,是小布什在国家安全事务上最亲密的顾问。切尼被描述为对伊战“令人不安的痴迷”,且扮演着强有力的“压路机力量”。拉姆斯菲尔德同样强烈支持军事干涉,他首要的思考是入侵细节与战争计划,并使其符合军事变革理念。
2002年1月29日,小布什发表国情咨文,正式将伊拉克与恐怖组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伊拉克、伊朗、朝鲜三国结成“邪恶轴心”。3月,小布什召集部分共和党和民主党参议员来到白宫,在未事先预告的情况下讨论伊拉克问题,同时在场的有小布什的国家安全团队。小布什最后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我们把他(指萨达姆)拿下。”让与会者确信他已决定发动伊战。接下来只剩程序问题。小布什政府着手三项战争准备工作:一是确定先发制人战略合法性;二是获得国会与民众同意;三是可能的话得到联合国大会授权。最后一项因中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反对而放弃。
2002年6月,小布什在西点军校演讲中称:“美国不能仰赖诸如威慑、遏制这样的冷战概念来处理恐怖组织问题,一方面恐怖分子会发动自杀式袭击,另一方面美国无法承担流氓政府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流向恐怖组织的代价。因此,若是必要,美国政府有责任先发制人。”
9月,小布什在联合国大会演讲中,将先发制人战略用到处理伊拉克问题上。不久,美国政府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先发制人概念正式化,为入侵伊拉克提供特定的战略合法性。 小布什发动伊战的理由是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都是基于不准确的证据与不可信的情报来源,其中包括流亡在美国的伊拉克前副总理沙拉比,服务于德国情报局代号为“曲线球”的线人。同时,中情局的秘密单位“反恐评估小组”开始生产“阴暗的有关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的危言耸听的叙述”。他们扭曲情报,为基地与伊拉克有关联提供证据,让军事干涉合法化。
与此同时,中情局接到任务准备《国家情报评估报告》,报告小组直接听命于切尼。在小组提交官方报告之前,“火神内阁”成员已经开始在媒体上为伊战制造舆论。2002年8月,切尼对外声称萨达姆在开展核项目。赖斯对CNN称“我们并不想让确切的证据变成蘑菇云”。“火神内阁”的朋友公开呼吁采取行动,加强媒体报道力度。所有歪曲的情报透过《纽约时报》等媒体见诸报端。所有的错误都朝一个方向倾斜。
2002年10月,《国家情报评估报告》发布,报告的结论是“伊拉克拥有化学与生物武器及其输送系统、寻求重新组建核能项目”。这成为进攻伊拉克的最权威担保。这份报告以及媒体持续讨论严重影响了众议院投票。2002年10月,国会决议授权总统使用武力解除伊拉克威胁。2003年2月,鲍威尔带着这份报告来到联合国作情报简报,结论是“伊拉克隐匿其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
一年后,美国中情局的伊拉克调查小组得出结论,伊拉克并不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家情报评估报告》中的移动式生化实验室,进行铀浓缩的铝管、自尼日尔采购的铀矿石,服务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人机输送系统,这些情报也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然而,一切都无可挽回。
小布什说:“那就干吧”
美国当地时间2003年3月19日(伊拉克当地时间3月20日)深夜,以美英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对伊拉克正式发动军事攻击。4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以罕有篇幅,发表了由3名大牌记者联合撰写的《椭圆形办公室在3周伊拉克战争中是什么样子》一文,全盘披露了白宫最高领导层对伊战争的决策内幕。
