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文交流优势,对增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才培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以及学术话语输出等方面剖析了高校人文交流的现实障碍,并就如何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高校;人文交流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也在逐步增强,新时期加快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纵观西方世界强国实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最主要的途径是文化交流,最核心的内容是学术研究,因此作为学术重地的高校,如何发挥人文交流优势,传播中华人文精神,建立中国学术话语,如何通过跨文化人才培养优势,增强中国文化对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命题。
一、高校人文交流对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基于学术研究的更具理性思维的东西方文明对话。伴随着中国经济40年的高速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巨大的理性魅力。而以研究、深化、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高校人文学科,在开放包容的研究中,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野出发,更容易以学术研讨的方式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使东西方文明在互促互进中融合发展,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具理性,彼此关系更具韧性[ ]。
(二)有利于搭建具有中华文明背景、体现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国际交流平台。高校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科学和先进技术孕育的摇篮。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和技术革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群,与国际组织、国际研究机构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科学家的文化魅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都将有助于实现对外文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三)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流人才。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 ],需要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扎实学科基础、广阔国际视野和深谙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跨文化交流人才。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加强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对于解决当前文化领域国际化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人文交流的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國际化办学理念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推动下,加强国际交流成为国内高校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突破口。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有着天然的人文交流优势,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学术成果国际发表等方面,其国际合作频度日渐增强、合作主体日趋多元化、合作关系日益深化。
(一)在人才培养方面,留学生教育规模大幅增长。2016年在华留学生人数已超过44万,据分析,2020年中国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留学目的国。许多优秀来华留学生在返回本国后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价值、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亲密使者。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前高校的留学生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对国际化办学的盲目追求导致留学生数量的急速增长,而留学生教育教学规划还不够系统,不能适应留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留学生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定位在课程规划中还不够凸显。
(二)在学术研究方面,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强势现象仍然较为突出。由于生产力长期落后地位,我国的现代化过程更多地表现为追赶式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相配,中国学术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一直处于追赶西方学术话语的状态,一方面,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科话语的概念、命题、方法[ ]的大量引入在学术领域直接主导了西方话语体系及其影响力的强势地位,导致一些人形成了强烈的西式思维定式。另一方面,以西方知识生产体系为中心的学术研究评价标准和资源平台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学术话语霸权。近年,中国学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建立和输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但从现实来看,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和引领学术讨论的话语权与话语优势。
(三)语言障碍造成中国学术对外输出的现实障碍。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汉语的世界推广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语言水平还不足以实现学术的双向交流,由于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仍然以中文撰写为主,语言阅读障碍直接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对外输出方面呈现显著的逆差,输入明显多于输出。为此,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都重点加大了对中文优秀学术成果外译出版的资助力度,例如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外译资助项目等,有些高校还就支持优秀学术外译出版制定了激励政策,但人文社科成果的外译出版工作仍然不够理想,主要问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性较强,专门的学术翻译人才大量缺乏,翻译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影响了中国学术成果的对外推介。
三、对高校人文交流的思考
从2000年开始,高校在人文交流机制的构建上有了较大突破,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还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和提高。
(一)注重对外文化传播质量,提升对外文化传播效果。如,目前已经取得显著建设成效的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头堡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但是孔子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何从“汉语热”繁华背后的“量”增上升到能够体现更多中国文化内涵的“质”的飞跃,切实提升中华文化的内在吸引力是高等教育在构建新时期人文交流平台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各主办高校应及时总结孔子学院发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充分用好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在继续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大众传播的同时,注重加强以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为主旨的学术交流,发挥高校人文交流的时代价值。 (二)全面提升留学生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教学水平。从文化“走出去”的现实需求来看,我国留学生教育应当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着力加强对在华留学生的文化教育,增进不同区域或国家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世界和平理想的有志青年。在对留学生的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汉语及专业知识的教学,而要主动深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1],帮助来华留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的历史沿革和当下国情、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它引导的社会生活,形成对中国的正确认知,从而自觉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和连接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三)以海内外协同共促方式加快推进中国学术话语 “走出去”。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关注度的持续升温,简单的以汉语传播和文化艺术传播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文化输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世界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需求。如何通过中国学术理论创新吸引西方学术精英自觉参与到
中国道路研究,逐步改变他们所熟悉的西方逻辑认知,进而对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作出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是当下实施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的关键。因此,作为学术研究主要力量的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必须深入推进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的学术话语创新,并不断探索海内外学术精英协同研究机制,创新性地发展中国学术海外传播路径,切实承担起解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和平治理理念的历史重任。
(四)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合作研究,加大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力度,加快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背景和良好外语语言能力的高端文化推广人才。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要毫无障碍地走向世界必须着力解决高端语言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与国外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可以有效实现研究生学术水平和专业语言能力的同步提升。一方面,他们完全可以直接以外文撰写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论文,推介中国学术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具有良好的学术翻译能力,可以将中国文化和社会研究的学术精品译成外文出版,为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条件。
注釋:
[1]李玉 人文交流是对外关系支柱之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7/10第01版
[2]张朝意 冯刚 高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分析[J].对外传播. 2015.05:59-61
[3]张志洲 提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J]红旗文稿.2012.7:4-7
