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能力是学校教学除了知识教学之外又一重要目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从中可见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谓自学能力,可以认为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而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中学生不仅要在现阶段通过自学来拓宽知识面,而且要通过自学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自身素质的要求。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才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也是积极贯彻和实施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信心和勇气
根据传统观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久而久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只有教师教后自己才能看得懂,教师没讲的知识自己学不来也学不懂的心理因素和学习习惯,认为教师没讲的内容是看不懂的,或者学起来费劲,收效不大。因而,学生缺乏足够的信心去钻研和探求知识,形成思想方面和主观因素上的障碍,产生了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消极因素,阻碍了自学能力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诸如高尔基、爱迪生等一大批经过刻苦自学成为文学家、发明家的事迹,以激发学生自学的信心和勇气,消除他们在自学时的畏惧心理,使他们明白自学才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应从课前预习做起,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是预习、听课、观察实验、复习、作业几个环节,其中预习是最重要的一环。刚开始预习时,学生因没有预习的习惯,效果也不会太好。因此,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介绍预习方法,必要时还可以列出预习提纲,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使预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把一时不理解、学不懂的问题加以标记,这样使得学生对于属于他们各自的难点和问题便有了初步印象,并且产生希望尽快解决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这样也为上课时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带着问题掌握知识”打下了基础。预习一旦养成了习惯,自学能力也就逐步培养起来了。
三、上课时精讲多练,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注入式”教学的特征。这种传统的教法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知识嚼烂喂给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可能好“消化”些,但却忽视了“反刍”的重要性。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学生消化功能减退,知识迁移能力极差,损害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而新课改的理念认为,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以靠自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电解原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当学生把与外电源相连的两个石墨电极插入含有CuCl2(氯化铜)溶液的烧杯中,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们观察后,学生们回答道“一个石墨棒上有气泡放出,另一个石墨上有紫红色物质析出”。然后引导他们通过闻气味,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得出气体是氯气,而另一个石墨上的红色物质则根据颜色推知是铜,而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氯化铜溶液中Cu2+和Cl-,为什么会变为石墨上的氯气和铜?如果电极不和外电源相连,有无此现象?”并进一步通过实验得出:外电源的存在是发生上述现象的前提。同时让学生观察放出氯气和析出铜的电极分别与外电源的哪个极相连,从而得出:析出铜的电极和外电源的负极相连,放出氯气的电极和外电源的正极相连。学生经过思考得出:铜离子要成为铜原子,必须获得两个电子,即Cu2++2e-=Cu(还原反应),而氯离子要转化为氯原子,再相互结合成氯分子,必须失去两个电子,即2Cl--2e-=Cl2(氧化反应)。进一步分析石墨电极上发生的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原因,学生会通过讨论与自学得出结论:电解就是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因而,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教师积极贯彻新思想、新理念,大胆尝试学生自学或实验探究教材内容以及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下,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推理、思考讨论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教师不再是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己观察思考,进行学习的过程。著名学者钱三强说过:“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就是名师,所谓名师,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这说明教师的精讲、学生的乐学,对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四、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知识,增强自学能力
要增强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可以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知识点成知识线,交知识线成知识网。当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先拟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教以思路和方法,如图示法、列表法等让学生训练。例如:学习了电解池和原电池后,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列表区别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总结、归纳给予必要的检查,好的及时表扬,差的给予指导,这样长期坚持,必将极大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学会”各门功课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会学”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这样的学生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步骤,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施新课改、追求高效课堂的目的所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所谓自学能力,可以认为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而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中学生不仅要在现阶段通过自学来拓宽知识面,而且要通过自学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自身素质的要求。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才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也是积极贯彻和实施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信心和勇气
根据传统观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久而久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只有教师教后自己才能看得懂,教师没讲的知识自己学不来也学不懂的心理因素和学习习惯,认为教师没讲的内容是看不懂的,或者学起来费劲,收效不大。因而,学生缺乏足够的信心去钻研和探求知识,形成思想方面和主观因素上的障碍,产生了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消极因素,阻碍了自学能力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诸如高尔基、爱迪生等一大批经过刻苦自学成为文学家、发明家的事迹,以激发学生自学的信心和勇气,消除他们在自学时的畏惧心理,使他们明白自学才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应从课前预习做起,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是预习、听课、观察实验、复习、作业几个环节,其中预习是最重要的一环。刚开始预习时,学生因没有预习的习惯,效果也不会太好。因此,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介绍预习方法,必要时还可以列出预习提纲,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使预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把一时不理解、学不懂的问题加以标记,这样使得学生对于属于他们各自的难点和问题便有了初步印象,并且产生希望尽快解决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这样也为上课时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带着问题掌握知识”打下了基础。预习一旦养成了习惯,自学能力也就逐步培养起来了。
三、上课时精讲多练,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注入式”教学的特征。这种传统的教法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知识嚼烂喂给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可能好“消化”些,但却忽视了“反刍”的重要性。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学生消化功能减退,知识迁移能力极差,损害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而新课改的理念认为,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以靠自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电解原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当学生把与外电源相连的两个石墨电极插入含有CuCl2(氯化铜)溶液的烧杯中,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们观察后,学生们回答道“一个石墨棒上有气泡放出,另一个石墨上有紫红色物质析出”。然后引导他们通过闻气味,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得出气体是氯气,而另一个石墨上的红色物质则根据颜色推知是铜,而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氯化铜溶液中Cu2+和Cl-,为什么会变为石墨上的氯气和铜?如果电极不和外电源相连,有无此现象?”并进一步通过实验得出:外电源的存在是发生上述现象的前提。同时让学生观察放出氯气和析出铜的电极分别与外电源的哪个极相连,从而得出:析出铜的电极和外电源的负极相连,放出氯气的电极和外电源的正极相连。学生经过思考得出:铜离子要成为铜原子,必须获得两个电子,即Cu2++2e-=Cu(还原反应),而氯离子要转化为氯原子,再相互结合成氯分子,必须失去两个电子,即2Cl--2e-=Cl2(氧化反应)。进一步分析石墨电极上发生的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原因,学生会通过讨论与自学得出结论:电解就是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因而,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教师积极贯彻新思想、新理念,大胆尝试学生自学或实验探究教材内容以及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下,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推理、思考讨论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教师不再是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己观察思考,进行学习的过程。著名学者钱三强说过:“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就是名师,所谓名师,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这说明教师的精讲、学生的乐学,对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四、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知识,增强自学能力
要增强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可以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知识点成知识线,交知识线成知识网。当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先拟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教以思路和方法,如图示法、列表法等让学生训练。例如:学习了电解池和原电池后,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列表区别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总结、归纳给予必要的检查,好的及时表扬,差的给予指导,这样长期坚持,必将极大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学会”各门功课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会学”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这样的学生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步骤,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施新课改、追求高效课堂的目的所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