文章称,3月19日,白宫局势室,就在小布什对萨达姆发表48小时最后通牒结束前大约6个小时,中情局局长乔治·特内特从一个伊拉克间谍那里获悉,那天晚上,萨达姆很可能就呆在巴格达南部的一座地下掩体里。于是,特内特迅速奔向五角大楼,与拉姆斯菲尔德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讨论这份情报。当日下午3时30分,特内特、迈尔斯和拉姆斯菲尔德3人同时聚集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参加会议的还有赖斯和白宫办公厅主任安迪·卡德。
与此同时,远在卡塔尔美军中央司令部的弗兰克斯也从中情局长战地情报官员那里获得相同的情报。弗兰克斯遂命令两架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处于随时待命状态,以便在小布什发出打击命令时,可以随时出动。
小布什“面无表情地”听取他们讨论情报来源和开始行动的风险。有人说,迅速行动极大可能带来非常积极的结果;也有人说,提早打击可能会影响所有已拟定的计划,而且,如果情报来源有误可能对拟定的战争计划造成“损害”。他们担心,伊拉克当局可能会像1991年海湾战争那样,把西方记者带到平民区去查看伤亡情况,宣传美国袭击了伊拉克的妇女和儿童。这时,赖斯插话说:“伊拉克人就是喜欢拿已经发生的事情做宣传和撒谎。”
晚上7时12分,小布什认定值得冒险。然后,他说道:“那就干吧。”随即签署了发给弗兰克斯的执行命令。弗兰克斯通过专用电视屏幕向小布什敬了一个军礼。当时的局势室非常安静,“室内沉默了几分钟,在屋子里掉下一根针都能够听见声音”。紧接着,鲍威尔把手伸向小布什,“这是表示支持的手势”。
晚上9时30分,美军实施了“斩首行动”。45分钟后,小布什发表了只有4分钟的全国讲话。他说:“根据我的命令,联军已经开始打击有选择的重要军事目标。”然后,他还在私下里说了一句“感觉不错”。10时40分,他回到白宫起居室,与夫人劳拉一起看电视。此时,白宫新闻办公室告知媒体,总统夫妇已经睡觉。
战争到底会持续多久?3天、3周、3个月、3年?小布什的一名高级谋士在几个星期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战争的持续时间就意味着美军的伤亡、生化武器的攻击、中东的稳定、美国与盟国的关系等等。《纽约时报》说:“当然,总统的几个顾问已经认识到,战争的迅速结束还意味着小布什在拿自己的总统职位赌政治前途。”
3月22日一早,小布什从睡梦中被叫醒。他被告知,已经有美国军人在伊拉克被俘,其中包括一名女兵约翰逊。小布什的好友贝茨说:“这事儿让他很感困窘。”
当天下午,小布什按计划返回白宫,第一次向记者发表谈话,并开始降低对战争的预期。他说:“有证据显示,要达到我们的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我们正在进行当中。我们的决心已定,我们正在取得不错的进展。”此时,他的几名重要助手已开始忧虑,切尼关于可以尽快欢迎美军回国的预测暂时还不能实现。
战争进行到第二周时,美国媒体开始质疑联军在伊拉克的军队规模是否太小,开始质疑中情局长为什么没有预测到伊拉克准军事部队在伊拉克南部的顽强抵抗等等。
3月26日,小布什前往佛罗里达美军中央司令部,在发表演讲时,他改变了自己对战争评估的调子。他说:“我们所走的路不太容易,也许路还长。”
3月27日,小布什與布莱尔在戴维营举行联合记者会。对于布莱尔有关战争的热情洋溢的讲话,小布什只说了一句:“我没有什么好补充的。”
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陆军司令华莱士曾发表评论说,美军在战场上面对的敌人与他们在“战争游戏”计划中的敌人有些不同,言外之意是,美军的计划有问题。这被认为是美国将军支持媒体对拉姆斯菲尔德的批评,认为他无视将军们提出的美国没有调动足够军队的警告。这成为3月28日美国各大媒体头版的重大新闻。
这时,白宫也不得不进入舆论公关阶段。美国一名高级官员描述说,小布什被这样的批评所激怒,他认为那些认为战争进程比预计的要缓慢的批评简直是“愚蠢”。3月28日下午2时,小布什在与退伍军人见面时说:“现在大家都知道美国军队正在向巴格达推进。”至于战斗情况,他说:“我不知道战斗何时打响。汤米(即弗兰克斯)还没有告诉我。”他还说:“我们不会根据社论来修改计划。” 3月31日,白宫新的公关开始。小布什对海岸警卫队发表谈话说,战争只进行了11天,“联军已经控制了伊拉克西部和南部的绝大部分……我们在一天一天向巴格达靠近,我们在一天一天向胜利靠近”。
4月2日下午5时,拉姆斯菲尔德向小布什汇报说,美军的一名战俘已经被安全地救出。小布什随即说:“这太棒了。”4月3日,美军占领巴格达国际机场的一部分,《纽约时报》说:“这是美军的战略胜利和心理胜利,使得美军部队进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视线,并使得美军的抑郁气氛一扫而光。”4月4日,美军第三步兵师控制了整个巴格达机场。
