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傣族舞蹈中的孔雀舞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傣族舞类型,本文首先分析了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形成渊源,然后结合当代孔雀舞的发展分析其中所蘊含的自然、艺术和意境三重美学价值,以为学习和表演傣族孔雀舞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傣族舞;孔雀舞;美学价值
傣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的瑰宝,而孔雀舞则是傣族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孔雀舞的整体舞蹈动作都是模仿孔雀而来,传统的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的形式,而在刀美兰和杨丽萍将傣族孔雀舞进一步艺术化之后,孔雀舞成为了空灵美、艺术美的象征。在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
一、傣族舞孔雀形象的形成
傣族舞孔雀形象的形成和傣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都有密切的联系。首先,傣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物种具备多样化的特征,还是孔雀的栖息地。孔雀被称为“百鸟之王”,其有着非常美丽的外在形态,作为一个崇尚自然美的民族,孔雀也成为了傣族舞蹈中重点模仿和表现的形象和内容,并形成了专门的孔雀舞。其次,傣族人民将孔雀作为民族图腾,孔雀被认为象征着善良、美丽、聪慧,孔雀的到来即代表着吉祥如意的到来。再次,傣族地区人民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中大明王菩萨就是孔雀的形象,傣族人民信奉大明王菩萨,更是将孔雀和神佛信仰联系在一起,更加敬重和喜爱孔雀这一生物。
二、傣族孔雀舞的美学价值
傣族人民崇尚孔雀这一形象,其在孔雀舞中就充分表现出了“孔雀”形象的自然、艺术以及意境价值,尤其是随着孔雀舞的舞台化发展,孔雀舞的美学价值也就更为明显。
(一)孔雀舞的自然美学价值
孔雀舞模仿的是孔雀的形象,经过傣族人民长期认真的观察,孔雀的形态、神态、动态都在舞蹈中被模仿和刻画出来。在傣族流传的神话故事《召树屯》中,女主角就是一只美丽的孔雀,在现代,这一故事还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动画片。虽然在傣族孔雀舞中有男演员戴上孔雀尾巴来进行表演的舞蹈,但是更多地是由女性演员来进行孔雀舞的表演,因为在傣族人看来,孔雀的自然美和女性身体、神态的婀娜美非常相似,因此,由女性来表演孔雀舞更能够展现出孔雀的美。在孔雀舞表演时,演员需要掌握孔雀站立、行走、抖尾、开屏的一系列动作,重点将自己的头部、脖颈、手臂和上半身进行动作的处理,通过小幅度动作的变化和快慢相对比的节奏来展示孔雀的自然美。为了更加突出孔雀的自然美,在孔雀舞表演的服饰设计上也会特别选取和绿孔雀、白孔雀相类似的造型,尤其是在杨丽萍春晚时表演的孔雀舞《雀之灵》上可以看到,其服饰的设计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仿佛舞蹈演员本身就是孔雀的化身,如同月光下起舞的孔雀公主,这都给观众带来了非常震撼的自然美感受。
(二)孔雀舞的艺术美学价值
孔雀舞作为舞蹈的一种类型,其自然具备相应的艺术美学价值,这种美主要在于舞蹈编创的形式美。新时期的孔雀舞更多地注重演员本身和孔雀形象的相通性,在动作设计上,傣族舞蹈的“三道弯”也被充分地应用。首先,傣族孔雀舞的“三道弯”整个身体必须呈现出“S”的造型效果,演员的头部、腿部同方向弯曲,胯部反方向弯曲则可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在身体动作变换时,头部、胯部和腿部反方向实现造型,而且需要保持腿部半蹲的状态。其次,演员的身体局部动作需要表现出“三道弯”的造型动作,手臂的手腕、手肘以及肩部形成“三道弯”,腿部的髋、膝和腿形成“三道弯”。最后,女性演员的“三道弯”重点展现柔美的状态,而男性演员的“三道弯”需要展现阳刚的气质,孔雀舞中的“三道弯”的“弯折”性比较强,相对瘦一些的女性演员,搭配傣族服饰会有更好的表现效果。在杨丽萍最新的《雀之灵》作品中,其对孔雀舞的编创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多创新,比如其对“孔雀头”手型有更多细腻动作的开发,模仿孔雀脖子的灵动、骄傲的姿态以及吃水、理毛的姿态等,还用波浪式“三道弯”手臂动作展现出孔雀展翅、开屏的姿态,塑造出的孔雀形象“神圣高洁”,虽然《雀之灵》表演中身体动作较少采用“三道弯”,但是却更多展现了“这一”孔雀的高贵形态,充分展现出艺术美。
