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走出去”战略谈新时期高校人文交流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_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文交流优势,对增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才培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以及学术话语输出等方面剖析了高校人文交流的现实障碍,并就如何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高校;人文交流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也在逐步增强,新时期加快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纵观西方世界强国实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最主要的途径是文化交流,最核心的内容是学术研究,因此作为学术重地的高校,如何发挥人文交流优势,传播中华人文精神,建立中国学术话语,如何通过跨文化人才培养优势,增强中国文化对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命题。
  一、高校人文交流对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基于学术研究的更具理性思维的东西方文明对话。伴随着中国经济40年的高速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巨大的理性魅力。而以研究、深化、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高校人文学科,在开放包容的研究中,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野出发,更容易以学术研讨的方式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使东西方文明在互促互进中融合发展,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具理性,彼此关系更具韧性[ ]。
  (二)有利于搭建具有中华文明背景、体现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国际交流平台。高校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科学和先进技术孕育的摇篮。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和技术革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群,与国际组织、国际研究机构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科学家的文化魅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都将有助于实现对外文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三)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流人才。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 ],需要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扎实学科基础、广阔国际视野和深谙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跨文化交流人才。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加强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对于解决当前文化领域国际化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人文交流的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國际化办学理念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推动下,加强国际交流成为国内高校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突破口。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有着天然的人文交流优势,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学术成果国际发表等方面,其国际合作频度日渐增强、合作主体日趋多元化、合作关系日益深化。
  (一)在人才培养方面,留学生教育规模大幅增长。2016年在华留学生人数已超过44万,据分析,2020年中国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留学目的国。许多优秀来华留学生在返回本国后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价值、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亲密使者。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前高校的留学生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对国际化办学的盲目追求导致留学生数量的急速增长,而留学生教育教学规划还不够系统,不能适应留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留学生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定位在课程规划中还不够凸显。
  (二)在学术研究方面,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强势现象仍然较为突出。由于生产力长期落后地位,我国的现代化过程更多地表现为追赶式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相配,中国学术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一直处于追赶西方学术话语的状态,一方面,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科话语的概念、命题、方法[ ]的大量引入在学术领域直接主导了西方话语体系及其影响力的强势地位,导致一些人形成了强烈的西式思维定式。另一方面,以西方知识生产体系为中心的学术研究评价标准和资源平台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学术话语霸权。近年,中国学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建立和输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但从现实来看,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和引领学术讨论的话语权与话语优势。
  (三)语言障碍造成中国学术对外输出的现实障碍。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汉语的世界推广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语言水平还不足以实现学术的双向交流,由于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仍然以中文撰写为主,语言阅读障碍直接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对外输出方面呈现显著的逆差,输入明显多于输出。为此,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都重点加大了对中文优秀学术成果外译出版的资助力度,例如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外译资助项目等,有些高校还就支持优秀学术外译出版制定了激励政策,但人文社科成果的外译出版工作仍然不够理想,主要问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性较强,专门的学术翻译人才大量缺乏,翻译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影响了中国学术成果的对外推介。
  三、对高校人文交流的思考
  从2000年开始,高校在人文交流机制的构建上有了较大突破,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还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和提高。
  (一)注重对外文化传播质量,提升对外文化传播效果。如,目前已经取得显著建设成效的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头堡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但是孔子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何从“汉语热”繁华背后的“量”增上升到能够体现更多中国文化内涵的“质”的飞跃,切实提升中华文化的内在吸引力是高等教育在构建新时期人文交流平台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各主办高校应及时总结孔子学院发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充分用好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在继续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大众传播的同时,注重加强以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为主旨的学术交流,发挥高校人文交流的时代价值。   (二)全面提升留学生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教学水平。从文化“走出去”的现实需求来看,我国留学生教育应当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着力加强对在华留学生的文化教育,增进不同区域或国家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世界和平理想的有志青年。在对留学生的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汉语及专业知识的教学,而要主动深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1],帮助来华留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的历史沿革和当下国情、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它引导的社会生活,形成对中国的正确认知,从而自觉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和连接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三)以海内外协同共促方式加快推进中国学术话语 “走出去”。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关注度的持续升温,简单的以汉语传播和文化艺术传播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文化输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世界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需求。如何通过中国学术理论创新吸引西方学术精英自觉参与到