在战争开始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小布什在面对对战争计划的批评时很不耐烦,特别是在战事并不顺利的那几天,比如,美军伤亡人数的增加、美军士兵被俘等等。小布什对一名顾问说,伊拉克人“打仗像恐怖分子”。尽管战争给美国和白宫带来闹哄哄的场面,但小布什的工作和生活依旧如常。不过,战争期间,他的外出仅限于美国的军事基地,只有一次出国访问,那就是3月27日去北爱尔兰会见“最忠诚的外国盟友”布莱尔。
4月9日,小布什通过电视看到了伊拉克人在巴格达街头把薩达姆的塑像推倒的场面。当时,他兴奋地说:“他们把它拉下来了!”这时,他已认识到,即使战争还没结束,但他作为美军总司令的最危险时期已经过去。
美伊均付出惨痛代价,安全成奢侈品
2013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十周年纪念日。就在此前一天,伊拉克发生多起爆炸袭击事件,导致50多人死亡,160多人受伤。与“基地”组织有关的极端组织曾宣称,这是对伊战十周年的“纪念”。十几年来,不少人的命运因伊战而改变,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的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伊战“后遗症”至今未愈,成为困扰伊拉克前进的障碍。
伊战以美国的“胜利”而结束,萨达姆也在2006年因“反人类罪”被处以死刑。然而,到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为止,在7年多的时间里,美方始终没有找到引发伊战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场战争给所有主动和被动的参与者留下了严重的创伤。
受难的首先是伊拉克民众。数据显示,伊战造成至少13.4万民众死亡。如果包括记者及人道主义工作者等在内,死亡人数超过17万人。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于2006年公布研究数据称,约65万伊拉克人死于战争。
自伊战爆发以来,暴力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伊拉克上演,“安全”和“健康”成为伊拉克人的奢侈品。为了不再提心吊胆,不少伊拉克人选择逃亡。根据统计,约有200万伊拉克人流亡国外。
一位伊拉克民众说,在伊战期间,“每一个人都很紧张、恐惧与惊慌失措”。他说,自己曾亲身经历过3次自杀性袭击,记忆中最深的是在2005年,“我从屋里一出来,街道旁边的一辆汽车就爆炸了,炸死了一个女人和她的孩子。”
回顾那场战争,这名伊拉克人说:“除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之外,这场战争什么也没有改变,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虚无与痛苦。”
而发动伊战的美国同样损失惨重。据2007年11月18日的英国《泰晤士报》报道:2005年,至少有6256名美国老兵自杀,平均每天就有17人。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总数为3863人,平均每天2.4人。老兵自杀风潮表明,美国正在经历一种通常与创伤后压力有关的“心理健康流行病”。
美国人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中有8.9人,而对美国老兵来说,每10万人中至少有18.7人。在20岁到24岁的退伍军人中,这个比例更高达至少22.9人,是同年龄段其他美国人的近4倍。
美国现有老兵2500万人,其中160万人曾参加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前海军陆战队队员保罗·里克霍夫说:“并不是每个从战场上回来的人都受过伤,但是,每个回来的人都不会没有改变。”
另据报道,美国国防部的数字显示,美军逃兵人数在2006至2007财政年度达到4698人,与伊拉克战争开始时的2002至2003财政年度相比,逃兵人数增加了80%。
以上数据,在此后的10多年中,还在继续扩大。这都证明,战争使民众心理不堪重负。
战争后遗症难愈
伊战争2011年宣告结束,但仍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伊拉克人需要承受的还有更多。
