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拟对于中国著名现代文学家、诗人,五四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者之一郁达夫的短篇作品中反复塑造、雕琢的城市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发掘作家郁达夫在《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等早期的短篇小说中塑造出的流落、漂泊在大都市的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的几个典型特征。分析作家郁达夫在凭借短篇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性格、形象、命运的塑造中寄寓的自身漂泊无依、饱受贫穷、失业的磨难,并在落魄的处境中不忘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的心态,从而引起读者广泛、深刻的共鸣。
关键词:郁达夫;短篇小说;城市知识分子
一、引言
五四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作为现代文学巨匠的郁达夫,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论是他的著述颇丰的创作生涯,还是他本人传奇的、多灾多难的一生,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广为流传,谈之不尽的话题。在现在文学史的研究领域,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五四文学团体“创造社”,因为其大胆真实地揭露社会人生困窘、艰辛的一面,并无所顾忌地曝露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一些漂泊、混迹在大都市的无产、无固定职业的底层城市知识分子的心声,尤其是对生活的苦难的怨恨、对于爱情的渴望无处寄托而形成的带有些许扭曲特征的复杂、消极的心态,成为广受关注,饱受争议,又得到文学领域更多的评论家、作者、读者批评和拥戴的文学团体。以徐志摩为代表的北京地区现代作家的著名团体“文学研究会”因为倡导积极、鼓舞人,为现实人生提供向上和光明的引导作用,而对于“创造社”颇有微词,这种微词的核心即对于郁达夫这样“创造社”代表作家作品中的城市知识分子具有悲剧性的形象感到反感。但事实上,在广大的读者心中,这种城市知识分子的塑造受到了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郁达夫所塑造出的城市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紧紧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对于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声,那种对于人的内心遭遇困厄时的真实心理的生动描绘,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十分亲切、毫不陌生。因此,至今依然能够使读者引起共鸣。
二、以《沉沦》作品集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创作
1921年10月15日《沉沦》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他是郁达夫第一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集,也使一部对于五四文学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作品。因为它是继鲁迅的《狂人日记》后,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诞生的首本短篇小说集。它的诞生也使郁达夫成为五四新文学史上首位出版短篇小说集的小说家。这为他日后的创作道路奠定了卓越地位。此后,在他文学创作成果丰厚的前期生涯中,《沉沦》的很多风格和主题被延续下来。《沉沦》《银灰色的死》等20几篇具有感时伤怀的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抨击时政的议论杂文也相继诞生。这些作品通过更直接的表达形式和创作手法,直接倾诉了郁达夫对于山河破碎、时局动荡的哀怨和愤慨。可以说,没有《沉沦》创下的良好口碑和庞大的读者群,他日后的创作业绩是不可能有如此规模和影响力的。
《沉沦》这部作品,表现了郁达夫作为一个出身寒微的赴日留学生,在日本受尽弱国子民的轻视和羞辱后,一心盼望祖国富强,渴望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然而,时局的动荡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积重难返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局势的变幻莫测,使他最终陷入了绝望的深渊,觉得凭一己之力改变祖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进而自身也能够奋发向上,创造美好人生的道路已经堵死,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渴望也逐渐被如死灰的破灭心情所取代,不得不走上自毁生命的悲惨结局。这个故事由于叙事的生动、心理描写的真实大胆,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事实上,这部作品正是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从原本满怀希望,试图通过进入外交部走仕途来报效祖国,谋求自身的发达和幸福,到应考屡屡受挫,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并感到无限失望的巨大的落差心态,这在无意识中迎合了当时为数众多的,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生活在新旧社会的夹缝中的城市小知识分子的心声。许多青年模仿郁达夫在短篇小说中刻画的城市小知识分子形象,在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上与之相契合,一时成为流行风潮。
三、郁达夫短篇小说中的城市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首先,作为一个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并受日本私小说影响颇深的作家,郁达夫作品的一个最重要源泉就是他的亲身经历。郁达夫自身以及周围与他有着共同命运的城市知识分子在大都市中謀生的艰辛和追求感情的艰难,成为他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最主要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在《沉沦》中大胆曝露自身在日本留学时的情爱经历、性心理,在追求异性受挫,感慨到自己的弱势地位与祖国的受人奴役和欺凌有巨大关系,因此在决意自尽前喊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心声。尽管这种戏剧化的结局并不是郁达夫自身的生活体验,但将个人生活道路中的不如意与祖国积贫积弱的处境紧密联系起来,渴望祖国强大以实现自身人生追求的实现,是他的作品中代条件,许多生活在“新旧夹缝”中的文人们都以自身的经历、心态和视角,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和生活在新旧交替时期深受传统与现代观念碰撞下的人们意识觉醒的作品。郁达夫无疑是其中最有特点和声名的一个。他在短篇小说中刻画的城市知识分子形象,对于自身境遇的不满,对于家国兴盛的渴望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反复书写的主题。