(三)孔雀舞的意境美学价值
意境美是孔雀舞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境的关键在于情景交融,给人带来无尽的联想和想象,在舞蹈中打造意境,需要综合考虑音乐、场景、舞蹈动作、服饰、灯光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孔雀舞的舞台表演中,一般都是以柔和、舒缓的音乐来作为背景音乐,音乐本身就展现一种自然、空灵的意境,仿佛让人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静静地观看一只孔雀,在舞蹈《雀之灵》中所采用的音乐即是如此,音乐最终还形成了孔雀开屏的高潮,给人带来审美和情感的升华体验。而且在这一舞蹈中,杨丽萍选用白色的舞蹈演出服装,让整个孔雀舞蹈更加具有意象性,充满灵动之美,加上杨丽萍本身所饱含的对孔雀舞的情感,可以看出舞蹈中“人雀合一”的状态,构建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意境美。
三、总结
综上所述,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由来有着深厚的自然、文化和宗教信仰原因,孔雀舞中蕴含着傣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期望,代表着傣族人的民族情感认同,也给当代民族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实现了自身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尚婉. “孔雀图腾”对傣族舞蹈创作的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02):157-160.
[2]胡柳婷. 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溯源[J]. 大众文艺,2012,(07):107-108.
[3]胡柳婷. 从美学视角看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2):115-116.
【关键词】:傣族舞;孔雀舞;美学价值
傣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的瑰宝,而孔雀舞则是傣族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孔雀舞的整体舞蹈动作都是模仿孔雀而来,传统的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的形式,而在刀美兰和杨丽萍将傣族孔雀舞进一步艺术化之后,孔雀舞成为了空灵美、艺术美的象征。在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
一、傣族舞孔雀形象的形成
傣族舞孔雀形象的形成和傣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都有密切的联系。首先,傣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物种具备多样化的特征,还是孔雀的栖息地。孔雀被称为“百鸟之王”,其有着非常美丽的外在形态,作为一个崇尚自然美的民族,孔雀也成为了傣族舞蹈中重点模仿和表现的形象和内容,并形成了专门的孔雀舞。其次,傣族人民将孔雀作为民族图腾,孔雀被认为象征着善良、美丽、聪慧,孔雀的到来即代表着吉祥如意的到来。再次,傣族地区人民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中大明王菩萨就是孔雀的形象,傣族人民信奉大明王菩萨,更是将孔雀和神佛信仰联系在一起,更加敬重和喜爱孔雀这一生物。
二、傣族孔雀舞的美学价值
傣族人民崇尚孔雀这一形象,其在孔雀舞中就充分表现出了“孔雀”形象的自然、艺术以及意境价值,尤其是随着孔雀舞的舞台化发展,孔雀舞的美学价值也就更为明显。
(一)孔雀舞的自然美学价值