伊战爆发后,伊拉克教派分裂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在萨达姆时期,伊拉克“掌权”的是占人口少数的逊尼派。在萨达姆政权倒台后,由什叶派取而代之。但因两派分歧严重、教派之争不断,美国安全情报智库“Stratfor”2013年3月17日发布的报告表示,伊拉克“陷入了比萨达姆时期更严重的混乱”。
政局的混乱导致伊拉克经济也处于困境。由于政治割据、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和投资环境恶劣等原因,国家重建的进度不如人意。
伊拉克专家则认为,美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府的最大后果之一,就是打破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平衡,使各教派纷纷加入争夺地区主导权的角逐中,导致伊拉克冲突和暴力乱象旷日持久,激进组织也趁机浑水摸鱼,极大地恶化了整个中东的安全态势。
在美国国内,舆论也对伊拉克战争作出了否定的评价。美国外交协会主席理查德·哈斯说,把“那么多的美国人的血和财产倾倒在毫无价值的战争之中”,是前总统布什的错误选择导致了错误结果。
美国《赫芬顿邮报》的一份民调则显示,52%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是一个错误。55%的受访者认为,发动伊战“不值得”。
小布什发动伊战的理由是萨達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年后,美国中情局得出结论,伊拉克并不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然而,一切都无可挽回
2015年11月10日,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的传记《命运与权力》正式出版发行。据《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披露,老布什在书中对小布什内阁的两位高官——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点名批评,称切尼是“强硬的蠢货”、拉姆斯菲尔德“傲慢无礼”。据称,正因为他们煽风点火,才误导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简称伊战)。
联想到在那前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接受CNN采访时承认发动伊战情报有误,以及当时俄美为打击ISIS(“伊斯兰国”)在中东摆开对峙态势,美国的伊战决策再次成为检讨对象。
虽然老布什有因护犊之心而诿过之嫌,但小布什的内阁官员确实在战前扮演了幕后推手角色。2004年调查记者詹姆斯·曼出版《火神派崛起:布什战争内阁史》,“火神内阁”由此成为小布什内阁的代名词,注脚为“保守主义鹰派”。
按照詹姆斯·曼的说法,“火神”是古罗马“火、货币与金属锻造之神”,代表权力、顽强、坚韧和耐久精神。小布什政府的“火神内阁”除了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还有国务卿鲍威尔、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国防政策委员会委员珀尔、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其中,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力量。他们大多具有强有力的学术背景,力求把美国的影响扩大到第三世界。
“9·11”事件成为美国亲自推翻萨达姆的契机
2004年,美国记者伍德沃德出版《攻击计划》一书揭秘伊战决策过程。该书宣传时只有一句话——“布什决定攻打伊拉克的幕后故事”。
《攻击计划》透露,早在1996年,珀尔和费斯(后来成为小布什的国防政策副国务卿)、乌木瑟尔(后来成为切尼的中东顾问)就联合起草了一份《彻底决裂报告》,向以色列勾勒出推翻萨达姆政权的计划,以此作为“促使中东地区更友好”的战略重点。这表明,在“火神内阁”组建前,他们就已充分谋划对伊作战。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他们反复建言对伊拉克的遏制政策无效,保护美国及其盟国不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的唯一方法是推翻萨达姆政权。最终,国会通过《伊拉克解放法》,决定向伊拉克流亡分子提供资助,鼓励这批人去推翻萨达姆政权。而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成为美国亲自推翻萨达姆“暴政”的契机。