关键词:郁达夫;短篇小说;城市知识分子
一、引言
五四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作为现代文学巨匠的郁达夫,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论是他的著述颇丰的创作生涯,还是他本人传奇的、多灾多难的一生,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广为流传,谈之不尽的话题。在现在文学史的研究领域,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五四文学团体“创造社”,因为其大胆真实地揭露社会人生困窘、艰辛的一面,并无所顾忌地曝露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一些漂泊、混迹在大都市的无产、无固定职业的底层城市知识分子的心声,尤其是对生活的苦难的怨恨、对于爱情的渴望无处寄托而形成的带有些许扭曲特征的复杂、消极的心态,成为广受关注,饱受争议,又得到文学领域更多的评论家、作者、读者批评和拥戴的文学团体。以徐志摩为代表的北京地区现代作家的著名团体“文学研究会”因为倡导积极、鼓舞人,为现实人生提供向上和光明的引导作用,而对于“创造社”颇有微词,这种微词的核心即对于郁达夫这样“创造社”代表作家作品中的城市知识分子具有悲剧性的形象感到反感。但事实上,在广大的读者心中,这种城市知识分子的塑造受到了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郁达夫所塑造出的城市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紧紧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对于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声,那种对于人的内心遭遇困厄时的真实心理的生动描绘,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十分亲切、毫不陌生。因此,至今依然能够使读者引起共鸣。
二、以《沉沦》作品集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创作
1921年10月15日《沉沦》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他是郁达夫第一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集,也使一部对于五四文学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作品。因为它是继鲁迅的《狂人日记》后,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诞生的首本短篇小说集。它的诞生也使郁达夫成为五四新文学史上首位出版短篇小说集的小说家。这为他日后的创作道路奠定了卓越地位。此后,在他文学创作成果丰厚的前期生涯中,《沉沦》的很多风格和主题被延续下来。《沉沦》《银灰色的死》等20几篇具有感时伤怀的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抨击时政的议论杂文也相继诞生。这些作品通过更直接的表达形式和创作手法,直接倾诉了郁达夫对于山河破碎、时局动荡的哀怨和愤慨。可以说,没有《沉沦》创下的良好口碑和庞大的读者群,他日后的创作业绩是不可能有如此规模和影响力的。
《沉沦》这部作品,表现了郁达夫作为一个出身寒微的赴日留学生,在日本受尽弱国子民的轻视和羞辱后,一心盼望祖国富强,渴望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然而,时局的动荡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积重难返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局势的变幻莫测,使他最终陷入了绝望的深渊,觉得凭一己之力改变祖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进而自身也能够奋发向上,创造美好人生的道路已经堵死,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渴望也逐渐被如死灰的破灭心情所取代,不得不走上自毁生命的悲惨结局。这个故事由于叙事的生动、心理描写的真实大胆,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事实上,这部作品正是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从原本满怀希望,试图通过进入外交部走仕途来报效祖国,谋求自身的发达和幸福,到应考屡屡受挫,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并感到无限失望的巨大的落差心态,这在无意识中迎合了当时为数众多的,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生活在新旧社会的夹缝中的城市小知识分子的心声。许多青年模仿郁达夫在短篇小说中刻画的城市小知识分子形象,在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上与之相契合,一时成为流行风潮。
三、郁达夫短篇小说中的城市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首先,作为一个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并受日本私小说影响颇深的作家,郁达夫作品的一个最重要源泉就是他的亲身经历。郁达夫自身以及周围与他有着共同命运的城市知识分子在大都市中謀生的艰辛和追求感情的艰难,成为他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最主要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在《沉沦》中大胆曝露自身在日本留学时的情爱经历、性心理,在追求异性受挫,感慨到自己的弱势地位与祖国的受人奴役和欺凌有巨大关系,因此在决意自尽前喊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心声。尽管这种戏剧化的结局并不是郁达夫自身的生活体验,但将个人生活道路中的不如意与祖国积贫积弱的处境紧密联系起来,渴望祖国强大以实现自身人生追求的实现,是他的作品中代条件,许多生活在“新旧夹缝”中的文人们都以自身的经历、心态和视角,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和生活在新旧交替时期深受传统与现代观念碰撞下的人们意识觉醒的作品。郁达夫无疑是其中最有特点和声名的一个。他在短篇小说中刻画的城市知识分子形象,对于自身境遇的不满,对于家国兴盛的渴望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反复书写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