  中国道路研究,逐步改变他们所熟悉的西方逻辑认知,进而对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作出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是当下实施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的关键。因此,作为学术研究主要力量的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必须深入推进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的学术话语创新,并不断探索海内外学术精英协同研究机制,创新性地发展中国学术海外传播路径,切实承担起解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和平治理理念的历史重任。
  (四)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合作研究,加大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力度,加快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背景和良好外语语言能力的高端文化推广人才。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要毫无障碍地走向世界必须着力解决高端语言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与国外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可以有效实现研究生学术水平和专业语言能力的同步提升。一方面,他们完全可以直接以外文撰写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论文,推介中国学术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具有良好的学术翻译能力,可以将中国文化和社会研究的学术精品译成外文出版,为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条件。
  注釋:
  [1]李玉 人文交流是对外关系支柱之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7/10第01版
  [2]张朝意 冯刚 高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分析[J].对外传播. 2015.05:59-61
  [3]张志洲 提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J]红旗文稿.2012.7:4-7
  [4]林佳佳 文化“走出去”视野下在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传播.2017.6:47-49
其他文献
摘要:由政府主导的以高等教育评估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对统计学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该文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评价原则确立基础上,结合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流程,构建了统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自评估体系,并进行初步的实践应用。以期找出现阶段统计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有着自身的特殊内涵,本文以H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面临困境和发展思路等进行微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实困境;发展思路  从2013年国家出台《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对新建本科院校作出“辦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安排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主力军。而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发展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可见,探索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是当前团学工作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进一步明确青团工作进行评议制度研究,寻找科学指标体系,以及最直观、最真实、最有价值的结果和数据。通过研究构建建立起科学、全面、完善的共
期刊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铜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建议,以便为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研究  目前,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对大学生培养重要内容,更是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期刊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积极鼓励各国学生来中国留学。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成为衡量大学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简要分析来华留学招生工作面临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招生;来华留学;华中师范大学  近年来全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2016年已经达到39万人,来华留学生工
期刊
摘要: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大学人所秉持的思想与理念逐渐统一,积淀成为大学自身的一种独特气质,作为大学发展的思想导向和精神力量。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大学精神顺应时代而生,反映时代需要,伴随时代变化,这是历史的必然。大学精神理应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引领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分校;应用型;时代化  大学精神形成于大学的发展进程中,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具有鲜明特质并被普遍接受和践行,可以
期刊
摘要:研究性教学需要具备若干条件,才能达成预期目标。但是,就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团队的建立、教师具备的一定学术能力、大学新生思维的转换、互相尊重的轻松课堂、以及专用教室与校园网络的配备,是这些条件中最基础的要件,如果得不到满足,会使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基础要件  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使命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1
期刊
摘要:隐性知识在侦查学理论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也为侦查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一条新路,文章通过对侦查的隐性知识介绍和对侦查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分析,阐述了隐性知识应用于侦查学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隐性知识;侦查;教学;应用;理论  一直以来侦查学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侦查的经验性、工艺性色彩浓重,抽象、理性、科学层面的理论研究匮乏,在诸如侦查决策、侦查思维、侦查策略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上,经验、灵感、
期刊
摘要: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对于推进国有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实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层企业;党建工作  企业党建工作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组织一方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主动探索,工作中积极创新,坚持党建工作从基层抓起、从支部工作抓起,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
期刊
摘要:“互联网+教学”是指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用互联网技术与思维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目前互联网与大学课堂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的剖析,结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几种新型教学模式及该课程的自身特点,探究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将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让学生更实时、便捷地学习,同时充分激发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