“9·11”恐怖袭击爆发之初,小布什和沃尔福威茨等人都怀疑伊拉克是袭击行动的幕后黑手。“9·11”事件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中情局)开始强调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任中情局局长特尼特披露萨达姆可通过八种方式发展核能力。
在国家安全遭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美国国家防务正好处在发展新技术与战术的转型期。拉姆斯菲尔德称之为军事变革。这些军事变革可以帮助美军在中东获得全能掌控感。沃尔福威茨等人主张伊战还有地缘战略博弈的考量:为盟友以色列提供更安全的环境;拥有另一个顺畅的石油渠道;将伊拉克从敌变友,不仅增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力量,甚至多了一个对付伊朗的潜在军事基地。
从2001年9月11日至2003年3月20日,“火神内阁”花了18个月的时间令小布什坚定伊战决心,并说服国会议员与国内民众支持伊战。
9月11日当天,拉姆斯菲尔德提出一场对伊军事入侵的可能。9月17日,小布什告诉其顾问“相信伊拉克卷入了”。政府官员开始相信,若无一个国家的支持,基地组织无力发动像“9·11”这种规模的恐怖袭击,尽管这并未得到任何情报支持。“9·11”一周后,沃尔福威茨开始向拉姆斯菲尔德寄送攻打伊拉克的备忘录。切尼很快将伊拉克表述为“和平的威胁”。9月中旬,小布什告诉布莱尔,伊拉克不是当务之急,因为要先解决阿富汗的基地组织与塔利班政权。1个月后,塔利班政权倒台,小布什随即将注意力转向伊拉克。
11月21日,小布什要求军队秘密制定伊战计划。12月底,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向小布什及其国家安全团队汇报战争计划。
2001年冬至2002年春,是小布什作出伊战决策的最关键时期,其间他连续召集小组会议检讨美国对伊政策。该小组同意,遏制已经不再是对付萨达姆的可行策略,伊拉克政权更迭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且必须让其成为事实。在选择实施方案时,该小组认为,一场全面的入侵最有可能一劳永逸地将萨达姆赶下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切尼每天都同小布什联络,是小布什在国家安全事务上最亲密的顾问。切尼被描述为对伊战“令人不安的痴迷”,且扮演着强有力的“压路机力量”。拉姆斯菲尔德同样强烈支持军事干涉,他首要的思考是入侵细节与战争计划,并使其符合军事变革理念。
2002年1月29日,小布什发表国情咨文,正式将伊拉克与恐怖组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伊拉克、伊朗、朝鲜三国结成“邪恶轴心”。3月,小布什召集部分共和党和民主党参议员来到白宫,在未事先预告的情况下讨论伊拉克问题,同时在场的有小布什的国家安全团队。小布什最后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我们把他(指萨达姆)拿下。”让与会者确信他已决定发动伊战。接下来只剩程序问题。小布什政府着手三项战争准备工作:一是确定先发制人战略合法性;二是获得国会与民众同意;三是可能的话得到联合国大会授权。最后一项因中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反对而放弃。
2002年6月,小布什在西点军校演讲中称:“美国不能仰赖诸如威慑、遏制这样的冷战概念来处理恐怖组织问题,一方面恐怖分子会发动自杀式袭击,另一方面美国无法承担流氓政府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流向恐怖组织的代价。因此,若是必要,美国政府有责任先发制人。”