孔雀舞模仿的是孔雀的形象,经过傣族人民长期认真的观察,孔雀的形态、神态、动态都在舞蹈中被模仿和刻画出来。在傣族流传的神话故事《召树屯》中,女主角就是一只美丽的孔雀,在现代,这一故事还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动画片。虽然在傣族孔雀舞中有男演员戴上孔雀尾巴来进行表演的舞蹈,但是更多地是由女性演员来进行孔雀舞的表演,因为在傣族人看来,孔雀的自然美和女性身体、神态的婀娜美非常相似,因此,由女性来表演孔雀舞更能够展现出孔雀的美。在孔雀舞表演时,演员需要掌握孔雀站立、行走、抖尾、开屏的一系列动作,重点将自己的头部、脖颈、手臂和上半身进行动作的处理,通过小幅度动作的变化和快慢相对比的节奏来展示孔雀的自然美。为了更加突出孔雀的自然美,在孔雀舞表演的服饰设计上也会特别选取和绿孔雀、白孔雀相类似的造型,尤其是在杨丽萍春晚时表演的孔雀舞《雀之灵》上可以看到,其服饰的设计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仿佛舞蹈演员本身就是孔雀的化身,如同月光下起舞的孔雀公主,这都给观众带来了非常震撼的自然美感受。
(二)孔雀舞的艺术美学价值
孔雀舞作为舞蹈的一种类型,其自然具备相应的艺术美学价值,这种美主要在于舞蹈编创的形式美。新时期的孔雀舞更多地注重演员本身和孔雀形象的相通性,在动作设计上,傣族舞蹈的“三道弯”也被充分地应用。首先,傣族孔雀舞的“三道弯”整个身体必须呈现出“S”的造型效果,演员的头部、腿部同方向弯曲,胯部反方向弯曲则可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在身体动作变换时,头部、胯部和腿部反方向实现造型,而且需要保持腿部半蹲的状态。其次,演员的身体局部动作需要表现出“三道弯”的造型动作,手臂的手腕、手肘以及肩部形成“三道弯”,腿部的髋、膝和腿形成“三道弯”。最后,女性演员的“三道弯”重点展现柔美的状态,而男性演员的“三道弯”需要展现阳刚的气质,孔雀舞中的“三道弯”的“弯折”性比较强,相对瘦一些的女性演员,搭配傣族服饰会有更好的表现效果。在杨丽萍最新的《雀之灵》作品中,其对孔雀舞的编创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多创新,比如其对“孔雀头”手型有更多细腻动作的开发,模仿孔雀脖子的灵动、骄傲的姿态以及吃水、理毛的姿态等,还用波浪式“三道弯”手臂动作展现出孔雀展翅、开屏的姿态,塑造出的孔雀形象“神圣高洁”,虽然《雀之灵》表演中身体动作较少采用“三道弯”,但是却更多展现了“这一”孔雀的高贵形态,充分展现出艺术美。
(三)孔雀舞的意境美学价值
意境美是孔雀舞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境的关键在于情景交融,给人带来无尽的联想和想象,在舞蹈中打造意境,需要综合考虑音乐、场景、舞蹈动作、服饰、灯光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孔雀舞的舞台表演中,一般都是以柔和、舒缓的音乐来作为背景音乐,音乐本身就展现一种自然、空灵的意境,仿佛让人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静静地观看一只孔雀,在舞蹈《雀之灵》中所采用的音乐即是如此,音乐最终还形成了孔雀开屏的高潮,给人带来审美和情感的升华体验。而且在这一舞蹈中,杨丽萍选用白色的舞蹈演出服装,让整个孔雀舞蹈更加具有意象性,充满灵动之美,加上杨丽萍本身所饱含的对孔雀舞的情感,可以看出舞蹈中“人雀合一”的状态,构建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意境美。
三、总结
综上所述,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由来有着深厚的自然、文化和宗教信仰原因,孔雀舞中蕴含着傣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期望,代表着傣族人的民族情感认同,也给当代民族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实现了自身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尚婉. “孔雀图腾”对傣族舞蹈创作的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02):157-160.
[2]胡柳婷. 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溯源[J]. 大众文艺,2012,(07):107-108.
[3]胡柳婷. 从美学视角看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