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虽然关于诗歌教学的方法举不胜举,也有许多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每次考试诗歌鉴赏题往往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道题,古诗鉴赏已经成为学生十分薄弱的环节。如何告别灰色鉴赏,开创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片绿地呢?
一、含英咀华,反复诵读是提高鉴赏能力的前提
郭沫若在回顾幼年学诗时说:“儿时囫囵地背了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其意,然而入肚了。年长事更,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所以,首先,还是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背诵。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名篇佳作。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人的作品,含义深沉优美,教学中要重锤敲打,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适当背诵一些课本以外的诗歌,为了落实到位,避免走马观花,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诗歌鉴赏文章读给学生听或印成资料让学生自己看,不仅让学生诵读,而且还要读懂,读透,读明白。长此以往,含英咀华,学生的古典诗词积累必定越来越丰厚,只有素养丰厚了,学生才能在考场鉴赏时,意到笔随,应付自如,这比死记硬背各种答题步骤和方法要有效得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诗歌鉴赏的主体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高中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渴望用自己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去分析作品的主题,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解读。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把鉴赏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
另外,还要让学生动笔写,写是读的深化,让学生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转换成文字。比如,可以尝试把诗歌散文化,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一开始写出的散文可能会比较苍白,缺乏文采,也可能会千篇一律,像是在翻译课文。教师这时候应加以指导,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互相比较,师生共同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和再创造;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模板,让学生照着模板写,学生写出后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现手法等某一方面进行鉴赏,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茶壶里煮饺子”,感觉很美却说不出来,所以,教师有必要传授必要的诗词鉴赏知识、技巧,特别是诗歌鉴赏的一些专业术语。长此以往,多写多练,学生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三、适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管多媒体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受到了颇多非议,但是也并不能完全否认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是通过视、听、嗅、触、味这五种感官进行的。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古诗画不分,诗画相配,相得益彰。比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诗歌意境相关的画面,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音乐也是古典诗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好帮手。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关于琵琶女的弹奏部分描写历来为人称颂,在教学中,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一些和课文描述感觉相似、或婉转低沉、或激越昂扬的琵琶曲。
在新课程改革中,古典诗歌教学更要注重一切以学生为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一种重在治本的、养的方法。“养”在汉语中的本义是“生育”,其引申意义是“教育”,大教育家朱熹注曰:“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韩愈在论及从内在修养入手培养写作能力时的精当比喻,用在鉴赏上也十分恰当:“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根”与“膏”就是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习惯,这“实”与“光”就是学生的审美素养。尽管古典诗歌教学从“灰色鉴赏”到“绿色鉴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只要引导学生开启诗歌鉴赏之门,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含英咀华,反复诵读是提高鉴赏能力的前提
郭沫若在回顾幼年学诗时说:“儿时囫囵地背了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其意,然而入肚了。年长事更,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所以,首先,还是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背诵。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名篇佳作。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人的作品,含义深沉优美,教学中要重锤敲打,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适当背诵一些课本以外的诗歌,为了落实到位,避免走马观花,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诗歌鉴赏文章读给学生听或印成资料让学生自己看,不仅让学生诵读,而且还要读懂,读透,读明白。长此以往,含英咀华,学生的古典诗词积累必定越来越丰厚,只有素养丰厚了,学生才能在考场鉴赏时,意到笔随,应付自如,这比死记硬背各种答题步骤和方法要有效得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诗歌鉴赏的主体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高中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渴望用自己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去分析作品的主题,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解读。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把鉴赏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
另外,还要让学生动笔写,写是读的深化,让学生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转换成文字。比如,可以尝试把诗歌散文化,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一开始写出的散文可能会比较苍白,缺乏文采,也可能会千篇一律,像是在翻译课文。教师这时候应加以指导,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互相比较,师生共同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和再创造;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模板,让学生照着模板写,学生写出后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现手法等某一方面进行鉴赏,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茶壶里煮饺子”,感觉很美却说不出来,所以,教师有必要传授必要的诗词鉴赏知识、技巧,特别是诗歌鉴赏的一些专业术语。长此以往,多写多练,学生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三、适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管多媒体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受到了颇多非议,但是也并不能完全否认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是通过视、听、嗅、触、味这五种感官进行的。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古诗画不分,诗画相配,相得益彰。比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诗歌意境相关的画面,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音乐也是古典诗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好帮手。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关于琵琶女的弹奏部分描写历来为人称颂,在教学中,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一些和课文描述感觉相似、或婉转低沉、或激越昂扬的琵琶曲。
在新课程改革中,古典诗歌教学更要注重一切以学生为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一种重在治本的、养的方法。“养”在汉语中的本义是“生育”,其引申意义是“教育”,大教育家朱熹注曰:“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韩愈在论及从内在修养入手培养写作能力时的精当比喻,用在鉴赏上也十分恰当:“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根”与“膏”就是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习惯,这“实”与“光”就是学生的审美素养。尽管古典诗歌教学从“灰色鉴赏”到“绿色鉴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只要引导学生开启诗歌鉴赏之门,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