9月,小布什在联合国大会演讲中,将先发制人战略用到处理伊拉克问题上。不久,美国政府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先发制人概念正式化,为入侵伊拉克提供特定的战略合法性。 小布什发动伊战的理由是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都是基于不准确的证据与不可信的情报来源,其中包括流亡在美国的伊拉克前副总理沙拉比,服务于德国情报局代号为“曲线球”的线人。同时,中情局的秘密单位“反恐评估小组”开始生产“阴暗的有关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的危言耸听的叙述”。他们扭曲情报,为基地与伊拉克有关联提供证据,让军事干涉合法化。
与此同时,中情局接到任务准备《国家情报评估报告》,报告小组直接听命于切尼。在小组提交官方报告之前,“火神内阁”成员已经开始在媒体上为伊战制造舆论。2002年8月,切尼对外声称萨达姆在开展核项目。赖斯对CNN称“我们并不想让确切的证据变成蘑菇云”。“火神内阁”的朋友公开呼吁采取行动,加强媒体报道力度。所有歪曲的情报透过《纽约时报》等媒体见诸报端。所有的错误都朝一个方向倾斜。
2002年10月,《国家情报评估报告》发布,报告的结论是“伊拉克拥有化学与生物武器及其输送系统、寻求重新组建核能项目”。这成为进攻伊拉克的最权威担保。这份报告以及媒体持续讨论严重影响了众议院投票。2002年10月,国会决议授权总统使用武力解除伊拉克威胁。2003年2月,鲍威尔带着这份报告来到联合国作情报简报,结论是“伊拉克隐匿其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
一年后,美国中情局的伊拉克调查小组得出结论,伊拉克并不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家情报评估报告》中的移动式生化实验室,进行铀浓缩的铝管、自尼日尔采购的铀矿石,服务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人机输送系统,这些情报也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然而,一切都无可挽回。
小布什说:“那就干吧”
美国当地时间2003年3月19日(伊拉克当地时间3月20日)深夜,以美英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对伊拉克正式发动军事攻击。4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以罕有篇幅,发表了由3名大牌记者联合撰写的《椭圆形办公室在3周伊拉克战争中是什么样子》一文,全盘披露了白宫最高领导层对伊战争的决策内幕。
文章称,3月19日,白宫局势室,就在小布什对萨达姆发表48小时最后通牒结束前大约6个小时,中情局局长乔治·特内特从一个伊拉克间谍那里获悉,那天晚上,萨达姆很可能就呆在巴格达南部的一座地下掩体里。于是,特内特迅速奔向五角大楼,与拉姆斯菲尔德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讨论这份情报。当日下午3时30分,特内特、迈尔斯和拉姆斯菲尔德3人同时聚集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参加会议的还有赖斯和白宫办公厅主任安迪·卡德。
与此同时,远在卡塔尔美军中央司令部的弗兰克斯也从中情局长战地情报官员那里获得相同的情报。弗兰克斯遂命令两架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处于随时待命状态,以便在小布什发出打击命令时,可以随时出动。
小布什“面无表情地”听取他们讨论情报来源和开始行动的风险。有人说,迅速行动极大可能带来非常积极的结果;也有人说,提早打击可能会影响所有已拟定的计划,而且,如果情报来源有误可能对拟定的战争计划造成“损害”。他们担心,伊拉克当局可能会像1991年海湾战争那样,把西方记者带到平民区去查看伤亡情况,宣传美国袭击了伊拉克的妇女和儿童。这时,赖斯插话说:“伊拉克人就是喜欢拿已经发生的事情做宣传和撒谎。”
晚上7时12分,小布什认定值得冒险。然后,他说道:“那就干吧。”随即签署了发给弗兰克斯的执行命令。弗兰克斯通过专用电视屏幕向小布什敬了一个军礼。当时的局势室非常安静,“室内沉默了几分钟,在屋子里掉下一根针都能够听见声音”。紧接着,鲍威尔把手伸向小布什,“这是表示支持的手势”。
晚上9时30分,美军实施了“斩首行动”。45分钟后,小布什发表了只有4分钟的全国讲话。他说:“根据我的命令,联军已经开始打击有选择的重要军事目标。”然后,他还在私下里说了一句“感觉不错”。10时40分,他回到白宫起居室,与夫人劳拉一起看电视。此时,白宫新闻办公室告知媒体,总统夫妇已经睡觉。