[4]林佳佳 文化“走出去”视野下在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传播.2017.6:47-49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高校;人文交流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也在逐步增强,新时期加快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纵观西方世界强国实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最主要的途径是文化交流,最核心的内容是学术研究,因此作为学术重地的高校,如何发挥人文交流优势,传播中华人文精神,建立中国学术话语,如何通过跨文化人才培养优势,增强中国文化对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命题。
一、高校人文交流对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基于学术研究的更具理性思维的东西方文明对话。伴随着中国经济40年的高速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巨大的理性魅力。而以研究、深化、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高校人文学科,在开放包容的研究中,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野出发,更容易以学术研讨的方式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使东西方文明在互促互进中融合发展,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具理性,彼此关系更具韧性[ ]。
(二)有利于搭建具有中华文明背景、体现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国际交流平台。高校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科学和先进技术孕育的摇篮。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和技术革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群,与国际组织、国际研究机构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科学家的文化魅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都将有助于实现对外文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三)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流人才。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 ],需要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扎实学科基础、广阔国际视野和深谙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跨文化交流人才。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加强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对于解决当前文化领域国际化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人文交流的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國际化办学理念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推动下,加强国际交流成为国内高校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突破口。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有着天然的人文交流优势,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学术成果国际发表等方面,其国际合作频度日渐增强、合作主体日趋多元化、合作关系日益深化。
(一)在人才培养方面,留学生教育规模大幅增长。2016年在华留学生人数已超过44万,据分析,2020年中国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留学目的国。许多优秀来华留学生在返回本国后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价值、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亲密使者。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前高校的留学生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对国际化办学的盲目追求导致留学生数量的急速增长,而留学生教育教学规划还不够系统,不能适应留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留学生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定位在课程规划中还不够凸显。
(二)在学术研究方面,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强势现象仍然较为突出。由于生产力长期落后地位,我国的现代化过程更多地表现为追赶式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相配,中国学术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一直处于追赶西方学术话语的状态,一方面,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科话语的概念、命题、方法[ ]的大量引入在学术领域直接主导了西方话语体系及其影响力的强势地位,导致一些人形成了强烈的西式思维定式。另一方面,以西方知识生产体系为中心的学术研究评价标准和资源平台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学术话语霸权。近年,中国学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建立和输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但从现实来看,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和引领学术讨论的话语权与话语优势。
(三)语言障碍造成中国学术对外输出的现实障碍。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汉语的世界推广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语言水平还不足以实现学术的双向交流,由于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仍然以中文撰写为主,语言阅读障碍直接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对外输出方面呈现显著的逆差,输入明显多于输出。为此,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都重点加大了对中文优秀学术成果外译出版的资助力度,例如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外译资助项目等,有些高校还就支持优秀学术外译出版制定了激励政策,但人文社科成果的外译出版工作仍然不够理想,主要问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性较强,专门的学术翻译人才大量缺乏,翻译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影响了中国学术成果的对外推介。
三、对高校人文交流的思考
从2000年开始,高校在人文交流机制的构建上有了较大突破,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还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和提高。
(一)注重对外文化传播质量,提升对外文化传播效果。如,目前已经取得显著建设成效的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头堡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但是孔子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何从“汉语热”繁华背后的“量”增上升到能够体现更多中国文化内涵的“质”的飞跃,切实提升中华文化的内在吸引力是高等教育在构建新时期人文交流平台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各主办高校应及时总结孔子学院发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充分用好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在继续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大众传播的同时,注重加强以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为主旨的学术交流,发挥高校人文交流的时代价值。 (二)全面提升留学生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教学水平。从文化“走出去”的现实需求来看,我国留学生教育应当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着力加强对在华留学生的文化教育,增进不同区域或国家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世界和平理想的有志青年。在对留学生的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汉语及专业知识的教学,而要主动深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1],帮助来华留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的历史沿革和当下国情、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它引导的社会生活,形成对中国的正确认知,从而自觉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和连接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三)以海内外协同共促方式加快推进中国学术话语 “走出去”。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关注度的持续升温,简单的以汉语传播和文化艺术传播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文化输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世界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需求。如何通过中国学术理论创新吸引西方学术精英自觉参与到
中国道路研究,逐步改变他们所熟悉的西方逻辑认知,进而对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作出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是当下实施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的关键。因此,作为学术研究主要力量的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必须深入推进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的学术话语创新,并不断探索海内外学术精英协同研究机制,创新性地发展中国学术海外传播路径,切实承担起解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和平治理理念的历史重任。
(四)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合作研究,加大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力度,加快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背景和良好外语语言能力的高端文化推广人才。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要毫无障碍地走向世界必须着力解决高端语言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与国外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可以有效实现研究生学术水平和专业语言能力的同步提升。一方面,他们完全可以直接以外文撰写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论文,推介中国学术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具有良好的学术翻译能力,可以将中国文化和社会研究的学术精品译成外文出版,为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条件。
注釋:
[1]李玉 人文交流是对外关系支柱之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7/10第01版
[2]张朝意 冯刚 高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分析[J].对外传播. 2015.05:59-61
[3]张志洲 提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J]红旗文稿.2012.7:4-7
[4]林佳佳 文化“走出去”视野下在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传播.2017.6:47-49