战争到底会持续多久?3天、3周、3个月、3年?小布什的一名高级谋士在几个星期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战争的持续时间就意味着美军的伤亡、生化武器的攻击、中东的稳定、美国与盟国的关系等等。《纽约时报》说:“当然,总统的几个顾问已经认识到,战争的迅速结束还意味着小布什在拿自己的总统职位赌政治前途。”
3月22日一早,小布什从睡梦中被叫醒。他被告知,已经有美国军人在伊拉克被俘,其中包括一名女兵约翰逊。小布什的好友贝茨说:“这事儿让他很感困窘。”
当天下午,小布什按计划返回白宫,第一次向记者发表谈话,并开始降低对战争的预期。他说:“有证据显示,要达到我们的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我们正在进行当中。我们的决心已定,我们正在取得不错的进展。”此时,他的几名重要助手已开始忧虑,切尼关于可以尽快欢迎美军回国的预测暂时还不能实现。
战争进行到第二周时,美国媒体开始质疑联军在伊拉克的军队规模是否太小,开始质疑中情局长为什么没有预测到伊拉克准军事部队在伊拉克南部的顽强抵抗等等。
3月26日,小布什前往佛罗里达美军中央司令部,在发表演讲时,他改变了自己对战争评估的调子。他说:“我们所走的路不太容易,也许路还长。”
3月27日,小布什與布莱尔在戴维营举行联合记者会。对于布莱尔有关战争的热情洋溢的讲话,小布什只说了一句:“我没有什么好补充的。”
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陆军司令华莱士曾发表评论说,美军在战场上面对的敌人与他们在“战争游戏”计划中的敌人有些不同,言外之意是,美军的计划有问题。这被认为是美国将军支持媒体对拉姆斯菲尔德的批评,认为他无视将军们提出的美国没有调动足够军队的警告。这成为3月28日美国各大媒体头版的重大新闻。
这时,白宫也不得不进入舆论公关阶段。美国一名高级官员描述说,小布什被这样的批评所激怒,他认为那些认为战争进程比预计的要缓慢的批评简直是“愚蠢”。3月28日下午2时,小布什在与退伍军人见面时说:“现在大家都知道美国军队正在向巴格达推进。”至于战斗情况,他说:“我不知道战斗何时打响。汤米(即弗兰克斯)还没有告诉我。”他还说:“我们不会根据社论来修改计划。” 3月31日,白宫新的公关开始。小布什对海岸警卫队发表谈话说,战争只进行了11天,“联军已经控制了伊拉克西部和南部的绝大部分……我们在一天一天向巴格达靠近,我们在一天一天向胜利靠近”。
4月2日下午5时,拉姆斯菲尔德向小布什汇报说,美军的一名战俘已经被安全地救出。小布什随即说:“这太棒了。”4月3日,美军占领巴格达国际机场的一部分,《纽约时报》说:“这是美军的战略胜利和心理胜利,使得美军部队进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视线,并使得美军的抑郁气氛一扫而光。”4月4日,美军第三步兵师控制了整个巴格达机场。
在战争开始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小布什在面对对战争计划的批评时很不耐烦,特别是在战事并不顺利的那几天,比如,美军伤亡人数的增加、美军士兵被俘等等。小布什对一名顾问说,伊拉克人“打仗像恐怖分子”。尽管战争给美国和白宫带来闹哄哄的场面,但小布什的工作和生活依旧如常。不过,战争期间,他的外出仅限于美国的军事基地,只有一次出国访问,那就是3月27日去北爱尔兰会见“最忠诚的外国盟友”布莱尔。
4月9日,小布什通过电视看到了伊拉克人在巴格达街头把薩达姆的塑像推倒的场面。当时,他兴奋地说:“他们把它拉下来了!”这时,他已认识到,即使战争还没结束,但他作为美军总司令的最危险时期已经过去。
美伊均付出惨痛代价,安全成奢侈品
2013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十周年纪念日。就在此前一天,伊拉克发生多起爆炸袭击事件,导致50多人死亡,160多人受伤。与“基地”组织有关的极端组织曾宣称,这是对伊战十周年的“纪念”。十几年来,不少人的命运因伊战而改变,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的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伊战“后遗症”至今未愈,成为困扰伊拉克前进的障碍。
伊战以美国的“胜利”而结束,萨达姆也在2006年因“反人类罪”被处以死刑。然而,到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为止,在7年多的时间里,美方始终没有找到引发伊战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场战争给所有主动和被动的参与者留下了严重的创伤。
受难的首先是伊拉克民众。数据显示,伊战造成至少13.4万民众死亡。如果包括记者及人道主义工作者等在内,死亡人数超过17万人。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于2006年公布研究数据称,约65万伊拉克人死于战争。
自伊战爆发以来,暴力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伊拉克上演,“安全”和“健康”成为伊拉克人的奢侈品。为了不再提心吊胆,不少伊拉克人选择逃亡。根据统计,约有200万伊拉克人流亡国外。
一位伊拉克民众说,在伊战期间,“每一个人都很紧张、恐惧与惊慌失措”。他说,自己曾亲身经历过3次自杀性袭击,记忆中最深的是在2005年,“我从屋里一出来,街道旁边的一辆汽车就爆炸了,炸死了一个女人和她的孩子。”
回顾那场战争,这名伊拉克人说:“除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之外,这场战争什么也没有改变,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虚无与痛苦。”
而发动伊战的美国同样损失惨重。据2007年11月18日的英国《泰晤士报》报道:2005年,至少有6256名美国老兵自杀,平均每天就有17人。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总数为3863人,平均每天2.4人。老兵自杀风潮表明,美国正在经历一种通常与创伤后压力有关的“心理健康流行病”。
美国人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中有8.9人,而对美国老兵来说,每10万人中至少有18.7人。在20岁到24岁的退伍军人中,这个比例更高达至少22.9人,是同年龄段其他美国人的近4倍。
美国现有老兵2500万人,其中160万人曾参加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前海军陆战队队员保罗·里克霍夫说:“并不是每个从战场上回来的人都受过伤,但是,每个回来的人都不会没有改变。”
另据报道,美国国防部的数字显示,美军逃兵人数在2006至2007财政年度达到4698人,与伊拉克战争开始时的2002至2003财政年度相比,逃兵人数增加了80%。
以上数据,在此后的10多年中,还在继续扩大。这都证明,战争使民众心理不堪重负。
战争后遗症难愈
伊战争2011年宣告结束,但仍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伊拉克人需要承受的还有更多。
伊战爆发后,伊拉克教派分裂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在萨达姆时期,伊拉克“掌权”的是占人口少数的逊尼派。在萨达姆政权倒台后,由什叶派取而代之。但因两派分歧严重、教派之争不断,美国安全情报智库“Stratfor”2013年3月17日发布的报告表示,伊拉克“陷入了比萨达姆时期更严重的混乱”。
政局的混乱导致伊拉克经济也处于困境。由于政治割据、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和投资环境恶劣等原因,国家重建的进度不如人意。
伊拉克专家则认为,美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府的最大后果之一,就是打破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平衡,使各教派纷纷加入争夺地区主导权的角逐中,导致伊拉克冲突和暴力乱象旷日持久,激进组织也趁机浑水摸鱼,极大地恶化了整个中东的安全态势。
在美国国内,舆论也对伊拉克战争作出了否定的评价。美国外交协会主席理查德·哈斯说,把“那么多的美国人的血和财产倾倒在毫无价值的战争之中”,是前总统布什的错误选择导致了错误结果。
美国《赫芬顿邮报》的一份民调则显示,52%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是一个错误。55%的受访者认为,发动伊战“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